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5頁。

  教學目標 :

  學生進一步明確乘法的含義,引導學生髮現乘法口訣標的'排列規律,熟記1~6的乘法口訣,並且能利用口訣進行熟練計算,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建立本單元知識系統,鞏固知識。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回憶一下,這一單元我們學過了哪些內容?

  學生小組回憶交流,然後在班內彙報。

  2.教師小結,並交待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探究體驗

  1.出示1~6的乘法口訣空表,組織學生回憶歸納,把口訣填入表中。

  2.讀表中的乘法口訣,仔細觀察:表中的乘法口訣是怎樣排列的?

  引導學生從橫看、豎看、斜看等幾方面儘可能的觀察仔細、全面。然後進行小組內交流。

  1.學生分組擺乘法算式卡片,擺成一個有規律的表。並把本組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2.出示第65頁第2題圖,學生觀察圖,說圖意,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尋找所需要的資訊,自己解決問題。

  提醒學生注意:圖中每個小朋友手裡還拿著一朵花。

  三、實踐應用

  1.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

  比一比,看誰做得又快又對。

  2.幫助小動物找家。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一、 教學內容

  北師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2~3頁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1)、初步學會數1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

  (2)、初步體會數的廣泛性。

  2、 能力目標:透過觀察交流等探求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 情感目標:(1)、使學生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尊重與欣賞他人。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對人、對動物物的愛的情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要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小朋友們現在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你們來到學校,看到咱們的校園非常美麗吧?今天,動物學校也開學了,小動物們也揹著書包來到學校,猜猜看,動物學校有些什麼動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貓

  師:小朋友們想的真多,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類,野生動物滅絕之時,就是我們人類滅亡之日,所以我們要愛護身邊的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東北虎、亞洲象、中華鱘等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它們瀕臨絕跡。(滲透環境教育)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動物學校開學的情況吧!(出示主題圖)(課件)

  (點評:教師利用語言魅力,使學生感知校園的美麗,並透過故事情節將孩子引入動物世界的童話中去,透過插圖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更易理解,從而激發學生願意觀察的慾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二) 探究活動

  1、 任意觀察

  問:看看動物學校有什麼?

  師:數數圖上的動物分別有多少。它們都在什麼地方?把你的發現告訴同桌的小夥伴嗎?

  指定部分學生彙報。

  (點評:讓學生盡情地看,使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自主地、有興趣地觀察,自然感知各數,自我體會發展數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數是人類的好朋友;滲透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聯絡,形成對數的感知和表象,初步體會交流的快樂。)

  2、 探討數數規律

  師:剛才你們的彙報都非常好,但是老師一樣一個小小的建議,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來數一數呢?

  (1) 四人小組內探討數數規律。

  (2) 彙報:你們是怎樣數的?

  小組甲:先數數目小的,再數數目大的。

  小組乙:先數遠的,再數近的。

  小組丙:先數上面的,再數下面的。

  小組丁:從左邊數到右邊。

  (3) 互評:你們認為你們組的數法有什麼優點?你們認為別的小組方法比你們組好在什麼地方?你想為他們提什麼建議?

  (4) 教師小結:真能幹,你們用不同的方法仔細觀察了動物學校各個物體的數量,會正確的數出1~10各數。

  (點評:讓學生在互相啟迪過程中感知認識,完善認識,並感受到如何評價自己、評價他人和傾聽他人意見。在看、數、聽、說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交流資訊、收集資訊的機會,使學生的學習個性化。課堂成了學生探索與交流、自由表達觀點、實現心靈放飛的舞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數學情感。)

  (三) 及時強化,層層深入

  1、 尋找身體上的數

  (1) 同桌之間互相觀察、交流。

  (2) 集體反饋交流(注意引導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

  2、 數週圍的實物

  3、 猜一猜,想一想,說一說,驗一驗

  (1) 手裡最多能拿幾支粉筆?

  (2) 盤裡最多能放幾個蘋果?

  (3) 筆筒裡最多能放幾支筆?

  4、 尋找校園裡的數(可帶領學生去操場上找一找,說一說。)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進一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3、進一步結合具體事物,使學生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並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教學重點:

  1、進一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進一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1、進一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進一步探索百數圖中的排列規律。

  教具準備:

  幻燈機、幻燈片、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指名回答:說出個位數字和十位數字相同的兩位數。

  說出十位是5的數。

  開火車答:說出27後面的5個數。

  說出各位是0的數。

  2、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指名回答:

  16〇19 8〇18 15〇15

  11〇12 10〇20 9〇6

  二、新授:

  1、出示幻燈片,學生觀察母雞下蛋圖,比較左右兩邊圖有什麼不同。可以怎樣比較呢?

