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給予樹的課後反思

給予樹的課後反思

給予樹的課後反思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予樹的課後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給予樹的課後反思1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字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紮實,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瞭如下特點: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字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婭還給予小女孩,給予哥哥姐姐,給予我們什麼"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字,感悟文字,同時又超越文字,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給予樹的課後反思2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節日裡,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在我們國家,也只有春節能和聖誕節相提並論了。一樣的熱鬧,一樣的充滿了歡樂。不同的是,在我們國家,小孩子都是處於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斷的得到禮物,但不會有人苛求送出什麼。家長也不會讓孩子拿著錢跑到超市去買禮品,就更不用提送禮品了。在春節裡,得與失是相互的.,孩子磕頭,大人給壓歲錢。超市也不會設計"給予樹"這樣的慈善創舉,只是不停的促銷。

  《給予樹》這篇課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同時,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裡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當然,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