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5篇)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

  《時分秒的認識》教學反思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時、分的認識,能看著鐘面說出幾時幾分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體驗1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學情境的創設。這節課了,我以新年跨年晚會倒計時作為本節課的匯入情境。這個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為大部分家庭在過年過節的生活都會看央視的跨年晚會,透過“倒計時”這個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從而使我們的情境促進我們的教學。

  其次是自主探索認識“秒”。“秒”這個時間單位學生並不陌生,因為學生在一、二年級學習時間單位時已經接觸過了秒,在課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學生對秒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能說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認識幾秒的教學內容我們可以透過新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自己說說秒針從幾走到幾表示幾秒,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在教學1分=60秒時,這一知識比較抽象,雖然學生有1小時=60分的學習經歷,但是要真正讓學生理解1分鐘為什麼等於60秒,學生還是不知所措。因此,透過課件演示,觀察出秒針走一圈(60秒)剛好分針走一格(1分),從而驗證了1分=60秒。再次是加強體驗,讓學生感知秒和分。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1秒”,形成對短時間的觀察能力。為了讓學生建立“秒”的時間概念,我採取了多種體驗方式,讓學生聽鐘錶的“嘀嗒”聲、拍手練習等,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一分鐘我能寫多少個字”的遊戲,讓學生體驗一分鐘的長度。透過這些遊戲,使原本枯燥的教學變的更加生動有趣,學生的印象也將更加深刻。

  最後,我還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在課外拓展這一部分,我把飛機每秒鐘的速度、光每秒鐘的速度、聲音每秒鐘的速度等與孩子們熟悉的長度聯絡起來,不僅幫孩子們建立起長度觀念,還讓學生感受到一秒的價值之大。 總結這節課,我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1、新課開始時,學生對“生活中什麼時候用到秒?”這一問題回答得很不好,只有個別學生說鐘面上有秒針,跑步時老師用到秒等,經過啟發才說出有限的幾個,可見,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關注不夠。

  2、沒有讓學生準備一個鬧鐘或者鐘面作為學具。

  3、我對學生的發言沒有引申,學生說“小朋友每天睡9分鐘”可見,他對知識還沒完全掌握,我卻因為怕影響進度,只讓個別學生說說他錯在哪,忽視了這個本該是閃光的地方。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2

  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與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參與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學生會學習的問題,也就是會自主學習。因此,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二者就缺一不可。“時分的認識”就是在這種理念指導下的有效嘗試。

  (一)、積極參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

  從情感上願意學習就是積極學習,積極學習的情緒狀態下學習效果最佳。因此積極參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本節課從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學生的參與是積極的:

  1、情緒飽滿,積極學習。本節課自始自終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從開頭的故事引入到觀察鐘面、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發現;再到後面的練習,體會1小時、1分鐘的長短、到1分鐘你能做什麼、自由撥鍾等,學生就更熱鬧了,學生每人都想自己說。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狀態是:搶著說、紛紛地說、熱烈地交流,這些充分說明了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與高昂的學習熱情。

  2、頻繁交往。擴大參與。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全員參與,這就要求教者要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交往空間,這種交往應該是多向式、互動式的,既有師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節課中,多次採用合作學習,學生都是人人參與,個個動腦、動口又動手。這些生生之間的交往,既為學生交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又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提高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

  (二)、有效參與是自主學習的保證。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會學習的人。只有學會怎樣去學,也就是會自主學習才能適應終身教育,而有效參與恰恰是思維的參與,思維的真正參與就能開發智力,培養創新能力。因此,有效參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保證。在本節課中有效參與表現為:

  1、思維活躍。這是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的關鍵所在。在本節課中,學生撥鍾說出時刻及在這個時刻做什麼?撥鍾理解1小時=60分的道理,理解時針、分針、秒針的關係,學生都要經過思考。一句話,沒有思考就不會有真正的收穫。

  2、獨立學習時間多。獨立學習的時間就是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主體參與的必要條件,也是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時間還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時間。

