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高中高二數學說課稿範文

高中高二數學說課稿

高中高二數學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高二數學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高二數學說課稿範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習了隨機事件、頻率、機率的意義和性質及用機率解決實際問題和古典概型的概念後,進一步體會用頻率估計機率思想。它是對古典概型問題的一種模擬,也是對古典概型知識的深化,同時它也是為了更廣泛、高效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體現資訊科技的優越性而新增的內容。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理解隨機數的概念,並能應用計算器或計算機產生隨機數。

  難點:建立機率模型,應用計算器或計算機來模擬試驗的方法近似計算機率,解決一些較簡單的現實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

  (1)瞭解隨機數的概念;

  (2)利用計算機產生隨機數,並能直接統計出頻數與頻率。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機率問題的探究,感知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絡,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2)透過模擬試驗,感知應用數字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覺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數學與探究活動,體會理論來源於實踐並應用於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模式。

  2、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最佳化課堂教學

  四、教學過程分析

  ㈠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情境1:假設你作為一名食品衛生工作人員,要對某超市內的80袋小包裝餅乾中抽取10袋進行衛生達標檢驗,你打算如何操作?

  預設學生回答:

  ⑴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抽籤法)

  ⑵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隨機數表法)

  教師總結得出:隨機數就是在一定範圍內隨機產生的數,並且得到這個範圍內每一數的機會一樣。(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1)回憶統計知識中利用隨機抽樣方法如抽籤法、隨機數表法等進行抽樣的步驟和特徵;(2)從具體試驗中瞭解隨機數的含義。

  情境2:在拋硬幣和擲骰子的試驗中,是用頻率估計機率。假如現在要作10000次試驗,你打算怎麼辦?大家可能覺得這樣做試驗花費時間太多了,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試驗呢?

  「設計意圖」當需要隨機數的量很大時,用手工試驗產生隨機數速度太慢,從而說明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的重要性,體現利用計算器或計算機產生隨機數的必要性。

  ㈡操作實踐、瞭解新知

  教師:向學生介紹計算器的操作,讓他們瞭解隨機函式的原理。可事先編制幾個小問題,在課堂上帶著學生用計算器(科學計算器或圖形計算器)操作一遍,讓學生熟悉如何用計算器產生隨機數。

  「設計意圖」透過操作熟悉計算器操作流程,在明白原理後,透過讓學生自己按照規則操作,熟悉計算器產生隨機數的操作流程,瞭解隨機數。

  問題1:拋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出現正面向上的機率是50,你能設計一種利用計算器模擬擲硬幣的試驗來驗證這個結論嗎?

  思考:隨著模擬次數的不同,結果是否有區別,為什麼?

  「設計意圖」⑴設計機率模型是解決機率問題的難點,也是能解決機率問題的關鍵,是數學建模的第一步。⑵拋硬幣是最熟悉、最簡單的問題,很自然會想到把正面向上、反面向上這兩個基本事件用兩個隨機數來代替。(題目讓學生透過熟悉50想到用隨機數0,1來模擬,為後面問題4每天下雨的機率為40的機率建模作第一次小鋪墊。)⑶熟悉利用計算器模擬試驗的操作流程,為解決後面例題模擬下雨作好鋪墊。

  問題2:(1)剛才我們利用了計算器來產生隨機數,我們知道計算機有許多軟體有統計功能,你知道哪些軟體具有隨機函式這個功能?

高中高二數學說課稿範文2

  一、說教材

  1.從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後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2.從學生認知角度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內容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形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積極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於q=1這一特殊情況,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後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3.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片面、不嚴謹.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靈活運用.

  公式推導所使用的“錯位相減法”是高中數學數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所以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並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透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最佳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滲透事物之間等價轉化和理論聯絡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說過程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儘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讚賞,對他說: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後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後,國王大吃一驚.為什麼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故事內容緊扣本節課的主題與重點.

  此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引導學生寫出麥粒總數.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了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的值,然後再求和.這時我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捨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丟擲“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求和就想到相加,這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麼不相加而馬上相減呢?在整個教學關鍵處學生難以轉過彎來,因而在教學中應捨得花時間營造知識形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形成繁難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迫使學生急於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2.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在肯定他們的思路後,我接著問:1,2,22,…,263是什麼數列?有何特徵?應歸結為什麼數學問題呢?