  (1)根據雞蛋圖來比,只看最後一行,左邊有3個,右邊有1個,所以28大於26。

  (2)根據數的順序比,28在26的後面,所以28大於26。

  (3)根據數的組成比,28由2個十和8個一組成,26由2個十和6個一組成,所以28大於26。

  2、用計數器比較數的大小:

  39和45比較,四人小組討論,怎樣比能很快知道哪個數大,哪個數比較小,指名回答,說說小組討論結果。

  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再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則這個兩位數就大。”

  (教師板書: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數字大的數就大;十位相同看個位,個位數字大的數就大。)

  同理,所以用同樣的方法,或用老師歸納出來的方法學習比較圖。

  3、教師可多寫幾個數,讓學生直接比較(不用計數器)。

  4、教師寫出三個數讓學生比較大小:可先找出和最小的數,再決定中間數。

  5、教師再次總結比較數的一般方法。

  三、板書設計:

  比較大小

  一般方法: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數字大的數就大;

  十位相同看個位,個位數字大的數就大。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感受加減法之間的聯絡,會計算8、9的加減法。

  2.透過課堂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索意識、評價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內容

  第56、57頁的內容,練習八的第7、8、9題。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圓片(7個紅的、2個白的);7個紅色圓片、3個白色圓片。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嘗試計算8的加減法

  [教學目標的確定,立足雙基,注重發展,力求創新。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計算,有效地發掘了學生已有的計算經驗。為學習8、9的加減法計算做好了鋪墊。]

  1.看圖說話。

  (課件:出示恐龍圖畫)

  師:漂亮嗎?圖上畫著什麼?誰還想說,並且和他說的不一樣?

  (讓學生充分說自己的看法,不阻止學生聯想一些童話情節。)

  [看圖說話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蒐集資料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併為下一步嘗試計算提供了豐富的數學情境。]

  2.讓學生看圖寫算式。

  要求:小組分工合作。

  3人寫算式,1人記錄。

  [這裡要求小組合作活動,旨在透過合作學習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評價意識。同時,學生對8的加減法的嘗試計算,有利於學生再現已有的計算經驗,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3.彙報交流,相互評價。

  操作悟理,感受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1.小組合作,進行操作活動(1人記錄算式)

  A、擺9個紅圓片,2個白圓片

  (老師領著學生整齊地擺出來)

  師:擺一擺你們的圓片,計算以下題目:

  (老師邊寫算式邊敘述)

  7個添上2個是幾個?(7+2)

  2個添上7個是幾個?(2+7)

  從9個裡面去掉2個剩幾個?(9-2)

  從9個裡面去掉7個剩幾個?(9-7)

  (板書:7+2= 9-2=

  2+7= 9-7= )

  [操作學具對學生的計算很有啟發,但初入學的學生獨立操作學具還有一定難度,故適當進行操作性指導是必要的。]

  B、擺6個紅圓片,2個白圓片。

  計算:6+2= 8-2=

  2+6= 8-6=

  C、小組彙報計算結果(說明:以上計算都不要求學生說演算法)。

  [創造空間,將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和恰當運用數學知識相結合。這種梯形教學環節的設計有助於幫助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2.發掘計算的方法。

  想一想:

  5+3=( ) 8-3=( )

  3+5=( ) 8-5=( )

  師:說說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學生的方法很多,可能會用數數的方法,也可能想到組成,可能用到調換加數位置和不變的思想,還可能想到利用加法來算減法。總之,要學生自由地發表見解,同時要注意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

  3.老師點撥,激發學生歸納加減法間關係的慾望。

  如:5+3=8,3+5就一定等於8嗎?

  和你怎麼知道:5+3=8,那麼8-3就等於5?

  (學生在爭論的同時勢必要利用黑板上的'算式對加減法間的關係進行不完全的兒童化的歸納)。

  [老師的一句話一石激起千層浪,透過學生主動、自由的爭論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的一個目標,同時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推理意識和歸納意識。]

  4.幫助學生積累一個計算減法的方法。

  計算:7+1=( 8 )

  搶答:8-7=( )

  師:怎麼想出來的?

  (大部分學生都會想7+1=8,所以8-7=1。這時,老師要抓住時機,利用評價手段讓學生知道這種計算方法。如:他好棒呀!大家計算減法時很多都用數數或想組成的方法,他竟然能用加法來計算減法!今天我才知道,咱們班還藏著一個數學天才!)

  [一個恰到好處的表揚點出了一種計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了學生以無意注意為主的特點,它的效果勝過了三令五申的講解。]

  5.透過談話,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方法的意識。

  如:(接著和上面那位同學談話)這是你這一節課的一個收穫嗎?它能用在哪裡?

  (學生可能會舉例子,如:要算8-6=?就想6+(2)=8)

  小結

  同學們,你在這節課學會了什麼?

  板書課題:8、9的加減法

  學以致用

  分層次出示練習八的第7、8題

  第7題注意指導學生蒐集資料,理解題意。

  第8題要配以故事情境的描述。

  如:小鵬是學校足球俱樂部的球迷,特愛踢球。瞧,星期天一大早,太陽還沒出來,他就爬起來踢球了!

