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語文說課稿彙編7篇

語文說課稿

語文說課稿彙編7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把握教材特點

  在《池塘邊的叫聲》這篇有趣的課文中,富有情趣的故事,美麗、靜謐的畫面,將學生自然帶入了美好的童話世界,在揣摩與思索著青蛙與小魚的一言一行中,他們彷彿也將自己幻化成了那隻天真、好奇的小魚或是那個樂於助人、善解人意的小青蛙,共同品位著友情的美好與可貴,感受著充滿世界的真、善、美。

  富有情趣的故事,美麗、靜謐的畫面。將學生自然帶入了美好的童話世界,在揣摩與思索著青蛙與小魚的一言一行中,他們彷彿也將自己幻化成了那隻天真、好奇的小魚或是那個樂於助人、善解人意的小青蛙。小魚、青蛙的對話,富於童趣,極為適宜孩子們練習分角色朗讀。所以我在教學預設中,安排了諸多分角色朗讀環節,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如男女生分角色讀,教師學生配合讀等。並引導學生運用邊讀邊感悟的閱讀策略,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活動,以青蛙和小魚的身份,進行角色體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情境,從語言表達中獲得情感體驗。

  二、確立教學目標

  (一)在對本課進行具體分析和準確把握後,我們把教學目標分成三個層次: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力目標和道德情感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我把知識與技能目標定為初步認讀本課的15個生字,會正確書寫8個生字;透過指導,學生能夠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

  透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理解能力;透過想象小青蛙會給小魚講什麼故事這一環節,發散學生思維和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3、道德情感目標

  透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對朋友應當真誠,肯於幫助別人的美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設定後,明確了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本課15個生字,會正確書寫8個生字。並將在分角色朗讀和表演中感悟小魚和青蛙間可貴的友情,懂得對朋友真誠,肯於幫助別人是做人的一種美德做為教學難點在教學中予以突破。

  三、設計教學結構

  這節課我預設了兩個課時,準備了課件、青蛙和小魚形字詞卡等教學輔助用品。現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予以一些解說。

  教學按“情景創設,引入新課--初讀課文,隨文識字--品讀課文,交流體會--運用課件,指導寫字--總結談話,啟發運用”這樣的結構進行教學。

  (一)情景創設,引入新課

  問題引入,吸引注意,用貼圖和多媒體圖片迅速引起學生興趣,學生馬上興致盎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初讀課文,隨文識字

  帶著問題讀文、圈生字、標自然段等教學手段都在訓練學生怎樣自主閱讀、自主學習。

  隨文識字這部分我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首先,在學生自讀課文,老師範讀課文等環節後,學生已基本認識生字的基礎上,集中識字、詞。

  第二層次,對多音字進行重點指導。利用字卡、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出示了兩個多音字:“背”“好”的字形、字音、句子,形象直觀的教學提高了學習效率,改善了學習效果。

  第三層次,直接運用“好”字,不著痕跡地過渡到“好奇”上,運用“好奇”造句,指導語氣,並用“你好”來規範禮貌用語。這個環節實為拓展練習,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短文三篇》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衝擊的力量。它們告訴學生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要學會思想,學會平等、合作和承擔責任,它有助於學生提高生命質量。同時,三篇短文質樸而富含哲理的語言和以小見大、比喻、對比等技巧的運用,值得學生借鑑。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論,為了維繫良好的教育生態,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在課堂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理念,我採用“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構建“高效課堂”。“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即課前自學、課中展示、課後反思三段。這種學習模式最終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

  三、說學習目標和重難點預設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定教”。學生自學後,根據對文字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我們共同討論,師生一起預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說出關鍵句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摘抄散發思想華彩的語句,品味文章樸實富含哲理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提高個人素養。

  學生跟老師一起預設學習目標,將以往的“要我學什麼”變成現在的“我要學什麼”。

  我們還確定學習重點: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學習難點:能說出文章關鍵句的內涵。預設用1課時完成學習目標。

  四、說學習過程

  為完成學習目標,我引導如下:

