查文庫>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

  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115~118頁。

  目標預設

  知識技能在嘗試畫圓的過程中領悟畫圓的方法,會正確使用圓規畫圓,能結合自學、交流、探索等活動,準確理解“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數學思考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創造、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深刻把握圓的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交流能力。

  問題解決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認識世界、解釋生活,逐步形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情感態度使學生初步體會圓的神奇及其所包蘊的美學價值。

  教學過程

  一、現象激趣,引入探究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兒見到過圓?透過交流,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圓無所不在。

  2.結合波紋、向日葵等事物,進一步帶領學生領略圓的神奇,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二、分層探究,體悟特徵

  1.畫圓剪圓──首次感知。

  (1)學生嘗試畫圓。透過交流,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圓規畫圓的方法,並將“畫指定半徑的圓”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圓。既幫助學生感知圓的特徵,又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準備素材。

  2.認識概念──初嘗成功。

  結合學生的原有經驗和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透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為探究活動做好認知層面的鋪墊。

  1.開放探究──體驗特徵。

  先透過交流,引導學生初步明確探究方向。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手中的圓片和教師提供的相關支援性材料,共同研究圓的特徵,並將研究過程中的發現記錄下來。教師以合作者、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學生的研究活動。對有困難的研究小組提供支援。並收集學生中有價值的發現,以備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發現。

  將學生探索過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發現彙集成“我們的發現”,並引導全班學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構起對於圓的完整、系統的認識。

  二、實踐拓展,文化滲透

  1.基本練習。

  (1)判斷:圖中的哪一條線段是圓的半徑或直徑?(圖略)

  (2)口答:根據半徑求出直徑。根據直徑求出半徑。(題略)

  (說明:本項練習沒有單獨設定。而是結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環節,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連結。

  介紹我國數學史上關於圓的研究記載,比如“圓,一中同長也”(《墨經》)、“圓出於方,方出於矩”(《周髀算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周髀算經》),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此外,教師結合相應史料的介紹,比如“圓出於方,方出於矩”,將一些聯想題、開放題自然穿插其中,既滲透了數學歷史、文化,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像能力。

  3.解釋應用。

  引導學生運用圓的特徵解釋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比如“水紋為什麼是圓形的”,“盛開的向日葵為什麼是圓形的”等,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圓的特徵的認識。並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生活。

  4.圓與人文。

  藉助多媒體,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圓在人類歷史、生活、文化、審美等各個層面的廣泛應用,比如“圓與橋樑設計”、“圓與中國剪紙”、“圓與中國結”、“圓與中外建築”、“圓與著名標誌設計”等,引導學生感受圓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聯,體會圓的美學與人文價值。

  教學反思

  數學也是一種文化,《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前言中明確指出:“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踐行並彰顯數學的文化本性,讓文化成為數學課堂的一種自然本色,我們著眼“過程”與“凝聚”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數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她的認識己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如今,與其說數學是一些結論的組合,毋寧說她更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因而對於圓的特徵的認識,我並沒有沿襲傳統的小步子教學,即在亦步亦趨的“師生問答”中展開,而是將諸多細小的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現與分享”成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創造與分享的過程中得以自然建構與生成。

  2.承認“數學是一種過程”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晰地意識到,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後,“凝聚”並積澱下了一代代人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我們有理由向學生展現數學所凝聚的這一切,引領學生透過學習感受數學的博大與精深,領略人類的智慧與文明。基於此,教學伊始,我們選擇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引人,引發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探究結束,我們介紹了中國古代關於圓的記載,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最後,我們更是藉助“解釋自然的圓”和“欣賞人文的圓”等活動,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中不斷積累感受、提升認識,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2

  教學設想:

  本節課我選為了參加區的競賽課,透過三次試教,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修改教案我認為本節課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把握。

  一、從生活中提煉對圓的認識

  數學與我們生活是緊密聯絡的,透過設計先讓學生欣賞帶有圓形的圖片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圓,再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圓感知圓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圓與我們其他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使學生明白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從而得出圓是由曲線圍城的其他平面圖形是由直線圍成的。

  二、在實踐操作中,感悟在紙上用圓規畫圓的優點

  課前讓學生準備帶有圓形的物體和圓規,讓孩子們在自己實踐操作中充分體驗用圓形物體畫圓與圓規畫圓的區別,再充分讓孩子們說,在交流中得出用圓規畫的優越性以及使用圓規畫圓的正確方法。

  三、指導自學,交流對圓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我們知道畫圓,那麼怎樣來介紹這個圓,數學上是不是有專門的數學語言來描敘了”讓學生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交流時充分讓孩子們說,使他們對圓心、直徑、半徑認識並結合在自己所畫圓的中找圓心、半徑、直徑。在實際操作經歷中對概驗的理性認識,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順水推舟提升對圓特徵的瞭解。