  誰能看圖接著講這個故事?

  (學生會講出射門的有2個球,沒射門的有7個球等情節)

  [讀講故事這一環節有助於學生積極地理解圖意,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力和表達能力,併為寫算式提供了豐富的數量關係。]

  計算:7+2= 9-2=

  讓學生說出他們的想法。

  師:還能列其他加減法算式嗎?

  (2+7=9 9-7=2 7-2=5)

  要求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

  指導學生在田字格上書寫作業

  教學設計說明

  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作了如下思考:

  1.以雙基為載體,以發展為目的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分知識、技能、意識三個方面:知識目標是透過觀察操作活動感受加減法之間的聯絡,會計算8、9的加減法;技能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想像、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索意識、評價意識和創新精神。這三方面立足於新課標中以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的思想,對本節課教學起著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

  2.開放的教材觀

  教材能體現出教學的目標和部分教學方式,對教學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它畢竟是侷限的,我們的一節課不僅僅只是兩頁紙。作為教師,要學會用開放的眼光洞悉教學的要旨,靈活地運用教材。在教學本節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靈活增加了操作活動的內容,使學生在充分的操作中逐漸感受到了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3.尊重學生的認知體驗,重視操作活動,使學生動手做學問

  學生不是白紙,數年的生活經歷使他們也有了自己的認知經驗,這是他們繼續求知的基礎,故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認知體驗。如:在本節課裡學生要學習8、9的加減法,我先讓學生根據恐龍圖進行8的加減法的嘗試性計算,使學生再現了已有的計算方法,然後透過操作活動,使學生感受加減法之間的聯絡,學會計算,使學生在實踐、探索中產生思考。

  4.教學方式多樣化

  實際教學中,我們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為了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整個一節課都順著學生的思路,學生思維發散導致教學內容完不成;一是突出精講多練,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強把學生拉入自己的教案中,先進行填鴨式的講解,再實施題海戰術。這兩種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本節課採用了學生合作交流學習和老師恰當點撥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的現成結論,而是在老師的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在觀察、嘗試、探索、實踐中獲得體驗。

  專家評析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在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學習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了新型師生關係:教學活動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點撥者。

  2.選擇了靈活的學習方式: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結合,達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3.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藝術性:採用師評、自評、學生之間互評等方式,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透過恰當的、藝術性的評價激勵學生。

  總之,此教學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年齡特徵,重視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活動的交流空間,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對知識的感受過程的重視,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念。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學習目標

  1、能熟練地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實踐操作演示,初步學會整理的方法。

  學習重難點

  能熟練地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學習資源

  小棒或小圓片、算式卡片

  導學流程活動過程

  呈現目標

  任務導學

  1、能熟練地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2、透過實踐操作演示,初步學會整理的方法。

  互動探究

  合作求解

  一、練習5以內的加減法

  1、第一題:先觀察情境圖,提出教學問題;再列式計算。

  2、第二題:學生獨立完成。

  3、第七題:“找家”,先算一算,再連一連。

  4、第四題:先讓學生獨立嘗試練習,討論交流“□+□=5”和“□-□=1”這兩個算式,鼓勵學生儘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九題:先讓學生猜一猜每個盒裡會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亂次序分組整理,指導找到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規律填數

  1、第六題:先拿出學具進行演示,再讓學生獨立填空,最後引導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說說每次多幾個或每次少幾個。

  2、第五題:

  (1)引導學生觀察第1小題。

  (2)組織生分組交流。

  (3)反饋討論結果。

  其它兩個小題教法同第1小題

  強化訓練

  當堂達標找規律

  98()()5413()()9

  2()68()108()()2

  問題指向

  預習先行計算結果:

  5+2=3-2=4+4=5+0=

  4-0=5+3=4-1=3+7=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材分析

  在本冊教材中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不再作為10以內的加減法的邏輯起點,而是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習加減計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加減算式應用,然後去解釋一些現象,解決一些問題,從中理解加減運算的意義和應用價值。而實際上,10以內數的合成分解與10以內的加減法只存在描述數量關係的形式上的差異,而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因此,材料不但沒有削弱對數可分可合的認識,而且還創設了豐富多彩的問題或遊戲活動,不斷強化數的合成分解意識。本課《分蘋果》就是創設了“分蘋果”情境討論了10的組成和分解,還把進一步體驗10的組成和分解及其無意識記憶寓於練習和遊戲活動中,逐步達到熟練有關10的加減運算。

  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對數學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大部分學生愛卡通影象、愛小動物更愛幫助動物們解決數學問題。在學習本課前已經掌握9以內的加減法。根據以上的情況本課教學設計採用童趣與競爭相結合的方式。童趣在活動中貫穿全課。競爭拿獎勵的蘋果。既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和教學活動中認識“10”的分解與合成。

