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數學說課稿小學集合6篇

數學說課稿小學

【實用】數學說課稿小學集合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小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一、說教材 :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九義教材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

  1、說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具備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的生活經驗,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係,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併為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2、說預期效果

  根據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本節課預想達成的教學效果如下:

  (1) 知識目標:透過對生活材料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 能力目標: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會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 情感目標:養成學生積極關注、收集、處理生活中數學資訊的習慣,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

  3 、說教學重、難點

  要想達成預期的效果,教學中必須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係,會運用數量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是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速度單位的表示方法。

  對個九、十歲的孩子來說,“速度”的概念比較抽象,不像路程那麼明確,不像時間那麼常見,並且速度的單位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學生們從未見過,因此,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從大量的生活例項中感知並理解速度的含義,歸納出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內在聯絡。

  二、說教學方法

  1、教法:本節課我運用了遷移法、複合的現實數學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

  2、學法:教學中運用了分析綜合法、經驗歸納法以及小組合作探究法指導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達成預期效果,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 再現生活情境,匯入新課。

  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時應設法為學生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慾望。因此本節課一開始就再現了同學們都非常熟悉和喜愛的運動會場景,“今年10月,我校舉行了第八屆運動會,學校打算選出一位運動員參加省‘徑賽明星’的比賽,你會怎麼選?”同學們當然會選跑的快的運動員。由此自然地進入第二環節。

  (二)主動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觀察運動員的兩張比賽成績表,從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數學資訊?誰跑的最快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透過觀察、分析、比較、思考,從表1中得出200米徑賽中張方最快,因為他用的時間最少,而1分鐘定時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長,所以他跑的最快,從而領會“路程一定時,時間越短速度越快;時間一定時,路程越長速度越快。”在上面的兩組快慢比較中,表面上看是比較路程或時間,實質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樣讓學生透過表面看實質呢?於是我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現在學校要在這兩名運動員中選出一名參加省‘徑賽明星’的比賽,該選誰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是啊,路程、時間都不相同,又怎麼比呢?情境條件和已有知識的矛盾、衝突,點燃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發現欲,也激發了他們暢談選擇理由的願望,積極調動原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那就是要找一個統一的標準:他們每秒鐘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應運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透過列式,計算出他們每秒鐘跑多少米。(板書: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這些數量各表示什麼?一起聽智慧老人說說吧!(智慧老人講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定義)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相關聯的量,學生原來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達,所以,我藉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當地揭示概念,多媒體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又節省了時間,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速度的單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種形式說是5米/秒,6米/秒。那麼速度單位可以寫成……(板書速度單位)透過提問:速度單位與我們學過的單位有什麼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共同組成的,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速度的含義,知道速度是單位時間內所行駛的長度,這樣就架構起行程問題中三個數量之間聯絡的橋樑。 接著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速度單位呢?引導學生創造出其他的速度單位,並進行板書。接下來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速度,同學們想知道你寫的這些速度哪裡會用到嗎?讓大家讀一讀,它們分別表示人、飛機、聲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說一說、讀一讀”能讓學生聯絡生活,從大量的生活例項中感知並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速度單位的表示方法,並讓學生認識了更多的速度單位,突破難點。在學生充分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些數分別表示什麼?根據回答進行板書。那怎樣求速度呢?在這個教學重點環節裡,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探究,透過小組討論總結、歸納數量關係,進而得出:路程÷時間=速度,這裡圍繞“總結---歸納”二個環節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深刻領會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密切聯絡。 為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我充分藉助現代教育技術,開始情境的延伸:(課件)用線段圖表示題中數量,能使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更只管、更形象,解答問題後,透過提問:每道算式分別表示什麼?讓學生總結歸納出路程和時間的關係式:路程÷速度=時間,速度×時間=路程,仔細觀察這三道數量關係式,它們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透過對比,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數量之間的緊密聯絡。

