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82-83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以及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方法。這節課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打下堅實基礎。於是,我對教材進行了認真地研究。
2.本課教材主要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透過先讓學生用若干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成3個不同的長方形,並填好表格,讓學生透過這個操作初步體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與寬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例2透過測量面積及試一試,探索並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三部分從正方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匯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四部分練一練主要目的在於鞏固新知,讓學生能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思維。
3.由此我根據教學內容把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作為教學重點,而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的過程又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中,先計算長方形面積,再演示寬不變,逐次縮短,最後演變成長與寬同樣長。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教學目標
基於本課的教學內容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動手實驗,自主探究發現、驗證並歸納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利用知識的遷移由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匯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②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發現問題的意識,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質疑、分析、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③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合作與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並透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儘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
(一)問題匯入,激發興趣:
在這裡我安排了3道題,第1題用數面積單位的方法求面積。
第2題用面積單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積。第3題出是一道既難數有難量面積單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課,這樣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層層匯入,引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激發學習興趣。
第二個環節
(二)實踐探究,發現方法
1.動手操作。
先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組合作,在紙上擺一擺,擺出3個你們最喜歡的長方形,並填寫下表。
2.反饋交流。
填完表後,老師帶領學一起觀察擺成的每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釐米?寬是多少釐米?用了多少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面積是多少?
老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怎樣的聯絡?誰來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3.初步發現
學生透過觀察初步發現:長與寬積正好等於長方形的面積
教師抓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發現進入第三個環節。
(三)動手實驗、驗證方法
師:這位同學的發現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再來做第二實驗。
請各小組測量例2的第一個長方形的長、寬,
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完後小組交流
1、交流測量結果
長4釐米,寬3釐米,面積12平方釐米。
2、交流測量方法。你是怎樣去測量的?
(①每排擺4個,擺3排,共有12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2平方釐米。②可以沿著長擺一排,共可以擺4個小正方形,沿著寬擺3行.說明每行4個面積單位,可以擺3行,一共有12個面積單位,面積是12平方釐米),如果沒有第二種測量方法,教師運用多媒體引匯出第二種測量方法。
並比較哪種方法簡便?(這裡透過比較培養學生從多種方法中學會選擇最佳方法。培養學生合理選擇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個長方形,要求學生量出長和寬後用簡便的測量方法測量它的面積,並說出面積是多少?
讓學生用這兩個長方形的長乘寬是不是也等於它的面積
第四個環節
(四)歸納評價,總結方法
(1)透過剛才的驗證,你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什麼有關呢?怎樣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呢?
透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隨後老師介紹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來老師出示兩道題,用剛剛學到的新知來解決。
1、第82頁的試一試
2、解決一開始出現的求游泳池的面積題目。經過剛才的學習你有辦法求出面積嗎?
練習完畢後就進入第五個環節.
(五)靈活應用,遷移方法
在推導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時,把一個長7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3分米、寬3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緊接著我們進入第六個環節
(六)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1、出示書第83的第1題。
2、出示書第83的第2題。
本節課採用實驗—發現—驗證-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透過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去實驗發現,自己去求證,自己去總結,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理解數學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各位評委、各位領導:你們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樹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簡要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教學內容:
《小樹有多少棵》這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2、3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也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為第四單元、第六單元學習筆算乘除法打基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透過口算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熟練掌握一位數乘一位數的表內乘法,能運用已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對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⑴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⑵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
發現規律,將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遷移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發現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個“發現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發現方法,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練習法,練習在數學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節課在新課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透過一系列靈活多樣,一定量化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遷移法,由於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十分緊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運用遷移規律,抓住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以舊引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就可以從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中進行遷移,這樣的知識遷移,最後轉化為技能技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用激勵的語言祝賀孩子們成為三年級的小學生,歡迎他們重新回到學校。
以美化身邊的環境為契機引出情境圖。
1.探索新知
(1)仔細觀察並說出數學資訊。(2)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3)試著解決問題:3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引出:20×3=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教學的必要手段,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並鞏固複習乘法的意義,為新課的教學奠定基礎。
2.討論演算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流演算法)
(1)20+20+20=60(2)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後面的“0”,2×3=6,乘完後再在6的後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於60.
3.最佳化演算法:以上演算法你認為哪種更簡單?
由於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師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
4.小結: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5.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為學生做好示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二、 遷移應用,探索規律。
1.出示練習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學生透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2.拓展訓練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學生總結出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隨即出示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生能夠類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樣多的“0”的含義,並且把這種口算的方法熟記於心,達到內化的目的。
2.數學遊戲
教師事先準備好卡片,以同桌為單位開展遊戲活動。
遊戲規則:一位學生取一位數,另一位學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數,然後兩個學生都計算這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設計意圖創設遊戲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靈活性。)
三、 變式練習,積累內化。
1.口算練習:(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說說算理。)
2頁3題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頁2題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歸納鞏固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佈置作業。
解決問題:3頁3題(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複習乘法的意義)
四、說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20×3=
① 20+20+20=60
② 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③ 2×3=6,20×3=60
【設計理念:簡潔明瞭,能讓學生一目瞭然,黑板的右邊空出來,方便學生自由練習。】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教學內容:可能性
教學目標:
1、透過“猜測——試驗——分析試驗資料”,經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培養學生的猜測、實驗和觀察能力。
3、在活動交流中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難點:
透過活動能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學準備:
課件、棋子(兩種顏色)、小球(三種顏色)、大盒子、反饋練習、統計表格。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實物投影展示轉盤,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轉盤得獎活動,初步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知
看來像轉盤的獎、抽獎等等許多事情發生的結果是不確定的,有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節課我們進一步研究可能性問題。(板書: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創設情景,激發探究慾望
師:透過剛才的轉盤得獎活動,你有什麼想法?