  第一段:課前自學。

  學生利用課前30分鐘左右時間自學,自學內容是教師編制發放的導學案,導學案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方向盤。學生自學基本上能弄懂導學案中50%的問題;餘下的對學,即“找學習對子”或小組成員,對餘下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弄懂近70%,初步達成預設的學習目標。餘下的30%屬疑難問題,留待課上展示時師生共同解決。

  魏書生說:“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習慣,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其實課前自學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充分地預習,能啟用學生的合作、探究慾望,為課堂展示做好準備。

  第二段:高效課堂課中展示。

  (這是我們課改後的教室——學生分組對坐,各組都有自己的學習領地,小黑板環繞在教室四周,以便各小組進行課中展示。高效課堂學習小組評價表,方便老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出及時評價。現在教室的任何地方都能成為課中展示的焦點。)

  課前8分鐘,我讓課代表分配好導學案中的學習任務,各小組長抽籤明確要展示的內容,組員則抓緊時間板書。上課鈴響後,老師帶領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後,緊接著用5分鐘站立交流。站立交流一是讓展示的同學打好腹稿準備發言,二是讓其他同學討論本組答案,並看其他小組的板書,看有沒有需要補充、質疑、對抗的內容。這是高效課堂教學中心環節——“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集中體現。交流結束後,學生開始分組展示,進行學習。

  本課的具體學習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我設定為整體把握。主要是看看學生預習得怎麼樣。我設計問題如下:想想編者為什麼以這樣的順序編排三篇短文,它們之間有何內在聯絡。

  抽到籤的小組展示的答案是:“這三篇短文是遞進關係,《熱愛生命》提出問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和《信條》則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請問大家有什麼疑問嗎?”

  這時有其他的小組提出觀點:“我們認為是總分關係。第一篇總寫,後兩篇分寫。”

  看到兩個小組都沒抓住要點,我就提醒:“我設定這道題,是想讓你們‘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不行’。它明問三篇短文的內在聯絡,暗問文章的主旨。能不能圍繞主旨來回答這道題呢?”有學生回答:《熱愛生命》提出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命題,要我們享受生命賦予的快樂,讓生活過得豐盈充實,對於死亡也不會覺得煩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和《信條》則闡述了具體做法,告訴我們人本身很脆弱,偉大之處在於能思想,人應該‘努力地好好思想’,人們在生活中,要遵守那些在幼兒園裡就學過的最基本的規則,如講究衛生、注意營養、要觀察生活、要與人和諧相處等等。接下來,我用課件顯示三篇短文的聯絡和主旨,讓學生能整體把握文字。這是本課的重點。

  第二環節,我設定為區域性探究。三篇短文意味雋永,常讀常新,我把她們奉為我精神世界的一弘清泉,正因如此,我希望學生能和我產生共鳴。這一環節我請同學們深入文字,找出自己深刻領悟了的句子,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展示組的同學站在該組黑板前,“下面由我為大家展示,我們組選擇的句子是《熱愛生命》裡的‘生之本質在於死’,我們認為人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一生是極短暫、極有限的,死亡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的。這句話從終極歸宿來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

  該學生談句子內涵沒能緊扣文字,這時,我及時引導學生迴歸文字,學生可以用《熱愛生命》的最後幾句話“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來闡釋怎樣珍惜生命。同時,我引用史鐵生《我與地壇》中“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這一段,引導學生弄懂這個句子的意思,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好好地幸福生活。

  其他組的同學也踴躍選擇句子談體會,為本組加分。有同學選擇了《熱愛生命》中“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這句話,他說,當他看到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看到操場上清澈的露珠和草叢中有“二蟲鬥”時,他都會覺得生活無限美好。這時我點撥一句,“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周遭事物,就一定會感受到生命的精彩,生活的美好。”

語文說課稿 篇3

  《兩小兒辯日》

  一、說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4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說教案《兩小兒辯日》一課是培養學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課例,因此我教授本課時訓練重點確定為: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疑難字詞,能根椐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兩小兒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熟讀課文大概瞭解文意。