  (三)多元分層訓練,鞏固內化。 在鞏固練習中,我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設計了分層訓練。第一層:基本訓練,透過練習明確,已知路程、時間、速度中的任意兩個數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數量。第二層:綜合訓練,這三道圖文結合題,透過學生觀察、分析,從紛繁複雜的條件中獲取有價值的資訊解決問題。第一題求時間,第二題求速度,提別是第三題,它的解答方法多樣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時間,還可以比速度。在練習中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能讓他們積極地思考,輕鬆地練習,感受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四)聯絡實際應用,拓展提高。

  透過前面的學與練,學生對路程、時間與速度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到底學的這些知識有什麼作用呢?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應用這些數學知識呢?

  (1) 限速標誌我知道 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標誌牌。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 為什麼人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呢? 其實光的速度比聲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 (3) 氣象臺預測颱風到達的時間 颱風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①今年8月,颱風“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國登陸,颱風距離大陸2160千米,中心最大風速60米/秒,你能預測颱風到達的時間嗎? ②現在臺風距九江約900千米,預計24小時後到達九江,你能估計颱風的速度嗎? 這一環節充分利用數學學科與資訊科技的整合,讓學生看到自己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增強了數學應用意識,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願望!

  四、板書設計

  路程、時間與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 速度=路程÷時間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揭示課題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圓,學習了圓的周長,今天學習“圓的面積”。(教師板書,學生齊讀)

  師:看到這個課題後,你們會想到什麼?這堂課要解決什麼問題呀?

  生:這堂課我們要學習圓的面積是怎樣求出來的。

  生:學生圓的面積公式。

  師:你們知道圓的面積公式後,你們還想到什麼問題?

  生:圓的面積公式根據什麼推匯出來的。

  師:對!剛才這幾位同學跟老師想的一樣。這堂課我們要解決兩個問題。(出示小黑板上的板書,學生齊讀。)

  1.計算圓的面積公式是什麼?

  2.這個公式是怎能樣推匯出來的?

  匯入新課

  師: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基本圖形的面積計算。

  生: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逐一用投影機放出上述圖形)。

  師:上面這五種圖形和今天學習的圓形有什麼顯著的區別?

  生:上面五個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下面的圓形是由曲線圍成的。

  師:因為圓是由曲線圍成的,計算圓的面積就比較困難了。能不能直接用面積單位去量呢?

  生;它是圓的,用面積單位直接量是有困難的。

  師:究竟用什麼方法,請大家閱讀課本,在課本中尋找答案。(學生閱讀課本後,紛紛舉手要求回答)

  生:我們可以用圖形轉化的方法,求圓的面積。

  師:這個辦法很好。那麼把圓形轉化成什麼圖形呢?

  師:以前我們學習的哪些圖形也是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匯出面積計算公式。

  (用投影機放出幾種圖形的轉化圖解,邊出示,邊討論)

  進行新課

  師:我們先用一個簡單辦法,猜想一下圓面積的公式。把一個圓4等分,用半徑作邊長畫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可用r2表示。在這個圓上可以畫同樣的4個正方形,它們的面積可以用4 r2 表示,你們觀察一下這個圓的面積等不等於4 r2 ?

  師:為什麼?

  生:因為,這個圓面積還要加上外面的4小塊,才是4 r2 。

  師:這個圓的面積比4 r2 小,等不等於3 r2 呢?

  生:看上去比3 r2 又要大一些。

  師:現在我們可以大致估計一下,這個圓面積要比3 r2 多一點,也就是r2 的3倍多一點。至於多多少,現在就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師要求學生把預先準備好的一個圓分成16個相等的扇形,拼成一近似的長方形,學生可以一邊看書,一邊操作)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拼成的是什麼圖形?

  生:近似於長方形。

  師:說得很好,為什麼說近似長方形,哪裡不太像?

  生:長邊都是許多弧形組成,不是直線。

  師:這裡我們把圓分成16等分,還能分嗎?

