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
人物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人物評價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在藝術方面,他的詩調高氣峻,或如雲崩雪湧,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麗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闢等方面,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
詩歌欣賞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食熊則肥,食蛙則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吾將斬龍足,嚼龍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
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
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李賀《苦晝短》
李白與李賀浪漫主義詩歌相同點
他們的詩歌有著共同的淵源。他們均受屈原《離騷》以及楚辭作品的影響,他們以屈原為師、效法楚辭,繼承了屈賦的浪漫主義精神。如李白的《遠別離》、《夢遊天姥吟留別》、《梁甫吟》等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出是直接脫胎於屈原的作品。如《遠別離》寫道:“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不言此離苦……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這些詩句用了屈原《湘君》、《湘夫人》的手法意境,構成了感人的藝術魅力。李賀許多擬《離騷》、《九歌》的作品,其以《長歌續短歌》較明顯,詩在立意表現手法上,都與《離騷》相 似。“夜間何離離,明月落石底”,寄託深遠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緒融化在生動的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優美動人,含蓄永,頗得《離騷》神髓。共同的淵源就形成了二李浪漫主義詩歌許多共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