  2.理解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算式,進一步體驗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透過具體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善於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 。

  情感目標:透過卡通動漫播放等體驗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能正確熟練地口算10的加減法。

  2.難點: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並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算式。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兩道例題。根據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力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在開頭便創設了一個大家都喜歡的《醜小鴨》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新課部分也延續了這一情境,由醜小鴨變成的這些白天鵝展開教學,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組織了課堂紀律。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透過聲情並茂的課件演示對學生形成刺激,為學生自主探究創造條件。課件演示4只白天鵝,先飛來3只,又飛走2只這樣的場面,讓學生認真觀察、自覺敘述、理解圖意,然後自己讀題、自己試算、同桌交流,體現學生活動的主體意識,重視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概括,把加減混合與連加、連減聯絡起來,從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結論。一方面培養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小棒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談話引入

  同學們,《醜小鴨》的故事大家聽說過嗎?那是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寫的童話。誰知道那隻受盡了苦難的醜小鴨最後怎樣了?(變成了白天鵝)今天,老師就施展魔法,把醜小鴨也變成白天鵝,大家高興嗎?

  課件出示口算題:(口算題的背景是4只醜小鴨)

  3+2+4= 4+1+5=

  9-2-6= 7-2-3=

  只要同學們把這些題答對了,醜小鴨就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童話能不能變成現實就看你們的了!

  2.生速算出答案

  學生正確算出一道題,師點選滑鼠,就會有一隻醜小鴨變成白天鵝。(課件演示:白天鵝飛起來,飛到湖邊)

  師:多麼美麗的白天鵝啊!雪白的身子,細長的脖頸……它們飛呀飛,飛到了一個美麗的湖邊,它們紛紛落入湖中盡情地嬉戲著。

  設計意圖:一年級新生的學習大多以無意識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對新事物有著天生的親切感。因此,用他們喜愛的童話激發興趣,複習引入,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2.能夠初步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3.透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教學難點:

  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同學對你的同桌說一說,哪隻是右手,哪隻是左手。

  2.我們要來認識“左右”。(板書課題:左右)

  二、聯絡自身,體驗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團結起來力量特別大,在我們的身體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還有什麼是一左一右的?

  (2)哪隻是左腳?哪隻是右腳?

  (3)對!左腳和左手是在同一邊的,右手和右腳是在同一邊的。來,全班同學一起摸一摸,邊摸邊說,左腳――右腳……

  (4)還有左耳和右耳。

  (5)還有左眼和右眼。

  (6)還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說一種,教師都引導全體學生用手摸一摸。

  三、實際操作,探索新知。

  1.擺一擺。

  遊戲做完了,現在我們要開始擺文具了。同桌的同學互相合作,聽清楚老師說的話。

  請你在桌上放一塊橡皮;

  在橡皮的左邊擺一枝鉛筆;

  在橡皮的右邊擺一個鉛筆盒;

  在鉛筆盒的左邊,橡皮的右邊擺一把尺子;

  在鉛筆盒的右邊擺一把小刀。

  生擺好後,師用出示正確的排列順序,生檢查自己的排列。

  2.數一數。

  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四個。

  為什麼橡皮一會兒排第二?一會兒又排第四?

  什麼東西反了?能講得更清楚一些嗎?

  (數的順序反了,開始是從左數,後來是從右數。)

  師小結: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物體,從左數和從右數,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3.爬樓梯。上樓梯時我們要靠哪邊走?

  下樓梯時我們又要靠哪邊走?

  請你們兩位示範一下,把教室中間過道當樓梯,一個從前往後走是下樓梯,另一個從後往前走是上樓梯。

  (生觀察時師提醒:下樓梯的同學是靠哪邊走?)

  (生還是有的說左邊,有的說右邊。)

  師:教學樓中間有一個樓梯,同學們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走上樓梯,又走下樓梯。下樓梯時,師又提醒:下樓梯時你靠哪邊走?)

  回到教室。

  現在同學們明白下樓梯時靠哪邊走嗎?

  為什麼上、下樓梯都靠右邊走?

  (如果不這樣走,上、下樓梯的人就會相撞。)

  對!特別是要做課間操時樓梯比較擁擠,如果相撞就會發生危險。

  4.練一練。

  (出示課本第61頁第3題圖)他們都是靠右走的嗎?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轉彎判斷。同學們想不想去公園玩?

  那我們就坐這輛大客車去吧!(師拿出玩具客車。)

  準備好,要出發了,請同學們判斷客車是往左轉還是往右轉?