  探討1:,記為(1)式,注意觀察每一項的.特徵,有何聯絡?(學生會發現,後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探討2:如果我們把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後一項,(1)式兩邊同乘以2則有,記為(2)式.比較(1)(2)兩式,你有什麼發現?

  設計意圖: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比較,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推導關鍵是變“加”為“減”,在教師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在學生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教學中應著力在這兒做文章,從而抓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

  經過比較、研究,學生髮現:(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把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老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並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麼(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後,突然發現上述解法,不禁驚呼:真是太簡潔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類比聯想,解決問題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

  這裡,讓學生自主完成,並喊一名學生上黑板,然後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己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成就感.

  對不對?這裡的q能不能等於1?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q=1時是什麼數列?此時sn=?(這裡引導學生對q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後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設計意圖:透過反問精講,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接受,變為對知識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能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儘管時間有時比較少,甚至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4.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高中高二數學說課稿範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數學xx號選手,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高中數學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第一課時《函式單調性與(小)值》。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五個方面來陳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方案。懇請在座的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課主要對函式單調性的學習;

  (2)它是在學習函式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又為基本初等函式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他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這一課題的前後章節來寫)

  (3)它是歷年高考的熱點、難點問題

  2、教材重、難點

  重點:函式單調性的定義

  難點:函式單調性的證明

  重難點突破: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透過認真觀察思考,並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辦法來實現重難點突破。(這個必須要有)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函式單調性的定義

  (2)函式單調性的證明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瞭解由簡單到複雜,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思想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善於合作的意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新課程標準之處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本著這一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開放式探究法、啟發式引導法、小組合作討論法、反饋式評價法

  2、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只是。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題,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影響教學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學法選擇上,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歸納總結法。

  四、教學過程

  1、以舊引新,匯入新知

  透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行繪製出一次函式f(x)=x和二次函式f(x)=x^2的影象,並觀察函式圖象的特點,總結歸納。透過課上小組討論歸納,引導學生髮現,教師總結:一次函式f(x)=x的影象在定義域是直線上升的,而二次函式f(x)=x^2的影象是一個曲線,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適當新增手勢,這樣看起來更自然)

  2、創設問題,探索新知

  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用二次函式f(x)=x^2表示式來描述函式在(-∞,0)的影象?教師總結,並板書,揭示函式單調性的定義,並注意強調可以利用作差法來判斷這個函式的單調性。

  讓學生模仿剛才的表述法來描述二次函式f(x)=x^2在(0,+∞)的影象,並找個別同學起來作答,規範學生的數學用語。

  讓學生自主學習函式單調區間的定義,為接下來例題學習打好基礎。

  3、例題講解,學以致用

  例1主要是對函式單調區間的鞏固運用,透過觀察函式定義在(—5,5)的影象來找出函式的單調區間。這一例題主要以學生個別回答為主,學生回答之後透過互評來糾正答案,檢查學生對函式單調區間的掌握。強調單調區間一般寫成半開半閉的形式

  例題講解之後可讓學生自行完成課後練習4,以學生集體回答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2是將函式單調性運用到其他領域,透過函式單調性來證明物理學的波意爾定理。這是歷年高考的熱點跟難點問題,這一例題要採用教師板演的方式,來對例題進行證明,以規範總結證明步驟。一設二差三化簡四比較,注意要把f(x1)-f(x2)化簡成和差積商的形式,再比較與0的大小。

  學生在熟悉證明步驟之後,做課後練習3,並以小組為單位找部分同學上臺板演,其他同學在下面自行完成,並透過自評、互評檢查證明步驟。

  4、歸納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函式單調性的定義及證明過程,並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善於合作的意識。

  5、作業佈置

  為了讓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我將採用分層佈置作業的方式:一組習題1、3A組1、2、3,二組習題1、3A組2、3、B組1、2

  6、板書設計

  我力求簡潔明瞭地概括本節課的學習要點,讓學生一目瞭然。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跟主動性,及時吸收反饋資訊,並透過學生的自評、互評,讓內部動機和外界刺激協調作用,促進其數學素養不斷提高。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