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選注序言》的閱讀題及參考答案
試題內容: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南宋時,金國的作者就嫌宋詩“衰於前古……遂鄙薄而不道”,從此以後,宋詩也頗嘗過世態炎涼或者市價漲落的滋味。在明代,蘇平認為宋人的近體詩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還有毛病;李攀龍甚至在一部從商周直到本朝詩歌的選本里,把明詩直接唐詩,宋詩半個字也插不進。明代中葉以後的作者又把宋詩抬出來,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詩超過盛唐詩,捧得蘇軾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體”提倡宋詩,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詩人就此身價十倍。這些舊事不必多提,不過它們包含一個教訓,使我們明白:批評該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適當的比例感。
據說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宮的時候,每聽到他父王在外國打勝仗的訊息,就要發愁,生怕全世界都給他老子征服了,自己這樣一位英雄將來沒有用武之地。緊跟著偉大的詩歌時代而起來的詩人準有類似的感想。當然,詩歌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不過,前人佔領的疆域愈廣,繼承者要開拓版圖,就得配備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遼遠,否則他至多是個守成之主,不能算廣大前業之君。所以,前代詩歌的造詣不但是傳給後人的產業,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向後人挑釁,挑他們來比賽,試試他們能不能後來居上、打破記錄,或者異曲同工、別開生面。假如後人沒出息,接受不了這種挑釁,那麼這筆遺產很容易貽禍子孫,養出貪吃懶做的膏粱紈袴。
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這個好榜樣,宋代詩人就學了乖,會在技巧和語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時,有了這個好榜樣,他們也偷起懶來,放縱了摹仿和依賴的惰性。瞧不起宋詩的明人說它學唐詩而不像唐詩,這句話並不錯,只是他們不懂這一點不像之處恰恰就是宋詩的創造性和價值所在。明人學唐詩是學得來維肖而不維妙,像唐詩而又不是唐詩,缺乏個性,沒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詩”“贗古”“優孟衣冠”等等綽號。宋人能夠把唐人修築的道路延長,疏鑿的河流加深,可是不曾冒險開荒,沒有去發現新天地。用宋代文學批評的術語來說,憑藉了唐詩,宋代作者在詩歌的“小結裹”方面有了很多發明和成功的嘗試,譬如某一個意思寫得比唐人透徹,某一個字眼或句法從唐人那裡來而比他們工穩,然而在“大判斷”或者是藝術的整個方向上沒有什麼特著的轉變,風格和意境雖不寄生在杜甫、韓愈、白居易或賈島、姚合等人身上,總多多少少落在他們的勢力圈裡。
(選自《宋詩選注序言》,有刪節)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宋代以後的文人對宋詩的評價起起伏伏,讓宋詩飽嘗世態炎涼的滋味,都是因為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不幸。
B.明代文人蘇平認為宋詩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還有毛病。這種批評沒有分寸,失掉了適當的比例感。
C.明代中葉以後的“公安派”把宋詩抬出來,捧得宋詩超過盛唐詩,捧得蘇軾高出杜甫,實際上蘇軾遠不及杜甫。
D.宋人偷起懶來,放縱了摹仿和依賴的惰性,學唐詩而不像唐詩,從而讓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詩。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舉金人、明人、清人對宋詩的評價,主要是為了證明人們對宋詩的評價有失偏頗。
B.第二段借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來類比宋代詩人在唐詩之後的境況,說理上取得了鮮明生動的效果。
C.第三段把宋詩和明詩作比較,是為了突出明詩像唐詩又不是唐詩,缺乏個性,沒有新意。
D.第三段從“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兩個方面概括說明了宋詩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公安派”捧得宋詩超過盛唐詩,他們認為唐詩中沒有好作品。
B.在作者看來,宋詩遭到了唐詩的挑戰,比賽的結果是宋詩失敗了。
C.若明人能看清宋詩的價值所在,他們就可能把握好批評的分寸,不會失掉適當的比例感。
D.宋詩如果在“大判斷”上有特著的轉變,風格和意境就可能在唐人的基礎上翻出新意來。
試題答案:
1.D.(3分)
2.C.(3分)
3.A.(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