  (師在“十字路口圖”上演示轉彎。)

  小組討論一下,客車到底是往哪邊轉。

  (生組內討論交流意見。)

  師生共同小結: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車轉彎的方向常常以司機為準。

  2.小遊戲:我是小司機。

  同桌的同學互相配合,左邊的同學說命令,右邊的同學用玩具小汽車在“十字路口圖”上轉彎,然後交換角色。

  六、課堂總結

  透過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有什麼感想嗎?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兩個數及哪兩個數能合成10,加深對10以內數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並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簡單規律,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能夠熟練運用10的分與合。

  教學重、難點:

  掌握10的分與合,加深對10以內數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2-9數的組成。

  提問:你能有順序地說出2-9各個數的式子嗎?指名學生回答,要求有序地回憶。

  二、新授

  1.激趣匯入

  談話:老師有一個魔袋,裡面有一些圓片,請一位同學上來抓一些,然後數一數抓了幾個,老師很快能猜出袋子裡剩下的圓片的個數。你們相信嗎?讓一個學生上臺抓球,老師猜過後再倒出來驗證。

  談話:其實袋子裡有10個圓片,老師是根據10的分與合推想出來的,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樣這麼快的猜出呢?板書:10的分與合。

  2.教學10的組成。

  (1)媒體演示:有一串珠子,其中的一個被塗上了紅色。提問:這裡一共有幾個珠子?有幾個紅色的?幾個沒有塗色的?

  談話:10個珠子分成了1個紅色的和9個沒有塗色的,那麼也就是10可以分成幾和幾呢?看到這個,你馬上想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10的式子,10可以分成9和1,開啟書填寫第一個式子。

  (2)談話:仔細觀察,第一串已經塗了一個紅色,第二串應該塗幾個紅色?第三、第四、第五串又應該塗幾個紅色?應該從哪邊塗起?和學生共同完成塗色。(教師媒體演示)。按照塗色的結果依次填寫10的組成,指名學生上黑板填寫,集體評議,同桌相互檢查。提問:根據這些式子你還能想到什麼?

  3.有序地表述和記憶10的分與合。

  提問:誰能把10的分與合有次序地說出來?

  先將10的組成完整說給旁邊的小朋友聽,再指名回答,你用了什麼方法來記憶10的式子?

  4.鞏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題。教師在黑板上貼上數字卡片。

  讓學生找一找:哪兩張卡片上的數字合起來是10。找到以後把兩張卡片舉起來,並且說給小朋友聽:幾和幾組成10,請其他小朋友當裁判。

  (2)完成第2題。

  提問:火車頭上面的一個數和後面的兩個數是什麼關係?

  有學生自己說明:火車車廂上下兩個數合起來正好是火車頭上面的數。讓學生將數字填寫在書上,集體訂正,全班反饋。

  (3)完成第3題。

  提問:你們看題中的兩位小朋友在幹什麼?你知道為什麼7是3的好朋友嗎?如果男生拿著卡片“1”該怎麼辦?女生要拿卡片幾,怎麼回答?

  三、總結全課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麼新的本領?

  8、9的數的式子的研究和回憶可以為學生研究10的式子打下基礎。

  課後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透過操作、觀察、交流進一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2.經歷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學生充分操作、觀察、交流。

  教學過程:

  一、解決問題,認識平均數

  (一)創設情境,收集資訊

  情境:三1班第一小組有9人,進行投籃比賽,每人投10次。

  呈現成績統計圖,介紹條形統計圖名稱、橫軸、縱軸。

  生:說說從統計圖中知道的資訊。

  【設計意圖:學生在認識統計圖的過程中,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統計過程。】

  (二)引發衝突,尋找方法

  1.呈現問題:男生投得準一些還是女生準一些?

  學生可能(1)男生投得準一些,因為男生最多的王華投中10個,女生最多投中9個。

  (2)女生投得準一些。因為女生一共投中30個,男生一共投中28個。

  (3)女生投得準一些,因為男生最少投中2個,女生最少投中4個。

  (4)要比“平均每人幾個”

  2.討論、交流,產生比“平均數”的需求

  【設計意圖:以“男生投得準一些還是女生投得準一些”的開放性問題,關注學生的前在狀態、潛在狀態、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啟用學生的相關資源,激發學生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檢索與問題相關的經驗或資訊來解決問題的勇氣與信心,也為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設平臺。】

  (三)認識、理解“平均數”

  1.找“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幾個”

  活動要求:同桌合作,可以在學具板上移移、動動,也可以在練習紙上寫寫、算算;

  把結果和想法互相說一說。

  生:同桌合作,求出“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個數”。

  組織交流

  移一移:學生在圖上一邊操作一邊說

  說明:用移多補少,使每個男生的個數變得同樣多,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個。

  算一算:學生介紹算式及想法

  說明:就是把總數平均分。

  小結:透過移多補少,把總數平均分,都能找到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個。7不是某一個人投中的個數,7代表4位男生投籃的整體水平。在這裡,還可以說10、2、8、8這四個數的平均數是7。

  反思:7表示什麼?

