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廣豐縣杉溪小學的資訊科技教師,很榮幸與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系列教材《資訊科技》小學版五年級第1課《初識PowerPoint》。下面我將從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深入的從教學內容、教學物件、教學目標、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初識PowerPoint》是江科版小學資訊科技五年級(上冊)第1課的內容。教學物件為小學五年級學生,PowerPoint是微軟辦公自動化軟體office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元件,它可以將文字、影象、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彙集在一個作品中,用它製作多媒體簡報,簡單方便,較容易讓學生所接受,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五年級學生已經學過Word的操作,對PowerPoint的許多選單、工具的操作會有種似曾相識之感,這些都有助於學生輕鬆進入PowerPoint的多媒體世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PowerPoint;學會啟動PowerPoint,選擇版式的方法;掌握幻燈片上文字的輸入,格式設定的方法;理解建立新幻燈片和插入幻燈片的不同命令。 能力目標:能用PowerPoint製作三頁幻燈片;具有一定探索新應用軟體的能力;培養自主、協作能力。
情感目標:從多媒體簡報的製作過程感受資訊科技的魅力而產生愉悅並受到感染;感受資訊科技的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幻燈片上文字的輸入,格式設定的方法。 教學難點:“新建”命令和“新幻燈片”命令。
二、教法闡述
對於新的應用軟體,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物件迅速產生親近感,因此在設計本課時,在考慮學生學習基礎知識,訓練運用技能的基礎上,著重考慮了興趣和能力的培養。由於小學生在機房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多講無益,對於簡單的乾脆就不講,讓學生自己掌握,老師給予適當點撥。教師將基本的操作規則告訴學生,就讓他們自己去做。因此,最後在總結時,學生對於剛才自己的勞動一定很在意,無論是發言的同學,還是聽講的同學,都會十分認真,可以很好的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學法指導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建構為核心,讓學生變知識的灌輸物件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操練——總結鞏固”。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透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從而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法,轉變了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能力。
四、教學環境
由於本課需要教師透過多媒體教學軟體進行演示操作,在進行評價時也需要展示學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區域網環境中進行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為學生展示PowerPoint生動例項讓學生感受PowerPoint的廣泛應用和魅力,在欣賞、讚歎之餘,教師順勢提出:這都是PowerPoint的功勞,這裡面既有文字、圖片、聲音,又有動畫,效果非常好,你想不想也來用PowerPoint做一個電子幻燈片?透過本學期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能製作出更精美的幻燈片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習者對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他必將排除外界各種干擾,發揮出個體強大的內驅力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二)、任務驅動,自主探究
任務一:啟動PowerPoint。
學生機廣播,教師介紹PowerPoint與Word都是微軟公司出品的Office辦公元件,有很多相同之處,你能聯絡Word的啟動方法來啟動它嗎?交流啟動的幾種方法。
任務二:新建幻燈片。
教師緊接著啟動介面,在“新建簡報”的視窗演示建立“空簡報”,在彈出的“新幻燈片”對話方塊內選自動版式中的“標題幻燈片”,學生比較“新建簡報”和“新幻燈片”,討論交流;學生操作,在第一張幻燈片上的相應框內輸入文字(以“我的杉小我的家”為題作為本課任務,介紹自己的母校,本頁新增校名、班級、姓名等文字)。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學生上前演示,學生評價。
(三)、引導自學,探索發現
任務三:插入新幻燈片。
說明優秀的簡報要充分表現某一主題往往需要多張幻燈片,學生自學課本第4頁,同桌合作,交流,完成插入第二張幻燈片,指名完成的出色的組選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全班交流。
任務四:給幻燈片的文字改變字型、字號。
由於學生已有在Word中改變字型、字號的基礎,因而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這個環節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法,可以是獨立自學課本,可以是4人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也可以是主動邀請老師加入探討等。 任務五:儲存幻燈片。
任務六:幻燈片放映。
對初步完成的作品進行放映。可以觀看到其製作的效果如何,並讓它展示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
任務七:關閉PowerPoint。
(四)、個性練習,提高技能。
在此基礎上,提出讓學生製作兩頁簡單的簡報——我的班級。這個環節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題目可以自擬,幻燈片內容可以自定,充分體現個性,展示學生個性。教師巡視指導。
(五)、評價反饋、指導激勵
指名學生展示作品,然後學生進行交流,評價。評價先由學生自評,再由其他學生評,教師從主題鮮明、內容生動、色彩協調、操作正確、敘述有條理等方面指導學生評價,最後教師評價。
縱觀全課,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適時點撥指導,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的三年級下冊科學中第四單元《磁鐵》的第5課《磁力的大小會變化嗎》。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學生在生活中對磁鐵已經有了一些瞭解,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磁鐵的磁性、磁極以及磁極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研究,本課在學生已有的磁鐵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研究兩個或多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大小會不會改變的問題,不但順應了學生興趣指向,思維發展水平,更希望他們透過這樣的研究進一步認識磁鐵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響的。