生:獲得一等獎的可能性小,獲得紀念獎的可能性大。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一等獎佔的面積大,紀念獎佔的面積小。
師:是這樣嗎?下面透過大家的試驗,驗證一下是不是有這種規律存在。
2、設計摸棋子抽獎活動
師:我們共同設計摸棋子抽獎活動。袋子裡只放入黑白兩種顏色的棋子共10枚,其中黑棋子表示一等獎,白棋子表示紀念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你打算怎樣設計這次摸獎活動?
師:自己想一想,同桌兩個人相互說一說。
3、彙報自己組的想法
生:黑棋子放1個,白棋子放9個,讓中一等獎的人少一些。
生:黑棋子放3個,白棋子放7個,讓中一等獎的人多一些。
師:按兩人一組的想法,把棋子又輕又快的放入袋中。
4、小組合作實驗
明確要求:
1、每人各摸10次,一人摸另一人記錄,不能看,摸完一次後放回去,要一要再摸。
2、把每次摸得的結果用畫“正”字的方法進行統計並把結果填入表中,同時思考你發現了什麼?
5、展示、彙報、交流
(1) 把記錄單按照黑棋子的多少依次貼在黑板上。
(2) 師:黑棋子少,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就大。
(3) 解決反例問題
師:為什麼黑棋子少,摸出黑棋子的次數卻多呢?說一說這是這麼回事?
生再次實驗(黑棋子1個白棋子9個或黑棋子2個白棋子8個)
師:透過我們的再次實驗,看來黑棋子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板書:小 大)
6、 師:可能性大小於什麼有關呢?
生:可能性大小與數量有關。、
師:與在總數量中所佔數量的多少有關。在總數中佔的數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佔的數量越小,莫大的可能性就越小。(板書:數量 多 少)
7、師:橫著觀察一下,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隨著黑棋子數量的逐漸增加,摸出黑棋子的可能性逐漸增大了。
8、師:放5個黑棋子和5個白棋子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觀察摸到的結果)
生:有的摸出的黑棋子的多,也有的摸出的白棋子的多。
師:如果繼續摸下去會怎樣呢?猜一猜。
生:摸到的黑白棋子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師:正如你們的猜想,在很久以前科學家們就做了此項實驗(介紹貝努力實驗)
9、小結
透過剛才我們摸棋子的實驗發現,袋中放幾種顏色的棋子,就可能摸出幾種顏色的棋子,但可能性的大小是有變化的。
三、拓展聯絡,深化新知
1、(出示一個盒子,上面標有共14個球,白球8個,黃球4個紅球2個)
師:如果老師只摸出1個球,可能是什麼顏色的球,為什麼?
生:因為盒子中只裝有3種顏色的球,所以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黃球或者是紅球。
師:摸出什麼顏色球的可能性大?什麼顏色球的可能性小?
2、數學書第85頁1題:連一連
3、透過遊戲,再次體驗可能性大小
8個分別標有1、2、3、4、5、6、7、8的球
要求:1、甲乙二人,輪流從口袋中摸球,每次摸出一球。
2、摸出球的號碼大於4,甲得到1分。
摸出球的號碼小於3,乙得到1分。
3、甲乙各摸10次後,得分高的獲勝。
問:如果你來參加這個遊戲,你將怎樣選擇?
(1)當甲 (2)當乙 (3)甲或乙都可以
4、師小結:這節課過得愉快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裡,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系統的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之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屬於小數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小數並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所接觸,但由於小數是十進分數的特殊表現形式,其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要深刻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利用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絡,重視直觀、引導、注重啟發,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2、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
3、透過對一位和兩位小數的初步認識,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認識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而兩位小數是百分之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五、說教、學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張老師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生生互動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最佳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體現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師在設計本課教學時開始讓學生進行數字遊戲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讓學生說一說我們身邊的小數同時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小數並作為本課課題的切入點。揭示出本節課的課題。
2、自主探究 , 認識小數
小數的含義屬於概念教學,較為抽象、教學例題時,教師結合商品的價格並讓學生說說商品的價格所表示的意義,使學生在觀察、分析中發現規律,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概括出小數的概念,歸納讀寫小數的方法。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是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
教師緊緊結合教材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習以米、分米、釐米為素材的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含義和寫法。透過觀察、對比、總結出規律。此處採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3、探究新知,教學例題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結合身高例項,鞏固小數的認識
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教師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5、拓展延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課書《數學》三年級上策第六章多位數乘以一位數中第一課時口算乘法,本章節的學習內容建立在表內乘法的基礎上,而透過本課時的學習整百乘以一位數,也為後續節次進行鋪墊,如末尾為零的乘法、兩位與三位數乘以一位數時看成整百、整十來進行計算,所以本節課非常重要。
二、學生分析
學生進入三年級後,在思維上顯得更加活躍,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們的思考往往不夠全面;同時也有部分學生懂得偷懶了,日常作業出現拖欠現象。對基礎知識,學生的主要問題,還是靈活運用的問題,而往往當學生碰到幾次難題後,學生缺少成就感,甚至是畏懼情緒,一提筆就覺得難。有幾個後進生前面抓得不夠,與自學性強自學能力好的學生相比,有不少差距,令老師擔心。三年級的學生在心裡和生理發展還不成熟,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課時應經常鼓勵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的計算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口算算理
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時開展是圍繞著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展開的,可以說都是以此為基石的,所以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數的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整十、整百的計算雖然不難,但是如何深入理解並多方面的理解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對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
五、教、學法分析
教師以情境引導法、討論指導法,創設一個生動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積極引導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再透過適當的聯絡,幫助學生形成技能。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教師:我們平時是如何幫媽媽忙的,都幫什麼忙?