  2.搜尋關於孔子的資料(生平、言論)。

  3.思考課後練習題。

  三、說教法

  本堂課因為是孩子們初學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透過藉助課後註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說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以教師的導,學生的學習為教學主線,去營造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接受變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惑,積累。從而解決學生學習古文的困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法,快樂輕鬆地學習古文。

  五、說過程

  (一)引導釋題,匯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說“辯”字匯入課題,解釋“辯”字的字義,從而以“辯”字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兩小兒辯論太陽,此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再一次讀課題,然後層層深入、質疑,兩小兒辯論太陽的什麼呢?讓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學文的目的,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文。

  (二)指導學法

  由於學生學古文,較難理解,在此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初學古文的感受,從而總結出古文不好讀,不好懂,明確了學習古文的方向和目標,緊接著老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學生透過傾聽總結讀法。學生自由練讀,並由此解決了古文不好讀這一難點,就是讓我們多讀,反覆讀,緊接著教師趁熱打鐵牽出古文不好懂的這一難點,學生各抒己見,自己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老師再一次強調出學習古文的目的就是讀懂意思,讀出韻味。

  (三)依照學法逐步解文

  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質疑:這篇文章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學生概述的過程中,交流孔子這一人物,為後面學習文章,揭示人文內涵,做好鋪墊,並且在學生概述故事內容的同時,又緊接著質疑:孔子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兩小兒的?無形中對文章第一節內容就在老師質疑,學生解疑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並在此強調“鬥”的含義,過渡到第二節的學習,明確兩小兒辯論的觀點,透過分析“也”字,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由此以“辯”為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學習,後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三四節的學習,透過抓重點字詞、分析句式、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鬥時各持的理由是那麼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以理解促讀,讀出味道,讀懂意思,老師在這則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重點把握住了文字的內容,體現了文字的工具性。

  (四)研讀課文,讀後明理

  最後,我重點抓住孔子“不能決”,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讓學生交流孔子的言論並結合蒐集孔子的資料,明白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學習兩小兒勇於探索,善於觀察,勤學好問的精神,並將兩小兒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以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課後解決的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

  (五)總結拓展,延伸課外

  學古文不能只學不積累,積累什麼?積累的就是我們的學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讓學生感受古文與現代文不同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對學生今後學習古文打下基礎,這樣從開始學生討論學法,到教師最後總結學法,無時不體現出我們的主動不僅在學內容,還在學方法。也正體現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理念,最後佈置學生回去講故事,排課本劇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整堂課最終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讀,以讀明理的辦法,一步步紮紮實實學好古文。

  六、說板書

  從字數上看板書有些繁瑣,但我認為板書總是為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服務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我從題眼“辯”字為主線到兩小兒辯論的觀點,理由最後結果,讓學生觀其則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內容。

  我的這堂課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據課堂反饋定論),但是,我最終能較好地體

  現了我此次課堂教學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要學的有收穫,而我教的要紮實,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為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雨點》,是一首兒童詩,全詩四句,句式整齊,韻律感強。它描寫了雨點落進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狀態,體現了雨點在不同處所不同狀態下的不同情調。文章洋溢著童貞、童趣,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觀察、瞭解自然的興趣,是一篇從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入手的新課例。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聯絡實際,使學生初步認識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徵,瞭解雨點的動態變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作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讓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雨點樂趣。

  3、讓學生體驗春天的勃勃生機,激發學生觀察、瞭解自然的興趣。

  4、教學重、難點: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重在讀,從讀中悟情明理。我把感情朗讀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雨點的快樂心情作為教學難點。

  三、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用不著老師引導學生去逐句講解分析,結合學生實際,,只作適當的引導,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表演中訓練語言,創造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充分發揮媒體的示範作用:請同學們用心去聽錄音是怎樣把他們的快樂心情讀出來的。