  四、探索圓其他方面的特徵

  課前給學生準備一個圓,讓學生找出這個圓的半徑、直徑、圓心。可以說這個環節是本節課亮點,圓不是自己畫的怎樣來找他各部分名稱呢?孩子們要經歷思維的碰竄會努力的想辦法來找,這時老師鼓勵他們在合作交流探索中使孩子們獲得成功的喜悅。

  五、巧妙設計練習,豐富學生對圓的認識

  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服務與生活,設計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走出課堂發現更多生活的小秘密。

  課後反思:

  1、數學課要重視學生的感悟體驗,讓學生“動”起來

  數學課要讓學生“動”起來,要在動手中體驗與感悟。但這種“動”是有目的的動,是為了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與活動經驗的動。這節課安排學生在畫圓時感悟與體驗,正確地把握了教學手段與目的的關係,關注了學生的數學思考,並創設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思考,把外在的操作活動和內在的思維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了數學活動的價值。

  數學知識的形成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加深提煉的,數學知識的形成只有在學生的深刻感悟體驗中才能讓學生內化成自己的。思維的本身就是要經歷感悟體驗到昇華。

  2、數學課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

  數學課要有“數學味”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安排在認識圓以後讓學生利用老師發的圓片探索圓的特徵,比老師直接傳授要深刻理解。同時在實踐操作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數學課要把握好課堂的生存與預設

  把握好課堂的生存與預設,老師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要機智、靈敏同時還要全方位的把握好教材。預設一切的可能把握好課堂的生存問題。教師需要有良好的教學功底。

  4、數學課要讓學生“活“起來,教師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

  借別人的班上公開課,首先存在的是上課教師要與學生的溝通,怎樣使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對上課的老師有個良好的印象,課堂上能與老師很好的配合?

  (1)作為教師首先要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評價與鼓勵。

  (3)適時關注學生的生存找準“支點”靈機應變適當調整教學環節。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對圓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和已經系統的掌握了平面的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教學我力圖體現以下幾點:

  1、從生活中引入,感悟生活數學。

  我們都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因此教學一開始我就出示了奧運五環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絡;接著讓學生照生活中的圓,再欣賞準備好的課件,這樣就會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絡,也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創新意識。

  心理學家證實:思維往往是從活動開始的,切斷了思維和活動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讓學生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學生們透過活動,發現了圓的特徵,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學生能歸納出概念,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功感,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3、學生親自體驗,自己歸納方法。

  教學畫圓時,我們有想以前一樣,一邊講解一邊畫圓,而是在介紹圓規之後,讓學生姊姊試著畫,讓後說說是怎樣畫圓的,這樣藉助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動態生成的資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根據情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歸納:圓心決定了圓的位置,半徑決定了圓的到校,學生在民主,友好的氣氛中知識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4、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時我出示了三種不同型別的練習題,讓學生透過判斷,透過選擇,透過動手畫,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

  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

  1、畫圓的時候,教師知道的不夠,因此學生畫的不夠好,不夠快。

  2、練習題的設計要靈活多變。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4

  《圓的認識》這一節課是小數六年級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後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在本節課教學時,先讓學生完成了兩項任務:一是觀察生活中的圓,二是畫圓。這就首先使學生對圓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確的圓的表象,為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做好感性認識上的準備。

  2、教學中以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做為主線。

  在引導學生理解圓的意義的基礎上,我將課本中圓的特徵這一部分內容留給學生自學探究,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我則真正成為課堂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對於圓心——半徑——直徑——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這一系列知識的學習上都體現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著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徵”時,用“折”、“畫”、“量”的方法得到了學生所需的知識。學生在探究中情緒高漲,強烈的求知慾,讓他們投入到探索活動中。當然,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又學會了

  分工合作的先進方法,將要操作的部分分工落實後又做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當然,透過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我發現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不足;

  1、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

  2、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於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訊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松後緊的局面。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5

  透過課後分析,感覺學生對於這部分教材要求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畫圓的方法掌握不錯。極少數學生不理解為什麼說在同一圓內,課上我舉出兩個半徑不同的圓,來說明同一圓內的含義。我認為教師課前應進一步加強對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對教學的合理、有效的設計。

  整堂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學生的個人預習,還是小組同伴之間的互助交流,都比以前有所改進,在課堂教學中都有所體現。透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很好。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想對本課教學設計作出如下調整:

  (1)、引課利用ppt幻燈片,使學生真正看清生活的圓確實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使學生在認識生活中圓的同時,更增添對於圓的特徵的認識。

