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古詩三首》教案

《古詩》教案

《古詩三首》教案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古詩的型別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三首》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第一課時

  一、教學總目標:

  1.認識“塞、秦、徵”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會寫“塞、秦”等10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課文。默寫古詩《出塞》《夏日絕句》。

  3.能借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說出自己的體會。

  二、分教學目標

  1、認識“塞、秦、徵”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會寫“塞、秦”等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課文。默寫古詩《出塞》。

  3、能借助註釋理解理解《出塞》詩句的意思,說出自己的體會。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課文。默寫古詩《出塞》。

  2、能借助註釋理解理解《出塞》詩句的意思,說出自己的體會。

  四、制定依據:

  1.內容分析

  課文由三首古詩組成,其中兩首為唐代的邊塞詩,分別是王昌齡的《出塞》和王翰的《涼州詞》,還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出塞》的大意是:依舊是從秦漢時期延續至今的明月和邊關,征戰萬里、守邊禦敵的將士至今還沒有歸來。倘若還有像飛將軍那樣英勇善戰的將領在,絕不會允許外敵南下

  越過陰山。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人從明月照關的景象寫起,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中的“月”:和“關”前面使用了“秦時”“漢時”兩個時間定語,這並不是說明月屬秦,關屬於漢,也並非實指秦、漢兩朝,其想表達的是防邊築城的措施始於秦漢,可見邊關憂患的歷史已經十分悠久。接下來的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讓讀者不由自主地聯想起歷史上那些在邊塞戰役中可歌可泣的將士。這兩句詩,從整體上拉伸了全篇的時間感(秦漢)和空間感(萬里),營造出一種雄渾的意境和歷史的滄桑感。詩的後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由敘事轉為議論。長征未還,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築長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馬;漢逐匈奴,單于內附。詩人借對前朝名將的懷念,表達了希望邊關能夠鞏固、國家安全與統一能夠實現的心情。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是一種曲調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王翰的這首《涼州詞》描寫了守邊將士出征前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現了將士們英勇豪邁的氣概。詩的大意是:精緻的酒杯裡盛滿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舉杯痛飲,卻聽到馬上彈起琵琶的聲音,在催人出發了。如果醉倒在戰場上,請你不要笑話,從古至今外出征戰又有幾人能回?詩一開頭就切入了宴會場面。“夜光杯”這裡指精製的酒杯,以顯示宴會的豪華,令人想象那五光幹色的宴飲情景。“琵琶聲”既是宴席上的歡快旋律,又是即將痛苦告別的前奏,將士們不懼怕戰鬥的來臨,卻不免惋惜這場豪飲的終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畫了錯綜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詩的後兩句描寫了將上們縱情飲酒後。略帶悲壯的語言,這正是將士抒發的豪邁感情:戰鬥來臨,投身疆場,為國獻身,又有何懼!

  《夏日絕句》是宋代著名安詩人李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在南渡之後所寫的。詩的大意是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是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詩的前兩句,直抒胸臆,提出“生當作人傑”,表達了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的願望;“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湧出來,震撼人心。詩的後兩句用了一個典故: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劉邦的主將韓信於垓下設下理伏,項羽殺出重圍,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重振旗鼓,東山再起。項羽自覺羞愧難當,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江,遂拔劍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頌了項羽寧死不屈的高貴氣節,又不著痕跡地痛斥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拋棄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軟弱行徑。

  課文的插圖有邊關、長城、古戰場,可以拉近學生與詩歌內容的距離,幫助學生想象

  詩歌描寫的畫面。

  2、學情分析

  三首古詩的教學,可以依據詩意理解的難易程度來劃分課時,第一首古詩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先學第一首,再學習後兩首。古詩學習要充分發揮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先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並嘗試藉助註釋等初步理解詩歌大意;接著,進行疑難交流,引導學生利用註釋、藉助相關資料等理解詩句;最後,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朗讀,並積累古詩。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第七單元的學習。

  師:在單元導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是一個國家的興衰與每一個人都有關係,每個人都應該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出貢獻,弘揚中華民族以天下為己任的優秀傳統。本單元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編排了4篇課文,表現了歷史名人的愛國之情。

  師: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要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要學習寫書信,學會用書信與別人互通訊息,交流情感。