  3、積累語言 理解內容

  4、拓展課文 培養想象——練習說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全面理解後,我及時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啟發學生想象:雨點還會落到哪裡,會有什麼變化?比一比,說一說,這樣的話題,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象和創造力,同時也溝通了語文與生活,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絡,培養了他們綜合應用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本課我形象直觀地抓住重點詞語,發散學生創造性思維,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同學理清了思路。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我的信念》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散文隨筆。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主要是謳歌理想,闡述信念,論說人生修養,並能貼近生活,容易聯絡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本單元還要練習朗讀,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瑪麗·居里,這是作者在晚年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和信念的抒寫。從作者的工作、生活、事業、名利、人際關係、業餘愛好及科學趣味中可以讀出崇高,可以領悟偉大的成就、傑出的貢獻是從何處而來。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學設計作簡要說明。

  本文是對瑪麗·居里一生的回顧,內容簡單。課前要求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查閱報刊書籍或網上查詢,蒐集整理瑪麗·居里的有關資料。為更好地瞭解這一偉大的科學家作鋪墊。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確立三個目標。(出示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朗讀教學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新課標對七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之一。同時第二單元單元要求提出“還要練習朗讀”的要求。朗讀課文既能矯正語音,提高閱讀水平,又可以進入情景,進入角色,把握文章內容,領悟語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發獻身科學的熱情。

  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靈魂,新課標十分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基礎上,學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偉大與崇高,心靈會受到感染,蕩起以她為楷模,向她學習的漣漪,從而立志獻身科學。

  3、積累語言,學習語言特點並加以運用。

  新課標提出“語文的基本素養要透過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透過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來實現。”寫作與口語交際成功的關鍵在於語言的積累、感悟與運用。因此確立該目標。

  三、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由對居里夫人的簡介採用問題“大家知道她是誰嗎?”匯入,並出示居里夫人的畫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發獻身科學的熱情。

  (二)檢查預習:

  問題是:(出示投影)

  1、給加點的字注音:

  結繭蹂躪懊惱猝然奢望魅力獲益匪淺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此環節意在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字詞的檢查主要為課文的學習掃清字詞障礙,大致掌握學生預習的情況,接著交流瑪麗·居里的材料,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這樣設計也體現大語文教育觀。

  (三)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五名學生分段讀,讓學生調動聽覺和視覺感受居里夫人偉大的人格。教師就學生的朗讀作必要的點評指導。(如:字詞的讀音、朗讀的停頓、語氣等。)

  2、學生自由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陳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蹟?線索是什麼?

  (2)根據內容試寫一句話:居里夫人是一個的人。

  這樣帶著問題來讀,學生的朗讀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課程標準(七—九年級)階段目標中強調:“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設計這兩個問題,就是要求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

  (四)問題探究:

  新課程重

  視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最終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透過學習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與新課標中“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能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理念相吻合,是語文課的重要任務。也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默讀課文,提出兩個問題:(多媒體出示)

  1、結合課文內容談一談,居里夫人的自述體現了她怎樣的人格魅力?

  這一問題意在透過佔有文字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堅韌不拔,充滿自信,淡薄名利,獻身科學的精神。

  2、小組討論:假如你是瑪麗·居里,發現鐳元素後,你會怎樣做?你又怎樣看待居里夫人放棄了“申請專利”呢?希望同學們實話實說!

  新課標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小組討論的形式既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又可取長補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時還可提高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體出示問題)

  問題是:

  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開始申請專利,僅第24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就有8項專利透過初審,即將正式向國家有關部門報批。作為一名中學生,你對中小學生申請專利這一現象有何看法?