  生:可以分成32等分、64等分、128等分……

  師:究竟能分多少份呢?

  生:無數份,可以永遠分下去。

  師:對。這就是說,分的份數是無限的。你們可以閉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分的份數越多,長邊就越接近直線,這個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形。

  師:把圓轉化成長方形後,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教師要求學生觀察自己在課桌上拼出的圖形,一邊討論,一邊逐步寫出推導的過程。)

  長方形面積= 長 ×寬

  ↓ ↓

  圓的面積=圓周長的一半×半徑

  ↓

  = πr × r

  = πr2

  師:現在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圓面積是以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面積多少倍呢?

  生: π倍。

  生:約等於3.14倍。

  師:剛才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圓面積的3 r2 多一點,現在推匯出來的圓面積公式是πr2 ,也就是約等於3.14 r2 。

  師:現在請同學們把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再完整地說一遍。

  (學生回答略)

  鞏固新課

  採用搶答比賽的形式鞏固新課。把學生分成4組,每組的底分為100分,答對1題加10分,答錯1題扣10分。搶答題用投影片逐題出現:

  (1)計算圓的面積必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2)一個圓的直徑與正方形邊長相等,圓和正方形哪個面積大?

  (3)半徑是1米的圓,面積是3.14平方米,半徑是2米的圓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4)圓能不能轉化成三角形,來推匯出求圓面積的公式?

  (出示第4題前,教師宣佈:第4題比較難,要先用學具擺,用相等的16個扇形先擺成三角形,然後觀察,再寫出推導過程。誰回答正確得30分。學生情緒高漲,都積極思考,搶著擺學具,搶著到黑板上寫出推導的算式。)

  三角開面積= 底 × 高 ÷ 2

  = 2πr÷4 × 4r ÷ 2

  =2πr × r ÷ 2

  =πr2

  課堂小結

  師:這堂課大家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學生熱烈發言,最後教師總結,解答了課一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

  叮鈴鈴,下課鈐響了,這堂課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一、教材

  1、教學內容:

  《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十一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

  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它是學生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後。由於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熟練口算表內乘法,是每個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①透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②透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裡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另外,音樂是陶冶人心靈的神丹妙藥,是調節情緒的有效工具。也為了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樂曲中進行操作。並以“掌聲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表意見。

  三、學法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遊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具準備

  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寫有口訣的盒子;主題圖、表格、蘋果樹。

  五、教學程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2—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並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設定情境,探討新知。

  在這一環節裡,我設計了三塊教學活動:

  1、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透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並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並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填表。

  魚(條)

  三角形(個)

  ②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③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④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前面已對“2—5的乘法口訣”有了理解和掌握,再透過這一系列的探索,本課的難點就被一步步地突破了。

  2、學以致用。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

  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

  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隻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

  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3、為了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和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我又設計了下面一系列相干的“遊戲”(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遊戲中有所鞏固,有所收穫。如:

  ①開火車:讓同組的同學按順、逆時針的方向,接下去說“口訣”;

  ②投信:把寫有算式的卡片投放到寫有口訣的盒子裡;

  ③摘蘋果:先說出想要摘那個蘋果(6乘幾或幾乘6),再說出其相關的口訣,說對了就把蘋果摘走,否則不能。

  (三)結課。

  1、結束語(師):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2、知識伸展。這時,課以接近尾聲,為了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可以這樣提問:“你們還想知道什麼?”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再次把學生帶到另一個高潮。

  附: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很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6的乘法口訣