  師: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二十一課跟老師讀課題二十一古詩三首。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寫的出塞,唐朝詩人王翰所寫的涼州詞和宋朝女詩人李清照所寫的夏日絕句,其中出塞和涼州詞是七言詩,夏日絕句是五言詩。

  二、初步古詩

  1、聽古詩錄音

  師:首先讓我們聽課文錄音

  2、藉助拼音讀正確三首古詩

  師:現在請同學藉助拼音,試著把三首古詩讀正確。

  3、指名朗讀古詩

  師:請同學來朗讀

  《出塞》

  塞:sài

  秦:qín

  徵:zhēng

  多音字:

  人未還huán:還——回來

  飛將jiàng:將——將領

  將jiāng將來

  教jiào:使令

  師:這位同學讀得真好,讀準了這三個生字的字音

  題目《出塞》的“塞”是平舌音,更老師讀。

  在第一景詩中的秦時明月的“秦”是前鼻音。

  萬里長征的中“徵”後鼻音。

  在這首詩中還有三個多音字。

  第一個是萬里長征人未還。這裡的“還”意思是歸來,讀huán。

  第二個是“將”,根據註釋我們瞭解到這位龍城飛將是漢朝名將李廣,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所以這個字第四聲,跟老師讀jiàng。它還有一個讀音是將jiāng組成詞語,將來

  第三個是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教”。註釋告訴我們“教”的意思是指使得、令,所以這個字的字音應該讀第四聲教jiào。

  《涼州詞》

  琵琶:輕聲

  師:第二首誰來讀?......詩中提到了一種樂器的`名稱,琵琶。跟老師讀“pí pa”

  師:最後一首誰來讀?......這位同學把詩讀正確了

  4、自己讀古詩注意停頓

  師:現在請同學再把三首詩自己讀一讀,注意停頓。

  三、學習《出塞》

  1、現在我們來學習第一首古詩,《出塞》。“塞”就是可以做屏障的,險要的地方,可以組成詞語邊塞要塞。這是樂府舊題《出塞》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常用的題目。

  2、王昌齡簡介

  師:詩人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出塞》是他早年赴西域邊塞時,所做的詩篇。一共有兩首,這是其中的一首。

  3、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

  師:在這首詩中,王昌齡向我們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邊塞景象呢?讀一讀詩的前兩句,結合插圖來說一說。哪位同學來交流?

  預設:結合插圖,我知道了邊塞的關口是由高高的城牆阻隔而成,它在崇山峻嶺之中曲折蜿蜒。是沒有盡頭。

  預設:讀了這兩句詩,我彷彿看到一輪明月掛在空中,月光下只有一堵長長的城牆。邊塞顯得十分荒涼。

  師:能把詩句的意思說清楚嗎?

  預設:這是秦國的人月和漢朝的邊關,出征萬里之外的人還沒有歸來。

  師:意思說出來了,但明明已是唐朝,詩人為什麼要寫秦時明月漢時關呢?

  預設:因為明月還是那輪明月,而眼前的關口,在漢朝時就有了,但出征的將士卻不曾迴歸。

  師:詩人向我們描繪的正是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而這樣的邊關自秦漢時期就已存在。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寫出:邊塞的戰爭從秦漢時期開始就沒有停止過。萬里長征人未還,是說那些出征遠方的將士們沒有回到家鄉,他們倒在黃沙大漠之中。

  師:讀一讀這兩句詩,你的心情怎樣呢?誰來交流?

  預設:我的心情有點沉重,因為連年戰事帶來了生死離別。

  預設:我讀的時候有點憂傷。戰爭讓年輕的將士常年在故土之外

  師:是呀,明月照關口清冷孤寂,加上人未還的傷痛,讓我們感受到詩的前兩句所表現出來的憂傷情緒。

  4、後兩行詩是什麼意思?

  師:結合註釋自己說一說。那詩的後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又是什麼意思呢?請你結合註釋自己說一說

  師:誰來交流?