  2.找“女生平均每人投中幾個”

  活動要求:1.獨立思考。2.把想法記錄在練習紙上。3.把結果和想法在小組裡說一說。

  生:獨立解答,同桌交流。

  師:巡視、指導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一)本單元知識網路:

  (二)各課知識點:

  整理房間(分類的含義和方法)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

  2、讓學生懂得把物體按一定的標準放在一起就叫分類。

  3、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在分類的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力、判斷力,動手操作能力。

  整理書包(用不同標準進行分類)

  知識點:

  1、讓學生經歷整理分類的過程,體驗整理分類的必要性。

  2、讓學生自主選擇某種標準對事物進行比較、分類活動,體驗分類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讓學生懂得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結果。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透過數數活動,初步瞭解學生的數數情況,使學生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

  2.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內容。

  教具學具準備

  第2~3頁彩圖(或相應多媒體課件),第4~5頁彩圖,10以內的數字卡片。

  教學設計

  談話引入課題

  [剛步入課堂,學生會出現緊張情緒,首先運用輕鬆的談話,可以拉近師生的距離,然後轉入瞭解學生的數數情況,輕鬆自然。

  小朋友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小學生了,要與老師一起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是很有用的,學會它你就能增長本領,會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大家想不想學好數學?

  我們平時很多時候要用到數數,大家會從1數到10嗎?誰來數一數?

  伸出兩隻小手,互相數一數同桌小朋友有幾根手指。

  與老師一起一邊伸手指一邊數數。

  [此處安排數手指的活動,利於學生了解(或熟悉)點數的方法。使全體學生做好參與數數活動的準備。

  看圖數數

  1.激發觀察興趣。

  出示教科書第2~3頁彩圖。

  [掛圖也可以製成多媒體電腦課件出示。先引導學生看圖自由發現,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按數量的多少數,並從數數的過程中抽象出數。引導學生髮現個數相同的可以用同一個數來表示。

  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一所美麗的小學校。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上學來了。大家看看這裡都有一些什麼?把你的發現告訴同桌的小朋友。

  誰來說一說這幅圖上都有些什麼?還有什麼?

  2.數圖中的數量。

  (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小到大數圖中的數量。

  小朋友們認真地數一數,這裡有幾面國旗?

  (配合學生回答,貼一面國旗圖。

  一面國旗,就可以用數字1表示。

  (同時在圖右邊對應貼出數字卡片1。

  教師領讀,學生自己小聲讀。

  小朋友們再找一找,圖中還有哪些也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

  (數字2的教學與上面過程相似。)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既讓學生體驗成功,又利於培養學生主動發言、交流的好習慣。]

  小朋友們再數數看,你又發現了什麼?有多少?

  (配合學生的回答,依次貼出教科書4~5頁上的各圖片及對應的數字卡片。)

  數到數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是怎麼知道其數量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到前面給大家數一數,全班學生判斷是否數對了。

  認讀1~10各數

  10個數都數完後,教師先領讀各數,然後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一讀。

  [同時,促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穫和提高。

  可以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數身邊的實物

  [此處安排學生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在一起,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幅圖上這麼多事物的數量能用數來表示,那麼我們身邊的事物能不能也用這些數來表示呢?

  你有幾個鉛筆盒?幾枝鉛筆?

  第一行有幾位同學?幾位男同學?幾位女同學?

  我們教室有幾扇窗戶?幾枝日光燈?

  你的右邊有幾位同學?左邊有幾位同學?

  黑板的上邊貼了幾個字?

  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數了美麗的小學校裡面的紅旗、花、樹木和鴿子等許多東西,還數了我們身邊的門、窗、鉛筆等事物。下課後,小朋友們還可以數一數我們校園裡的事物。放學後,再數數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後家裡的一些事物。把你的發現告訴同學、老師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好不好?

  [這一環節,先對本節課數數活動進行總結,然後將數數活動延伸到課外。這樣有助於學生不斷地發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逐步培養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設計說明

  數一數一課是一年級學生入學學習數學的第一課。為了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一上課,運用了輕鬆的談話方式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時,先對學生的數數情況進行初步的瞭解。接著為學生出示鮮豔的掛圖(或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活動按照先引導學生數圖中事物的數量,再抽象出數,然後再回到數數活動中進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10以內各數的認讀,採用多種方法,分步驟地練習與反饋,便於全面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引導學生數一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緊密相聯,體現數學的廣泛性。最後的小結,既對本節課學習活動進行了總結,又進一步將活動擴充套件到課外,使數學學習走出課堂。

  專家評析

  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

  新課開始,李老師用親切簡短的談話,把學生引入數數活動。隨著美麗校園畫面的展開,教師以大家看看這裡都有什麼?把學生請進畫中。同時,以把你的發現告訴同桌的小朋友的安排,留給學生隨意觀察、自由交流的活動空間。無拘無束的觀察和交流給學生帶來樂趣。在這個基礎上,老師請學生說一說這幅圖上都有些什麼?並追問還有什麼?促使學生全面、認真地觀察畫面。然後,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觀察,數一數各種事物的數量。由讓學生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到提出任務讓學生觀察,看的是同一幅圖,活動要求不同,學生就有新鮮感、有興趣。李老師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置入了多次觀察美麗校園圖的活動之中,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活動逐步產生觀察興趣。