例如:幫爸爸買香菸,爸爸給了我30塊錢,買兩包香菸。
學生描述…
今天小明碰到這樣的問題?你們幫小明一個忙
演示一個簡單的FLASH:今天媽媽讓小明買洗衣粉,7元一袋買三袋,媽媽給了他25元,夠嗎?
1、學生探討如何得知是否足夠
2、得出先計算三袋洗衣粉的準確價格,然後跟25元進行比較
透過設計一個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情境,使學生這樣一個貼近生活情境當中,開展學生的聯想,快速的融入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適當練習鞏固探究方法
1:小明在大家幫助下,非常準確是的買到了洗衣粉,媽媽決定在星期天的獎勵小明去遊樂園玩,小明非常高興,他問了媽媽一個問題:如果有20個人坐旋轉木馬要多少錢?媽媽非常準確的說出了答案,你們說媽媽說的是多少?
討論:十個人坐,也就是10個2相加,所以是2+2+2+2+2+2+2+2+2+2=20
討論結果:1×2=2 推出10×2=20
10×2=20(元) 板書(由學生歸納總結所得,教師引導讓學認為是他們自己的討論結果)
答:乘旋轉木馬需要20元。
練習:P69、做一做,透過練習對以上的探討結果來進行鞏固。
透過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透過設計好的環節,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在學生的共同探討,深化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從而突破重難點,並在後設置幾個簡單的練習,樹立學生的資訊,使學生相信自己已經學會、掌握、理解該項知識點。
(三)深化知識,著重總結
學生探索:大家能不能也像小明一樣提你想到的一些問題。
例如50人坐碰碰車需要多少錢?
練習:50×9= 900×9=
小結:計算方法
計算過程
透過此環節,開動學生腦筋,深化知識點,並適時進行鞏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64-65頁的教學內容。
【教材簡析】
學生認識分數,是從三年級(上冊)開始的,已經認識了一個物體(或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是系統研究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表示其中一份,學好本課知識,有利於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和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為下面學習幾分之幾,解決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個物體的實際問題奠定了基礎。教材首先創設小猴分桃的現實情境,根據4只小猴平均分4個桃,提出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是幾分之幾的問題。這裡是每份1個桃的情況,讓學生從分數的角度來研究和認識每份佔整體的幾分之幾,學生透過具體情境的感知,可以利用已有的經驗,理解把4個桃看做一個整體,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1/4”來表示。“想一想”把4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在集合圖的幫助下,讓學生說出每隻猴分得“這盤桃”的1/2。透過例題和“想一想”的教學,學生初步體會到把一些物體作為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想想做做著重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加深對剛才學習的幾分之一的認識,進一步體會、理解幾分之一的實際意義。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進一步認識分數。
2、能力目標:透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和認識用分數表示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的知識獲取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體悟和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和發現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的思想方法,認識幾分之一,能正確表示出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理解幾分之一表示的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紙桃片、小棒。
二、說教法
小學數學教學法指出,教學法的選擇和運用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這樣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本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我主要採用了直觀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引導歸納法等進行教學。我充分利用農遠資源,製作課件進行教學,透過形象生動的演示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的過程。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凝聚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直觀形象體會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加深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突破重點,化解難點,以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利用農遠資源中的圖片創設小猴分桃的情境貫穿整個新課的教學,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有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從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三、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學生透過認真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的過程。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透過上網查閱,瀏覽網上資源,充分利用遠端教育的案例資源吸收別人好的教學方法,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整合出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教學案例)
第一環節:複習鋪墊,匯入新課
(1)情境:老師帶來了一個桃子,準備把它分給2個同學,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演示,並適時複習分數各部份的名稱及各部份表示的意義。
(2)課件出示複習題1:用分數表示紅色部分。(請個別學生說說想法)
(3)課件出示複習題2:請學生用分數表示紅色部分(說說想法)
此題主要複習一個物體的1/4,為下面學習一些物體的1/4做好鋪墊。
小結: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是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數。(揭示課題)
(複習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使學生對已學過的分數勾起回憶,感知平均分在分數中的意義,為下面學習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埋下伏筆,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
第二環節:操作交流,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的教學就是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為新知的學習找到相關的理論基礎。讓學生學會遷移。我主要創設三個情境,分三步進行教學:
1、初步體會(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情境:孫悟空給小猴們準備了一盤桃,要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幾分之一? 你知道嗎?請你拿出4個紙桃片片幫小猴分一分!
我先引導學生運用紙桃片片分一分,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估計學生透過動手分一分,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快會得出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1/4,再運用課件演示:把這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我們可以把這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4份中的1分,可以用1/4來表示。
(設計意圖:使學生初步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初步體會分數幾分之一也可以表示1個物體。)
2、加深理解。(課件出示“想一想”題圖)
(1)提問:如果把這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為什麼?