  預設:註釋二告訴我們龍城飛將是指漢朝名將李廣,此時是唐朝,他早已不在人世。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所以詩句的意思是說,只要有像李廣那樣的將領駐守邊疆,就一定不讓侵擾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騎兵越過陰山。

  師:這位同學。能結合課文中的註釋,準確說出了“但使”“不教”詞語的含義。

  師:請同學們自己說說詩句的意思,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誰來交流。

  預設:詩句的意思是隻要有像李廣那樣英勇善戰的將領駐守邊疆,就一定不讓侵擾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騎兵越過陰山。

  師:那從這兩句詩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預設:不教胡馬渡陰山,讓我感受到了,將士們的守邊決心,他們擁有堅定的意志。

  師:同學們體會的很好,詩人還藉著對前朝名將的懷念,表達了希望邊關能夠鞏固實現國家安全與統一的心情。

  師:前兩句詩人在感嘆邊戰不斷出征不歸的遺憾,後兩句卻讚美了將士們的家國情懷。你能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絡嗎?

  預設:讀了這兩句詩,讓我體會到了邊疆戰士們希望能像漢朝名將李廣那樣,守護邊關保衛中原。

  預設:我從這兩句詩中體會到將士們的豪邁氣概,他們會以歷史上的名將為榜樣,英勇作戰,抵禦外敵。

  師:每一位將士都有可能一去不還,但每人都具有克敵制勝,舍小家顧大家的崇高精神。

  5、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師:現在你們再有感情的讀一讀這首詩嗎?誰來讀

  6、背古詩

  師:現在誰能借助提示來背一背一首詩。

  師:不借助提示能背誦嗎?

  師:這節課老師重點指導大家寫一個“秦”字

  師:上半部分的三橫在橫中線上面,中間一橫最短,第三橫最長。三橫距離勻稱。

  師:下面的“禾”的最後一筆捺寫成點

  師:請同學們在寫字本上寫兩遍。

  板書:

  古詩三首

  《出塞》

  作業佈置:背誦默寫古詩《出塞》;完成練習冊一、二

  21古詩三首

  第二課時

  一、分教學目標

  1.會寫“詞、催”等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課文。默寫古詩《夏日絕句》。

  3.能借助註釋理解理解《涼州詞》《夏日絕句》詩句的意思,說出自己的體會。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能借助註釋理解理解《涼州詞》《夏日絕句》詩句的意思,說出自己的體會。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回顧背誦《出塞》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出塞》,誰能來背誦一下

  二、學習《涼州詞》

  1、聽錄音

  師:這節課我們要學習另外兩首詩,我們先來行行涼州詞。聽聽這首詩的錄音

  2、註釋一:詩名來源

  師:《涼州詞》和《出塞》都是邊塞詩

  師:註釋一告訴我們詩的題目涼州詞是唐代,起名起源於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所以涼州詞和出塞都是唐朝時期的邊塞詩。

  3、自讀古詩,想象畫面,和同學討論

  師:那王翰筆下的涼州詞所描繪的邊塞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所以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首詩,把詩讀正確,想象一下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和同學說一說。誰來讀涼州詞?

  4、詩中描繪了什麼場景?

  預設:詩人描寫的一場軍營中的盛宴,精緻的美玉做的酒杯裡充滿了醇香的葡萄酒。身披鎧甲的戰士們正要舉杯痛飲,好不暢快。可是這時候就聽到馬上彈起琵琶的聲音,在催人出發了,這不免令人掃興。

  師:詩中寫到的酒水,昔日盛產的葡萄美酒,酒杯則是用美玉製成的。

  師:邊塞緊張動盪的戰爭生活,將士們難得有一次開懷歡聚的酒宴,可戰鬥來臨,他們就要馬上投入戰場。琵琶聲既是宴席上的歡快旋律,又是即將痛苦告別的前奏。

  5、感受“飲” “催”

  師:從一“飲”一“催”兩個字,你能感受到什麼?

  預設:“飲”本該是快樂的。“催”卻給人帶來一種大戰前的緊張。

  師:誰能讀出這種情形和心情?豪華盛宴戛然而止,將士們即將投入戰鬥。

  6、面對大戰,將士們是怎樣的表現呢?讓我們藉助註釋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你從中體會到什麼?誰來回答?

  預設:這兩句的意思是,如果我醉倒在戰場上,請你不要笑話我。從古至今外出征戰,又由幾人能回?

  預設:從詩句中我能感受到將士們們已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預設:醉臥沙場難道就是醉倒在戰場的意思嗎?