  示主題圖

  示表格

  乘法

  算式

  乘法口訣

  另一道

  乘法

  算式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四則混合運算練習一》。本人將主要從一下幾個方面向各位評委進行彙報。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9頁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整數的四則計算,能進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和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等同級的兩步運算以及加減乘除混合三步計算的基礎上的練習課。本節課是學生在透過第一課時的探究、自主學習得出四則混合運算的法則,但沒有透過一定量的訓練,還沒有達到熟練度的基礎上教學的。而四則混合運算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運用十分廣泛,又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和科學知識的基礎,因此是小學生必須掌握最基礎的知識與技能。教師資格證認定小學數學說課稿:四則混合運算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新課程標準對於練習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指出:鞏固與加深哪些新的概念、性質、定律、法則、公式等;如何對知識進行梳理、歸類、比較;採用哪些措施和方法組織有效的練習。進行哪些綜合運用知識的訓練;形成哪些數學基本能力;獲得哪些積極的情感體驗。

  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能解決實際問題。

  2、透過讓學生嘗試計算,體驗到數學知識在學習上的遷移性。

  3、在計算中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的辨證唯物主義啟蒙思想。

  重點:掌握運算順序,正確計算。

  難點:能正確計算,解決實際問題,說出算理。

  三、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教學中,不是老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老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學,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學生的參與狀態、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節課我利用情境、生活經驗等多種方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以觀察、比較、分組討論和應用及計算為主線。引導學生以“觀察、對比、總結” 等多種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和留給學生學習思考的空間。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以及相應的練習題。

  五、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

  現在是春暖花開的季節,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你會背誦哪些關於清明節的古詩?你能快速的說出這首詩有多少個字嗎?(學生採用混合計算的方式說出古詩的字數)

  (設計意圖:現在正積極探討是否進行文理分科,我想在數學課中同樣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情境引入 回顧再現

  清明節就要到了,老師這節課就帶同學們去我們家鄉的蒼山去遊覽一番。我們一共去了30名同學,還有老師。如果學生票每人2元,成人票每人5元,我們一共需要多少元?

  (學生探究、解決說出計算步驟)

  (設計意圖:數學課是抽象的,有時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計算課。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本環節巧妙創設情境,設計讓學生解決情境中的問題,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樣學生參與的機會就多,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引出課題:四則運算練習 教師資格證認定小學數學說課稿:四則混合運算

  (二)、分層練習 強化提高

  1、基本練習

  現在我進入了園林內,眼前是一片開闊地,可是這裡不滿了地雷,同學們能不能快速而用準確的把他排除掉呢?出示一組只有加減或只有乘除的計算題。計算完畢學生總結方法: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走過這片平地,我們將要面臨著陡峭的臺階,同學們有沒有信心登上去呢?出示一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習題,學生獨立完成。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環節緊扣上一環節的情境,呈現較簡單的幾組習題,讓每一位同學都體會成功的喜悅。)

  2、綜合練習

  我們現在來到了革命烈士紀念塔前,塔的正面有三幅石雕,左面和後面分別有四幅石雕,你知道塔的四周一共有多少塊石雕嗎?

  這時老師看見一位老人在苦苦的思索一個問題,你們願意幫助他嗎?

  3、提高練習 (教師資格證認定小學數學說課稿:四則混合運算)

  同學們,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山腳下,馬上就要攀登主峰了,在上山以前,我們需要買一些東西,給你20元錢,面對這麼多商品你能提出那些問題?

  (設計意圖:新教材融計算於解決問題之中,這是源於計算是為了解決問題的需要,現實生活中就是這樣的,只有在解決問題時才需要計算。因此,混合運算順序的規定,也應是這樣的。我這樣整改情境圖,既便於突出學生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又便於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驗、理解綜合算式與分步算式的聯絡,可以幫助實現在解決問題——用綜合算式——需要運算順序——需要在解決問題情景中去分析運算順序的建構過程,實現計算與應用交融的目的。)

  (三)、自主檢測 評價完善

  1、自主檢測

  現在我們要開始攀登主峰了,道路是崎嶇的,我相信同學們能夠克服重重困難登頂成功,只要細心,你就能行。學生獨立完成習題。

  (設計意圖:我這樣設計練習,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又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為一體,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數學課因為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而擁有了生命力。)