  這一環節主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發表建議。並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熱點、焦點,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這與新課標的“關心學校、本地區的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問題,蒐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的理念相吻合。這一環節能衡量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幫助學生對人生做出正確的選擇。

  (六)作業:(多媒體出示)

  找出最能打動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語言特點。

  作業的設定為下節課的學習打基礎,做鋪墊。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由上節課的基本內容匯入,幫助學生回顧知識。齊聲朗讀課文既可檢驗學生讀的能力,又可為本課時的目標達成做鋪墊。

  (二)多媒體出示目標:

  積累語言,學習語言特點並加以運用。

  (三)問題研討:

  問題是:

  1、本文語言的特點是什麼?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請找出自己最喜歡或你認為給自己觸動最大的語句,並說明理由。

  《課程標準》階段目標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因此,把握語言特點,品味體會語言的涵義是閱讀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在開始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這兩個自主性的問題,直奔目標,學生也易掌握。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

  (四)語言實踐活動:

  問題是:請朗讀體會下列可作為格言警句的句子,體會語言特點,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寫出自己的名言。(請2—3名同學到黑板寫出自己的格言,並註上名字。)例句:

  1、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韌不拔的精神。

  2、像它們一樣,我總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

  3、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他們受事業的強烈的吸引,既沒有閒暇也沒有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

  4、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迷醉於大自然的景色。

  設計這個拓展練習,意在落實本課的工具目標,檢驗一下學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質樸平實的語言特點。另外學生自由選擇一句進行仿寫,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還可以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五)作業:

  1、課外閱讀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傳》和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里》,並蒐集與居里夫人一樣的科學家的資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資料庫。

  2、積累摘抄並背誦文中有關可作為名言警句的句子。

  這一作業的設定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豐富自己的素材,拓寬知識面,為寫作打基礎。積累語言,背誦一些經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手段。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小學語文人教版教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

  本單元訓練主題——父母之愛。這篇課文是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承擔了使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的任務。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透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本文是對父愛的歌頌,學生應該很容易理解。但要去體會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卻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應該力求透過情境創設,去極力烘托情感,讓孩子們在研討、合作、.反覆吟誦中領悟文中文字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讀為本,關注人文。”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自讀,認識本課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

  (1)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領悟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並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偉大的父愛,兒子與父親之間互相信任,受到愛的教育。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環境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難點是:理解“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含義。

  四、教法學法

  課堂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一群群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易於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適於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方法上以自讀自悟,讀文悟情為主,輔以小組合作探究。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引導者”,教學時,應遵循閱讀課文特點,努力創設一種和文字相和諧的情境,用激勵性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思維,用階梯式的環節推動課堂深入。在平等對話中充分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學程預設

  (一)激趣質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溢著濃濃的父愛之情,也許,我們並不怎麼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這種平凡、樸實、無私的父愛在我們的生命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你能想象到它會爆發出何等驚人的力量?創造出怎樣的奇蹟嗎?

  設計理念:小學生認知興趣和求知慾望較為強烈,這樣設計抓住了學習興趣點,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再次默讀課文,說一說這是一對什麼樣的父與子?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

  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初步感知父親可親可敬,兒子可愛的形象。接著,緊緊扣住中心問題:“為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使學生在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為父子之情而震撼。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結合第三學段“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訓練要求設計的。

  語文是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用人格砥礪人格的語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才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淨的底色。

  (三)品讀精華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學生自由朗讀,在讀中感悟“父親的了不起”

  首先,學生彙報自己最受感動的語句。接著,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透過人物描寫的句子:“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讓學生想像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體驗父親救子時內心的焦急和無助,在詞句品讀中感悟到:父親有著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為愛!

  設計理念:“讀懂”既包括讀懂這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讀懂作者用來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瞭解課文的語言特色。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薰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

  2、創設情境,從中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與文字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使學生深刻地感悟父親因為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著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3、對比閱讀,比較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為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著!愛得更深厚!他的愛,使兒子等十四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造了偉大的奇蹟!這偉大的愛可歌可泣!