  3、表現機會充分。表現是社會人發展的途徑。小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而表現則是一個人實現社會化的臺階。在本節課的課堂上,對為什麼1小時=60分,透過學生觀察時針分針及撥鍾發現,我處處放手,真正做到學生會說的教師不講,學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師不教,學生能夠昇華的教師不去總結,課堂變成了學生舒展靈性的空間。

  綜觀整堂課,我力求:教師灌輸得不多,而師生的啟發對話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著和參與者,努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去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而且儘量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3

  講授過《時分的認識》一課後,我對自己這節課的授課情況作了一番反思。總的來說: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結構合理。始終能以“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主旨,精心設計和安排活動,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教學方法:

  這節課的內容是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鐘的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 ,以及認識時間單位時和分,知道1時=60分。時間單位不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認識鐘面”這一環節,我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孩子比較熟悉的起床、上學、睡覺等作息時間入手,自然入題,把學生已有的舊知開掘出來,為學習新知服務。又例如:讓學生知道1時=60分這個時間進率這一部分,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撥鐘錶,然後上前演示給其他人看,透過觀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從而得出時與分的進率。

  2、教學手段

  本節課教學手段靈活多樣,多媒體輔助教學生動形象,內容直觀具體,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同時鐘面、圖片等常規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課堂動靜結合,學生眼、耳、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我實施練習與新授緊密結合,()且有層次,有趣味,形式多樣,比如體驗1分這一環節,開展口算、寫字、讀繞口令等切實可行的遊戲,讓學生在做中學。

  3.缺點不足

  但是本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讓孩子體驗的還不夠。應該再新增一些更生動的環節,比如在體驗一分鐘的時候,可以採用拍球比賽或者跳繩比賽這樣的形式,把孩子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身邊的事物中更真切地感受一分鐘,體驗一分鐘,這種多樣的形式在低年級課堂是比較實用的,在這方面,作為教師應該放手大膽讓孩子去嘗試,只有親自體驗了才能夠更真切地理解和體會。

  在今後的課堂中,我應該在課堂活動這方面加以改善,揚長避短,爭取讓孩子們更享受數學課,愛上數學課。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初步建立小時、分的時間概念。

  2.認識鐘錶,掌握看鐘表的方法,使學生能正確地說出鐘面所指的時間,並用兩種方法表示出來。

  3.透過操作、觀察、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4.使學生懂得時間與人們的關係準確掌握時間的重要性科學的使用和安排時間,培養學生遵守、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1時=60分能正確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教學難點:能正確讀、寫鐘錶上所表示的接近整時的時刻。

  教學準備:多媒體裝置、學生自帶鍾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今天你們都帶來了什麼呀?那我們這堂課就來研究鐘面上的有關知識:時、分二、教授新課。

  (一)認識鐘面。

  1.讓學生自主探索去認識鐘面。

  (1)看到有三根針,時針、分針、秒針今天我們主要認識的是時針和分針,那你是怎樣區別時針和分針的?

  (2)看到有12個數,它們是?

  說明:(3)每個大格又有小格,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12—1之間有幾個大格?現在你們也到自己的鐘面上數一數還有幾和幾之間有5小格呢?用一句話怎麼說?

  現在請你們在小組裡討論一下一共有幾個小格?你是怎麼想的?

  2.總結:剛才我們一起玩了小鬧鐘,知道了這短的針是時針,長的針是分針,

  (二)認識時、分。

  1.認識時。

  先讓我們仔細觀察時針怎樣走的?時針是向什麼方向轉動的?指出:時針走的'方向稱為順時針方向。時針從幾走到了幾?

  指出: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時針從1走到2的時間是幾小時?為什麼?時針從幾走到幾也是1小時?

  2.認識分。

  現在我們來觀察分針。走了多少?

  指出: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接著再走1小格,問:現在是幾分?

  提問:分針從12到1是幾分?為什麼?

  12到6是幾分?你為什麼算得這麼快?你還想告訴大家分針從幾到幾

  是幾分?