  2、評價完善

  一生彙報答案,其餘自我核對,矯正錯誤。

  (設計意圖:我這樣設計練習,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又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為一體,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數學課因為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而擁有了生命力。)

  (四)、歸納小結 課外延伸

  1、歸納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你覺得自己的表現怎麼樣?教師適時的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以情感性和知識性評價。

  2、課外延伸

  課本第九頁思考練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總結所學,在交流反思中,意識到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和數學內容的延續性,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慾望。讓學生把這節課的收穫和尚存在的疑問告訴小組的同伴,針對學生疑問採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形式給予解決,這樣不但使問題得以解決,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助精神。)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5

  一、教材

  (一)說教材

  《反比例的意義》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42頁例3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教學了成正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比例”知識的深化,是後面學習“用它解決一些簡單正、反比例的實際問題”的基礎,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小學階段比例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教學時先複習一些基本的數量關係,使知識間發生遷移,在此基礎上探求新知,最後深化新知。

  (二)說教學目標

  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小學數學教材編排意圖,基於此,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反比例關係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歸納、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在教學中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和相互轉化的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反比例的特徵,能夠正確判斷反比例關係。

  (四)說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首先透過對正比例的複習,直接匯入新課教學,揭示課題(成反比例的量),例3的學習,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三種量中的變化規律,透過學生討論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師的引導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然後進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關係式:xy=k(一定),接著運用反比例的知識,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後讓學生自己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反比例,進一步加深對反比例關係的認識。

  (五)說教學具準備: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時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改變傳統的填壓式教學模式,把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出新知識,最大限度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採用引探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麼特徵?

  2、在生活中兩個相關聯的量不僅能形成正比例關係,而且還能形成另外一種特徵,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量關係的另一種特徵,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究新知

  1、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出示課件。

  高度 (釐米) 30 20 15 10 5

  底面積(平方釐米) 10 15 20 30 60

  體積(立方厘米)

  提問:從中你發現了什麼?本題與教材第39頁例1有什麼不同?

  (2)學生討論交流。

  (3)引導學生回答:表中的兩個量是高度和底面積。

  高度擴大,底面積反而縮小;高度縮小,底面積反而擴大。

  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都是300.

  (4)計算後你又發現了什麼?

  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都是300,乘積一定。

  小結:那我們就說水的高度和體積成反比例關係,水的高度和體積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師提問:高底面積和體積,怎樣用式子表示他們的關係?(板書:高×底面積=體積)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他們的積一定,反比例關係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

  小結:透過上面的學習,你認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關鍵是什麼?

  (6)、比較歸納正反比例的異同點。

  課件出示成反比例的量改變規律的影象與成正比例的量改變規律的影象

  設計意圖:比較思想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十分普遍的數學思想方法,比較是把事物的個別屬性加以分析,綜合而後肯定它們之間的同異,從而得出必定規律的數學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繼《成正比例的量》一課後學習的內容,兩節課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有相似之處,比較合實用比較法。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學生對於相似的內容,可以從知識的差別中找到同一,也可以從同一中找出差別。幫忙學生把新知識深化拓展。

  (三)鞏固練習。

  1、生活中,哪些相關聯的量成反比例關係,舉例說一說。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並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3、完成第43頁做一做。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揭示課題)你有什麼收穫?在計算時你要提示大家注意什麼?你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6

  一、說教材,說學情

  (一)說教材

  教材在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安排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等內容。體會了生活中存在的變數之間的關係。正比例關係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為此,教材密切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系列情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相關聯的量,他們之間的關係有共同之處,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考,並透過具體的討論,使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教材從不同的角度(實際生活、圖形)提供了有利於學生探索並理解正比例意義的情景。

  (二)說學生

  學生在學習乘法的時,已經初步接觸了正比例的變化規律,在六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等。學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斷有具體資料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難掌握的是離開具體資料,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說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經歷正比例意義的建構過程,透過具體問題,具體情境認識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並能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過程與方法