  (2)、對於圓的各部分名稱、圓的特徵、畫圓等環節的教學中,多次讓學生動手畫圓,多次合作交流,使學生逐步透過每一次畫圓對圓的認識、理解更深入一步。

  (3)、畫圓環節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出畫圓的技巧、圓心的位置和半徑與圓的大小和位置的關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圓的半徑等。

  我認為課堂上再加入ppt幻燈片,課堂一定是生動直觀的,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6

  [片斷一]說圓、畫圓——初步感知圓

  師:同學們,玩過飛鏢嗎?有三個小朋友在玩飛鏢。(出示圖)比一比,誰的成績最好?你是怎麼想的?

  生:那個男生的成績最好。因為他擲在內圈,離靶心最近。

  師:另外兩個人的成績誰更好一些?你又是怎麼想的?

  生:差不多。因為他們擲在同一個圈上。

  師:為什麼擲在同一個圈上成績差不多?

  生:離中心的距離是一樣的。

  師:(指著靶上的圓)像這種形狀叫——

  生:圓。(課件呈現抽象出圓的過程,板書:圓)

  師:不僅靶上有圓,像光碟、鐘面、五環、橙子的切面等都是圓形的。(課件分別出示這些物品)生活中,你在哪兒還能見到圓?

  生:茶杯上,硬幣上,膠帶紙上……

  師:看來,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把這些物體上的圓畫下來,可以看出圓是一種平面圖形。如果讓你來畫,你會怎麼畫?

  生1:我會用物體上的圓來描。

  生2:我會用圓規來畫。

  師:課前,我們準備了一些畫圓的工具,請你開啟1號信封,任意選擇一樣畫一個圓,好嗎?

  學生畫圓。

  師:我們請這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是怎樣畫圓的?

  生1:我是繞著硬幣的邊畫一圈的。

  生2:我是利用尺上的圓洞來畫的。

  生3:我是用圓規畫的。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畫圓的?

  學生邊說邊操作,教師有機地歸納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師:現在請你自己確定一個距離,我們一起來畫一個圓。畫完後,請大家把它剪下來。

  學生畫圓、剪圓。

  師:(出示其他平面圖形)你有沒有發現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生:圓沒有角,圓很光滑,邊不是直的,圓容易滾動……

  師:圓是一種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反思]

  圓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裡最後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惟一一個曲線圖形。學生已有的認識常見的直線圖形的經驗將有助於認識曲線圖形,這也是學生對平面圖形認知結構的一次重要拓展。在教學開始時,我創設了三個小朋友擲飛鏢的情境,為後面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首先,靶上的圓是本課的學習內容;其次,透過比較擲飛鏢的成績,引導學生感知靶上有大小不一的圓,擲飛鏢的成績好壞與飛鏢離靶心的距離有關,並滲透了同圓的半徑相等。

  由於生活中的許多物體都有圓形的面,並且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圓,因此,圓的形狀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真正認識圓的教學是從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圓開始的。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畫圓的工具(包括圓規),一方面為學生自己選擇工具想辦法畫一個圓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有助於學生體會用實物描出圓、用繩子繞一圈畫出圓既不方便,也不準確,從而願意學習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藉助實物描出圓的過程中,學生初步感受了圓的邊是曲線,圓是曲線圖形。學生學習用圓規畫圓的方法,是透過與教師的對話實現的,並經歷了充分的體驗和交流的過程。用圓規畫圓,有助於學生初步體會圓的形成過程,併為接下來進一步研究圓的特徵積累感性經驗。

  [片斷二]畫圓、用圓——進一步認識圓

  師:同學們,這是一個正方形,你能以它的對角線的交點O為圓心,在裡面畫一個圓嗎?

  學生自己畫圓。

  師:同桌兩人比一比,畫的圓一樣大嗎?怎麼會不一樣大的?

  生1: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一樣。

  生2:圓的半徑不一樣。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40毫米,在裡面畫一個最大的圓,它的半徑應是多少毫米?你能試著畫一畫嗎?

  學生再次畫圓。

  師:你畫的圓半徑是多少?

  生:20毫米。因為圓的直徑等於正方形的邊長。

  師:很好。如果要在操場上畫一個更大的圓,你覺得可以怎樣畫?

  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播放在操場上畫圓的錄影。

  生:在操場上畫圓和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

  師:這是一個圓形花壇,為了解決人工噴水難的問題,想用自動噴頭來給這個花壇噴水,想一想,這個噴頭裝在哪裡比較合適?如果這個花壇的直徑是12米,這個噴頭的噴水距離應該是多少?你是怎麼想的?

