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

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

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透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1

  作者王小波又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書中有一篇寓言式雜文叫《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他用那頭豬影射自己,在嘲諷中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無視生活的設定,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這隻特立獨行的豬與其他家豬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著山羊一樣的敏捷,還和貓相似,喜歡到處遊玩,不喜歡被關押在圈裡。而且這隻豬有著它獨立的思想,在選母豬這點上看,它的愛好和思想都與其它豬不同,對於同一個圈裡的母豬,它覺得這些母豬被過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還又髒又臭,它就到村寨裡去找母豬。它還會模仿各種聲音,特別是汽笛聲。但這個汽笛聲也給它帶來了災難,由於學汽笛叫因此誤工擾亂工作時間表,於是,一場殺身之禍從天而降。但是這頭豬並沒有在槍火下死,而是逃逸了,最後逃出村寨,到林子裡獨立生活,還長出了獠牙。作者沒有安排它死,而是活著,並且是特立獨行地活著,永不征服地活著。這個的結局,是作者的理想: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獨立的思考和靈魂。在生活的磨難之中,不能滅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正義、善良,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數”,因為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沉默造就冷漠的人。

  看完《沉默的大多數》,我立馬理解為什麼王小波在文學界享有那麼高的聲譽。他的確是個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敢說且擅長說。剛讀完這篇雜文會感到比較生澀,還好對“話語”這個詞尚不陌生,因此逐漸體味到文章的深度。自以為是理解了小波繞著彎子想表達的思想和觀點,於是在讀畢獲得閱讀的滿足。

  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是對社會權威的對抗和批判。他所質疑的是年幼時期的我曾困惑過的,但那時我的質疑卻未堅持下去,最後隨波逐流,屈服於社會權威及沉默的大多數。這就使我想起一些正在政府機關做公務員的同學朋友,他們每天撰寫檔案及領導講話稿,這不都是話語的捐稅麼?我們現在高談闊論“人權",人權就應“以人為本”,即要尊重人,關心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喪失了基本話語權的人們又如何全面發展?

  不合理的東西存在於我們周圍,一代代的人不是想到改變它,而是被其馴服,對其視若無睹,逐漸轉而惶恐和壓制對現存不合理的反抗。人們只看到手腳戴上鐐銬的痛苦,卻意識不到思想被戴上枷鎖的更大可悲!

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2

  王小波的的這篇《沉默的大多數》很是耐讀,這或許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相當大的關係。

  與王小波文中所講的一樣,我也屬於“沉默的大多數”的那類人。這是少年時代養成的習慣,是一種難改的積習。小時候我也貧嘴聊舌,但到了一定的歲數之後就開始沉默寡言。當然,這不意味著我不會說話——在私下裡我說的話比任何人都不少——這隻意味著我放棄了權力。

  後來,這樣的情況有了較大的改觀,其原因大概如王小波文章所寫的“不說話的人不僅沒有權力,而且會被人看作不存在,因為人們不會知道你。”我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但有時不得不說很多話,從內心深處來講,我覺得是那麼得言不由衷。

  儘管平時話語不多,但並不妨礙我對事物的觀察,這也許與自己學過新聞學有關吧。雖然自己性格內向,但是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或許被常人不易差距,比較含蓄而已。

  文字,對於自己來說,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可能很少有人讀懂自己的文字,正所謂“知音難求”。雖然,知道這不是個好習慣,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多年養成的性格,是很難一下子改掉的。不是說“江山易改,本性難易”嗎,其實講的就是這個事。這也談不上“好不好”,只是最初與人溝通時,給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感覺。

  “沉默是金,說話是銀”,國人以“含蓄”著稱,以“中庸”為準則。所謂“沉默的大多數”是由其根本原因的。雖然在資訊社會的今天,“溝通”是與人交往的一個“不二”法則,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含蓄的方式,我大概就是其中的一個吧!

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3

  《沉默的大多數》是一篇雜文隨筆集,作者王小波。書中內容涉及甚為廣泛:從思想文化方面到社會道德倫理,乃至對小說藝術的看法,都有作者的獨到的見解和剖析。給人一種“另闢蹊徑”的看待問題的視角。

  讀者利用各種在路上的時間去拜讀《沉默的`大多數》,這是讀者完整閱讀過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作品。

  思路跟著作者才一起走過半程,就與作者的觀點產生了諸多的共鳴,內心感覺無比的酸爽,慷慨激昂之情不吐不快。譬如書中評張愛玲時文學不應當帶給讀者煩惱,談孔孟程朱宗師大家說哲學不入俗流,論文理科學藝術哲學的通融與層次……文風辛辣但不乏幽默,批判鞭辟入裡又不致晦澀難懂。果然,理科思維背景文人很犀利!

