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模板(精選8篇)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模板(精選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模板(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

  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作者琦君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花樂”這一場景之中。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

  課文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五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我”愛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在桂花樹下搖桂花的歡樂的情景。教學中能讓學生根據插圖來理解學習課文內容,想象搖桂花的歡樂,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勤於動腦,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敢於質疑和樂於釋疑的習慣,自主求知的慾望和能力都比較強。但在創新能力、概括、思維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會不自覺地受到思維定勢的約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不能完全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等。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以《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以及本班學情特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總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絡生活實際理解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2)能力目標:能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喜歡桂花、搖桂花的樂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文章,發揮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親說的“外地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這句話的含義。

  3)、透過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四、教法學法

  說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教師利用電教手段或透過用圖畫創設多種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利用插圖來想象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內心。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師基本採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適當的點撥,學生透過動口說、動手錶演以及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快樂,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3、以讀代講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朗讀。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在教學中我把指導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

  說學法

  素質教育應強調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在是教學生唸書,而是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探索。因此,教學中我著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訓練指導。

  1、質疑探究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因此學生可以圍繞“作者喜歡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進行提問,然後抓住重點詞語“搖花樂和桂花雨”進行質疑。這樣不僅讓學生主動探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讀、思、議、想、練的方法學習課文。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讀懂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閱讀和探究,注重以讀為本,做到師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設計及其理論依據

  (一)複習引入,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桂花圖片:這是什麼?

  2、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嗎?

  3、這篇課文的第一句說道:“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昨天我們品味了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謙虛,不驕傲;是因為它的香氣迷人,令人陶醉。喜歡桂花,更重要的因為原因是什麼呢?

  創設了一個特定的環境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整體引入提高了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這樣設計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和本節課的新知產生有機的聯絡。

  (二)、精讀感悟課文2——6自然段

  第一步:質疑問難,直奔重點。

  1)課件出示“每到這時,我就會想起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2)學生抓住“搖花樂”和“桂花雨”進行質疑,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寫下有思考價值、牽一而動全身的問題。(怎樣搖?搖桂花的心情如何?搖桂花的“樂”在哪裡?是怎樣的桂花雨?為什麼叫桂花雨)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是自主探究的源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樣設計直奔課文的重點,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體現了以學定教的理念。

  第二步:精讀感悟,自主探究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2、3、4自然段。要眼到、心到、手到。

  課件出示閱讀提示:

  1)自己學習2、3、4自然段,想一想自己讀懂了哪些問題。

  2)勾畫出有關的詞句,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麼?

  2、學生自學,小組內交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於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學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走進文字,並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有效地探究。教學生是為了不教,注重了學習習慣的培養。

  3集體交流。隨學生的交流而靈活探究,學生說到那一個問題,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的感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以讀代講,訓練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交流的要點:

  1)、2自然段回答為什麼搖桂花?採用指名讀的方式。

  “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理解“浸”,從這句話感受到了什麼?指導朗讀。讀出桂花的芳香。

  2)、4自然段回答桂花有什麼用處,採用引讀的方式學習。

  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

  A提出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的急切的心情?接著指名讀,評議,齊讀。

  B教師和學生分角色讀讀母親的對話,互換角色讀。

  C體會搖桂花的快樂

  首先指名讀有關的句子。“這下我可樂了……好香的雨呀!”評議,聽出快樂嗎?

  接著出示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與作者一起感受搖桂花的快樂,學生看圖想象邊表演邊說搖桂花的動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歡樂。

  然後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樹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桂花雨嗎?桂花雨美嗎?美在哪裡?此時落在你頭髮上、脖頸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細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最後學生興奮而激動地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組讀,評議。

  D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讀3、4自然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經過自學,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大概瞭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進入探討階段就會全身心投入。彙報交流的過程既是學生暢談見解和觀點的過程,又是師生“閱讀反思”的過程。發表自己見解,聽取別人的意見,思索別人的看法,反駁錯誤的觀點。重視以讀促理解,重視各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默讀、範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各種情境中,主動讀書,自主發現。在充分的讀中體會到課文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讀、悟、說、想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情感薰陶。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語言文字訓練。以情促練,又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快樂,進入語言學習的奇妙境界,這便是以練激情。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順學而導,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真正地推動課堂對話的發展。並在訓練設計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教法學法化,學法教法化”。