  2.緊密聯絡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透過數學學習,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是《標準》中特別強調的一點。雖然這是學生入小學學習的第一節數學課,從知識和技能要求方面看,幾乎無數學要求。但是,李老師十分重視這節課,緊密聯絡實際組織數數的教學活動。首先,老師有意識地把數數活動引向學生身邊。如,讓學生數身邊的實物。接著,老師有意識地把數數活動引向校園裡,引向校外。如,李老師請小朋友課後數一數我們校園裡的事物,放學後數一數路上看到的或家裡的一些事物。並請小朋友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學和老師,告訴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教學中,學生從數畫面上的事物,到數教室內的事物,再數到校園內、數到校外讓學生在數數活動中不斷感受到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數學就在身邊。由此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產生學好數學的願望。數數活動,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進了生活。這樣,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聯絡的同時,不斷促使學生產生愛學校、愛老師和同學、愛家人、熱愛生活的情感。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2、3、4、5各數分與合的學習過程,體會分與合的思想並能從3、4、5各數的一種分法推想出另外一種分法。

  2.能夠熟練應用分與合。

  3.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透過合作、操作,讓學生自主探究出2、3、4、5各數的分與合。

  教學難點:

  5的分與合。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老師拿3只桃子拿在一隻手上。

  如果用兩隻手來拿,每隻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麼辦?指名學生上講臺演示,並說一說兩隻手各拿了幾隻。

  2.提問:你還有其它方法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想法進行操作。

  3.講述:透過自己動手,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在自己動手拿一拿、擺一擺中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分與合。(板書:分與合)

  二、實踐操作,學習新知1.教學4的分與合:

  (1)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盤子

  談話:這裡有4只桃,如果要把它們放在2只盤子裡,請你想一想,可以怎樣放?

  請你用小棒代替4只桃子,自己動手擺一擺。

  (2)引導思考:根據你的擺法,能說一說4可以分成幾和幾嗎?

  請學生上臺一邊說自己的擺法,一邊演示桃子是怎麼分的。(教師板書學生說的4的分的式子)

  (3)提問:動一動自己面前的小棒,你能得出4的其它分法?可以和你的同桌說一說4的其它分法。

  (4)提問:4有這麼多種分法,如果讓你說出4的所有分法,一個不漏掉,你會按怎樣的順序說?學生獨立思考後,在小組裡交流自己的想法,請每個小組選出一位代表進行彙報。

  (5)討論:你知道幾和幾合成4?可以根據黑板上4的分的式子來說4的合成。

  2.教學5的分與合

  (1)(張開左手手掌)請小朋友像老師這樣豎起你的左手,現在有幾個手指豎著?你能把自己豎著的5個手指分成兩部分嗎?那麼5可以分成幾和幾?一共有多少種分法呢?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一個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2)下面就請同桌的兩個人一起來分手指,想5的分與合。交流後組織反饋: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對能按照一定順序說的和使用聯想方法的學生給予鼓勵。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有次序地記住5的所有分法。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2題

  談話:大家已經知道了4、5可以分成幾和幾。那麼2可以分成幾和幾,3又可以分成幾和幾呢?請你們用小棒先擺一擺,和同桌說一說,再在書上填一填。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反饋。

  2.“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小火車上的數還沒填完,你會填嗎?學生做完後,同桌檢查,全班反饋。

  3.“想想做做”第4、5題

  (1)引導學生:你能看出圖形排列的規律嗎?請你接著畫。

  (2)請大家在“日”字格里寫數,看誰寫得最好看。

  四、全課總結

  透過今天這節課,你知道了什麼?

  課後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課標內容

  “輕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高矮、長短、厚薄等基礎上開展的又一次體驗活動。教科書在安排上體現了三個層次: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第一層面是透過觀察、操作、嘗試體驗“輕”、“重”、“最輕”、“最重”的含義,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知識,在探索中辯析易錯概念;第二個層面是練習,在練習中充分注意到問題的開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目標

  1、透過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體會輕重的相對性;透過實踐活動感受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準確地比出物體的輕重,從而認識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2、鼓勵學生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絡。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學會比較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天平稱等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師: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裡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麼動物?它們在幹什麼?(出示主題圖)

  學生回答後,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小熊重、小猴輕)你是怎麼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從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師小結:小朋友的眼力真行!透過觀察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

  (板書課題輕重)

  2.你還能看看就能說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可以是教室裡看到的也可以是想到的)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掂一掂

  (1)師展示兩個一模一樣的墨水瓶盒子,請你們看看這兩樣東西,誰輕誰重?

  學生的意見不統一。師:那怎麼辦呢?有什麼辦法可以證實誰的猜想是正確的呢?

