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模板合集六篇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模板合集六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說課稿 篇1

  一、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發生的》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透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培養同學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於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發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達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沛的知識準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很好地以探究為核心,為同學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同學充沛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區域性:1、創設情景、製造聲音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4、欣賞樂曲、考慮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透過讓同學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資料來“製造聲音”,並對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考慮,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最後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滿足了社會和同學雙方面的要求,培養了同學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同學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2、同學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同學對聲音都有一定的瞭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同學還透過不同的資訊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同學,他們對聲音的瞭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並不一定引起同學的關注,同學並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妙,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資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同學做“聽聲音,猜物體”的遊戲。符合同學的年齡特點,讓同學感覺到自身生活在充溢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同學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3、教學方式的分析

  “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屬於探索性實驗,從教學程序來分析,對於四年級的同學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並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同學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區域性單元同學才有所涉和,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同學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示應給予充沛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身的教學行為對同學發生積極的影響。

  二、設計理念

  基於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同學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透過讓同學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發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是經過籠統和概括出來的話,同學並不這麼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發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自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籠統。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區域性。

  三、具體的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透過探究聲音發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和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透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身的解釋或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堅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妙的慾望。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妙,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教學重點:

  透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過程,培養同學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三、教學程式設計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勝利的一半,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同學的興趣,為新課教學發明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同學喜歡“做遊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聲的錄音資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伊時,做“聽聲音,猜物體”的遊戲,引起同學對聲音的關注,透過讓同學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同學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同學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溢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同學想知道聲音更多奧妙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間的蛙叫蟬鳴,城裡車水馬龍的聲音。所以聲音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現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身來製造聲音呢?在製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呢?”。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學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方,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裡來的?我們怎樣才幹控制聲音等問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發生的》。

  (二)、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同學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首先組織同學觀看桌子上許多能夠發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的給同學自由發揮的空間。接著對同學提出幾個問題,讓同學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聲嗎?

  每個同學明確要考慮的內容並在獨立考慮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同學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同學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裡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同學製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方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同學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後教師做適當的總結: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出聲音。那麼,聲音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並做記錄,提出假設。

  (1)、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現象的活動。

  (2)、同學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聲前後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一起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並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並適當引導同學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麼會發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同學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考慮。透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生的。”的假設。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1)使三角鐵、音*、聲帶等物體發出聲音,引導他們透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2)而後讓同學充沛利用有結構的資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

  (3)使原來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

  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裡圍繞“發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同學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而且透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同學理解起來就更通徹。讓同學感受積極參與合作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考慮延伸

  讓同學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並引導同學樂曲動聽是由於聲音有高低,讓同學考慮聲音為什麼有高低?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同學的探究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中國石拱橋》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徵,掌握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難點:以趙州橋、盧溝橋為重點說明中國石拱橋,理解作者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二、說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

  所以,這節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4、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①積累“雄偉、殘損、古樸、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絕倫”等詞語,掌握讀音和詞義。

  ②瞭解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能力目標:

  ①瞭解說明物件,把握物件特徵,整體感知文章,培養初步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②把握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③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3、德育目標:瞭解我國橋樑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體,實現資訊科技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在教學中發揮多媒體優勢,調動最適宜的教學資源,能增大教學容量,創設教學情景,啟發學生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樂學、愛學。

  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化枯燥為生動,變死寂為靈動,提高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自學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自能會學。本節課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創新能力和發展智慧,提高整體素質

  討論法: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能力。透過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

  五、說教學步驟

  匯入。課前,讓學生討論見過哪些橋,影片演示趙州橋片段。

  作者介紹。首先向學生適當介紹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有所側重,有利於增加學生文學常識。

  比較閱讀。接著,教師分發資料,《荷情萬種》、《荷花》,學生閱讀後,並感知它們的區別,學生談閱讀感受,只要能談到一兩點就行。兩文同樣寫荷花。但《荷情萬種》這是一篇記敘文,兼有抒情、議論。記敘自己賞荷的經過,對荷的描寫和體驗極有層次,先寫荷風,又寫荷花。《荷花》這篇文章介紹了荷花的觀賞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等。突出強調鮮藕、蓮子,略寫荷梗、荷花、蓮蕊、蓮鬚。全文語言平實,知識性強,是一篇說明文。教師簡介說明文的文體特徵。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型別。

  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學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師用多媒體顯示影片配樂朗讀,再用多媒體顯示需要積累的詞語,然後讓學生填寫,既檢查預習情況,又便於學生了解文意。