  3.時與分的關係。

  現在我們一起來撥一撥鍾,發現時針在走,分針也在?時針停了,分針也?現在我們讓時針和分針都指向12,先讓分針走一圈,同時看看時針走了多少?時針和分針誰跑的路多?誰跑的路少?

  問:分針走了多少?就是幾分?時針走了多少?就是幾時?

  那你們有沒有發現1時和60分之間有什麼關係?小組內討論一下。

  4.感知時間。

  (1)感知1時。

  時和分是我們一直用的時間單位,在生活中我們是離不開它們的。那麼1小時到底有多長呢?

  (2)感知1分。

  我們已經知道1小時就是一節課加兩個課間的時間,那1分有多長呢?就讓我

  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我們先聽1分鐘的音樂,看你們能在這1分鐘內能做些什麼?

  放音樂,電腦記時,學生分組活動:口算、數脈搏次數、寫數字、跳繩、拍皮

  球、讀課文。然後分組彙報。

  (4)小結:時間一直在走,所以1分鐘是很短暫的,轉眼就過去了,如果你能把握好它的話,就能做好多事情。

  (三)時刻的讀寫。

  1.教學例1。

  (1)天剛剛矇矇亮,城市的美容師就已經在打掃衛生了,這是幾時?那你知道5時在電子鐘上是怎樣表示的嗎?說明:這也讀作5時。

  (2)看,小朋友們都去上學了,這是什麼時候?

  (3)現在小朋友都在上課呢,這是幾時?

  (4)問:剛才這三個鐘面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5)小結。

  2.教學例2。

  (1)現在是不是8時?要比8時?現在請你們互相說一說這是幾時幾分?你是怎麼看的?

  做時間的主人。

  教學反思:

  “數學來源於現實,紮根於現實”,這是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的教學原則。《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這是小學生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透過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求解生活的鑰匙,從而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加強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一、結合生活例項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階段正處在一堂課的起始階段,處理的是否

  恰當,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緒,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結合學生身邊的例項匯入新課,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教學伊始,我善於抓住學生好勝的心理,故意丟擲“誘餌”:鐘上的時間你們

  認識嗎?學生齊刷刷的說“會”。以此來喚起學生看鐘表的已有經驗,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認識鐘面、瞭解時間。簡單的一問激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高度熱情,為下面的教學做了很好的心理鋪墊,這時提出探究內容和要求可謂是水到渠成。這堂課的匯入,從富於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引出課題,使學生感到親切、熟悉,產生學習興趣,也使學生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巧妙的滲透“數學源於生活”的樸素思想。

  二、聯絡生活實際加深理解新知。

  在新知的教學時,如果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

  體生活活動情況,就能引導學生透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在學習新知時,讓學生對鐘面的已有知識的交流,並透過觀察、驗證、總結認識時分,會讀時、記時、撥起床、出生時刻,初步建立一時一分的觀念等。同時注意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豐富對1分、1時的感性認識。整個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緊密相聯,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這樣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現實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也保證全班同學,人人參與數學學習,個個成為學習主體,創設了良好的課堂環境。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而在兒童的世界裡,更想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和發現者。因此,當學生視自己為學習的主人,有了探索和創新的熱情,定會在學習中體驗到探索的價值,從而確立學習的動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本節課中,我將認識鐘面及瞭解時分的關係等環節大膽的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讓學生時刻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積極思考、大膽操作,且爭先搶後地上臺展現自己,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有培養了他們勇於創新的精神,並從中體會到探索的價值。這樣不僅擺正了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作為組織者與主體者的關係,同時又實現了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

  三、在生活實踐中鞏固新知。

  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

  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本節課在讓學生體會1小時、1分鐘的長短時進行了分組活動。第一組學生抄語文生字,第二組學生做口算題,第三組學生測脈搏,第四組學生做眼保健操。從而加深了對1分鐘的理解。最後佈置了一個活動作業“做一做,1小時可以做哪些事情”,加深對1小時的理解。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不止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數學符號的集結,我們在數學教學時,不應只是刻板地對知識的傳授,而應遵循於生活、富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5