(2)先讓學生拿出學具紙桃片分一分,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出現1/2和2/4兩種情況。引導學生透過比較,使學生髮現用1/2表示更符合題意
再用課件演示:把這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是要把這盤桃平均分成2份,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1/2.
(3)對比1/4和1/2.(課件出示4個桃的1/4和4個桃的1/2)
引導學生透過對比知道同樣是把4個桃平均分,分成的份數不同,表示的分數也不同。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感知幾分之一的含義,進一步感知幾分之一可以是多個物體)
2、 加深體會:(課件出示情境圖)
提問:如果把6個桃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
(學生交流,指名回答,教師演示)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利用課件生動形象的演示:把一盤桃平均分成若干份,不管每份多少個都佔整體的整體的幾分之一。“無論每份是多少個都佔整體的幾分之一”,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知識點上的跨越,為了讓學生順利地實現這個跨越,我為學生提供合理的臺階,讓他們透過觀察演示,動手操作,討論交流來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並且透過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從而抽象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無論每份是多少個都佔整體的幾分之一”,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第三環節:看書質疑,解答疑問
愛因斯坦提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來的每個問題,如此來了解他們在學習中的疑點並及時給予解答,使學生在課堂上消化、理解教學難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本課的知識,我設計了以下幾組練習:
1、基礎練習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1)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完成填空,然後說說自己的想法。
(2)比一比,說一說,第一行的兩幅圖表示的平均分和第二行兩幅圖表示的平均分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小結:這兩行的兩幅圖都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第一行每份是一個的情況,第二行每份是幾個的情況,每份都是整體的幾分之一。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充分的比較,討論,加上我的概括歸納,學生能更好地感知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利於形成清晰的表象: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後,不管每份是多少個,每份都是整體的幾分之一。)
2、比較練習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自己觀察填寫,填完後再交流,指名回答。
交流時重點讓學生體會:這2副圖雖然都是12個小方塊,但平均分成的份數不一樣,表示的分數也不一樣。
3、操作練習
(1)、塗色練習: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圖
教師指導學生先根據分數的含義確定平均分成幾份,說說是怎麼知道的。再把其中的一份塗色,塗好後看看這一份有幾個,然後課件演示訂正。
(2)、小棒遊戲
拿出12根小棒的1/2和1/3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嗎?
學生之間分一分,拿一拿,猜一猜,說一說。
(設計意圖:透過猜一猜的活動,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可以培養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第五環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1、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呢?
總結: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了分數,知道不僅是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也能看作一個整體,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2、拓展延伸:你還能用分數來說說我們身邊的一些生活現象嗎?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五、說板書設計
以下是我的板書: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便於學生歸納小結,突出教學重點。
以上說課,僅是我對現代遠端教育資源輔助教學的一些粗淺的理解和做法。如何在資訊
化的今天把遠端教育資源運用到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還有待於我們農村教師進一步學習和探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探究口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理解口算算理。
3、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數學興趣。
重點: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正確掌握口算方法。
難點:探索多位數乘一位數口算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預伏鋪墊
1、口算練習,要求直接說出得數,並說一說你用的是哪句口訣。
6×4= 9×3= 5×3= 9×7=
2、口答練習
1)、6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50是幾個十?
2)、8個百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1200是幾個百?
二、創設情境,複習表現乘法
1、課件出示教材第56頁主題圖。
師:3個小朋友來到了遊樂園,你瞧,這麼多的遊玩專案!有過山車,碰碰車……不過這幅圖中還蘊藏著許多數學資訊,你發現了嗎?
(引導學生找出價格資訊:旋轉木馬5元,激流勇進10元,過山車12元,登月火箭15元,碰碰車20元。人數資訊:3人)
2、課件出示問題:玩旋轉木馬每人5元,3人要多少元?
3、指名列式計算。(口答)
師:在計算5×3時只要用我們二年級學的乘法口訣就能順利解決,你也能像老師這樣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嗎?
根據學生反饋,貼圖呈現問題:
問題一:玩激流勇進每人10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二:玩過山車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三:玩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四:玩碰碰車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錢?
三、探究口算方法
1、探究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1)解讀題意,列出算式。
師: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四個問題:坐碰碰車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錢?誰來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師:為什麼要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說出:求3人坐碰碰車一共要多少錢,就是求3個20是幾)
3)探究20×3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師:這個乘法可不能直接用我們學過的乘法口訣來解決了,你會計算嗎?看誰的方法介紹得清楚,讓人家一看就懂!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
反饋:
方法一:20+20+20=60
方法二:2×3=6 20×3=60
投影出示學生作品,請學生自己介紹想法。
教師小結方法一:這位同學將20×3利用乘法的含義轉化成20+20+20來計算,將不會的知識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真是一個好辦法!
教師引導交流方法二:和這位同學計算方法一樣的學生舉舉手,你們是怎麼想的?這裡2×3中,2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6又表示什麼?
方法三:(若學生沒有呈現這種方法則教師呈現)
結合小棒圖與算式,師生交流理解:2表示2捆小棒即2個十,3表示有3個20,6表示有6捆小棒,即6個十。
④指生說計算含義。
(引導學生:20×3,20表示有2個十,2個十乘3就是6個十,6個十就是60)
教師小結:透過將20×3看作是2個十乘3得到6個十,從而找到正確的得數,這個方法真不錯,接下來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試一試。
3)溝通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解決問題一:玩激流勇進生人10元,3人要多少錢?