  瞭解說明物件。培養學生了解說明物件,把握物件特徵是本文的能力目標。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問題。學生接受問題後,會急切的投入思考。這個環節,讓各小組分組討論,思考出答案,並搶答。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啟發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透過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這是中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後,給出標準答案,並給予圖片提示,幫助學生理解。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雲雀的心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6單元的一篇科普童話故事。這個單元是以“環保”為主題,教育學生保護環境。課文以形象化語言描述了小云雀與媽媽旅程中經過沙漠、大河上空以及最後回到森林後的所見、所聞、所言,從中感受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和森林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學生保護森林、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說目標:

  針對文章的特色以及四年級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認識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並體會人類植樹造林的美好心願,增強環保意識。

  2、使學生在情境說話中自覺地應用課文的語言和句式表達自己的內心體驗,內化、活用課文語言。

  3、試著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內容是圍繞“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句話展開的,課文不論是寫伐樹毀林森林變沙漠,河水氾濫成災,還是寫森林是個大水庫,是個巨大的空調器,都是為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瞭解森林的重要性。由於受到知識水平的限制,我把理解“亂砍濫伐 “定位難點,同時也貫穿了全文。

  四、說教法

  1、以讀代講法

  學生的感受是透過朗讀來實現的,只有讓學生透過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感知,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媽媽對話的形式展開故事情節的,語言生動有趣,適合朗讀。在教學中,我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採用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2、情境教學法

  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體驗文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這樣往往比教師單一的講解更深刻。再教學中我多出採用了這一教法,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加深其感受。

  3、扶放結合法

  在教學森林“水庫”和森林的“空調器“作用時,我由扶到放,給學生表格、填空等作為自學的柺杖,小組討論交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4、圈劃批註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只有深入文字和文字進行深入的、多層次的對話,才能深刻領悟課文內容。因此,本節課我透過學生用讀讀、圈圈、議議的方法,以讀悟語,以讀促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表達的感情。

  5、小組學習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多出採用小組學習法,不僅讓學生小組分角色朗讀,也讓他們小組自學,這樣不但可以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已經傾聽的能力,這也是現在孩子最缺乏的。

  五、說教學過程

  整堂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是複習匯入,瞭解小云雀的心願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接著圍繞“森林是在是太重要了”一句展開第二部分的教學,分別透過小云雀在沙漠、大河上空和森林三個地點感受森林的重要性。最後是遷移拓展,實踐 “心願”,透過總結讓學生理解保護森林必須從我做起。

  (一)複習匯入,瞭解“心願”

  教學的開始,我先讓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說說雲雀的心願是什麼?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沙漠→綠洲)

  緊接著,我透過“雲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這一問題匯入新課的學習。這樣的匯入,不但能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更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提高學習自覺性,激發學習熱情。

  (二)精讀課文,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1、沙漠

  一開始,我會創設旅行的情景激發學生:“同學們,今天我們就跟著小云雀和她媽媽的步伐一起去旅行吧!他們本次旅程的首站在哪裡?接著讓學生讀讀文中描寫沙漠的文字,圈劃關鍵詞語,說說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一部分要引導學生抓住“狂風”“漫天飛舞”等詞語感受沙漠環境的惡劣。接著我會出示沙漠圖片和大風的聲音,帶領學生入情入境:你走在沙漠上,狂風肆虐,你無法睜開眼睛,此時你感覺如何?沙塵暴席捲而來,阻擋了你的去路,你感覺如何?放眼望去,沙漠中沒有綠色植物的影子,你感覺如何?透過創設這樣的情境使學生像小云雀一樣討厭沙漠,朗讀起來也更到位,同時,引導學生了解這樣的沙漠用媽媽的話說就是“貧瘠的沙漠”。在教學“亂砍濫伐”這個詞語時我會播放一段影片,讓學生理解沒有節制地砍伐就成為“亂砍濫伐”。接著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表現出小云雀的埋怨和媽媽的心疼。最後讓學生說說“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___________.教師相機板書:防風

  2、大河上空

  我會這樣過渡:然而亂砍濫伐的惡果不僅僅是沙漠的擴張,讓我們隨著小云雀的步伐繼續前進。接著播放大河氾濫的影片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渾黃的河水像――――――咆哮著向下遊衝去。”聯絡實際理解“氾濫成災”接著讓學生讀讀文中描寫大河的課文,找出能讀懂“氾濫成災”意思的詞語,小組分角色練讀。想想洪水淹沒了村莊沖垮了河堤,還淹沒了什麼,沖垮了什麼,從而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以上教學環節中,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伐樹毀林的危害,並讓他們自由選擇夥伴表演,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精讀品味,感受大水庫、空調器的作用