  1、時間觀念的建立,還需想辦法真正內化。儘管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身體驗、經歷了1秒、1分。但要真正理解、內化這些單位時間,從而建立時間觀念,如14秒、90分、45分的理解、遷移。我想在感受1秒、1分時,還應讓學生當場遷移、擴充套件,並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相聯絡,才能真正最終建立時間觀念,並會遷移、應用。

  2、認讀時刻這一環節,作為教學的重點,還顯得較薄弱,需加強。儘管學生有生活經驗,但在認識好鐘面,認識單位時間1秒、1分、1小時後,能否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並轉化為能力,還需細細考慮。如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幾大格是幾小時,如果及時讓學生髮現時針走幾大格多是幾小時多,這樣便能自然想到多多少,再看分針;幾大格缺一點點,幾時還不到,應是前一格的小時再多幾分。這樣會更利於學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對於鐘面的認識不夠形象、深入。本課中,時針、分鐘、秒針的認識是透過一部分學生的回憶介紹展開的,不夠形象直觀,使另一部分學生印象不深刻,以至產生了不少的錯誤。課堂上如能讓學生再找找各自的特徵,如時針短而粗,分針比較長,秒針最長、最細,這樣學生記憶深刻,在認識時刻時會更直觀,減少一些不必要錯誤,當然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4、在操作動手的時候,引導學生的思維同步發展、提高。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在動手、操作,但並不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收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在動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讓學生真正明確任務,帶著問題去動手、去操作、去發現,本課中,多次安排了學生操作動手,但真正能得到收穫,獲得成功體驗的人不是很多,如果活動前的問題或要求更明確點,目的性更強些,效率肯定也會提高。當然,教學是一門永遠遺憾的藝術,本節課肯定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更認真深入地反思與完善。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6

  1、關於教材:

  時分的認識是在一年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一年級認識的只是整時和半時,在本期認識的是幾時幾分,特別是“幾時幾十分”這個知識點是難點,因為學生沒有學乘法口訣,所以對於5的倍數沒有辦法很好的掌握,特別是指到7、10等數字時,學生難度較大。

  2、關於學生:

  學生對於這一部分知識還是有一定的基礎,特別是整時和半時,學生學得比較好,在教學時,我教給他們先看時針過幾不過幾,再判斷是幾時多,對於學生來說,學得比較好。對於5的倍數的分針我先教給學生認識,然後,要求學生背出來,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比較輕鬆了。但是也有一些學生對於這個知識掌握得不太好,出現的錯誤有分不清時針

  和分針,造成混淆較多;還有就是分鐘計算錯誤,幾十分鐘算不清楚;再者就是時針和分針的方向弄反,造成時刻認錯。

  3、關於教學:

  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先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入手,先教學幾時幾十分,讓學生背熟記牢5的倍數之後,再教學幾時幾分,告訴學生在幾時幾十分的基礎上數出幾小格,就是幾時幾十幾分,這樣逐步教學,降低難度,學生學起來比較輕鬆,效果很好。在練習這一部分,我採取老師撥鍾學生說時刻,學生撥鍾老師說時刻,看鐘面連線,聽老師報時刻學生寫時刻的方法等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效果比較好,學習興趣也很濃。但是個別學生的幾十分還有點算不清楚,有待改進。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7

  《時分的認識》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時、分、秒的認識》資訊窗1,本節課在經歷了集體備課、試課、修改、名師引領評課、重建後,主要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整體認知、框架意識

  數學教學注重整體的內在邏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將整節課的框架建構起來。《時分的認識》一課知識比較多、比較雜,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而不是將知識點切成一段一段。

  在本節課的第一個環節進一步認識鐘面時,應該讓學生充分觀察鐘面,從整體把握鐘面上各個部分,包括時針、分針、數字、大格、小格,幫助學生排除秒針等干擾,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研究方向。

  二、備好學生、抓住已有知識經驗

  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鐘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天天都要用到的工具,不少學生對鐘錶應有一定的瞭解,而且在一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能夠認讀整時、半時、大約幾時。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

