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圖形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圖形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圖形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認識圖形》是本冊教材第六單元的起始課。在教學中,為了使數學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我運用了課件演示與實物感知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兒童對形狀的知覺是透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這有利於增進他們對所處環境的認識,為將來學習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關於形狀,他們已經有了較多的的感知經驗,只是這些經驗太感性,需要進一步抽象化,形成簡單的幾何概念,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
1、透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
3、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學生應採用這樣的學法:
一、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三、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學以致用。
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一年級孩子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主要,注意時間不長。而數學知識一般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活動,如摸一摸、認一認、猜一猜、擺一擺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感悟。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資源,讓學生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絡。突出了實物感知,動手操作等活動,透過適時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好奇、質疑、討論、整理的學習情景中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積極有效的評價手段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認識圖形說課稿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分類、建模的過程,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2、能夠辨認和區別立體圖形,初步感知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可以用數學語言描述生活中一些物體的形狀。
教材: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本節主要內容是在物體分類的活動中,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種立體圖形,感知它們的特徵。
學情:針對剛上一年級的學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得他們對立體圖形有一定的瞭解但不能夠用語言準確的表述出來,對"特點"一詞比較陌生。
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師生共同總結提升。
教學程式:
一、 引入新課
師:出示學具中顏色相同的一個正方形和一個正方體,請同學們說一說老師手中拿的兩個物體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說出來嗎?
(這時學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學生認同“一個胖的,一個扁的",此時對於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師再次出示學具中的一些圖形,讓學生區別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這些“胖”的物體,他們都屬於立體圖形,那麼那些“扁的圖形我們把他們統稱為平面圖形,在以後會學習到。
活動:開啟自己的學具盒,把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立體圖形都拿出來。同桌相互檢查,教師巡視指導。
二、認識正方體
活動1、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實物,把你認為形狀相同的一類放在一起。
學生觀察後獨立完成分類,教師巡視。
(有的學生會漏掉其中的某些物體,有的學生會一個物體重複分類,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其它學生說說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經過討論總結出可以分一個做一個標記。)
活動2、針對分類的結果進行討論
問題1 :這些圖形一共分成了幾類?
生:四類。
問題2 :針對第一類(正方體)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
(這時有的學生會說它們都是方方的,有的學生會說到正方體的一些特徵如六個面大小一樣,而且都是平平的,有的會說到名稱)
小結:經過我們剛才的討論可以得出雖然這些物體的顏色、材質、用途不同,但從形狀方面來觀察都是相同的,就是剛才同學們說到的那些特點。
問題3 :你能在學具中找出和第一類形狀相同的物體嗎?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待學生找出後投影出示正方體模型。
問題4 :我們剛才分的第一類實物圖形和這個模型是一樣的,那麼我們能不能給它起個名字?
(大部分學生可以說出正方體,但也有的學生會說正方形,這時可以強調回顧一下課前講到的體和形的區別,避免以後犯類似的錯誤。)
活動3 :說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學生舉例,教師點評。
(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到生活中有些正方體稜角不分明,這時可以簡單的說它們是生活中美化了的正方體。)
這個環節中教師出示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有的學生就誤認為是正方體,此時可以先請其他學生說一說,之後再進行下面的討論。
師:你為什麼說它不是正方體?
生:因為它的六個面不是都一樣大的。
師: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你的想法呢?
這時學生的方法很多,有的說可以用繩子比一比他們的邊(正方體的稜長),有的說直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說可以把正方體放在紙上,把它的每個面畫下來比一比大小等等。
教師肯定這些同學的想法,並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驗證。
小結:如果用眼睛一下不能辨認出來的時候,這時我們就要根據圖形的特徵來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方法動手去驗證它。
三、認識長方體
同認識正方體活動一樣,針對第二類(長方體)的分類情況進行討論
問題1 :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或者說它們有一些什麼樣的共同特徵呢?
(每個面都是平平的,都有6個面,對著的兩個面一樣大等。)
問題2 :你能在學具中找出和這一類形狀相同的物體嗎?(明確長方體模型後投影出示)
問題3 :那麼這一類物體又該叫什麼名字呢?(長方體)
問題4 :和我們剛才學習的正方體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學生小組討論後教師點評,小結:正方體的六個面都一樣大,而長方體不是,或
者說正方體的稜長都相等,而長方體不是。)
問題5 :說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四、認識圓柱
針對第三類(圓柱)的分類情況進行討論
問題1 :它們又有一些什麼樣的共同特徵呢?
學生討論後小結:有的面是平的(平面),有的面是彎的(曲面),上下兩個面都是圓而且一樣大,出示圓柱模型圖及名稱。
活動 :從學具中找出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用手摸一摸,感受平面和曲面的不同。
問題2 :說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
五、認識球
最後一類球學生能夠很快說出它的名稱、特點(曲面、易滾動等)及生活中是球體的物體。(有部分學生會認為是圓,這裡只需結合實物如籃球或學具盒裡的球體與黑板上的圓形做對比,再次強調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區別即可。)
六、練習設計
1、課後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透過滾動圓柱、推長方體、轉球、摸球等活動進一步感受平面與曲面的區別,初步瞭解立體圖形的特徵。)
2、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物體,完成下題,
正方體( )個,長方體( )個,圓柱( )個,球( )個。
(鞏固對各種立體圖形的認識,學會分類的方法)
3、老師把一個月餅盒放在紙上後描出來一個圖形,出示畫有圓形的紙片,那你知道我的月餅盒是什麼圖形嗎?如果畫出來的是正方形呢?