  設計理念: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並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4、品讀精華感悟“兒子的了不起”

  當我們還在感動於父愛的偉大時,課文中,一個七歲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達,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又一次強烈的震憾!這個在地震後的黑暗廢墟下,呆了三十八個小時,卻能保持鎮定的孩子,這個在獲救時,首先想到別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處境下,想了什麼?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呢?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透過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父親內心情感的。在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時,運用同樣的方法,採用小組內讀一讀,議一議,寫一寫的方式學習。先聯絡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心與言行,再聲情並茂地讀出來。透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四)讀中融情,感悟父子愛的力量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創造性地閱讀,有助於突破教學難點。當學生沉浸在父親不同尋常的愛裡,不禁要問:他的精神力量來自哪裡?這個教學難點,我想透過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主要設計這樣幾個導語:

  1. 這位可憐的父親,左肩扛著肉體的傷痛,右間扛著精神的壓力,是什麼力量支援他這樣做。

  2. 當父親看到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倒塌了,悲痛欲絕地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3. 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想在他耳邊的時候還是這句話。

  4. 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依舊是這句話。

  5. 這句話讓父親成為一座大山,這句話也是大山的寫照,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句話。

  (五)巧改課題,昇華情感

  這一環節,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讓他們為課文換個題目並說明原因,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文中情感的感悟。學生可能會改成《了不起的父與子》、《勇敢的父與子》、《偉大的父與子》等等,只要能說出正確的理由,教師都給與肯定,這一訓練昇華了情感,突破了難點。

  設計理念:讓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解決了文章需要學生理解、感悟.,體會的所有關鍵或要點,而且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讀書、引用能力和表達說理能力。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逍遙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首篇課文。《逍遙遊》作為《莊子 內篇》的第一篇,具有開宗明義的價值。更關鍵的是,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現實的理論依據和深層動力

  並本單元要求學生加強自學,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欣賞作品的情節、形象和語言。欣賞中要展開想象,進入作品創造的藝術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繼續加強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

  另外教學大綱要求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語感的培養,以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智慧目標:

  1、練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養展開想象、進行文學鑑賞的能力,能欣賞作品聽情節、形象和語言。

  德育目標:

  1、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論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教學重點]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瞭解、賞析本篇形象化的說理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無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運用

  教法的選擇是要看物件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所教學生的基礎實際,我採用以下方法教學:

  1、教師提示誦讀要領,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有助於學生了解內容並體味、把握其中的感情變化。

  2、介紹歸納整理相關知識點的方法,點撥詞句,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髮現文言現象的能力。為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主要採取發現法、聯想法。發現法是來訓練學生髮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的高階形式;聯想法練習思維的發散,有助於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為創造思維打下基礎。對重點字詞句則是引導、啟發學生結合課文註釋,聯絡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利於記憶掌握及鞏固。

  三、學法分析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存在著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學生被動接受。對文言文學習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學,不願意學。文言文學習停留在一種教師單邊進行的層面上。文言文教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瓶頸。本課還將採用自主式學習法,讓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動”起來,引導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整合,自主積累和自主提高。

  當導語故事引出作者時,讓學生以回憶的形式瞭解作者,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還鞏固了以前學過的知識點。

  在對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詞句式的梳理時,學生在掌握本文知識的同時,聯想到過去學過的相關知識,並加以歸納,有利於形成知識網,聯合鞏固新舊知識。

  四、教學程式設計

  (一)課前安排學生利用工具書及課文註解進行預習,力求初步熟悉課文,掃除生字障礙,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二)導語:由一則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遙遊的莊子,並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瞭解介紹作者,教師再並結合一些文學常識補充完善。

  (三)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再指導朗讀,體味其中的感情變化以及作者獨特的文筆。

  (四)全班朗讀,指出朗讀中的不足或錯誤。因為本單元要求加強自學,故本課時以總結歸納的方式檢查學生自學情況並聯系學過的相關知識使之掌握和鞏固。內容涉及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結本節課的內容,並提示下節課的內容。

  (六)佈置作業,鞏固這節課的內容,並引導學生進一步自學,深入瞭解課文。

  (七)板書設計:重點突出,直觀系統。將板書大體分為三塊,左邊為文學常識板兇括作家及作品簡介等。中間與右邊兩塊作為教學重點的突出版面,內容包括重點字、詞和特殊句式。

  五、教學效果

  課上,學生積極配合並思想,達到了較好的互動。經過這節課,學生了解了相關的文學常識,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詞句的同時,歸納梳理了以前學過的知識點,將新的知識點與舊的知識點聯結起來形成知識網路。並掌握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