師:誰能用我們剛學過的方法來說說怎麼計算10×3?你是怎麼想的?
(引導學生說出10×3就是3個十,3個十就是30)
課件依次出示:
20×7= 200×7= 20xx×7=
師:直接說出得數,並說怎麼想的?
歸納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師:老師發現有幾個學生算得特別快,看來他已經找到計算這類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訣竅了,誰願意把好方法跟大家分享呢?
(交流討論得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可以將一位數與整十、整百、整千數中的第一個數相乘,再看看乘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相應個數的0)
2、探究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1)解讀題意,列出算式。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第二個問題:玩過山車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錢?誰來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3)探究12×3的計算方法。
師:你是怎麼來計算12×3的?把你的想法用算式或圖形來告訴我們,看誰的方法介紹得清楚,讓人家一看就懂!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
反饋:
方法一:12+12+12=36
方法二:10×3=30 2×3=6 30+6=36
方法三:12×3=36
投影出示學生作品,請學生自己介紹想法。
教師小結三種方法
④結合小棒圖理解算理
⑤指名說計算含義。
師:在計算12×3時,我們可以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先算10×3=30,再算2×3=6,合起來就是36)
4)嘗試計算,歸納演算法。
課件依次出示算式,學生搶答,歸納演算法。
12×4= 21×4= 23×2=
(交流討論: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時,一位數分別與兩位數中的個位和十位相乘,把乘得積寫在相應的數位上。)
四、鞏固內化
完成練習十二的第1和第4題。
五、闖關遊戲
第一關
1、判斷
1)計算300×4時,可以想300表示3個百,3個百乘4得12個百,12個百是1200 。( )
2)5×800的積,末尾有兩個零。 ( )
3)60是2與30的乘積。 ( )
2、張宏每個月節省20元零花錢,請填寫下表。
2個月
3個月
4個月
5個月
6個月
錢數/元
第二關
3、一輛兒童三輪車的價錢是90元,幼兒園買了4輛,一共用了多少錢?
4、每箱蘋果30千克,運來8箱,一共運來多少千克蘋果?
第三關
5、每瓶飲料是2元,買24瓶需要多少元?
6、整十數乘一位數且積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寫出多少個?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單元第二課時內容時間的計算。時間的計算是在學生認識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可以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教材先透過例1及做一做第1題,教學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由於學生還未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計算,所以只出現數目較小的,能夠用加法計算的把較大單位變換成較小單位的換算。例1中求2時等於多少分,由1時=60分,就可以推出2時就是60加60(分),等於120分。再透過例2及做一做第2題,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教學一些有關經過時間的簡單計算。例2編排的是學生早晨上學的情景,圖上提供下列資訊:7:30離家,7:45到校,要求算出: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在具體的計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種思路,有從鐘面上數格的,也有列算式的,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題編排的是一學生去商店的情景,用生動的畫面提供了兩條資訊,即商店的營業時間和該學生到達商店的時刻,要求算出早到了多少時間。本課時內容是後面運用時間解決較繁問題、計算時間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學會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在開放的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觀察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會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因為這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
2、教學難點:退一小時當60分的時間的計算。(與其它單位十進位制進率之間的不同)
四、說教學法:
1、教法:
1)遊戲法:兒童的生活是快樂無邪的,學習也應該是美好、愉悅的。這節課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用遊戲、活動、童話吸引學生,用色彩鮮豔、形象生動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例如:本節課開始的猜謎語遊戲,口答競賽等環節對學生學習新知、鞏固新知無疑起著非常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2)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本節課中,學生處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例如,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最後回顧一節課40分鐘的經歷,認識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2、學法
1)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如在學習例1簡單的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在已知1小時=60分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透過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這樣子的學習就會是主動的,高效的。
2)動手操作的方法。課上可讓學生在在黑板的鐘面上撥一撥,學生輪流操作,驗證自己的計算方法是否正確。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理解不同的計算方法,及演算法的多樣性。
五、說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鐘面
六、說教學流程設計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猜謎語遊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後,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於多少分?1分等於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11時20,12時05分,4時15分,5時25 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鞏固已有的知識,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復習,加深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時間觀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2時=( )分
(1)教師:1時=?(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 60+60=120分
b) 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讓學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題目1和補充題:3時=( )分 2分=()秒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後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提取已有的知識概念:1時=60分,再透過合作探究得出2時=120分的計算方法,並學會運用。]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 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 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設計意圖:透過學習例2,使學生懂得如何在實際生活當中進行簡單的時間的計算。鼓勵學生想出各種計算時間的好辦法,實現演算法多樣化。]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題,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 )分,課間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設計意圖:透過一系列的鞏固練習、做遊戲,讓學生從練習當中找到知識的影子,並懂得運用到實際中去。]
(四)全課總結,迴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設計意圖: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時間是無處不在的,結合思想教育,培養學生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七、說板書設計:
時 間 的 計 算
例1、 2時=(120)分
a) 60+60=120分
b) 602=120分
例2、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經過了(15)分鐘
a) 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 45-30=15,是15分鐘。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尊敬的評委老師和在座的同仁們,大家好!我說的這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的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
這節課我藉助了電子白板等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在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程整合的前提下設計了本節課。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擴充套件,孩子們在生活中已有平均分的經驗。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會正確的讀寫分數,知道分數的各部分組成,會比較簡單的分數大小。)、能力目標(透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培養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思維;並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使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情感目標(感受到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為落實三維目標,突破重難點,我設計採用了情境教學法,透過電子白板的影片播放功能,創設動畫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以啟發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發展學生創造性。同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們更積極的參與這節課。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於“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作為第一個整合切入點。透過播放動畫,以小猴子的口吻提問,更能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利用白板的直線工具讓學生自己操作分蛋糕,體會平均分的必要性。透過聚焦放大“平均分”,從而強化平均分,體會其重要性。在教學分陣列成及其含義時,透過藉助白板裡的工具尺子及書寫批註等功能,並利用遮擋拉幕聚焦等功能,及時檢驗學生的學習結果。