  2、透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徵,並嘗試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提高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判斷推理能力,同時滲透初步的函式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並樂於與人交流。

  本著在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能準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二、說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著重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小組合作交流。具體表現在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表達,學會思考教師要設計好問題,學會觀察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表格和影象,學會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說,並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樂於說,善於說。

  三、說教學過程

  我們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秉著這樣的指導思想,整個設計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具體設計如下:

  (一)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在生活中存在這許許多多變化的量,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身高體重會變化,時間會變化,年齡會變化。但是有時候兩個量的變化並沒有直接的聯絡,比如年齡的變化和汽車速度的變化。但也有這樣的兩個量,一個量會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買同一件東西,買的數量增加,應付的總價也要增加。

  問:誰還能舉出這樣的兩個量呢?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較好地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同時也為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發現內在的規律。

  教學效果與反思:

  從實際效果看,這樣的學習材料學生較感興趣,能順利地發現生活中存在的規律。我利用對學生的評價,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在學生回答完後評價:你真聰明,會發現生活中一些變化。這樣一來,第二位學生就會繼續往生活中學過的知識思考。

  (二)自主建構正比例的量

  透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徵,並能正確判斷正比例的量是本節課的中心任務,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在教學中安排了二次感知、體驗正比例的活動:

  (1)在比較中繼續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徵

  引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情況,材料如下:

  下面是邊長與周長,邊長與面積的變化情況,把表填寫完整。

  登入/註冊後可檢視大圖

  四人小組討論,思考:哪一張表格的變化情況和前面的變化規律一樣?

  設計意圖:

  像這樣同時出現正面與反面的例子,是為了讓學生在比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質特徵。這樣的比較,與教材安排相比,比較的時間推後了。

  教學效果與反思:

  教學時,學生透過四人小組討論,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課後反思,發現把比較的時間推後,學生理解較深刻,因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時,學生對正比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比較時學生心中也就有了一個標準,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組量了。

  在此基礎上,引入正比例量的影象,如下:

  登入/註冊後可檢視大圖

  登入/註冊後可檢視大圖

  登入/註冊後可檢視大圖

  登入/註冊後可檢視大圖

  思考:這四張圖如果讓你來分類,你會怎麼分?為什麼這樣分?

  並進一步思考:其中三張怎麼都呈直線狀態,朝一個方向生長?(比值一定)

  其中一張圖為什麼呈曲線狀態?(比值不一定)

  設計意圖:

  引入影象進行比較,是為了讓學生對正比例的特徵有更形象地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更豐富的表象,達到數形結合,從而使學生真正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效果及反思:

  在教學中,學生能順利地進行分類,並思考成正比例的影象呈直線發展的內在原因是比值一定。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就是水到渠成,恰到好處。

  (2)嘗試歸納正比例的意義。

  最後讓學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嘗試歸納正比例的意義,從而真正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三)應用提高

  練習的設計力求體現多樣性、層次性和發散性。如下:

  1、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情況如下,把表填寫完整。

  小明的年齡/歲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齡/歲

  32

  33

  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你怎麼想的?

  3、說說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第一題是不成正比例的,第二題是成正比例的,這兩題都以表格的形式出現,第三題是讓學生繼續在生活中尋找成正比例的量,在這一練習中正比例的量不止一組,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課後反思發現,在學生髮現成正比例後,可以引導學生概括。

  (四)小結提升

  在小結提升階段,我們要藉助板書設計,幫助學生整理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板書:

  上完“正比例”後,發現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表達清楚,課後檢測效果良好,反思我的教學,發現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離不開教師的主導,教師要做到精講,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教師要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深入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先由教師引著說,再鼓勵學生自己大膽地說,並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樂說,會說。教師也要善於透過傾聽加強對小組討論的指導。總之一句話,我們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