  生:(略)

  師:(出示課始學生擲飛鏢的情境)現在,你知道這兩位同學的成績為什麼一樣嗎?

  生:因為他們擲的在同一個圓內。

  [反思]

  練習設計重在讓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圓的認識。這種認識,有的是伴隨著觀察和測量的操作實現的,有的是透過再一次的畫圓而感悟的,有的是伴隨著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而體會的。比如,在正方形內兩次畫圓,第一次畫圓,能體會一個正方形內可以畫出許多個大小不同的圓,圓的大小與它的半徑有關;第二次畫圓,感受圓與外接正方形的聯絡,即正方形中最大的圓的直徑與其邊長相等。再如,讓學生觀察教師如何在操場上畫一個較大的圓,進一步理解用圓規畫圓的方法,溝通各種畫圓方法的內在聯絡。讓學生用圓的知識來進一步解釋生活中的安裝噴水裝置的問題,既對圓的有關概念及特徵進行了鞏固,又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7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高年級段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圓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幾方面來體現這一新課程理念:

  1、讓學生自主探索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貫穿其中。例如:讓學生 自主嘗試畫圓的方法;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探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特點等。在各個探究活動中力求使學嶄露出他們的個性和潛在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例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圓形的;討論生活中的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裡等環節,都注意了密切聯絡生活實際。

  3、以學生為本

  在對圓的概念的要求上,並沒有強加給學生圓的科學概念,而是讓學生透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學習,在頭腦中自然形成圓的概念。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8

  上完《圓的認識》後,有一天看到華應龍老師曾就這節課的處理提出三個問題,對照自己的剛結束的課,覺得自己的課真是缺乏深度。這三個問題是這樣的:

  第一,是否只注重組織學生透過摺疊、測量、比對等操作活動來發現圓的特徵,不重視引導學生透過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維活動來概括圓的特徵;

  我們班在上《圓的認識》這一課時,學生說起圓來滔滔不絕,可是在這一課的練習中,出現瞭如下問題:畫圓不規範,該標的不標。判斷題出錯多,這顯示了學生對概念還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或者考慮問題還不夠細緻。

  究其原因,上課時學生的回答,是自學能力好的同學的展示,不能保證每個同學的.獨立思考,無法避免濫竽充數的情況,所以,有些內容還要採用獨立完成的效果會好一些。課堂上必須處理好學生之間的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關係,還要處理學生自己學習中動手與動腦的關係。

  第二,是否只注重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不重視讓學生思考“為什麼用圓規可以畫出圓”;

  剛看到這個問題覺得很好笑,覺得沒有必要給學生提出來。可是仔細分析:圓是到定點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圓規一個腳可以看作是定點,兩腳之間可以看作是定長,所以可以畫出圓。學生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才對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書中的敘述。第三,是否只注重數學史料的文化點綴,不重視數學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仔細挖掘圓的史料,我發現了不少可以利用的地方。在學生對圓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後,可以引用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說過的:在所有的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以此引發學生研究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在探究圓的特徵結束之後,可以呈現墨子的一句話:圓,一中同長。讓學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識解釋這句話的含義。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古代關於圓的史料記載,還可以鞏固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引用《周髀算經》中關於圓的記載,圓出於方,方出於矩,拓展對圓的認識。在學生理解意思以後,進一步引導思考:如正方形的邊長是16釐米,你能從中獲得關於圓的哪些資訊?讓學生進一步關注圓與正方形之間的關係,為後繼學習埋下伏筆。

  三個問題對照完畢,真是感覺學海無涯,作舟恨晚,以後上課之前真是要好好思考,重新審視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這樣上完課才不會覺得後悔。

  關於如何上“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的一些想法

  幾乎在每一個新知識的起始課,學生最先接觸到的必然是數學概念。概念是構成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它們是互相聯絡著的,也是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因此上好概念課對小學生的後續學習以及數學素質發展的培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在概念課的進行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教學方式:

  很多教師在上概念課的時候,首先就要求學生把概念強記下來,然後進行大量的強化練習來鞏固概念。雖然能讓課堂環節進行的快一些,但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有著很大的消極影響,由於學生並沒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義,一旦遇到實際應用的時候就感到一片茫然。數學概念教學時必須將概念寓於現實社會背景中,讓學生透過活動親身經歷、體驗數學與現實的聯絡,從中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雖然讓學生親身經歷這種設計所用的時間要多一些,但所謂莫道不砍柴工。用方法組織和建立數學概念,這樣建立起來的概念才具有豐富的內涵,就像有句話說我看過了,我忘記了;我聽過了,我記不清了;我做過了,我記住了。