  王小波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在講道理。比如談到”人類愚蠢”,他心平氣和地告訴人類要學會思考、運用智慧。他從來不罵人,也看不到他的憤怒。即使是他怒髮衝冠滿腹怨氣時,有的只是對當下社會恨鐵不成鋼的無奈。他不屑使用謾罵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感,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一股怒不可竭的矜持,和化粗暴的批判轉為哲學式幽默的魔力。作者儼然像個飽經風霜而又耐心的老人為孩子們講道理。這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書,強力推薦。

  閱讀此書過程中,再次被作者寫作的功力和鮮明特點所吸引,待看清單上又果斷增加一本他的《黃金時代》,或許也是因為之前就被裡頭高亮的話語吸引了。

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4

  王小波的書和別的作家很不一樣,通常我們作為讀者讀不讀的下去書是主觀的意願,從你讀第一段話或者第一篇故事就能知道你讀不讀的下去。可是他的書一直讓人有一種捉摸不透的感覺,虛幻而又真實,幽默中帶點諷刺意味,也虛度了好幾遍也無法弄清作者究竟在想些什麼。可以說王小波的寫作風格是特立獨行的,但又保持著理性的狀態,不至於驚世駭俗或者說太過荒誕。

  《沉默的大多數》是我讀的王小波的第一本書,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我想到了魯迅先生。“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學校組織看電影,當播放到日本人屠殺中國人的畫面時,當時的中國留學生沒有一個站出來表達過不滿,魯迅至此棄醫從文,將紙筆化成尖銳的刺刀來抨擊那些‘’沉默者”。而如今時代變了,中國也從當年的衰落走向了繁榮,卻還是有人不敢‘’說話‘’王小波的這本書也正是抨擊那些‘’沉默者”,在這喧囂的話語圈中保持沉默,也許是社會的現實壓力讓他們有所顧忌,沉默是金,沉默也許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盾牌,這也情有可原。但是,若在需要開口時中保持沉默,那麼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向心力了。

  在生活之中可能有很多人保持沉默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們大學生在討論小組作業時,其實你有不錯的想法想要提出來,但卻因為擔心別人不認同你的觀點或者覺得你的觀點不夠好而選擇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裡。很多這樣的同學可能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吧,他們天生內向而自卑,總是默默做一些事卻不想被人知道。殊不知他們收起羽翼隱藏自己光芒的時候,可能會錯過很多展現自己的機會,別人發現不了你的閃光點,又怎麼會發現總是隱藏在角落優秀的你呢。

  而另一種沉默就更加可怕了,是迫於現實無奈而產生的群體效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扶不扶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說這都是過時的問題了。但我想說這樣的問題其實並不過時,因為還沒有人讓這樣的現象得到改善,問題仍然存在。值得擔憂的是,會不會以後當一個人發生不幸時,眾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導致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供幫助。‘’會不會是騙子?”“為什麼大家都不去救,那我為什麼要和大家做不一樣的事呢?”之前太多騙子利用人們的同情心做一些違法的事所以導致產生了信任危機。還是因為社會制度還不夠完善並且我們其實需要一些敢於發聲與行動的人站出來維護正義。

  而敢於發聲的人才最值得敬佩,我國的發展之路從來都是充滿著曲折,但總是有一群鬥士在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經常刷b站的朋友都知道,我國的外交部真的很給力,每當有別國向我國潑髒水或者甩鍋給我們的時候,外交部總是第一時間回應,用一種溫和且有力的態度來回應別國對我們毫無根據的質疑,體現了大國風度。

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5

  在《沉默的大多數》裡面我找到沉默的大多數的心聲,我們作為普通人,就是他筆下的大多數。但每一個沉默的我們都有著屬於我們不同的內心。探索內心的追求就是我們人生的主題,在更大的範圍內,我們有權保持沉默。

  讀完了王小波先生的沉默的大多數。深深地感觸到了王小波先生的智慧。他總是可以有自己的角度理解事情,無論你是否贊同他的看法,總是可以被他的觀點所感染。大概是因為他在敘述觀點的時候所表現出的嚴謹和堅定感染到了作為讀者的我。雜文有的時候要比小說更適合用來了解一位作家。小說是作家的精華,我們要全然投入到小說的情境裡,才可以真正感受到小說的美。因此也不便於站在作者的'上帝視角去欣賞。但是小說的精彩程度卻足以說明一個作家的優秀。王小波先生建議讀者要多讀小說,他認為讀雜文不是一個很好的欣賞文學途徑。的確如此,因此我才說,當你想要了解一位作家時,可以讀一些雜文隨筆,但是當你要想要走進他理解的文學,就一定讀要他的小說。我還是要說一下讀完這本雜文集的感受。王小波先生果然是生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那個大變革的時代。很明顯,他對那個時代有一定的執念,他對那個荒謬的時代大寫特寫,毫不避諱,卻也不完全是抱怨和批判。他用自己特有的黑色幽默詮釋著一個相對真實的世界。描述著自己的經歷。真真假假,似真似幻。以他的人生態度,他還是在感謝一切,一切都是特定的經歷,也不便去說好壞,只是我們以他的視角看去,確實是難以理解那個時代的奇怪。