  第三步、突破難點,昇華感情

  重點理解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首先學生自讀課文的5、6自然段,讀後提問你們能讀懂母親的心思嗎?學習小夥伴討論、交流。接著進行說話練習:外地的環境好,還是()。外地的生活好,還是()。然後抽生讀5自然段讀出母親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理解,對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強了語言文字訓練,鍛鍊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充分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三)、迴歸整體,總結全文:

  1、“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2、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讀全文,讀出作者對“我”和母親對家鄉、對家鄉的桂花的熱愛之情。帶著對課文的感悟和體驗回到課文,實質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也是對整體的回顧。

  3、拓展了練習。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說一說你童年難與忘懷的人和事,或說一說你喜歡的植物或家鄉的特產。

  讀寫結合的練習,其目的是從讀後的感慨入手,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依託,促使學生有感而發,落筆成文,完成讀寫結合的遷移。

  六、談板書

  喜歡桂花

  懷念家鄉

  桂花雨

  搖花樂

  懷念童年生活

  一個好的板書,不僅能清晰地顯示出課文的內容,還能突出文章的重難點。並能讓學生能根據板書,理解文章的中心,複習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所以有人說板書是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它能體現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特點,把文章的重難點展現出來了。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2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桂花雨》。

  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作者琦君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花樂”這一場景之中。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透過對課文的學習,需要達成如下三個目標:

  1、有感情朗讀文章,發揮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親說的“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這句話的含義。

  3、透過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為了更好的達成這些目標,我充分利用農村中小學遠端教育資源。為了使資源更有效的得到利用,我對農村中小學遠端教育資源中人教版第八冊第七單元的《桂花雨》的資源進行整合,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1、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我引用了遠端資源中的匯入圖片,並配上了《童年》這首音樂,讓學生在特設的情景中愉快的進入課堂。

  2、享受“搖花樂”和“花雨美”我使用了遠端教育資源中的搖桂花的圖片,並配上文字和音樂,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3、體悟母親思鄉的情懷我引用並整合了遠端教育資源上的問題設計和練習。

  4、拓展我運用了遠端教育資源上的各種桂花圖片,增長了學生的見識。

  透過對遠端資源的使用,我感受到農村中小學遠端教育為農村師生提供了一個教師共享優質教育、學習資源的機遇,是一個與外界朋友學習、交流的平臺,推動了農村教育跨越式發展。老師們運用資源提高自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和專業素質,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利用資源學會學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校的教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給學校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好處

  1、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拓展學生認知領域。

  遠端教育網上提供的教學示例、媒體展示、探究活動、習題精選和拓展資料是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好資源。教師們利用遠端資源網上的優質課件素材,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這座資源的寶庫中獲取更多更有效的資訊,拓展知識面,增長見識,促進全面發展。

  2、教師成長的樂園

  地處農村中小學的教師們,出去學習、交流的機會極少,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示範又很難進來,造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教師利用遠端教育資源網中專業的教育教學理論講座、優秀的課堂實錄,資訊科技技能專題培訓講座等聲情並茂的資源,為農村中小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個人學習環境,可謂教師成長的樂園。教師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有效的學習,充分的將所學習到的新技術、新理論付諸於實踐,進一步促進專業成長。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3

  《桂花雨》是現當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她的這篇文章非常優美,使人讀後真的象浸潤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

  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不讀就無法理解其中豐富的意蘊,不讀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濃濃的情感。因此,我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以讀促情的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文字用心讀

  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接觸範文,仔細揣摩,反覆體味,內心融入。第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做到每讀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讀;第二,選好讀的重點去讀,一篇課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須選擇有助於進行詞句訓練的、有助於挖掘文章主題的、有利於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內容作為重點來讀。我採用範讀、朗讀、默讀、自由讀、引讀、配樂讀、師生互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若能長期堅持這項訓練,讓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讀