  這一環節中,我先激發學生:“森林就是森林,為什麼媽媽說是森林水庫呢?”讓學生自由讀讀有關段落(第10小節),並談談讀後感受,然後引導學生體會大水庫的神奇作用,、我出示一張表格,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森林是如何蓄水的,按照“名稱”和“作用”填,同時出示大樹照片,相機理解樹冠、樹幹和土壤。這段話的最後一句是個反問句,我會指導學生將其改為陳述句,朗讀對比,體會反問句的好處。最後透過朗讀體會森林的蓄水作用。

  空調作用的那段則是簡單的透過填空讓學生複述課文,解釋森林是如何做到調節溫度即可。最後趁熱打鐵讓學生談談森林還有哪些作用,用可以、、、也可以說說森林的重大作用,最後引導學生再感情朗讀課文。這也是可有要求學生要掌握的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以上環節中,我採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多次深入文字和文字反覆對話,在反覆朗讀過程中,領悟到大水庫和空調器的神奇,從而對森林升騰起保護之情。這樣,自然而然就突破課文重點、難點。

  (三)拓展延伸,實踐心願

  最後,我會讓學生嘗試寫一些環保標語,並將自己寫的環保小樹貼到黑板上,讓他們從感興趣的活動中感受到只要人人都栽一棵樹,世界將會綠樹成蔭。

  這一部分我有效地將文字與學生實際相連線,將課文延伸到生活中,讓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個環保小衛士。

  六、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簡潔明瞭,即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我的板書力求達到這樣的效果。

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的《小鎮的早晨》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第六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是學會用看課題推想課文內容的方法閱讀課文。這篇課文描寫了蠶鄉小鎮早晨的情景,反映了改革開放給小鎮帶來的勃勃生機。2—4自然段都是總分段式。既便於學生運用看課題推想課文內容的方法閱讀,又可供學生仿寫練習。課文不長,但詞語豐富,富有情感,適宜於朗讀、背誦。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能在指定的詞語中正確使用“的、得、地”。

  2、能用看課題推想課文內容的方法閱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1、2自然段。

  3、會用“價廉物美”、“吸引”各寫一句子。

  4、感受蠶鄉小鎮在改革開放春風沐浴下欣欣向榮的景象。

  教學重點:

  用看課題推想課文內容的方法閱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教學難點:

  能在指定的詞語中正確使用三個“de”,背誦1、2自然段。

  本課文分3課時完成,第1課時主要是初步學會生字新詞,能用看課題推想課文內容的方法閱讀課文,討論學習1~2自然段,感受小鎮早晨的恬靜。

  下面我先談談這堂課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程式。

  首先,讓學生回憶這一單元要學會什麼本領,接著讓學生讀課題推想課文內容。然後帶著提出的問題初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檢查自學情況後,討論學第1自然段。第1自然段讓學生自讀自悟,提出疑問隨機討論解決,最後進行朗讀訓練。第2自然段先讓學生回憶閱讀總分段式的方法讓學生自學、討論、品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鎮恬靜,再感情朗讀直至背誦。最後小結學法。

  接下來我著重談談自己的教學設想和意圖:

  一、把預習納入教學過程,加強預習指導。

  葉聖陶先生在《精讀指導舉隅的前言》中談及教學過程模式,均列預習於其中。因為學生的自學能力有高有低,把預習放在課前完全交給學生,不能保證人人參與訓練,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其二,在課前預習,教師看不到學生預習的過程,得到的情況也只是檢查的結果。這種注重結果,忽略過程的預習訓練,十分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把預習納入課堂,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養。

  二、課堂教學中引入積極探究的自主活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皮亞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兒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意象活動教育就不能成功。

  1、充分自學。人的大腦接受資訊,有意注意總比無意注意有效得多。經過自學,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大概瞭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進入探討階段就會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可以從容、有條不紊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略有所悟的急需得以印證和深化,不得要領的急需理清頭緒,困惑不解的急需弄個明白,自然都格外注意,毫不懈怠。這樣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留下了深刻印象,還強化了自主意識。