本課有兩個活動組成。第一個活動是測量磁力,收集資料。在學生對問題做出了猜測後,進行實驗,獲取資料。為了讓實驗的資料更能科學的反映磁力變化的規律,在實驗前要精心的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關於這個方面,後面將詳細談談在我親歷了這個實驗後做出的一些關注和調整。對於學生來說,這個實驗持續的時間較長,鼓勵他們的耐心,提醒他們細心。
第二個活動是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由於實驗中,學生得到的資料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數據的生成和教師的預設之間的誤差,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的分析認識,得到科學的結論。最後自然的引發出“把相互排斥的兩個磁鐵結合在一起,磁力的大小又會怎樣變化呢?”有了前面研究的基礎,這個問題學生就可以自己獨立解決了。
小學科學課程重點是要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它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使他們學會解決問題的策略,並樂於與人合作,尊重事實。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磁力大小會變化嗎”這一課。
二、 說學情:
1、學生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這課已經是《磁鐵》單元的第五課了,學生已經透過前面四課總結整理的自己知道的有關磁鐵的知識,已經透過探究活動知道了磁鐵有磁性,認識了磁極和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透過本單元第一課的回憶整理活動,我發現三年級的學生雖然和熟悉磁鐵,但大多數的孩子還停留在只是簡單的玩磁鐵,我透過看學生的記錄發現:對磁鐵的磁性、磁極和磁極的相互作用學生了解很少,少數關注和發現了這些的孩子也是用生活化的語言來描述。而關於本課的內容幾乎沒有提到過。但學生在觀察了一些磁鐵後會發現磁鐵的磁力有大有小,會發現磁鐵的磁力似乎是不能改變的。他們中有的人可能會想到過:把兩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會不會變大呢?
2、能力分析:三年級的學生開始科學學習已經有近一年了,他們有了一些科學探究的方法,也樂於進行各種嘗試,但他們對方法的嚴謹性還缺少考慮,需要老師的引導。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沉醉於活動的樂趣,而可能忽視記錄,需要老師的提醒。而對於資料的分析這樣的邏輯思維活動,他們常常感到比較枯燥,因此需要老師細緻的指導,帶領學生在活動後要有收穫。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的差異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兩個或多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大小會發生改變。
過程與方法:
1、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做實驗獲取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2、學習改變磁鐵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細緻、有序地進行實驗操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歷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做實驗獲取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明白兩個或多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大小會發生改變。
教學難點:具體、細緻的指導學生做一個磁鐵能吸多少個回形針的實驗。
四、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4個——6個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樣的環形磁鐵,兩個杯子(或其他支撐物),薄木片、回形針、回形針製作的小鉤、透明膠帶。
五、教學流程及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透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磁力的變化。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創設問題情景,激發興趣。第二部分:學生猜測並設計驗證方法。第三部分:透過實驗驗證,得到資料。第四部分:分析資料,得到結論。第五部分:拓展知識。
第一部分:創設問題情景,激發興趣。
第二部分:學生猜測並設計驗證方法。
第三部分:透過實驗驗證,得到資料。
第四部分:分析資料,得到結論。
彙總全班的資料製成總表,讓學生觀察全班的資料來得到結論。學生更容易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自己的小組的資料上,而不在乎其他組的,所以透過分析資料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用大量的實驗資料才能得到比較科學的結論,也是避免了有些學生在實驗操作的失誤帶來的誤差。
第五部分:拓展知識。
師提出拓展的問題:兩塊相互吸引的磁鐵能增加磁力,那麼如果是兩塊相互排斥的磁鐵呢?學生猜測。這時,有了前面的實驗作基礎,就不再需要老師過多的幫助了。學生自己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這個單元鑑賞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是20世紀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學習外國文學要注意解決語言障礙,要注意翻譯語言的特點。閱讀時,一要抓住基幹,二要以意會之。要注意外國小說中靜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會帶領我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西方小說的心理描寫,也是把不同時空的情節高度集中起來的一種手法。從心理描寫中可以瞭解豐富的情節。以變形、荒誕的情節反映現實,是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讀這個單元的小說,要注意對非現實的情節的欣賞。
2、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變形記》,寫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一天清早突然變成了一隻甲蟲,因而失去了職業,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贅,一家人對他的態度就變了,他在寂寞和孤獨中悲慘地死去。小說深刻而生動地揭示了人與人關係的冷漠,描繪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現象。這篇小說的鑑賞重點是荒誕的情節、真實的細節和心理描寫的藝術效果。要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弄懂感到不習慣的譯文語言和不符合我們民族欣賞習慣的藝術手法,從而走進外國文學的殿堂。 ?