  王小波先生性格特點總結起來有三點:嚮往自由,追求智慧,崇尚樂趣。他總是以一個小人物的形象來描寫特定社會背景下底層民眾的生活,或者特定時期下遭到特殊對待的人群的處境。又因為這些都是他自己親身經歷,因此也具有了一定是史學價值。甚至比正史更加受人推崇,因為它很細緻入微,因此很真實。在我看來,王小波先生是為數不多的喜歡為“沉默的大多數”人發聲的人。而且說的話絲絲入扣,擲地有聲。也因此他才會為更多的人所瞭解和喜愛。我覺得像我們這些喜歡沉默的人,也都不是傻子,也明白誰做的事情是為大家好,誰做的事情是不讓人喜歡的。看見有人願意為我們說話,我們自然是開心。畢竟那個所謂的話語圈,只是那麼大,如果真的沒有人願意聽聽沉默的大多數的心聲,我們也沒有什麼辦法。

  在探索生活方式的路上,我似乎一直在迷失方向。有時候覺得柳暗花明,有時候又覺得山重水複了。可是稍微平靜下來的時候想想,人生短短數十載,這樣浮浮躁躁,也不是個態度。有些道理不需要想明白,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好。其實歸根結底,平淡的生活也挺好的,當你什麼也不求的時候,才會從心底裡真正進步。潛移默化,厚積薄發。終究是被浮躁的風氣影響了生活的信心。我覺得把平平淡淡的生活過好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我的生活很平淡,很平淡,平淡到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麼的真實。

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6

  讀王小波先生的《沉默的大多數》,提到《巴巴拉少校》中的安德謝夫先生考教自己的兒子,問他能幹點什麼。兒子答:幹什麼都不行,我的特長在於明辨是非。安德謝夫把兒子損了一頓:“你說的那件事,其實是世界上最難的事。”

  這兩天網路上出現的“廣州方圓小學老師虐待學生致其吐血”的事件,晚上刷微博初看到的時候很氣憤,恨不得立刻轉發聲討老師。剋制住了自己,因為知道晚上的自己很不理智,太沖動。第二天又詳細看了看,已經有網友在下面質疑血跡不合常理,診斷書上未提及吐血等症狀,以家長的說法,醫院不可能還讓孩子在門診輸液,有作假誇大之嫌,但提出質疑的少許網友被其他人罵得狗血淋頭。公安局也釋出了“事件有所出入,尚在調查”的宣告,下面的網友依然一片激動的捍衛自己認為是事實的事實。果然今天有所反轉,慶幸自己當初尚存理智,沒有被一時的情緒牽著走,等待了官方調查結果,不然就要打臉和羞愧了。當然這次事件,家長造謠威脅有錯,老師體罰學生也有錯。

  又想到之前“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的紅色轎車女司機,行駛途中被突然轉向的公交擦到,車身旋轉90度,逃過一劫。事故調查結果出來之前被罵慘了,被謠傳為開車逆行導致公交墜江,受害者變加害者。當初雖然沒有在網路上發言暴力這位女司機,但我也對最初的新聞信以為真,和朋友分享這條新聞並在聊天中加以責怪,在此我向這位女司機鄭重表示歉意。也警醒自己,不要聽信一家之言。在對事情發表看法之前,先想一想,再等一等。想一想網上的言論有沒有證據支撐,證據是否可信;等一個最終調查結果。

  網路時代,明辨是非變得更容易了嗎?似乎並沒有,我們能更輕易的查閱到知識,也更輕易的被言論矇蔽,被大眾情緒浸染。人人都有話語權的時代,更要慎用自己的話語權,明辨是非靠的不是眾口鑠金,而是個人思考和專業調查的結合。

初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7

  作者說西方學者的觀點,認為人趨利而避害,趨樂而避苦,這是倫理學的基礎。而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大不相同,認為禮高於利,義又高於生,他認為前一種想法更對。

  這篇文章中,作者以電線杆或木頭掉進河裡,要不要跳下去撈回來,甚至不惜生命為例,解釋了那個特殊時代裡,禮,利,義,生的關係。

  要逆轉人性,必須有兩個因素:無價值的勞動和暴力的威脅。還有第三個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弗洛伊德對受虐狂有如下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些。對這個道理稍加推廣,就會想道:人是一種會自己騙自己是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

  在生活中,以及各種新聞和影視作品裡,我們見慣了人性的脆弱。人都是脆弱,自私的,我們害怕傷害,逃避痛苦,在不如意的現實面前,我們選擇自我安慰,自欺欺人。這些脆弱和自私似乎比較容易被諒解!

  但也有些意志特別堅定的人,他們不願意自欺欺人,不願意逃避,不願意屈服,而是直面真相,正視痛苦,這些都是值得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