  在課堂上,要想吸收和積累生動的語言,就要引導學生深入文字,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點句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味來。

  1、為什麼說母親卻說:“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呢?我讓學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寫桂花香的句子,那個句子最能體現桂花香呢?學生找出:桂花開的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裡這兩句。引導學生扣住關鍵詞體會的這兩句不同,這些詩句對桂花的形態、特點進行了恰當的描繪和解讀。學生透過與文中的語句進行進一步的對照,就更深刻地去理解母親所說的話了。 2、課文第三節的第一句:“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一個“纏”字既寫出了作者盼望搖桂花時的迫切心情,同時又把兒童對大人的糾纏耍賴的特點表現出來。學生讀文後,我問“老是纏著”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接著,我讓學生試著練習讀,把這種期待與迫切的心情讀出來。為了理解“纏”這個詞,我用情境導讀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起來就比較到位了。

  三、在感悟中讀美

  1、課文的第三小節,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可以體現出作者搖花時快樂心情的詞句:“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使勁地搖”搖出了什麼?。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發生了,應當是怎樣的心情呢?讓學生帶著歡樂的心情讀文,學生歡樂的心情體現得不夠充分,我又讓學生把歡樂的詞語帶到句中讀。這樣學生就自然理解了。②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讓學生看著畫面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歡樂情景。透過同桌共同享受著歡樂時刻,師生合作說話,來進一步享受“搖花樂”這一快樂時光。

  2、理解: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時,我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母親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同是桂花,難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樣嗎?為什麼?家鄉院子裡的這棵桂花樹,凝聚著母親的母親的歡樂,母親的辛勞,也有母親對家鄉深深的思念,透過師生合作說話引導學生體會到這是琦君奶奶對故鄉的讚美、對故鄉的思念)此時此刻,學生再去讀母親的話,自然會產生深深地情感。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程式和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來像大家闡述我的這堂課:

  一、說教材

  《桂花雨》這篇課文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對家鄉的思念。本文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課文有8個自然段。文章先寫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真是迷人”。第四、五、六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作者琦君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花樂”這一場景之中。第七、八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我”愛童年的“桂花雨”。教材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在桂花樹下搖桂花的歡樂的情景。教學中能讓學生根據插圖來理解學習課文內容,想象搖桂花的歡樂,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從教材編排上來看,本組課文都是思鄉懷鄉之作,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透過讀書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透過讀書,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我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2個生字,讀讀記記“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其、香飄十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透過品味優美句子和經典詞語,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並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為了讓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更集中,更突出,我把第一和第二個目標在課前就已經拜託郭老師幫我完成,所以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在完成第三個目標,具體為:

  品味優美句子和經典詞語,體會作者搖桂花的快樂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藉助想象和情景對話,想象搖花的快樂。

  這也是我這節課要完成的重點。

  教學難點為:體會母親說的“這裡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所表達的感情。

  三、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將教學方法確定為情景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和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利用插圖來想象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內心。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在課堂上我爭取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快樂、體會感情。

  3、以讀代講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這篇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在教學中我把指導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課文

  開課伊始,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對雨的印象。然後匯入新課,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學生能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課堂。在這一環節順帶介紹作者,也是為了後面學生理解課文儘量形成情感鋪墊。

  (二)、複習檢測,整體感知

  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同學們對課文的內容已經有了整體的感知,為檢測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我先引出問題:“作者對兒時陣陣的桂花雨有怎樣的感受,用一個字來形容,你覺得是哪個字?”其實這個這個問題也是為了把學生帶入這一節課的情感體驗之旅。

  (三)、研讀搖桂花三個自然段,體會感情

  課文四、五、六自然段是作者回憶童年搖花趣事的段落,同時更是情感激盪的幾個段落,而這種感情更是集中在幾個句子當中。所以我把這節課重點的突破放在三個句子上:

  ※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

  ※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裡。”