3、現代主義文學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條件,是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空前浩劫及由此產生的知識分子嚴重的信仰危機,其理論基礎,則是這時期廣泛流行的種種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戰爭的種種災難,使作家們原有的理性、正義、博愛、信賴等價值觀念全部倒塌。……他們便一反傳統文學的理性思維、有序組合和對事物的現實描寫,而主張在非理性和反常規的格局下表現作家主觀的直接體驗。於是我們看到,現代主義文學不僅滲透悲觀情緒和虛無思想,且到處充滿潛意識、夢幻、象徵、直覺、聯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寫常常非性格化,故事敘述常常非情節化,結構安排常常非層次化。……總之,非理性、反傳統、重表現、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現代主義文學藝術表現的基本特徵。它是處於信仰危機的西方知識分子對現實的曲折反映。(《百科辭典·文學辭典》,學苑出版社出版,總主編:何立,第518頁)
現代派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徵是它在四種基本關係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面的扭曲和嚴重的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四種關係上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思想。這四種關係的全面異化是由現代資本主義關係的腐蝕作用所造成的,它們是在巨大壓力下被扭曲的。現代派文學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也正在於此。(《外國現代作品選·前言》第5頁,袁可嘉,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馬克思對"異化"下的定義:"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馬克思《資本論》第六章的初稿,轉引自《新德意志報》文化週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二、說教法
設計思路:《變形記》的作者用荒誕、變形的藝術手法創作。學生理解小說反映的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讓學生耐住性子反覆讀,在瞭解大致情節和人物的基礎上,抓住理解小說的突破口進行討論:荒誕的情節表現社會生活的本質。在討論中鑑賞,鑑賞主人公的人性,鑑賞透過荒誕的情節表現生活的真實的藝術效果。
三、教學過程
1、簡介卡夫卡及現代主義文學。幫助學生了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條件,為閱讀作品掃清障礙。
2、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致瞭解小說的故事情節。
閱讀時,教師可做如下提示:讀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爾突然變成甲蟲後的心情,變成甲蟲的原因。讓學生初步瞭解作者虛構的故事情節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藝術作品中是可能的。讀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爾對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責任感,以及他的自責心理。讀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對格里高爾態度的變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在寂寞和孤獨中死去。學生熟悉了小說的故事情節後歸納: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互動展開: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為累贅-絕望而死家裡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3、討論: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的心理變化,以及家裡人對他態度的變化,從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
⑴引導學生找出揭示格里高爾變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爾失去了人的本質,異化為非人的原因。此為落實書後練習一的要求。
⑵結合書後練習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片斷所表現的格里高爾的內心狀態及其變化。此過程在於引導學生透過品味關鍵語句來感悟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⑶討論:妹妹、爸爸和媽媽是怎樣對待格里高爾的,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此過程在於瞭解親情異化而導致格里高爾被親人拋棄,從而反映出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格里高爾是個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由四個樂句構成,旋律天真質樸,流暢自然。歌詞充滿童心和幻想,表達了兒童對國旗的熱愛之情。
本課圍繞愛祖國這一主題,透過學唱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能讓小朋友認識到國旗的美麗、神聖,感受到國歌的激昂奮進、威武雄壯;透過對國旗,有關背景的瞭解,能使學生知道國旗是我們祖國的象徵,在優美、莊嚴的旋律中強烈地感受到作為一箇中國兒童的無比自豪與幸福。
