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和近顧城詩歌賞析
導語:顧城(1956—1933),祖籍上海,生於北京。1980年後以寫詩為生,1987年出國,定居紐西蘭激流島,1993年殺妻後自殺。著有詩集《黑眼睛》、《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顧城的詩》、《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等,長篇小說《英兒》(與謝燁合著)。以下是小編整理詩情顧城詩歌賞析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遠和近
顧城
遠和近
你,
一會兒看我,
一會兒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1980年6月
遠和近賞析
(注:這是顧城寫於1980年6月的一首小詩。顧城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詩壇出現的一個著名詩歌流派——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類詩歌,從形式上看追求整體象徵,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從內容上看追求自我價值,常有對歷史、傳統的批判意識和憂患意識。整體上朦朧詩正因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組合時的片段性,而產生眾多空白點和不確定性,也給讀者預留了眾多的想象的空間和思考餘地,讓人常讀常新。它以平凡簡單的意象,樸實平易的語言,簡短的詩行結構,給讀者展現出最大的想象空間,賦予詩歌以無限的張力。)
對顧城的這首《遠和近》的解讀歷來存在普遍爭議,很多人直喊讀不懂,而那些略微捋出些頭緒人又往往只側重其中的一個方面,諸如單純從愛情、哲學、歷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讀,結果往往顧此失彼。在我看來,這確實是一首表現愛情的詩,卻又不單單是寫愛情的,更蘊含了詩人強烈的精神寄託和追求。下面就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讀此詩:
一、單純而複雜的特殊感情:
從詩行建構來看,顧城這首《遠和近》,僅兩節6行24個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卻獨佔一行,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從而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我覺得”也獨佔一行,在形式上與第一行“你”呈現一種呼應,同時暗示了“我”的一切內心活動和感覺都是以“你”為中心的,“我”從你的動作和飄忽的眼神中讀出了“你”的內心。
上節主要客觀描述“你”的舉動,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節主要描述“我”對“你”的舉動的內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說是“我”對“你”的世界的一種主觀介入。而詩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顯,下節才是詩歌的重點。整體來看,“你”的舉動是透過“我”的眼睛才得以展示出來的,是“我”的看賦予了“你”在這首詩裡的所有舉動。這一方面表現了我對你一舉一動、一點一滴的在乎,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我對自己內心感受的尊重。試想如果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我”能如此在乎嗎?因而說這是一首表達戀情的詩,充斥於其中的感情既單純又複雜。
二、兩種距離的悖反:
在這首詩中,遠與近既是物理距離,也是心理距離,物理距離可以衡量,具有固定性,而心理距離確實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作者把這兩種不同性質,也不可比較的兩種距離放到一起做比較,這本身就是一種荒謬,一種悖反。然而這也正是詩意的體現之處,因為詩意往往是從違背常理的地方開始。這種悖反的另一表現是,這遠與近的對比物件“我”和“雲”是異質的,不對等的,“我”是客觀存在的、實實在在的人,而“雲”是飄渺的、虛幻的自然物。
按常理,“你”與“雲”的距離當然要比與“我”的距離遠,然而“你”卻讓“我”覺得“你”與“我”的距離更遠,這是物理感覺與心理距離的一種偷換。“你”面對“我”是那麼的神秘莫測,讓我捉摸不透;而當面對“雲”,面對自然時確實那麼的坦露無疑,感覺“你”“我”間永遠都有一道無形的隔膜,阻隔著我們心靈的交流。
全詩重複運用了兩個副詞,“一會”的重複使用表現出你眼神的飄忽不定,似躲閃,又似刻意;“很”包含越來越的意思,重複使用則使得距離的差異感更強烈,也更清晰,帶給詩無窮的餘韻。
三、靈與肉的永恆衝突
用意象抒情詩現代詩的一種傳統,在這首詩中,“雲”是中心意象,是詩眼,它象徵著別處的、夢幻的生活;“我”象徵著現實真切的生活。而人總會對現實心存不滿,認為美好的永遠都在遠處。就像詩中的“我”和“雲”,象徵著現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物質與精神的衝突。
歌德說過,每個人都有兩種精神:一個沉溺在愛慾之中,執拗地固執著這個塵面,另一個則猛烈地要離去塵面,向那崇高的靈的境界飛馳。靈與肉的衝突時詩歌中一個永恆的母題,因而在這首詩歌中,可以說“你”看“雲”實際是在看自己內心的某種幻想,而“我”卻是在看你的舉動,所以“我”是在看“你”看雲,所以事實上“你”就是我內心的某種幻想,“你”就像一個還沒有受到任何世俗汙染的純人、真人,是我永遠的夢幻和追求。
綜上,這首詩是一首表現愛情的詩,但又不單單是表現愛情,還蘊藏著作者一種精神的追求和嚮往,揭示出人世間一個永恆不變的矛盾衝突,即靈與肉的衝突和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