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王維和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意境
摘要:王維和孟浩然是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的重要領袖和代表,他們繼承了陶淵明田園詩、謝靈運山水詩的傳統,並融會了兩家的特點,獨樹一幟。王維的風格是以詩入畫、融入禪意,有寧靜之美,而孟浩然則是自然平淡、貼近生活,大有樸實之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著重分兩位詩人的詩歌,由此來探討一下兩位詩人在山水田園詩方面的意境差異。
關鍵詞:王維 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 意境
引言
山水田園詩,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表現形式,自魏晉時期已經開始流行並固定。發展至盛唐時期,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的狀態。此時期出現的一大批詩人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主要代表,他們在繼承了陶淵明田園詩和謝靈運山水詩傳統的同時,又將其繼續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山水田園詩派,風行一時。然而,雖然兩人都是以寫山水田園詩為目的,但在意境的表現上則略有不同,以致形成彼此不同的風格。王維和孟浩然在取材上大致是相同的,他們都喜歡描寫山、水、泉、石、松、柳等景物,自然風光和田園生活是他們永不厭倦的歌詠主體。但是,在運用這些素材創造詩歌意境時,兩位詩人所用的方法、達到的效果卻迥然不同。本文著重從三個方面來簡要說明兩者在詩歌意境上面的差異。
(一)歸隱的寂寞與入仕的感慨
王維和孟浩然的詩,雖然都意在表現山水田園風光,但是由於兩位詩人的經歷不同,以致於表現的情懷有所差異。王維早年曾一直身居官場,後因其愛好山水田園的本性,在晚年時終於可以歸隱山林,於是經常在詩中將歸隱後的情緒融入其中。而孟浩然則一生鬱郁不得志,未曾涉獵官場半步,終日過著隱逸的生活,心中頗有懷才不遇的感慨,因而其詩中夾雜著渴望入仕的情懷。下面透過王維的《山居即事》和孟浩然的《臨洞庭贈張丞相》來詳細分兩者在意境上的差異。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篳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採菱歸。
(《山居即事》)
八月潮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臨洞庭贈張丞相》)
王維的《山居即事》是他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全詩以“寂寞”一詞開頭,奠定了全詩的基調。因“寂寞”的情緒,故而“掩柴扉”出門,以環視山居外景解悶,正切詩題“即事”者,詠眼前景物也。緊接著頷聯在落日餘暉、松樹茂盛的背景之下,鳥鵲還巢,行人開始歸宅,很少有人出訪,於是柴扉緊掩。這一切都瀰漫著詩畫氣息,表現了黃昏時的一片寧靜之美。頸聯用“綠竹”對“紅蓮”,“新粉”對“故衣”,色彩明麗,光影流轉裡體現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喜愛。這時,渡頭的煙起了,於是採菱的人們相繼而歸了。尾聯著重落在“歸”字上面,其中暗含著詩人的歸隱之意。
通觀全詩,詩人的山居所見,都是幽寂之景,但是這些卻沒有將詩人的歸隱之趣消散,他享受著這份寂寞,雖然寂寞但是絕不孤獨。在世人看來,無心於世事歸隱山林,與松風山月為伴,不僅沒有絲毫的孤獨之感,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閒適。
再看看孟浩然的《臨洞庭贈張丞相》。全詩首聯就直接描寫八月中的洞庭湖,此時,水漲湖平。“涵虛”指的是涵泳於虛空,“混太清”,是混合於天空。句意是說水天一色。頷聯緊接著描寫此時湖上的景色:水氣從湖面上蒸發出來,波浪很大,像是要衝擊著岳陽城。這一聯是孟浩然的名句,十個字表現了洞庭湖的空闊浩,表現了詩人心中豪邁的情懷。頸聯表面上寫的是“欲濟”,實質上是指詩人心中渴望入仕的情懷。雖然想入仕,但是卻沒有“舟楫”,於是詩人心中又多了些許感慨。尾聯集中表現了詩人的這種情懷,最終只能是“徒有羨魚情”。
總觀這兩首詩,不難看出兩位詩人所編織的意境的差別,因其自身經歷與生活環境的原因,必然會使得他們在表現詩的意境時,不經意將個人因素與情感融入其中。因而,這種差異是在所難免的。
(二)以空明純淨入畫與以平淡自然入詩
“空明純淨”是王維詩歌的主要特點,因其精通音樂,又擅長繪畫,故而經常融其擅長在山水田園詩中,創造出靜逸明秀、空明純淨的詩境。蘇軾曾稱讚他“味詰之詩,詩中有畫;觀詰之畫,畫中有詩。”因此,王維的詩歌多是以“空明純淨”入畫。而對於長期隱逸田園的孟浩然來說,田園生活與周圍的環境就是他詩歌創作的源泉。他經常描繪樸實而又自然的農家生活,以及自然而又真實的景物。因此,孟浩然的詩歌多是以平淡自然入詩。下面從王維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春曉》來說明兩者之間的差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
《山居秋暝》是王維的山水名篇,它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了詩人高潔的情懷以及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詩首聯開始寫景,描寫了雨後的山以及氣候。“空山”二字點出此處猶如世外桃源一般。一場山雨過後,萬物為之一新,加上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優美。接著頷聯又開始描繪一幅優美的畫卷。天色已經“暝”了,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幽清明淨的詩境躍然紙上。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構成了一種空明純淨的境界。頸聯也描繪了一幅美妙的畫卷。“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原來是幾個天真無邪的姑娘洗衣服笑逐著歸來了;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抖落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這樣的生活圖景,無不讓人有種純潔美好的情懷。這兩句用筆不露痕跡,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洗衣服的女子隱沒在竹林之中,漁舟被大片的蓮葉遮蔽。起初並未見到,等到聽到竹林中的喧聲,看到蓮葉在動,才發現這裡原來隱藏著浣女和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使人心嚮往之。
再分一下孟浩然的《春曉》。《春曉》這首小詩,初讀覺得平淡無奇。然而反覆讀之,才覺得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其華麗的辭藻,而在於其行雲流水般的平易自然。 詩人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一聲聲的鳥啼,那瀟瀟的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加上“處處”二字,大有起落之感,使人有置身山道之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和春雨,在寂靜的夜間灑向大地,這沙沙聲響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悽迷意境以及雨後萬物的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暴露了無邊的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體味春天的美好景象。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仔細體味這首詩,不難發現《春曉》這首詩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且,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即興而來,行雲流水般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