  本節課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容量太大,課堂時間總是不夠用,經過名師引領評課之後才恍然大悟。學生對鐘錶的認識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但是教師卻低估了學生的水平,從零起點教起,怕有學生不會,手把手的一點一點的教,每一個細節都要抓到,導致既忽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沒有能夠把握住學生的重難點又浪費了時間。

  在認識鐘面環節中,教師可以放手給學生看一看、撥一撥、數一數,小組內交流發現,讓學生教學生,在全班彙報時教師給予一定的總結提升,這樣首先能節省大量的時間,第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是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疑惑,抓住本節課的重難點,重錘砸下,重點選破。

  三、課堂生成、隨機應變

  在《時分的認識》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有待提高。課堂是有生命的,每個學生都是靈動的,課堂教學不可能嚴格按照教學設計進行,對於學生超出預設的生成,教師要能夠及時評價,對於有價值的生成,教師要牢牢抓住。課堂的應變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學積累經驗、及時反思、不斷提高。

  本節課出現的問題不僅僅存在這一節課,針對本節課的反思在日後的教學工作中必定起到關鍵的指導作用。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8

  一、改變教學素材,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教學時準確的掌握教材要求,對教學原本素材進行改編。原本教材所創設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縷陽光”,教學素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無法引起學生產生太多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創設了新的情境——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這樣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二、聯絡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時間和生活的密切聯絡。

  聯絡生活經驗,使學生深刻感受和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聯絡。因為在生活中,人們經常用到時間,學生們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的去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去講解,並設計一些關於本課所學的數學活動去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時、分的實際長短,明確時間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三、動手操作,利用實踐活動探究新知。

  課上,我設計了大量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學。我還準備了鐘錶模型,然後充分利用鐘錶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們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中主動探究和學習新知。

  四、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

  最後適時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及成功返回,這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於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資料,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適時向學生介紹,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及珍惜時間的教育。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9

  今天我講了《時分的認識》一課。上完了這節課,我感慨頗多,我也及時進行了反思。

  《時分的認識》是學生在一年級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和多種形式的遊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教學伊始,我由天安門廣場的升旗時間引入,然後為學生呈現一幅孩子們非常熟悉的畫面:“亮亮的作息時間”,以此來喚起學生看鐘表的已有經驗,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認識鐘面、瞭解時間。繼而讓學生對每幅圖進行充分的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係,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透過觀察,得出了“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針、分針和秒針,以及時刻等等”。

  透過老師的演示學生總結出了“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一時,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一分”,初步建立了1時1分的觀念。同時注意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說出一小時有多長?在生活中尋找做哪些事情需要一小時。“1分鐘有多長呢?”我引導學生來聽1分鐘的音樂,學生陶醉在音樂世界裡,靜靜感受1分鐘。透過一些實踐活動,如:在一分鐘內朗讀,數數、畫畫,口算、豎式計算、寫字、摺紙等,讓孩子們深切地感悟到1分鐘的長短。從“聽一分鐘的音樂到1分鐘能做什麼的親身體會,然後拋開老師的限制,隨音樂自己跳一分鐘的舞蹈”等教學環節,豐富了學生對1時、1分的感性認識。整個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緊密相聯,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這樣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現實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也保證了全班同學人人參與數學學習,個個成為學習主體,創造了良好的課堂環境,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整節課的設計,我注意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絡實際用數學,提高探究能力。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也應豐富多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而且進一步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提高了探究實踐能力。充分調動了他們對數學的情感,激發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他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增加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加樂意學習數學。

  當然,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不足,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教學重點、難點處(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一時,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一分)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動手透過學具自己來探究,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直接總結出來的,感覺有些草率,沒有讓學生經歷一個屬於自己的新知探索的過程。

  總之,這節課對我來說是受益匪淺,無論是從自身教學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都較以前有了很大進步,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總結經驗,使自己在教學上有更大的進步!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0