  2、自學研討。學生自學後質疑讓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見解,聽取別人的意見,思索別人的看法,反駁錯誤的觀點。這一過程在教學時還注重不同層次的學生,一般先由基礎較差一些的學生解決課文中的共性問題,並積極引導尖子生對個性問題進行探討,以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一參與過程既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聽說能力、判斷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3、學法指導。朗讀指導,讓學生自評自讀自悟,讓學生在互評中提高了朗讀能力。段的學習,讓學生回憶學法,強化了閱讀總分段式的方法,為仿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整堂課“以讀為本”。

  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治情感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的訓練,對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形象思維,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教師透過範讀,披文入境,融情於聲,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以其聲、情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起到傳授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讀水平的作用。

  2、學生的多層次讀。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a.初讀。感知課文內容,解決字詞,質疑問難。b.細讀。質疑後,邊讀邊想邊議,弄清段落層次,把握文章結構,梳理文章脈絡。c.精讀。感情朗讀重點語句,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澄清疑點。透過這樣的讀,就可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功效,學生的背誦也就“水到渠成”了。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這部分教材是在孩子認識100以內的數,並學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透過教學,讓孩子會用“多些”“多得多”“少些”“少得多”等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這部分內容是以前教材所沒有的。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孩子的年齡特點、已有經驗,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目標:在具體情境中,把握100以內數的相對大小關係,能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語言描繪。

  能力目標:藉助直觀和經驗,學會用“比較”進行猜數,並對猜數策略有所感悟。

  情感目標:在輕鬆愉快的遊戲過程中,能樂於表達交流,善於合作,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具體含義,能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來描述兩個數的關係。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或根據對方的提示進行一對一的猜數。

  四、說教學法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將先以孩子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背景,組織孩子進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性學習,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廣泛交流,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

  五、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若干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思路: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

  根據教學思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課前談話,引入課題

  課前談話的時候我讓學生自由地數了數聽課老師的人數,問老師的人數和小朋友的人數比怎麼樣?接著就自然地開門見山引出了課題。

  2、在猜中學習新知

  課的開始,我從孩子們喜歡的彈珠引入,和他們一起玩猜彈珠的遊戲。先出示10顆讓孩子觀察,然後出示紅珠子,讓學生透過和10顆藍珠子進行比較以後猜一猜紅珠子有多少個,接著讓孩子觀察14顆紅珠子,猜綠珠子,在孩子猜的過程中,適時提問為什麼猜這個數,自然就能引導孩子說出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這四個詞語,孩子可以從圖上直觀地對這些詞有一個初步的感知,透過這樣的“猜珠子”的遊戲還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

  當出現這四個詞語後,我在課件中設計了讓三種顏色的珠子一起出現,讓學生用新學的這四個詞語來比一比,既讓學生鞏固了新知,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最後,把珠子去掉,就剩下三個數讓學生再來說一說,這時從直觀慢慢地過渡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學生能夠透過跳一跳輕鬆摘到果子。

  3、在玩中鞏固新知

  在孩子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我和孩子們再玩猜一猜的遊戲,首先是猜實物小棒,透過讓學生觀察10根黃色小棒,相比較後再猜紅色小棒,讓孩子在猜數並說理由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多得多”;接著是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猜抽象的數,在猜數的過程中感知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最後我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孩子去體會這四個詞語的具體含義。

  4、在活動中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些活動,比比身高(孩子和孩子比、老師和孩子比)、比比教室裡和身邊的一些數量大小,讓孩子嘗試用語言描述的同時體會數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最後由一個同桌猜數遊戲,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兩個數量之間的大小關係,增強合作能力。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媒體評價這六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研讀課標定理念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主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進取精神。基於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理念為全力引導和發展學生的思辨思維,在集體學習中注重個人的差異,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有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和展現。

  二、結合學情說教材

  《狐狸分乳酪》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相處。下面,我將從三個角度解讀文字。

  首先,從文字來看。

  本文是一篇匈牙利民間故事。課文通俗易懂,故事性、可讀性強。講述的是小熊哥兒倆撿了一塊乳酪,不知道該怎麼分,狐狸主動來幫忙,最終乳酪卻全被狐狸吃掉的故事。重在透過故事引導學生明白同伴之間斤斤計較,就會讓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的道理。

  其次,從編者角度來看。

  為了凸顯語文學習目標,凸顯單元主題,本文在單元的編排上為本單元第一篇同類型的課文做了補充,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消化理解,同時,也擴大了語言學習的範圍,凸顯了不同的語言風格。

