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勸學》讀書筆記(通用5篇)

《勸學》讀書筆記

《勸學》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勸學》讀書筆記(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勸學》讀書筆記1

  讀完《勸學》,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學習。學習要“用心一也”!知識是由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作為“師”那就得做到讓學生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學”字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啊。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文中寫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這幾句話裡概括了許多。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後人進步的方法,

  荀子在本文中提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學習就得腳踏實地的學,學習其之中的真諦。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可惜。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時間和機會,有些學生在小學間一但錯過了學習的時間和機會那麼也就沒什麼後話啦。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聞名世界的愛因斯坦或居里夫人他們所創造輝煌成就,難道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呆在房間裡什麼書籍都不閱讀自己創造出來的?不可能!他們是經過長年累月一點一滴地積累了淵博的.知識,然後在這淵博的知識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啊!

  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古人就曾說過“書山有路勤為徑”讀書的唯一捷徑就是勤。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絡實際學,鍥而不捨學,方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人比蚯蚓優越得多的條件,再加上學生的恆心,加上我學生的一心一意,加上我學生的鍥而不捨。我相信有的學生還是能做到的。

  《勸學》讓我讀懂了“要讓學生認準了目標,總結了方法,鍥而不捨啊!不斷努力。

  《勸學》讀書筆記2

  顏真清曾這樣說過: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那麼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到底該怎麼利用這青春大好事光來充實自我,提高自己呢?我讀完《勸學》深有感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就是一個磨練的過程。磨掉我們自身的雜質,提升自身的價值,使我們越來越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更好地融入社會。

  就像君子博學而日參而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古時君子尚且如此,又何況我們呢?

  苟子曰:“目不呢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其實就是說做事最怕好高騖遠,三心二意,生活中凡是成功者,無一不是專注者。因為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排除瑣事幹擾,只有心無旁騖,才能潛心鑽研。

  學習在於積累,不光要積累表面知識,還要積累更深一層的思想,以此來達到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了,可在此之前,我卻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去思考過這句話,直到學完《勸學》。

  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非然。

  就說們每天堅持記一個英語單詞,那麼堅持一年下來就是365個,這是表面的變數,那麼我們又會有怎樣的質變呢?透過我們多增的這365個單詞,我們可以豐富自己的詞彙量,以而寫出更好的英語作文,我們可以看懂更多英語讀物,來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這些又能提高我們的英語表達能力。繼之提高我們的交際能力。達到真正的與實際街接。

  讀《勸學》的感悟很多,可簡單的來說還是善於利用有限的學習資源,專心無好高騖遠的學習,來提高完善自己。

  《勸學》讀書筆記3

  “今日學者,必先通經以明我中國先聖先師立教之旨,考史以識我中國曆代之治亂、九州之風土,涉獵子、集以通我中國之學術文章,然後擇西學之可以補吾闕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無其害。”

  考試周看完西窗法雨特地找了勸學篇督促自己學習。

  雖然張之洞對於諸子百家的看法我並不能苟同,於儒家理學之見地也覺得過於迂腐。勸學篇總體來說還是瑕不掩瑜,張之洞在當時對於時局的判斷、對於士人的寄語在今天看來也並不過時。

  “孔門之學,博文而約禮,溫故而知新,參天而盡物;孔門之政,尊尊而親親,先富而後教,有文而備武,因時而制宜。”

  今年的選修課選的正好是杜維明先生的當代儒學的復興,兩千多年過去,儒學早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孔教或是理學,學科融合、西學東漸……當代儒學更像是儒墨道法乃至西方思想的一個融合體,傳統文化的一個代名詞。

  勸學篇通篇讀下來還是最喜歡循序第七,循序循序,欲強中國,存中學,不得不講西學。然西學必先由中學,以中學固其根柢,端其識趣,以西學教之法治,習之民主。

  世間藏書汗牛充棟,長感老死不能遍觀而盡識,因此一日不敢懈怠。

  希望這週考試都能過吧。

  《勸學》讀書筆記4

  我讀了《勸學》這首詩以後感觸非常深,詩中的人物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現將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下。三更快五更正是男兒讀書的好時間,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學習,等老了才知道年輕時吃點苦,以後的生活會更好。

  如果年輕時努力學的話,以後無論做什麼都會吉祥如意,年輕時不知道努力學習,到老了才後悔,那也遲了。正如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所言。我們要從小學到老都不斷學習,還要努力地學,勤奮地學習會使以後的生活更加美好。不打架、不吵鬧、尊老愛幼、互相幫助,這是做好學生應該具備的。我覺得《勸學》的意思應該是這樣:三更道雞鳴時,正是男兒讀書的最好時候,年輕時不知道學習,老了才知道自己年輕時不學習會怎樣。想起了張海迪、貝多芬、史鐵生這樣的人物,他們用堅強的毅力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中的重重困難,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殘疾人都在努力學習,我們比他們健康,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我們要遇到挫折不放棄,遇到困難不後退,遇到難題不迴避,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學習能使我們充滿智慧,學習能使我們明白事理,學習能使我們陶冶情趣,學習能使我們的生活更愉快。我們要永遠不斷地學習。

  《勸學》讀書筆記5

  從我們出生那一天起,就開始了漫長的學習之路。一開始,我們學習走路,學習怎樣喊媽媽。長大一點後,我們邁入學校的大門,學習老師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步入社會後,我們參加了工作,在那種種爭名逐利的世俗之爭中逐漸明白了是非真理,明白了只有不斷學習充實自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明白了怎樣正確的待人處事。漸漸地,我們走向生命的盡頭,但學習卻從未停止。

  學不可以已。在我們周圍需要學習的東西不計其數,可有的人只是稍稍有所有就,便覺得什麼事都瞭然於胸,卻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正的學者是有著“為解一惑求學百餘里”的精神的。

  現如今,許多我都“恥學於師”,明明名師在旁,卻礙於面子,讓困惑一直遺留下去。有的人競還要嘲笑那些勤問問題怕人。試問連向老師請教問題都會覺得羞恥,又怎能做到“不恥不問”呢?

  孔子,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我們與相比,當然是不值一提的小人物。可是像孔子這樣有學問有道德的學者都要“三省吾身”更何況我們呢?聖人越學習就越願意向別人請教,遇人越恥師就變得越遇蠢。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只要你堅持不懈的學習,並能做到善假於物也,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已不輕言放棄,成功又怎麼會輕易的放棄你呢?俗話說:“無為才無位。”沒有努力,當然就不會有回報。

  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我們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學習,只是做做樣子給別人看,要尋其根淵,把問題弄透徹,這樣才能品出學習的真諦!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如果你真的做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那麼就不怕學習時“度日如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