  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概念的時候往往習慣於把各個概念分開講述,這樣雖然是課時設定的需要,但是這種教學方式會使得學生掌握的各種數學概念顯得零碎,缺乏一定的體系,這不僅給學生理解和應用概念設定了障礙,同時也給概念的記憶增加了難度。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當一個單元的概念比較多時,上好第一課時大感受課尤為重要,新課進行時一定要讓學生感受到本節課的內容所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和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絡。

  數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建構與解構的反覆過程。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概念,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正確表述概念的本質屬性,這是概念教學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而部分教師課堂教學中概念的形成過於倉促,學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師即已迫不及待的進行歸納與總結。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概念的建構需經多次反覆,經歷“建構—解構—重構”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生活中來——抽象成數學模型——到生活中去”這樣一個過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初步學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會數學概念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第二次與生活的聯絡是一種自覺與提升。每個環節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換個角度思考,換個角度聽課

  ——聽課後的的一些思考

  這幾天聽了幾天課,感覺自己的角色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來回轉換。雖然在他人的課堂中,上課人不會把我們當學生;但在他人課堂中,我們卻可以站在了學生這一面。在自己的課堂上,儘管我們努力地想做到“因材施教”,由於立場的不同,使得我們離現實中的學生仍然很遠,畢竟主觀上的努力是難以改變客觀上的立場與角色認知的。在他人的課堂中,給了我們走近學生,並站在學生立場上觀察課堂的機會。一旦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觀察課堂,就會給我們兩個非常大的啟示:一是決定課堂程序的,並不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而是學生的學習程序;二是判斷課堂教學成功還是失敗的標準,並不是教師本人能力如何與表現如何,而是教師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幫助有多大。

  在他人的課堂上,如果我們放棄學生立場,就會與上課人結成同盟,將課堂中的優勢歸因於教師個人的能力,將課堂中的劣勢歸因於學生或者外在的環境,從而錯失站在學生立場設計與體驗課堂教學的機會。當我們在他人的課堂中,能夠站在學生立場上體驗課堂程序並感受到課堂真正的目的;再次回到自己課堂時,不但會改變自己的課堂理念,而且會讓自己的課堂教學離學生學習更近,因此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深度。課堂教學的深度,並不在於站在教師立場上如何設計與策劃,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更加的花枝招展;而是如何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簡捷而又有力,從而更易於被學生群體理解與接受。

  所以,聽課時換個角度挺好。

  教學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後的一些想法

  分數、百分數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小學應用題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如何改進並加強分數應用題教學,使它們能夠恰當地反映實際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目的性和實踐性,真正做到提高教學質量,重要的是認真貫徹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此,我談幾點個人認識和學習體會。

  數學應用題中,處於核心地位的是數量關係。確定了數量之間的相互關係,才能得到解決方法,因此應用題教學應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分析,把握數量之間的等量關係,學生才能真正掌握解題方法。

  由於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跟整數應用題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它們的特殊性,要求學生既瞭解其共性,又能懂得它們的特殊性,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所提高。

  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既含有整數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又具有新的數量關係,這新的數量關係通常分為三種情況,或者叫做分數的三種基本應用題:(1)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除法應用題。(2)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乘法應用題。(3)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除法應用題。

  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需要比較兩個數量的倍數關係,當它們的倍數等於1或大於1的時候,通常稱為“幾倍”;當它們的倍數小於1的時候,通常稱為“幾分之幾”。學習了百分數以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就統一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了。

  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除法應用題。這是分數乘法的逆向題,也是學生容易與分數乘法相混淆的問題,新大綱規定在分數四則計算的前面要學習簡易方程,到這裡用列方程解答,可避免乘、除法混淆。

  實踐證明:將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組合成一個整體進行教學,加強交叉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數量關係,能溝通相關應用題的聯絡,能弄清這類題的來龍去脈,從而加深對分數應用題結構特徵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自學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9

  我執教的內容是“圓的認識”,以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圓,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點和性質還是比較困難的,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又是一個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學生正處在邏輯抽象思維形成的階段上,要使他們全面、正確的理解數學概念,就應該靈活採取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我就說一說這節課的具體方法:

  一、聯絡生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來自現實生活,學生生活周圍處處有數學,結合生活實際引入概念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從生活中引入圓,透過看一看、想一想,抽象出圓的表象,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例如,在教學中,同學們用各種學具創造圓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三、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自己“做”數學的過程,因此,要將學生形成數學概念的過程轉變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過程。例如,在教學中,學生透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觀察等一系列活動中,動手操作,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