  最後,從讀者角度來看。

  教師作為讀者之一,首先要對文字的閱讀有獨特感受,敏銳的視角,繼而才能引導學生讀懂文字,體悟情感。

  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年齡小,容易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因此,對於他們來說,這篇課文學習起來並不難。除此之外,文章語言生動有趣,易於學生理解,且學生朗讀的慾望強,這樣就可以 學生以各種方式讀,讀後分析人物特點。透過表演來理解部分詞語,增強感受。總之,學生應在一個活潑,輕鬆的環境中朗讀、品悟文字。

  當然,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具備了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在生活經驗上較為缺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致力於為學生製造情境創設的體驗。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教學目標

  1.基於對文字內容的理解,揭示“吵”字的含義,並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書空、練寫的方式達到正確、美觀書寫“吵”字的要求。

  2.透過主要問題的設定,引導學生反覆品讀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從而體會人物的心理、瞭解人物的性格。

  3.引導學生懂得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和分享,如果斤斤計較,就很容易被別人利用而吃虧。

  教學重點為: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申請體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難點為:明白同伴之間的相處之道,避免在生活中犯小熊一樣的錯誤。

  本課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是我說課的內容。

  三、因材施教說方法

  “聖賢施教,各因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人棄也“。這些理論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各得其所,學有所成。因此,在教學時我主要使用談話激趣法、情境創設法、並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採用多種評價。

  本課,學生主要採用的學法是討論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

  四、深化重點說流程

  這一部分我準備採用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環節一:回顧全文進課題

  開課伊始,透過三位主要人物的切入,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既是對已有知識的回顧,又對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環節二:文字賞析悟形象

  在本環節當中,我主要想引導學生透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品讀,從而體會人物的心理、瞭解人物的性格。

  首先是狐狸形象的特點。

  之一板塊中一共設定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第一次:從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人物的對話入手,聯絡上下文引導學生思考:你同意狐狸的話嗎?為什麼?第二次: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抓住狐狸的表情——“笑”,讓學生想一想此處狐狸問什麼笑,來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狐狸狡猾的性格特點。第三次:讓學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文字,找一找還有那些地方能體現狐狸狡猾的特點。

  在教學中,要順應學生的學習規律,在層層深入,步步遞進的螺旋上升當中,幫助學生學到知識。

  本環節的另一個重點是,幫助學生體會小熊哥兒倆的性格特點。這裡,為了讓學生體會一個多元的、完整的小熊哥兒倆形象,如果僅僅從語言方面來分析是不全面的,我認為,對於小熊哥兒倆的人物分析更需要的是聯絡上下文讓學生理解。為了克服語文課堂上經常出現的問題易為瑣碎的特點,這裡我設定了一個逆向思維的為題:如果小熊哥兒倆沒有 而是 ,就不會被狐狸騙了。作為一個主問題,既可以有效引導學生聯絡正片文章對小熊哥兒倆做人物形象的分析,有達到語言歸納和語言運用的目的,一舉兩得。

  回顧整個研讀環節,透過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而突出教學重點。

  環節三:字達文意煉書寫

  新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基於此,我選擇了一個既能體現文章主題,又能達到書寫練習目的的“吵”字作為本課的書寫重點。使學生學而有名,順勢而導,顯得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與上一部分緊密相連,更易於學生接受,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

  環節四:一課一得談收穫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堅持讓學生做一課一得的收穫分享,長此以往更有助於建立起學生的總結和思考意識。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落實目標要求,達到學生能力訓練和考察的效果,同時也透過學生的自我總結使知識內化,突破了難點。

  環節五:作業設計

  作業合理佈置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合理科學的作業佈置不僅能對舊知識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並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因此,我佈置的作業為:

  1.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和同伴一起合作分角色朗讀本文。喜歡錶演的同學也可以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排演一出課本劇,並錄製成影片播放在我們的電子班牌上。

  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更是一個資訊化的社會,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更要在課堂中適時推動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網路環境的結合,這樣才更符合21世界人才培養的目標。

  五、凸顯主題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份微型教案,有助於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把握學習重點。在我的板書中,正中間上方是課文標題,中部是課文主要人物的形象及人物形象特點,下方是學生談收穫的關鍵詞。左側最上面是本課要書寫的生字“吵”字。重難點突出,有利於助推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六、助推課堂說媒體與評價

  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深化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教學中我恰當利用多媒體,例如:小熊哥兒倆和狐狸的人物對話,使得本節課的探究重點明晰,有助於指導學生朗讀、理解。同時,在課堂中,我還積極關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和文字之間的相互評價,使課堂評價呈多元化發展,更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思考,感謝各位老師的聆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