  在這一環節我採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讓學生欣賞句子的生動,體會其中飽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充分朗讀,讓學生利用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與作者一起感受搖桂花的快樂,學生看圖想象邊表演邊說搖桂花的動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歡樂。然後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說出:“桂花像什麼一樣落下來?”使學生在讀、悟、說、想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情感薰陶。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語言文字訓練。以情促練,又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快樂,進入語言學習的奇妙境界

  (四)、昇華情感,品悟鄉愁

  母親的話語是文章情感積澱的一個句子,但也是本節可學生難以闖關的一個句子。但是在前面感情體驗的基礎上,這一句的理解,也就是文章難點的突破上,也就顯得輕而易舉了。

  最後透過一個寫話練習檢測大家這節課的學習成果。

  五、說教學反思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桂花雨》是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四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的第11課。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作者琦君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花樂”這一場景之中。文章語言清新,質樸淡雅,情感豐富而真摯,一如桂花,散發著濃濃的思鄉懷舊情韻,讀後讓人回味綿長。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從教材編排上來看,本課是思鄉懷鄉之作,其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讀書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透過讀書,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根據課程改革與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寫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搖花樂”。

  2、過程方法目標:以插圖,引導學生讀課文,從中感受“搖花樂”,體會思鄉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解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這句話,體會思鄉情。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

  教學重點: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三、說教法的選擇和學法的指導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採用“以讀促講”的方式,以“讀——賞——悟”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透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賞讀文中優美的句子,積累內化。堅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讀、自悟的機會,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法。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學生透過動口說、動手錶演以及各種形式的讀來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真情。

  四、說教學程式

  1、激趣匯入,板書課題。(桂花雨)

  這是從天上落下來的雨嗎?像什麼?有什麼感覺?

  (由課題聯想開去,啟發學生想象畫面,談談感受,帶著感受讀題目,訓練了學生的朗讀,也創造了學習情境和氛圍,一舉兩得。)

  2、感悟課文

  (1)體會“搖花樂”

  A、自由默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從課文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作者的搖花樂,把讓你體會到搖花樂的句子畫出來,多讀幾遍,還可以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讀,再交流、表演,最後朗讀體會)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

  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

  桂花紛紛落下,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這就是兒童的快樂,只有兒童才能瞭解,這正是父親詩中寫的那句:細細香風淡淡煙,竟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想象體會:看著這紛紛落下的桂花雨,你們覺得像什麼?這繽紛的花雨落在你的頭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B、“搖花樂”都有誰樂?(讓學生邊讀邊在旁邊作記號,學會帶問題讀書)

  反饋交流,總結:我樂、全家樂、全村樂

  C、質疑:桂花開在秋天,為什麼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從課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情景?(以矛盾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理解母親對家鄉深厚的感情。

  D、朗讀“搖花樂”深化理解。

  (2)感悟思鄉情

  A、自由讀最後兩個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母親為什麼這麼想?請你聯絡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理解: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時,我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母親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同是桂花,難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樣嗎?為什麼?家鄉院子裡的這棵桂花樹,凝聚著母親的歡樂,母親的辛勞,也有母親對家鄉深深的思念,透過師生合作說話引導學生體會到這是琦君奶奶對故鄉的讚美、對故鄉的思念。此時此刻,學生再去讀母親的話,自然會產生深深地情感。

  創設情境,引讀母親的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再甜不如家鄉水,再濃不如家鄉情,再好不如家鄉人,再香不如家鄉桂,所以當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給母親時,母親深情地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縷縷花香,傳悠悠搖花樂,淡淡筆觸,抒濃濃思鄉情。

  B.(學習第六自然段)母親的這番話,這份情,自然影響了作者,感染了作者,於是每到這個時候,作者就會想起――(童年時代的“揺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C、同學們知道作者琦君嗎?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於1918年。)(她是當代女作家。)

  (她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是著名詞學大家夏承燾先生的學生。)

  (琦君是一位高產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說集和兒童文學作品有30多種。)

  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寫的,那年她44歲,此時的她遠離家鄉,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對家鄉桂花的熱愛和這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