  本節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新知。學習例題,先讓學生觀察情景圖,讓學生說說圖中的小朋友是什麼時間從家出發去上學,接著讓學生聯絡自身的生活經驗,說說每天一般是什麼時間從家出發來上學的。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經常需要知道時間,理解認識鐘錶的重要的重要性。在教學認識鐘面,讓學生透過觀察自己手中的鐘表,討論: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鐘面上共有多少個小格?學生經過觀察,發現鐘面上一共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鐘面上共有60個小格。我演示教具鍾,讓學生理解時鐘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小格是1分,接著讓學生用教具鍾撥一撥。在探索時與分的進率時,讓學生用學具鍾撥一撥,發現分針走60小格,也就是走一圈,時鐘正好走了一大格,從而推出1時=60分。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感受1分鐘的持續的時間,先讓學生估計,再邀請學生到前面進行實踐活動,從而體驗1分鐘的持續的時間,再討論1分鐘還能做其他哪些事情。在整節課中學生始終都離不開實踐活動,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理解新知,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1

  鐘錶和時間是學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和經歷,這節課是學生對已有的知識的一個再認識的過程,一個提煉交流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與夥伴分享的過程。

  這節課,我精心設計教學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年級的孩子自我約束能力差,如若引導不當,他們會產生厭倦情緒,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

  所以我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小鬧鐘帶到課堂上來,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看到自己手裡漂亮的小鬧鐘,想到這節課要學的知識與漂亮的小鬧鐘有關係,學生立刻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就有了上好課的前提條件。

  在課堂上,我從一開始就讓讓學生動手撥時間,讓學生動起來,不給他們走神兒的機會,低年級的學生動手操作很感興趣,枯燥的講解不受到他們的歡迎,所以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學生十分興奮,積極與老師配合,課堂氣氛很活躍,聽講質量也大大提高了。

  觀察鐘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1時=60分的結論是這節課的重要內容,我在教學中利用課件,邊講邊演示,讓學生對鐘面上大格和小格的關係有了直觀的認識,數清楚鐘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個數後,再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透過反覆的觀察讓學生自己匯出1時=60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課件演示很感興趣,看得很認真,這部分知識掌握的不錯。這一點是我課前想到了的。

  如何讓學生建立1分鐘的時間觀念在備課是費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鐘的概念很抽象,不是舉出幾組資料學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鐘的環節,我安排了幾項時間活動,讓學生聽1分鐘音樂,寫1分鐘生字,幫助學生建立起1分鐘的概念,每個學生都起身參與了,有了很直觀的感受,比老師講上十分鐘甚至半節課,效果要好多了。

  在教學中,我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提問不到位,總是不能一遍就把意思表達清楚,總是說了一遍再修改或補充,造成了不必要的重複,打亂了學生的思路。老師說的要精煉,多給時間讓學生思考,把說的機會留給學生。

  再有就是聽完學生的發言以後對學生的鼓勵不夠,總是簡單的給出評價,學生說的不正確時就不做評價,其實即使學生的答案與我的不一致也應該適當的鼓勵,這樣才不會挫傷他的積極性,只要積極舉手了,就說明他在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在動腦筋,這時不能吝惜自己的言語,我在這點做得還不夠。

  在課上,由於太緊張的關係,我還範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在撥教具鐘錶的錶針時,沒有注意到應該按順時針的方向撥,而是想朝哪個方向就朝哪個方向,誤導了學生,這是不應該的。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遺憾再所難免,但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是遺憾降到最少。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2

  理念。新課標準中還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反思這節課,我認為做到了以下幾點:

  1、本課是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鐘面,會看整時、半時、大約是幾時、快幾時等知識之後,進一步來認識鐘錶知識不是很難,所以在課上我充分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讓他們說出“關於鐘錶你都知道哪些知識?”從而來引出本課的新知識—時分的認識。同時給學生充分觀察、交流的空間,一開始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數學資訊?還有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你能發現什麼?這些都不是教師直接呈現給學生的,而是透過他們自己的觀察來獲得,培養了學生的觀察交流的能力。

  2、本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建立初步的1時、1分的時間觀念,時間觀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訣公式那樣簡單,所以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活動來感受1時和1分,透過靜靜地感受,體育活動,自主選擇學習活動幾個層次,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來感受,效果不錯。