  總之,這節課,我透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各種思維能力,但也存在著不足,比如,在課堂上還不夠放手,如果能夠給孩子更充足的時間去創造、探索、交流、合作、發現,可能孩子們的收穫會更多。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0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學生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教學的唯一一個曲線圖形。教材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接著讓學生用各種方法畫圓,從而得出圓的各部分名稱,最後引導學生藉助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逐步體驗圓的特徵。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也為以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及圓柱圓錐打下堅實的基礎。透過這一課時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圓心、半徑和直徑,在同一圓內,半徑、直徑的特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能用圓規畫圓。

  在教學中我充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透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下面先來反思一下這一節課的設計:

  課前設計了欣賞套圈遊戲的活動,目的是拉近師生關係,活躍課堂氣氛,為同一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埋下伏筆。

  本節課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沒有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圓引入,而是在開篇點題之後,出示一個神秘的信封,問學生:你能把信封裡的圓摸出來嗎?當學生興致勃勃地說“能”時,我用課件出示了信封裡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讓學生理解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區別,再出示不規則的曲線圖形和橢圓形,感悟圓形的規則和飽滿,本來想讓學生真實的摸一摸,但是由於時間關係就省略了這個環節。表面上看是遊戲,其實這一環節的真正目的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透過比較初步感知圓形的特徵,為下面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然後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上的圓,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原型,也為下面學生用物體描圓做了準備。

  之後,讓學生嘗試畫圓,畫圓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會用圓形物體的輪廓描圓了,為什麼非要學習用圓規畫圓呢?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物體或工具畫一個圓,透過兩種方法的比較,學生自己就會發現用實物畫圓時大小是固定的,而圓規可以透過調整兩腳間的距離畫出任意大小的圓來,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學習圓規畫圓的需要。

  至於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是在學生學習畫圓的基礎上給出的。因為這些就是約定俗成的東西,沒有探究的價值,所以這裡安排了自學環節,學生自學之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只要學生明白了概念的本質就行了。

  在本課還安排了動手實踐的環節,也是這節課很關鍵的環節,因為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利於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探究半徑、直徑的特徵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畫圓,再把自己畫好的圓剪下來,然後透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現。交流彙報的環節,儘量透過“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對於他們的回答,你還有什麼補充?”“誰能向他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的引導,促使學生進行橫向交流,生生互動,爭取在大家的相互補充完善下獲取圓的知識,掌握圓的特徵。

  因為數學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後,凝聚並積澱下了一代代人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們有理由向學生展現數學所凝聚的這一切,引領學生透過學習感受數學的博大與精深,那麼我就在教學即將結束,適時向學生介紹墨子的“一中同長”、介紹古代的“畫圓器”,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中不斷積累感受、提升認識,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深深的印在學生的心間。

  在練習環節,先讓學生想辦法畫出半徑2米的圓,讓學生知道用圓規可以畫圓,用繩子也可以畫圓,從而掌握畫圓的本質,對理解圓的特徵也是相得益彰的。再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要這樣站,這正是圓內在的魅力。透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最後課尾播放影片,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圓,感受圓給生活帶來的美,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從而維持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為後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設計是本著這些意圖去設計的,但是實踐起來還是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學生探究的時間還是不夠充分,導致在發現圓的奧秘時顯得有些倉促,沒有達到人人都有所發現;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於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訊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松後緊的局面。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1

  圓是一種生活中最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在教學中充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透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絡生產、生活實際。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

  課的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很自然的說出是圓。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教師事先也準備一些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讓學生知道圓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是最美的。課的結尾讓學生討論車輪為什麼要製成圓的,車軸要裝在什麼地方並出示形象的動畫,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

  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視激發學生求知慾。

  教學圓的認識時,注重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四、本節課,計算機直觀形象、動靜結合、節省教學時間的功能充分得到發揮,展現了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關於在同一個圓裡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

  這應是本課的重點,要透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透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裡的教學還不夠細緻,有待改進。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2

  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教學目標是在畫圓的過程中認識圓的特徵,認識直徑和半徑;認識在同一個圓中,有無數條直徑,有無數條半徑,直徑等於半徑的2倍。教材先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圓,然後畫圓,最後透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的做法,體驗感受圓的特徵。這也是我們一般教學的幾個環節。

  上了幾節課,卻沒有體現出生生互動為主的教學氛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學,我覺得還存在這樣的問題;

  1、生本課堂體現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管理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的角色沒有真正的轉變,所以學生回答問題時,自己問的多,而沒有關注大家的想法,所以課堂缺少了學生之間的互動。

  2、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當學生回答與問題無關的問題時,教師應心中有數,不要被無關的問題牽著跑,從而離題萬里。

  3、什麼時候該收,什麼時候該放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自己就是缺乏駕馭教材和孩子的能力。