在同學們動手摺一折等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遷移,由平面的圖形到生活中的鐘面上的.分數。直接透過白板的資源庫調出鐘面,讓孩子們“撥動鐘面上的分針和時針,表示鐘面的1/2,1/4等。”學生透過先思考再操作,這樣可以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學生在操作的同時提升資訊素養。另外,分數大小的比較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我沒有直接讓孩子們比較分母是一的分數的大小,而是,採用讓學生先把圓的其中一份畫上斜線,然後透過在白板上進行操作、觀察、討論並總結出比較的方法。緊接著出示分層練習題,加強鞏固應用。
整節課是在引發學生認知衝突的基礎上,利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透過學生的操作探究獲取知識,在靈活應用中發掘創新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7、78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是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有關知識,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量一量,擺一擺,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與長和寬之間的關係,然後再進一步推廣到任意長方形的面積都可用長×寬=面積的方法計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考慮到我班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2)會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歸納、推理、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
根據教材的要求,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自行探索,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並理解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正好等於長方形所含的釐米數與寬所含的釐米數的乘積。
本節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後面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以至關係到整個小學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課又是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
二、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和操作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法的選擇以直觀教學法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為輔。
教具和學具:邊長1釐米的方格紙、兩個長方形紙片、表格等。
在學法上可歸納為: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好學。
2、創設操作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三、教學程式:
(一)課前談話,複習匯入
透過複習面積和麵積單位,用面積單位密鋪的方法可以知道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面積的談話來匯入課題。使學生明白要學什麼,知道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特點,讓學生在回憶常用面積單位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採取以下的方式進行:
1、讓學生動手操作,先是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從而引出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麼,再透過學生動手操作並完成表格。並將長方形的長,寬,以及面積的資料統計出來。
2、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交流發現計算長方形面積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係,並引導學生初步發現了長方形的長所含釐米數×寬所含釐米數=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運用結論,抽象歸納。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面積都可用它的長乘以寬來計算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不好?以此提問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要求學生透過現有的材料,小組操作、探討、驗證。這一部分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獨立去探索、去發現,驗證、推匯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進一步的驗證,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一結論。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通過出示下面幾個圖形,讓學生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長3釐米、寬2釐米;長5釐米、寬3釐米;長4米、寬3米;長3米、寬3米(實際上是邊長3米的正方形)指著最後的圖形:這個長方形特別在哪裡?正方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呢?
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四)鞏固應用。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讓學生完成如下練習:
1、P79練習十九第1題:計算黑板的面積?
2、P79練習十九第3題:計算籃球場的面積?半場的面積?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從下面的長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麼圖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透過這一基礎練習,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長方形面積公式來解決一般問題。
(六)、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把你的收穫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自己的收穫與同學交流,既是對一節課自己掌握情況的回顧,也是對自己行為的評價。)
最後,教師以提問,學生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這節課你們學了哪些知識?這一部分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在進行補充,使這一節課的內容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為了讓學生學好《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課知識,我儘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這樣,學生才真正學到了知識。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全日制聾校數學第六冊第一單元,乘數是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第16頁例7)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連續進位乘法是在學習了不連續進位乘法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要比不連續進位的計算更復雜。如果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進位的方法或者計算不熟練,會造成計算上的錯誤。透過這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每位積都滿10都要向前一位進位的道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減少乘法計算的錯誤率,按此順序進行教學,既完全符合學生堅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又利於建構起科學的知識網路。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二、三、四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法。
(3)使學生愉快的學習,體會成功的喜悅。
4、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重點是指導學生準確地進行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法計算,某一位上的乘積加上進上來的數又要進位的情況是一位數乘法計算中的難點。
二、說教法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並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則,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教學時要善於引導學生堅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透過計算、觀察、探究、表述、練習等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進行整體教學,形成知識網路,培養和保護學生的樂學情緒;體驗自己排除思維障礙,獲取最全面的思維成果,體會成功喜悅。
三、說學法
教學中,要求學生應熟練掌握乘法計算法則,切實提高各自的計算能力。
1、要求學生嚴格依照法則進行計算。
運演算法則是對計算過程實施細則所作出的具體規定,為了提高學生運用法則的自覺性和法則的掌握水平,在計算中尤其是剛總結出法則之後的計算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嚴格依照法則進行計算,讓他們自我意識到法則對其計算的指導,一方面用法則保證計算過程及其結果的正確性;另一方面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法則意識,使他們逐步養成自覺依照法則去規範自己的計算過程的良好習慣,為熟練運用法則打下基礎。
2、逐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法則的水平。
為了讓學生能靈活運用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法則,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不能老是要求學生按照法則步趨地進行計算,要注意引導他們運演算法則的普遍規定性和計算過程中的具體靈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們逐步擺脫運演算法則的依賴性。
四、教學程式設計
共有四個環節:鋪墊匯入→探究新知→鞏固練習→總結歸納→遊戲
(一)鋪墊匯入
1、乘加算式的口算為筆算乘法做好了鋪墊。
3×8+5=6×9+8=5×7+6=4×6+7=8×7+5=9×3+4=
2、筆算(全班齊練,指名板演):
321×4=2418×3=424×4=
3、這組題各是你所學過的什麼內容?指名學生說出第三題的計算過程,並
說出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法則是什麼?(用投影片出示其法則)本節課要繼續學
習“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板書: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識
1、出示第16頁例7,創設買牛奶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要求,“誰能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將這個圖用應用題形式表述出來”。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直觀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學生看圖後能正確列式:454×4=
3、學生嘗試計算,計算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同桌商量著完成.同桌互查,反饋資訊。
指名板演,說出計算的順序和過程,集體訂正.