  3、在本課中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設計教學思路時,對於學生單獨完成有困難的部分,放到小組合作中來解決,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培養了孩子們合作的意識與他人愉快交流的能力,但是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為小組合作而合作,那樣就變成了一種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義,所以教師一定要在課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第二個環節中,讓學生結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圖,說一說亮亮什麼時間在幹什麼,有一部分學生表述的不夠完整和準確,時間用的比較長,說明學生對認識時間感覺還是有一些困難,但是我沒有過多的要求學生,因為一年級學習的認識時間只是大概的一個表述,幾時剛過、快幾時了等等,像這樣的表述我們在生活中用的並不多。我想在本冊學習準確的認識時刻之後,學生經過生活中應用,肯定會逐漸的準確讀出時刻。還有對於1分、1時究竟有多長的感受,在本節課中透過一系列的活動,我想學生對1分鐘的時間感受應該比較清楚了,但是對於1小時的時間我覺得感受的不夠,因為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課下的進一步實踐,讓學生形成較準確的時間概念。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3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選擇最貼近學生的生活時間,學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時間表。請同學們說說是幾時幾分?再請學生撥一撥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幫助了學生理解知識,完成教學目標。

  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教學中,我注意選取生動形象的flash動畫和動手撥一撥學具鐘面,在觀察、思考、討論、實踐中逐步掌握知識:“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分之間的關係1時=60分等等”。

  這節課有著豐富的德育滲透素材,在教學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讓他們來體會“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內你能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等等。學生都深切的體會到了一分鐘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卻能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時間。

  不足之處:教學內容較多,教學時間不夠,缺乏教育教學機智,不能及時地作出相應的調整。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反思自己的不足,總結經驗教訓,努力使自己在教學上有更大的進步!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4

  本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讓他們感受“分”有多長。一、二小組的同學寫數,看看在指定的1分鐘內能從1寫到幾?同時讓三、四組的同學測脈搏,數一數在1分鐘裡,你的脈搏能跳動幾次……由於聯絡到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生無不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在本節課將結束時,我播放課件出示了一位時光老人,生動的畫面,配上時光老人可親的話語,使學生擺脫了以往單調、枯燥的全課總結,而是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理清了全課的學習內容,把整節課再次推向高潮。

  怎樣看“幾時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瞭解鐘面上的知識後,再透過合作交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幾個特殊時刻:如“聯歡會開始了”這一主題情境圖中的鐘面時針走到數字8,就是8時,而分針走到了數字6和7的之間過一小格。我讓學生認真數一下分針是走幾小格,學生一下子數出了分針走了31小格。我問:“那就是幾分?”生答:“是31分鐘。”我說:“所以這時已經不是整小時了,而是幾時幾分呢?”學生脫口而出:“8時31分。”接著,我撥鍾(時針撥過數字9,分針對準數字8),我問:“這時時針走到哪裡?”生答:“走到數字9和10的中間。”我問:“時針剛走過數字9,還不到10,所以還是9時,只是這時已過9時多了,那多多少呢?”我再引導學生看分針:“分針走到數字8,就是走了幾個小格?”生答:“走了40個小格。”“那分針走了幾分鐘了?”“分針走了40分。”我說:“現在是幾時幾分呢?”學生異口同聲說:“9時40分。”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原有認識整點鐘的基礎上,由“幾時多”到“幾時幾分”,完成知識的遷移,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練習認識幾時幾分時刻時,透過師說作息時間生撥鍾,師撥鍾讓學生說作息時間;同桌合作:一個說幾時幾分,一個撥鍾等形式的練習,不但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讓學生學會與人溝通、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5

  1.準確把握教材要求,對教學素材進行了改編。原來教材創設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縷陽光”,素材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引不起學生多大的興趣。於是我們創設了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的情境,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2.聯絡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由於學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時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我在教學中儘可能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數學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時、分的實際長短,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讓學生在大量的動手操作中探究新知。本節課,我設計開展大量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利用鐘錶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中主動探究新知。

  4.適時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及成功返回,這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於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資料,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適時向學生介紹,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及珍惜時間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