  4、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容易答不到點子的時候,總是再把學生的思維在拽到這裡,無形之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總之,只有吃透教材,瞭解學情,具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才是上好生本課堂的關鍵。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3

  這節課屬公開課,優質課等經常選定的內容,要想有更多的創新,的確很難。在集體備課時,本組教師打破了課本固定的教學順序。將著眼點放在了學生操作、實驗、探索和發現上。反思自己本課教學如下:

  一、在復備“圓的認識”這

  課時,沒有規定先教什麼,後教什麼,只備這節課的知識要點和一些操作活動的設想。本人所教的“圓的認識”的教學順序雖然與集體備課時的不同,但教學目的和手段相同,那就是激勵學生從嘗試讀書入手,讓學生自己安排學習程式,為自我學習定向。讓學生在自學課本中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發現什麼新知識就說什麼,有什麼問題就提出來。把“學生跟隨教師的課前預設”變成“教師跟隨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路去引導探討”。

  二、重點放在設計操作活動和比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新知。學生透過折圓形紙片,領悟到圓心、半徑、直徑的特徵;透過畫半徑、直徑的比賽活動,明白“在同圓中半徑、直徑都有無數條”;透過量同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發現“同圓中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透過嘗試畫圓的活動,領悟到“畫圓的方法步驟、圓心確定位置、半徑確定大小”等等。這樣把“教師講授新知,教師操作演示活動”變成“教師設計活動,學生操作活動,領悟新知”,同時還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解自己悟懂的知識。有了學生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說一說、比一比、數一數等“動”的實踐活動,有了學生在活動中自悟的學習基石,內化新知,發展提高之目的自然會達到。

  探索的方法,促進創造式學習。

  三、在教學過程中,我補充了許多與生活有關的知識,如用課件演示小動畫,提出問題:“車輪為什麼做成圓形?車軸應裝在哪裡?”等,富有趣味,生動活潑,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慾望,而且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絡,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有用的數學。另外,在最後還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識,如《墨經》中的關於圓的研究等,在拓寬學生眼界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不足之處的: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反饋的形式比較單一。如一開始時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畫圓這一環節,我反饋的方式是請學生來說一說:你是怎麼畫的?還有誰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學生有的說用瓶蓋畫;有的說用圓形的尺畫;有的說用光碟畫等等。其實這些方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藉助圓形物體來畫圓。學生一個個來說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交流、反饋的面很狹窄。如果這個時候,我這樣提問:“同樣都是藉助於圓形物體來畫圓的同學請舉手。”然後請那些沒舉手的學生來介紹其他畫圓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饋的範圍能夠從個別學生延伸到所有學生,而且交流出來的畫圓方法可能會更多一些,而不會僅侷限於用物體來畫這一種。

  從這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看到: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提出更多的跟本上不同的見解,學生的素質會提高,能力就會發展。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當教圓的畫法時我不是直接講解示範畫圓,而是放手讓學生動手試著畫圓後再進行交流不同的畫圓方法。我在此基礎上總結用圓規畫圓的方法,這樣透過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放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在學之前讓學生按要求進行預習,學生親自操作,透過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探索圓的特徵,由於是學生的發現,再加上教師的合理的引導,學生知識的生成度較高。讓學生自己去“走”,在學生“行走”的過程中強健“肌肉”,堅硬“骨骼”。學生的數學能力在細微處得到發展和提高。這節課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中,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透過操作、討論、探究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對於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交流圓的特徵時這一環節交流的還不夠充分,生生、師生互動不夠,有效預習不到位,使學生無話可交流。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5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學生認識了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認識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由於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教材首先從日常生活的常見物體中引出圓,再憑藉圓形物體畫出圓,然後利用摺疊的方法找出圓心,在此基礎上,透過測量、比較和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半徑和直徑以及它們的長度之間的關係,從而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並沒有給出圓的本質特徵的描述,但教材透過觀察與思考、畫一畫等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對此加以體會,為學生到中學學習圓的定義提供了感性認識和直觀經驗。

  學情分析

  我班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對圓有了初步認識,加之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緣故,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積累,只是在概念上尚不具體化,同時已經學過了幾種常見圖形認識,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思維處於經驗性的邏輯思維,思維的形成與發展需要依賴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來理解和抽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以前學的幾種常見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則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無論從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故此,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列舉出日常生活、生產中所見到的圓形物體,引出圓的概念,瞭解圓的特徵。圓的相關知識與特徵,學生透過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獲得,“學”數學就是“做”數學;而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應當重視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為自己的探索所得提供科學驗證和知識深化、運用的機會。透過認識圓、畫圓過程,體驗數學的樂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並發現圓的有關特徵,知道什麼是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能借助工具畫圓,能用圓規畫指定大小的圓,能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的現象。