  預設:這裡我想象的是將士們在出徵前互相鼓勵,激發鬥志。他們會說如果自己在戰鬥中失去了生命,就當是喝醉後倒地不起。所以醉臥沙場不是真的醉倒在戰場上,而是一種視死如歸的態度。

  預設:我也有同樣的體會,古來征戰幾人回,意思是指既然投身疆場,就早已做好為國獻身的準備,表現出戰士們不懼死亡的英雄氣概

  師:是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兩句詩表現的邊疆將士們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誰來讀?

  7、比較《出塞》《涼州詞》

  《出塞》明月照雄關的蒼涼景象

  《涼州詞》歡聚酒宴上大戰即臨的場面

  師:表現出守邊將士投身疆場、不怕犧牲、英勇豪邁的氣概

  師:兩首邊塞詩,王昌齡描繪的是。營業賬雄關的蒼涼景象。王浩描繪的是歡季酒店上大戰升起的場面,但他們都表現鋒。首先將士們投身疆場,不怕犧牲英勇豪邁的氣概

  8、有感情地朗誦,並嘗試背誦

  請你再讀一讀涼州詞嘗試背一背。誰來背一背

  三、學習《夏日絕句》

  1、聽錄音

  師:出塞和涼州詞都是唐代詩人所創作的邊塞詩。

  師:我們要學習的第三首詩是宋代著名的女詩人李清照所寫的下士絕技。

  師:我們先來聽一聽這首詩的錄音。

  2、自讀詩歌體會韻律

  師:五言詩,二三停頓

  ——朗讀古詩

  師:請你自己讀一讀,注意。五言絕句五言詩常常為二三停頓請你讀一讀,體會一下。

  3、詩的前兩句意思

  師:詩句字音和停頓都讀準確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誰知道詩句的意思?

  預設:這兩行詩的意思是活著的時候是人中豪傑,死後依然要做鬼中英雄

  4、古詩的歷史背景

  師:第一條註釋:項羽

  師:第二條註釋:項羽自刎的典故

  師:說的對,詩人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呢?老師告訴大家,在北宋靖康2年,宋王朝在天津的沉重打擊下瓦解,高宗皇帝倉皇南逃,許多百姓家破人亡。李清照一家也因為朝廷的敗逃而衰敗,顛沛流離,他丈夫死了,自己也嚐盡人間艱辛。這首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當她在南渡之時想到了項羽。

  師:註釋告訴我們什麼?

  預設:項羽是秦朝末年的楚軍領袖。後來給劉邦爭奪天下,失敗自殺。

  師:這兩句詩還蘊含了一個典故,就是註釋二,誰來讀一讀?

  預設:項羽在鬥爭中失敗,人勸他渡過長江再做打算,但他認為沒有臉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

  5、結合註釋說說對開頭兩行詩的體會

  師:瞭解了這個典故,結合詩人李清照的經歷,對於開頭就兩句詩,你應有的什麼心得體會呢?

  預設:我覺得詩人想到了烏江自刎的項羽,在想到南宋皇帝不管百姓死活,自己逃走,拋棄國家和百姓,感到非常氣憤。

  師:確實,詩人在不著痕跡的痛斥當時的統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徑。

  預設:我覺得詩人非常佩服項羽寧死不屈的高貴氣節。她覺得在國家危難面前,雖然自己是女子受到重重苦難,但同樣願意為國效力

  師:有道理。

  師:是啊,為國建功立業才是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李清照借古喻今,歌頌項羽寧死不屈的高貴氣節,也暗含著對南宋統治者不顧百姓死活,拋棄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軟弱行徑的不滿。

  預設:我覺得詩人不僅是在為自己的苦難而憤慨,更是對當時老百姓們的生活感到擔憂。

  預設:朝廷不能保護百姓的安危,只顧自己逃跑。應該像項羽那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保護自己的百姓

  6、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嘗試背誦古詩

  師:請你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我們來嘗試著背誦一下這首詩。

  作業:背誦《涼州詞》《夏日絕句》;默寫《夏日絕句》

  板書:

  21、古詩三首

  《出塞》

  邊塞詩英勇豪邁

  《涼州詞》

  《夏日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