這題的計算完成了嗎?為什麼?(還得在橫式的等號後填上得數和單位)。以此培養學生觀察仔細,辦事嚴謹、認真,從不敷衍了事的好作風。
4、比較:剛才同學們做424×4時,既快又正確,做例題454×4,怎麼有的同學覺得有點困難呢?這兩道題在計算中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不同點是:424×4是一次進位,454×4是連續進位)(板書:連續進位)
5、用乘數乘被乘數的十位時,要看個位上乘得的積有沒有進位,如有進位,不要忘記加上進上來的數。同樣地,用乘數乘被乘數的百位時,也要注意進位問題。
(三)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16頁下面的"做一做"中的兩道題。
教師巡視,且及時級予個別輔導。全班完成後,指名說出每題計算的全過程,予以共同訂正。
(四)總結歸納
引導學生觀察例7和"做一做"的板書,讓學生思考,計算乘數是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要注意什麼?讓學生回答後,教師著重指出:“連續進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新的知識點.在一位數乘法中,不論數字多大,數位多高,計算的法則都是一樣的,計算中一定要仔細認真。重點強調每位上乘得的積都要加上前一位進上來的數。
(五)遊戲
遊戲以“給小動物餵食”的形式出現:把各類食物上的算式算正確,餵給小動物們。使枯燥的計算變的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數學。
板書設計:
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連續進位)
454×4=1816(克)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24時計時法”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的知識。“24時計時法”作為計時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瞭解,但出現在課程中還是第一次。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了解24時計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並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教材涉及的另一個內容是,透過解決第二個紅點問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有多長?學習計算一件事經過的時間。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裡已認識了鐘錶,學習了時、分、秒,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本單元繼續學習年、月、日,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時間單位。學習這部分知識有助於學生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有利於學生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材呈現的是三位同學來到壯觀漂亮的天文館前的情景,呈現的資訊是售票處天文館的開館時間,還有一張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報。這一素材的選取,對於學生來說充滿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願望。教材從情境創設到資料的提供都是現實的、科學的。透過真實的素材,引導學生解決現實的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教學準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計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能夠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
2、能正確地把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計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能夠準確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更好的實施教學,應作以下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鐘錶模型學具。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資訊,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談話引入:小明、小芳、小華三個好朋友都是天文愛好者,星期天他們一起去參觀天文館,在門口遇到了一些問題,你能幫幫他們嗎?引導學生交流情境圖中的資訊,並根據資訊提出感興趣的問題:15:00是幾時?&
nbsp;15:45是幾時幾分?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是多長?等問題。
指定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15:00是幾時?”並說一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師:大家可真不簡單,看到15:00就知道是下午3:00,連15:00這樣一種新的計時方法都能看懂,海報上的其他時刻,你們也能
看懂嗎?同桌兩人先相互說一說,好嗎?學生進行自主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設計這一環節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兩種計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時有助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透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認識24時計時法
結合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麼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後,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計時法”(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名稱。並說說為什麼不叫25計記時法或26時計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結合學生的作息習慣,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計時法的記時規律,並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透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並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於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2、探究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規律
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計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絡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找到聯絡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3、學習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
結合提出的問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是多長?引導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尋找解決方法。全班交流時,只要學生計算出正確的時間,都給予肯定。最後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簡便?由於直接計算的方法更直接,所以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這一演算法,從而實現演算法的最佳化。
這一環節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集合集體的智慧,探究到解決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又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三)、迴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自主練習”,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透過讓學生說一說、動手撥一撥、算一算等活動,引導學生在不同形式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體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本節課的最後讓學生說說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透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即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相轉化以及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力求簡潔明瞭,體現主要內容,便於學生掌握和梳理知識。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第70-76頁內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透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面積的意義,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思維基礎。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透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並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每個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學習目標:
1、透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認識
面積的含義。
2、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
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形成表象。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區別。
二、說教法學法:
直觀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提供認知是起點,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我放手讓孩子帶著問題自學,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再透過各種活動充分認識他們,並形成表象。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藉助形象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直觀的學生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培養數學思維。
三、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流程:
一、激趣定標
二、學生自主活動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第一個環節是激趣定標
我首先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面積單位”,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呢?