  總結: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難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憶,桂花雨中,有濃濃的鄉情,所以,作者這樣寫:小時候,……;讓我們再一次讀出作者內心深處濃濃的情……。

  3、佈置作業(自由選做)

  A、寫感言:從作者身上,從這篇課文中,你讀懂了什麼?用一兩句話寫下自己的感想收穫。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樣,學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這裡,進行一個拓展練習,引導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並將此練習作為本課的一項作業——小練筆。

  五、說板書

  這課的板書力求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簡單明瞭。

  板書設計:

  桂花香揺花樂思鄉情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6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7課《桂花雨》。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流程,說教學反思五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正確認讀“籮筐、姿態、至少、鄰居、提前、尤其、杭州、香飄十里”等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透過用抓重點詞,想象畫面的方法,體會桂花給“我”帶來的快樂。

  3、透過感情讀文,朗讀感悟,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義。學習作者透過寫童年小事表情達意的方法。

  我確立此目標有以下四點依據:

  一是基於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目標的設計要著眼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習和運用語文。

  二是基於對單元重點專案的理解:本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組教材的主題是“月是故鄉明”,訓編排本組教材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透過讀書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眷戀、摯愛的思想感情;而是透過閱讀,使學生領悟到,思鄉的情是一樣的,思想的方式、寄託的物件卻是因人而異,從而體會到作者感情是透過一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

  三是基於對教學內容的認識:《桂花雨》是一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題目給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記憶中關於故鄉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個印象。作者透過桂花寄託自己和母親深深的思鄉之情。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目的是使學生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同時,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四是基於對學生學情的認識:五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剛剛跨入高段學習的時期,雖然有一定初步閱讀的能力,並透過自己的朗讀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理解力、觀察分析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正快速發展,但需要進一步加強讀與說的有機結合。據此我將重難點確立為:透過用抓重點詞,想象畫面的方法,體會桂花給“我”帶來的快樂。透過感情讀文,朗讀感悟,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義。學習作者透過寫童年小事表情達意的'方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據此,本節課我主要透過朗讀感悟,自主探究,啟發引導等方法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體現語言本位的思想。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朗讀感悟中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想象畫面

  設計意圖:引入課題後,利用閱讀提示,讓學生梳理出問題,帶著疑問去讀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我設定這個環節,主要是給學生充足的讀書和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內容。

  (三)、深入學文,品讀感悟。

  設計意圖:設計此環節主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朗讀感悟、想象、交流閱讀體會中感知桂花給“我”帶來的快樂。在理解母親的話時,旨在讓學生能夠聯絡上下文來理解句子。從而體會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對本節課所學方法學習致用,透過回憶童年小事表達自己的情感。作業設定為寫一次口語交際,目的是為了便於反饋檢測。

  四、說教學反思

  一堂課難免有許多不足,反思自己的這節課堂,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雖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做到民主教學,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的還是過多,感覺像是為了完成自己設計的目標而去引導,忽視了課堂生成,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對學生的評價也不是很合理,不及時。(李金龍提到的作者借桂花樹來表達情感,這時候我的評價沒跟上,方法總結不到位)評價針對性不足,導致課堂學生的發言比較單一,沒有啟發學生的思維。

  另外,透過這次教學,反思,也讓我認識到教師對課堂的把握,對教材的處理等都需要自己去下功夫學習。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地方, 唯有學習反思才能使自己進步。

  以他人為鏡,方能知曉自身最大的不足,對於本節課教學,可能自己還是“當局者迷”,自己還沒有認識到的不足還有很多,懇請各位老師給出指導和建議,使我不斷進步,有所收穫,有所成長。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第11課《桂花雨》,重點在第二課時。我將從教材、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情和教學反思這四方面來闡述。

  說教材

  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第二至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第二自然段寫“搖”桂花時間的選擇及其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搖”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寫景敘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諧共生。第四自然段寫“搖”桂花後,曬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第五至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我”愛童年的“桂花雨”。篇末再次點題,使全文充盈著桂花的香味,也讓讀者在閱讀中分享“搖花樂”。

  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意趣,純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桂花”這一場景中。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教學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第三自然段“搖桂花”是教學的重點。