教材的人文資源十分豐富,但過於強調人文性可能會導致音樂性的減弱,應注意避免將音樂課上成政治課的偏向。
二、說學生:
一年級小朋友剛剛入校不久,音樂課的課堂常規還在逐步養成之中,不可能每個小朋友都能安靜地聽音樂,這就對教師課的設計提出了較高要求:一是要新穎,具有吸引力;二是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注意“動”與“靜”的交替;三是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要多用一些直觀形象的教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要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發生“放得開,收不攏”的現象。
三、說教學目標:
1、首先知識技能方面:學生能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歌詞;能用讚美的感情、
親切、自然的聲音演唱《國旗國旗真美麗》;初步建立音高概念,能用自己創編簡單的動作進行歌表演。
2、其次過程方法是透過交流、模仿、合作、表演、創作等一系列過程,豐
富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3、情感態度方面:以聆聽為主,充分挖掘歌曲中的音樂表現特性 ,引導
學生在“聆聽中感受,在生活中表現,在創編中發展”,其次,突出音樂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視、聽、唱、奏、演”的多種感官參與和體驗,激發學習情趣,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以音樂為主線,在歌唱及表演中體驗和表達對國旗的讚美和喜愛之情,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教學難點:由於歌曲中歌詞多為一字一音,所在歌曲的第四樂句出現了八分音符和連線時,應當做為難點來重視及想辦法突破。
五、教具準備:電子琴、遊戲卡片,小鳥頭飾、小國旗、課件、碰鈴。
六、說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是這樣展開教學的:
(一)組織教學
首先模仿小燕子飛的動作進課堂,這樣設計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一個和諧、愉快、輕鬆的氛圍,同時為以後教學中的自編動作做了鋪墊。其次設計了把小鳥和國旗作為禮物送給大家。意圖在於,小鳥和小國旗都是一年級小朋友熟悉和喜歡的。將它們作為教具可以將學生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新課的學習中去,並引出難點樂句的學唱。
(二)匯入新課
1、運用聽唱法,學唱和掌握“飛上藍天親親你”這一難點樂句,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模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談話引題
(三)過程體驗
1、在初步感受音樂階段,設計了“畫國旗”比賽,播放《國旗國旗真美麗》的伴奏音樂,意圖在於:充分運用音樂的瀰漫性特徵,透過音樂與美術的綜合——“畫國旗”這一活動形式來幫助學生無意識記憶歌曲的旋律,感受音樂的節拍。
2、透過學生互評,達到對國旗進一步瞭解,第三遍聽賞歌曲,設計了小遊戲,用歌詞排序來感受音樂,目的在於歌詞的學習。一年級學生剛剛開始認字,設計學科綜合的教學環節——歌詞排序,在音樂中不僅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組織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趣味性和遊戲性中學習歌曲。
3、最後,在為學生建立音高概念階段,設計了運用手勢和圖形譜幫助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意圖在於,新的教學大綱特別注重學生音高概念的建立。尤其是一年級起步階段,這也是一個教學的難點,所以在設計模唱曲譜教學環節中,也力求做到挖掘一些音樂要素的內涵,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感受、表現音樂中瞭解歌曲旋律的走向,獲得音高感受。
(四)拓展延伸
1、知識搶答“祖國知多少”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學習情緒,讓他們得到休息放鬆,同時也是對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為下面進一步拓展在情感上做好準備。
2、音像結合,在聽賞中進一步感受歌曲的豐富情感和思想內涵。從內心產生對國旗的讚美和喜愛之情,思想得到昇華,意圖在於:這是一個情感深入階段,在這一環節中各個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是意在做到以審美為核心,抓住一個“情”字,激發學生對國旗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在歌曲歌唱處理上循序漸進,使學生對歌曲情感的感受和體驗逐步加強。
七、課堂反饋及小結
目的在於回顧學習過程,讚揚孩子們的出色表現。歌曲拓展之後需要回歸,故安排了遊戲《傳傳傳》,大家聽著歌曲伴奏一個一個傳紅旗,歌曲停止,小紅旗在誰的手上,誰就上臺表演今天新學的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作為課堂反饋,檢測學生對本節課歌曲的掌握情況。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構思及設計意圖,由於能力有限,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意在拋磚引玉,誠懇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以便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能不斷提高,謝謝!