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今天的數學活動中來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匯入時,我直接點出課題然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緊接著展示目標讓學生齊讀目標、瞭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第二環節是學生自主活動
在這環節我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是探索麵積的含義,我首先讓學生找一找、並用手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黑板的面及電視機的螢幕,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一畫平面圖形,然後同桌互相比一比圖形的大小,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含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透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官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資訊,引導學生概括出面積的概念。
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探索麵積單位。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我藉助多媒體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我根據學生的兩次資訊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接著我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透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著我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並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步、自學課本,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首先,我先讓學生自學課本。其次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著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裡。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最後是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主要設有填空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
(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長度和麵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四、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
或叫做它們的面積。
封面圖形的大小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這個環節: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的比較。教學課本例1。
教學目標:區別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並能正確運用到時機生活中。
教學重點難點:由直觀到抽象正確區分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
教學策略:同圖示法和直觀演示法幫助學生區別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學了哪些長度單位、哪些面積單位。然後再看圖、畫圖或比劃相應的長度與面積單位,進行對比。除了強調兩種單位的區別,也應提醒學生注意它們的聯絡。如1平方釐米正方形的邊長是1釐米等。區分了兩種單位的含義、圖形之後,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應用的角度加以區別,即讓學生說一說,什麼時候使用長度單位,什麼時候使用面積單位。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加強記憶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是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的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例2、例3。
教學目標:在理解面積意義的基礎上,推匯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運用於解決問題中。
教學重點難點:由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匯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策略:沿著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方向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等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可以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用小正方形拼擺大長方形大正方形中,猜想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數小正方形中,在觀察討論中驗證猜想,在圖形的變換練習中概括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再運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十九的內容。
教學目標:複習鞏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及對比周長與面積。
教學重點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源於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策略:以源於現實生活實際問題為主,透過長方形、正方形周長、面積的對比練習,以及稍有變化的變式練習和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的探究練習對本節內容進行梳理與鞏固。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教學例4。
教學目標:掌握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並運用進率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重點難點:弄清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算理,掌握單位換算的方法。
教學策略:按1∶1的比例,運用多媒體直觀演示在1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內畫出1平方釐米的小方格,然後引導學生根據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算出邊長1分米即邊長10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再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類推出1平方米與1平方分米之間的關係。
第六課時:教學內容: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目標:認識公頃和平方千米兩個土地面積單位,瞭解它們的實際大小,掌握它們之間的進率,會用進率進行換算。
教學策略:公頃和平方千米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具體瞭解1公頃有多大,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杆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並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如果有條件,可以再量出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讓學生看一看1公頃的土地有多大。
第七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二十。
教學目標:鞏固梳理本單元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策略:先進行基本知識的複習梳理,再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各種練習,鞏固本單元知識,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背景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義務教育階段整數乘法的最後一個知識塊。它是學生已掌握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擴充套件和提升。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已學過這三個知識點:
1、三位數乘一位數,第一個因數中間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
2、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
3、三位數乘兩位數。因些這節課的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發展水平出發,引導學生由舊知遷移到新知。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的過程,掌握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列豎式計算的簡便方法,進一步認識0在乘法運算中的特性。
2、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計算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重點:掌握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列豎式計算的簡便寫法,由其是0和非0數字的對位問題。
難點:這種簡便寫法的算理
三、說設計理念
1、在生活情境中進行計算教學。既可以提供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材料,也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習計算來源與生活問題,也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
2、以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為主,讓學生自主的利用舊知遷移出新舊。
3、注重演算法多樣化,和演算法簡便化,但又不拘泥與讓學生使用一種演算法。
四、說教學設計
計算課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枯燥和乏味的,所以我在教學時儘量讓計算的素材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聯絡在一起,既達到提高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習計算來源與生活問題,也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但三位數乘兩位數,因為結果比較大,而且還要是中間或末尾有0,這樣的計算背景,學生平時的生活很少接觸到。所以我設計時也為這個問題而煩過,如果不創設情境,直接引出計算例題,這樣就比較枯燥,如果為情境而情境,不切實際的造一個情境,那又有背數學和生活相聯絡。應該說我還是幸運,在我上課的前一天四3班剛好是第一次去閱覽室看,所以我的教學情境也就從閱覽室裡展開。課前談話我也有意出示了前一天學生看書的照片,然後談談在新閱覽室的感想,然後自然的引入課堂。接著我出示了一組閱覽室資訊,讓學生根據這些資訊提出數學,並列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算式。達到從生活情境中提練出學習內容。
接著我讓學生比較這三個算式與前一課學習的區別,明確這節課學習的目的。又讓學生回憶0在乘法中的特點,特別是複習了三位數乘一位數,第一個因數中間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和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算理。為下面自主探索遷移作知識準備。
然後我讓自主嘗試探索末尾有0有乘法,併為學生設計了一張表格,表格中有學生喜歡的方法也有方法一、二,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然後讓學生自己上臺來給大家展示各自的演算法,並討論比較那種演算法更簡便,從而總結出末尾有0的乘法列豎式的簡便方法。為了解決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在這個環節裡又有針對性的設計了兩個練習,一個是0和非0的對位,還有一個是積末尾補0。在教學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因為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在兩個問題中選擇一個解決。重點強調了因數中間0不能漏乘。
在練習方面,我設計了看誰的眼睛亮,透過找錯誤,再次突破本課的重點。一題是因數末數一共有二個0,而積的末尾應該有三個0。還有一題是因數中間0不乘的。第二練習的圍繞課開始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對閱覽室提出合理的建議,從而引出兩個合理的建議,並滲透了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在最後一個問題還滲透了乘法的估算和13乘105,兩位乘三位數第二個因數中間有0有乘法。因為新教材的乘法第二個因數只學到兩位,所以我本來想這塊內容當作是拓展內容的。
五、反思
1、在列豎式時用口算的方法來列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