  有學生提出用手就可以,那怎麼用手?指生表演。

  師:噢,原來你想用手掂一掂。那好啊,你來掂一掂吧。

  請幾個學生掂一掂,而後說出的結果一致。

  師:一樣的盒子,為什麼這個會重些呢?讓我們來看一看。(有一盒子是空的)

  (2)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再交換東西掂一掂。

  (3)教師小結:有些物體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就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比出誰輕誰重。

  (4)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交流一下。

  2.稱一稱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6)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現要想準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辦法。

  (7)出示一大塊塑膠泡沫和一小塊鐵。

  先說一說:誰輕誰重?為什麼?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怎樣判斷的。

  2.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說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說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

  3.第3題

  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誰最輕?誰最重?為什麼?

  4.第4題

  這道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可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特徵,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體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在“掂一掂”這個環節中,透過猜想、推測、實踐等探究活動,把教師的“教”變為學生的“探”,透過學生掂自己的物品,別人的物品,積累輕重的感性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透過設疑--討論--操作--深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領悟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想出辦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練習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獨立完成的、合作討論的、指導完成的。透過三種練習形式,練習不同層次的題,難易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於較難的題目,透過討論交流,也能順利完成,達到數學目的。在練習中不限制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盡情表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會看鐘表上的半時。

  2. 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整時與半時的區別,半時的兩種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錶模型、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 出示明明起床、吃飯、讀書、運動的圖片。

  2. 提出問題。

  A.同學們,勤勞的明明要寫一篇日記,他還沒有學過鐘錶的表示法,你能幫幫它嗎?你能正確的說出鐘面上的時刻嗎?

  生:明明早晨6點就起來了。

  B.他在什麼時刻吃早飯呢?這個時刻以前我們沒有學過,你知道嗎?

  生:7時半。

  C.那麼明明是在什麼時刻開始讀書的呢?

  生:他在8時半讀書。

  D.下午明明他們有一節體育課,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麼時刻嗎?

  生:3時半他在踢球。

  揭示課題:明明是個很守時的孩子,他每天6時起床,7時半吃飯,8時半讀書,3時半踢球。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半時。(板書)

  [運用多媒體動畫課件創設情景,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課件出示3時半鐘面。

  A.你能說出這是什麼時刻嗎?請用你的學具鐘錶,依照圖上鐘面撥一撥。

  B.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自主彙報:時針指向3和4中間,分針指向6,就表示3時半。

  3. 依次出現4時半、10時半、7時半

  請小朋友們觀察,並動手撥一撥,說一說。

  A.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發現4時半、10時半、7時半它們的分針都指向6。

  B.半時和整時分針指的位置有什麼不同?

  生:整時它的分針都指向12,半時它的分針都指向6。

  總結得出:幾時半的時候,分針總是指向6,時針總是指在兩個數的中間。

  4. 引導學生觀察半時的寫法。(討論)

  整時有幾種表示法?想一想半時的電子錶表示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生歸納:電子錶的半時用30表示。點左邊是幾,點右邊是30,就表示幾時半。

  [透過動手撥一撥,觀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時分針與時針指的位置的特徵,使學生充分了解時針、分針在半時時候的指向。]

  三.實踐應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麼,加深對半時的認識。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遊戲活動

  A. 教師說出幾個時間,讓學生用鐘錶學具撥一撥。

  B. 同桌合作,一個說時刻,另一個撥出來,相互交換。

  3.讓學生任意撥一個你最喜歡的時刻,並說一說這個時刻你在幹什麼?(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後,鼓勵同學們上臺講一講自己最喜歡在那一時刻幹什麼?

  [透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應用意識,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中的樂趣。有學好鐘錶的慾望。]

  四、全課小結

  今天大家都學會了新本領。我們可以一起來幫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記了。

  同學們,我們認識了鐘錶,知道了時間是很寶貴的,希望小朋友們像明明一樣做一個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好孩子。

  五.拓展創新

  為自己設計一個快樂的星期六。

  [讓學生透過設計星期六的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反思:

  認識半時是認識鐘錶的第二節課,學生已經在前一天認識了鐘面也知道了整時的表示法。這節課是上一節課的延伸。我的設計上主要是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去主動的獲取知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本節課初透過讓學生幫明明寫日記的要求,讓學生產生幫助別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的目標性,因而很快地進入了狀態。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積極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這節課很多知識的總結都是由學生透過自主的討論,操作自己得出來的。學生透過觀察,以及動手撥一撥、認一認,自己找出半時的時候分針、時針所指位置的特點。在反覆操作中強化學生對半時的印象,但又不覺得枯燥。因為即使在練習的設計上,我也力求多變和有趣,透過遊戲的形式去鞏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用實踐應用活動鞏固知識,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在課末佈置的作業中讓孩子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週末,使所學知識能夠真正派上用場,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理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