(透過想象月餅盒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感受面在體上的關係,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各種立體圖形的認識。)
認識圖形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認識圖形》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的起始課,是在上一冊認識了幾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教材內容的安排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思路。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其特徵、周長、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孩子們的認知程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知識與技能: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會正確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過程與方法: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學習內容和孩子們對實際運用的需要,我將教學重難點設定為:
重點:會正確辨認四種圖形。
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四)教學準備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將知識化抽象為具體,提高教學效果,我選在了多媒體教室上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另外,我還準備了各種立體模型及平面圖形學具,彩色筆、白紙等,來作為這節課的教具和學具。
二、說學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學生,透過平時的課堂教學我發現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點:凡事充滿好奇,求知慾極強,最突出的是喜歡動手操作。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孩子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些立體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對於已經具有一定生活經驗的他們來說,他們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的嘗試,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內完成有些難度的任務,並且80%左右的孩子會對計算機進行基本的操作。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析與運用。所以,本節課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透過摸一摸、說一說、做一做、塗一塗的活動,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學法: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會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這些學習方法我將它們融為一體,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特點,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下,孩子們定會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出示立體圖形)請同學們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憶舊知,為學習新知作鋪墊,同時介紹三稜柱,掃清學前障礙。
2、師:去圖形家族認識新的朋友。(板書課題:認識圖形)
(二)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活動一:認識新朋友
1、(利用平面圖形學具)請同學們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幾種圖形。
2、你能叫出這些圖形的名字嗎?
3、概括:這些圖形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圖形。
【設計意圖】用多媒體演示分類過程,摒棄了傳統教學中在黑板上逐一貼上的繁瑣,方便快捷,一目瞭然。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動態過程會與多數學生猜測的思維過程完全吻合,從新課開始就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突出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活動二:瞭解新朋友
1、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麼地方?我們到哪裡找他們?(利用實物找一找)
2、(出示實物立體圖形)摸一摸立體圖形的每個面,說說摸的時候有什麼感受?
3、(演示)“面”在“體”上滑下的過程,並概括:“面”在“體”上。
【設計意圖】多數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知道這幾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麵的關係瞭解的不透徹,透過多媒體演示“面”從“體”分離的過程,能夠直觀的、生動的體現出體和麵的關係,即“從體上找面,面在體上”。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一點,從而化難為簡的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體會“面”在“體”上。
活動三 :給新朋友畫像
1、小組討論,看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新朋友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
2、學生活動,提出要求:請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得到這些新朋友。
【設計意圖】經過交流,學生想到折、印、畫、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學難點,體會到“面在體上”。在探究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鍛鍊,並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
活動四:尋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裡還見過這些圖形呢?(學生自由說後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傳統教學中,只能是一名學生說,其他同學在腦中想象,但是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學生能夠真實的看到生活中的圖形和交通標誌,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在生活中普遍性,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知識與生活間精心搭設了一座橋樑,生動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連一連。 2、塗一塗。 3、畫一畫。 4、數一數。
【設計意圖】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這個環節我設定了四項不同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此外,這一環節也是教學中應用資訊科技手段效果最佳的環節,充分體現了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完美整合。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你打算怎樣把這些圖形介紹給爸爸媽媽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說出平面圖形各自的基本特徵,初步滲透圖形特徵,為下節課學習作鋪墊。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圖文並茂,凸顯本課的重點,有助於學生理解接受新知。
認識圖形說課稿4
一、說教材
認識物體的形狀和大小,是建立空間觀念的基本內容。第六單元“認識物體”所認識的是四種最常見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其教學目的是透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動,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直觀幾何體的不同形狀,並知道相應的名稱,不要求學生能表述這些幾何體的特徵。
我制定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在玩中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徵,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透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懂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二、說教法和學法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說課稿認識物體: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處於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的位置,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與空間進行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物體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也有助於學生養成主動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的設計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利用“分一分”、“找朋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透過動手分一分,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
2、遊戲找朋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由實物抽象出形狀圖形,培養學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狀說出生活中是這種形狀的實物的練習活動,建立起四種幾何體在頭腦中的表象。
3、透過摸一摸的遊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4、搭一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可以得到自由的發揮,並能感受複雜物體的形狀與簡單幾何體之間的聯絡。
認識圖形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透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透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5、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裡,住著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裡,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學生嘗試說說認識的圖形名字。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板書:認識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平面圖形,豐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
說一說: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透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
(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
師:透過剛才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
(透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這一要求既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具有操作性。)
(2)小組合作完成
(3)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讚揚。
(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透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3、小結
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三稜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圓柱上找到了圓形。我們還發現,這些圖形的面都是平的,並且只有一個面,所以,就把這些圖形叫做平面圖形。
4、遊戲:我說你想
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
同桌之間可進行互動練習。
(透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連一連:將圖形與名字連線
(變式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徵概括到同類物件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裡還見過這樣的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