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1、教材來源:本次活動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球是幼兒比較喜歡玩的運動器械之一,在秋天這一季節,人們應該增強戶外體育活動,增強體質,以防秋天帶來的腹瀉、咳嗽等疾病,球在小朋友家裡、幼兒園裡到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皮球、足球、橄欖球、乒乓球、籃球、羽毛球、鉛球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玩法不同,可以滾球、投籃、拋接球、踢球、拍球等,幼兒雖然知道各種球,但是對球的種類、質地、作用、形狀、特點、玩法等還不瞭解,因此有必要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有關球的知識,透過各種球類競賽活動,培養幼兒積極心態,體驗合作樂趣,激發幼兒集體榮譽感,增進家長與幼兒間的情感,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的特點及實際情況,確認了認知、能力、藝術、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操作、探索的部分,有表達的部分,目標是:A、透過操作摸弄,激發幼兒對球在水中沉浮現象感興趣。B、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和體驗。C、學習運用三種以上的油畫棒進行塗色、滾畫,從中感受多種色彩配合的效果。D、能用多種方法進行夾球,發展幼兒手的操作能力。E、能和音樂一起快樂的遊戲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幼兒分組探索老師重點指導幼兒能分組探索,並用語言表達出來,能力較弱的幼兒能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球滾畫。
二、 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互動教師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是教師透過講解談話,把實物和教具演示給孩
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的演示法是運用實物展臺觀看各種球的圖片,引導幼兒充分認識和區分各種類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球,讓幼兒對球的種類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更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的才襖做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次活動有幾組操作活動:A探索水中的球。B、滾球畫。C給球寶寶設計服裝。D、哪些工具可以把球取出來。本次活動主要引導探索球的外形特徵、特性、玩法的多樣性,讓幼兒透過看一看、摸一摸、記一記、畫一畫、滾一滾、夾一夾中來認識各種型別的球。
3、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法、鼓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
幼兒獲得探索球的興趣,知道有的球水中會浮上來,有的球放在水中會沉下去,有的工具會把球夾出來……,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的和諧統一:
三、 說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究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 表達法: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在活動中,我們提供各種球的圖片,讓幼兒看一看球的外形特徵,然後用語言說一說表達出來,教師再出示準備的遊戲材料,激發幼兒探索球的興趣。
2、 嘗試法:《綱要》指出教師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
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絡,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在探索活動中,我們把材料分成四組:A玩水中的球、B進行滾球畫、C嘗試用各種工具夾各種型別的球,D給球寶寶穿上漂亮的衣服,透過分組探索,幼兒知道有的球放在水中會沉下去,有的會浮上來,有的工具能把球夾起來,有的工具不能把球夾出來……。
3、 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
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的提高”。愛玩水是小孩的天性,老師讓幼兒體驗觀察球在水中的變化,增加幼兒探索球的興趣,同時,讓幼兒在遊戲學會自主探索、觀察、合作、分享等方法,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 說教學程式:
本次活動我採用了環環相扣的組織程式,活動的流程為:激發興趣、觀看圖片——分組探索——交流探索體驗,展示作品——遊戲《大皮球》。
(一) 激發興趣、觀看圖片:《綱要》提出:教師要為幼兒
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的交流、體驗交流的樂趣,活動開始,教師以球寶寶來班級做客為線索,透過實物展臺觀看球的圖片,讓幼兒說出自己看到球的外形特徵,從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二) 分組探索:
當老師帶領幼兒參觀準備的材料時,幼兒對投放的材料很感興趣,他們想動手試試看看水中的球是什麼樣子的,想用夾子玩玩球會發生什麼樣?想把珠子放在盒子裡滾一滾會出現什麼圖案……,幼兒就在動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分享,幼兒不知不覺的在邊玩中學到了知識和技能。
(三) 交流探索體驗,展示幼兒作品。
《綱要》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援、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並發表不同意見,
幼兒在分組操作完後,同伴間會互相交流自己玩完後的感受,因此及時設問:“你在玩時發現了什麼,你給球寶寶穿上什麼顏色的衣服,你用了什麼珠子進行滾珠畫……?”幼兒透過實際操作經驗的交流,知道了皮球在水中會浮出來,珠珠球在水中會沉下去,大夾子不能夾起珠珠球,並且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讓大家看,從而發展幼兒手的操作能力,老師再透過實驗驗證,讓幼兒真正理解水中的球和夾子與球的關係,代替傳統的教學的方法,又能讓幼兒感受到活動的快樂。
(四) 遊戲“大皮球”
活動結束,我讓幼兒一起跟著《大皮球》的音樂一起玩遊戲,讓幼兒知道球除了很多玩法以外,還可以透過音樂《大皮球》來遊戲,增加幼兒活動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