  難點: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一句話的意思,並能聯絡生活實際談談閱讀感受。

  說教法學情

  《桂花雨》這是一篇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寫了作者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因此,我認為,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讀,在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從作者的搖花樂中體會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在這一課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字,感悟文字內容,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實現自主、合作、高效地閱讀。

  教學反思

  “搖花樂”是全文的重點,需要花大力氣挖掘,為後面解決“思鄉情”作好鋪墊。

  “搖花樂”這部分內容敘述了我的樂、母親的樂、父親的樂,這三種樂是逐漸提升的,對於我來說,搖桂花是一種童年的遊戲之樂,對於母親來說,搖桂花是一種生活之樂。對於父親來說,搖桂花是一種豐收之樂,從父親的詩句中可以看出。總而言之,搖桂花給我們所展示出的一副其樂融融的場面,讓你讀了不得不感動,不能不向往,不得不留戀!多年以後,也難以忘懷。

  只有把這種歡樂充分理解之後,那份“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的濃濃思鄉情這個難點才可以水到渠成,不講自悟。因此,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反覆地讓學生去品讀“搖桂花”時“我”的那份遊戲之樂,體會母親妙用桂花時的快樂,品讀父親即時口占一絕的豐收之樂。在深入的朗讀中漸漸回憶到童年的那份美好,因為在人們心中,總是想把快樂的時光永遠留在心間的。也因此,透過“搖桂花”的細細品讀,讓學生慢慢體會到母親總說的那句話的含義了。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說課稿8

  一、說教材內容

  《桂花雨》這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第七課,這篇課文題目給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記憶中關於故鄉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個印象。作者先寫了自己最喜歡的桂花,接著寫了搖桂花的事情,最後寫了離開家鄉後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卻時時的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桂樂和桂花雨。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讀讀記記“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飄十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透過自讀自悟合計與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並領會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三、說教學重難點

  抓住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

  四、說教法學法

  1、直觀教學法:由於對桂花的瞭解人們很陌生,帶領學生親自找到桂花樹讓學生對桂花的顏色、形狀、味道進行直觀瞭解和感受,拉近了學生和課文的距離,幫助理解重、難詞句。

  2、朗讀體會法:透過學生自讀、指定讀、聽讀、演讀幫助體會桂花給人們帶來的快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進行有效的語感培養。

  3、啟發誘導法:透過激發語、教學媒體從興趣出發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悟。

  4、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五、說教學程式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回憶你們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許多難以忘懷的人和事,能給大家說說嗎?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難忘的,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的童年,欣賞美麗的桂花雨(板書

  7、桂花雨)

  上課一開始激發學生,教師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優美的情景,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

  (二)出示插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看《桂花雨》的插圖,放錄音朗讀,讓學生感知作者搖桂花的快樂,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

  (三)朗讀體會重點句段:

  1、自由朗讀(2—6)自然段,說說你理解了什麼。把自己理解的內容給同桌交流。

  2、提問:哪個自然段給你留下的印象深?生回答:“第五自然段”接著出示大螢幕。

  ①指定學生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②在師的引導下說出作者從迫不及待到高興,媽媽從沉著到趕緊這一情感的變化,從而進入到身臨其境的境界。

  ③讓學生演讀“搖桂花”這部分,感受作者的快樂。

  3、抓住重點句“可是母親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這句話從事實上桂花的香氣是一樣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為多,更是香氣濃郁,這是我們用鼻子來分辨香氣的,那媽媽是用什麼來分辨的呢?其實媽媽是太喜歡院子裡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來分辨的。同時引出:

  ①東西是自己的好;

  ②月是故鄉明。更進一步體會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時桂花已充滿她生活的全部空間,不難看出家鄉在母親心中的分量。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多讀、多背)

  (五)展示學生成果。(背誦)

  (六)總結全文:

  課文用生動的文筆向我們介紹了作者童年生活,內容豐富、感情真摯,文中蘊藏著濃郁的鄉情,讀了後很感人。希望你們能夠根據這篇課文寫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六、板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