  2、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圓形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圓形物體的美。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絡,使學生深切體會圓的特徵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並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在黑板上板書“圓”字,問: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什麼?(指名回答)

  生:十五的月亮、輪胎、月餅、圓臉蛋、唱片……

  師:一個“圓”字讓大家浮想聯翩,在我們的生活中,圓無處不在,說了這麼多的圓,看了這麼多的圓,你想不想親自動手畫一個?用你手上的工具動手畫一畫。問: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

  二、探究特徵

  師:剛才大家用各種工具畫了圓,但是,大家可能也發現了,有的工具並不好用,而且大多數只能畫一種大小的圓,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很方便地畫各種大小的圓呢?是什麼?

  生:圓規。

  師:對,這個工具就是圓規,圓規就是專門用來畫圓的工具(生拿出自己的圓規觀察),圓規有一個小圓柄,畫圓時手要握住這個小圓柄,還兩隻腳,一隻腳是針尖,另一隻腳是用來畫圓的筆,畫圓時,針尖必須固定在一點,不可移動,兩隻腳要叉開,手握住小圓柄旋轉一週。

  師:你能試著用圓規畫出一個圓嗎?(生畫圓)

  師:讓學生說說自己用圓規畫圓的過程(組織交流)

  師在黑板上示範畫圓,大家看,我們在用圓規畫圓的時候要注意一些什麼問題?

  1、注意圓規這個針尖要固定在一個點上,我們畫的圖形才夠圓。(板書:1、定點)

  2、圓規的兩隻腳之間的長度不能變,否則圓形不能閉合。(板書:2、定長)

  3、要用手握住圓規的這個小圓柄旋轉一週。(板書:3、旋轉)

  師:同學們,現在大家運用剛才總結的方法,再在練習本上畫一個圓,看看是否畫得更順暢了。(生畫圓)

  師:現在大家都已經學會畫圓了,那麼同學們再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讓我們畫的圓都一樣大呢?

  師:對!我們可以讓兩隻腳固定,這樣就可以畫出固定大小的圓了。現在我們先拿出直尺,讓針尖和鉛筆頭之間的距離是3釐米,把圓規固定好,在紙上畫一個圓。

  師:這個針尖是什麼?(圓心)用什麼字母表示?(O)圓心,顧名思義就是圓的中心,剛才我們畫的兩個圓一樣大,但位置不同,想一想:圓的位置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圓心)圓心可以確定一個圓的位置,針尖固定在哪個位置,圓就在那個位置。(板書: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師:大家看這個剛才畫的兩腳距離是3釐米的圓,要是有人問這個圓有多大,你們怎麼回答呢?(半徑3釐米的圓),對這個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半徑,用什麼字母表示?(r)(指導書寫r,說說什麼是半徑,作相應的練習)

  師:請你在紙上畫一個圓,比原來的圓要小得多。請你在紙上再畫一個圓,比原來的圓要大得多。(生畫)

  師:剛才我們畫了大小不同的兩個圓,誰來說一說:圓的大小是由什麼來決定的?(板書: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師:同學們,你們再想一想,在同一個圓裡,這樣的半徑可以畫幾條呢?現在我們來做個小小的競賽,怎麼樣?在一分鐘內看看哪位同學在同一個圓裡畫的半徑又多又好。(板書:在同一個圓裡,有無數條半徑)請同學們用尺子來量一量這些半徑,它們的長度到底是怎樣的。(板書:在同一個圓裡,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師:除了半徑以外在圓中還有能決定圓的大小的線段嗎?

  生:直徑。

  師畫一條直徑,講解: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什麼字母表示(d)(做相應的練習)

  師:如果我給你們一分鐘的時間畫直徑,想一想:能夠畫出圓的所有直徑嗎?(板書:有無數條直徑),同樣在同一個圓裡,所有的直徑也相等嗎?(板書:所有的直徑也相等)

  師:請同學們量一量半徑和直徑,有什麼發現?(r=d=2r)

  師:我們來做個小遊戲,比一比誰的反應比較快。(師報半徑,生說直徑;師報直徑,生說半徑。)

  師:大家還記得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嗎?(生拿圓片折,發現交流)

  三、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學得可真不錯,大家有沒有興趣接受新的挑戰呢?

  1、判斷題。

  (1)在一個圓中,有一個圓心,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 )

  (2)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

  (3)半徑總是直徑的一半。( )

  (4)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

  (5)圓內直徑是最長的線段。( )

  (6)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

  2、欣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