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合集5篇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合集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1、課文內容:

  本文是一篇富於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作者江口渙是20世紀日本知名的小說家、評論家。他採用紀實的描寫手法,透過二個特定的場景去寫高貴、典雅、溫馴的鶴群振翅高空展示的美姿和搏擊倉鷹而凸現的精神。託物而言志,儘管所託之言,所抒之情是含蓄而深沉的,對鶴群進行的描寫也是純客觀的,但卻無處不流露出作者理性的思想和激越的情感。作者藉助鶴這個載體,構架的材料,從而折射和體現人的某種精神。 動物世界這一單元,既讓學生見識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活,又讓學生透過解讀動物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神,來解讀人類;透過動物世界看到人的世界。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本課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初步瞭解什麼是託物言志的寫法;

  (2) 領會本文細緻傳神的描寫;

  (3) 學會觀察、欣賞、描述,並進行對比閱讀。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整體感知,深入感受。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為:

  (1) 重點:體會鶴群的形象和理解鶴群的精神;

  (2) 難點:理解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群的驚慌。

  二、 說教法

  關於教法,有一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巨匠,那麼,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係。” 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和編者的意圖。據此,我採用電化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教學的容量;指導學生將自己的習作與作品原文進行比較,幫助學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作者;並採討論法來啟用學生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維。

  三、 說學法

  課堂教學要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準備以自學討論法作為總的學習方法,以寫作訓練作為突破口,具體操作步驟為:

  一看:教學之初就讓學生觀看一段群鶴飛翔的動畫;

  二寫:要求學生對這一場景進行描寫;

  三比:透過與原文描寫進行比較,體會進行場面描寫要注意從哪些方面著手;

  四議:鶴群開始時的驚慌與所要表現的鶴群的精神有無矛之處;

  五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理解。

  四、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創設情景,激發思維

  首先,由“鶴舞白沙,我心飛翔”這句廣告詞引導學生進入想象的空間。然後播放一段鶴群翔空的動畫,要求學生仔細欣賞全過程,準備用十分鐘時間寫作一段不少於100字的場面描寫(多媒體展示鶴群翔空的動畫) (說明:這個環節設計不直接入題,而是先觀看動畫,目的在於啟用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自讀

  1、 根據所看動畫,寫一段場面描寫。

  2、 給加橫線的字詞注音、解釋,然後全班同學齊讀1-9段。 佇立( ) 綺麗( ) 湮沒( ) 剽悍( ) 盤旋( ) 輕盈( ) 翱翔( )

  3、 選讀2-4篇習作,學生思考比較 A:比較二者在語言和句式運用上哪一個更準確,更生動,更形象; B:靜靜思量作者的與同學的習作,按他們各自的內容在自己頭腦中勾勒畫面,比較其完整,和諧的優劣之處; C:經過比較辯析,思考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描寫才能使場面更加形象生動。 (說明:比較閱讀是一教高的閱讀層次,在這一關鍵環節中,教師應設計好適合於學生的“臺階”,讓學生達到自學的效果。這三個問題從具體內容到整體感知再到深入認識,一步步引導學生加深對問題的分析,體會鶴群的形象。)

  (三)、討論

  1、 對課文第二部分教學,我採用討論法進行教學,設定如下問題作為討論要點:

  A、從鶴群搏擊蒼鷹和救護同類這一情節中,你能感受到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

  B、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因車禍而倒在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於公共汽車中,人們一般作何反應。與鶴群比較,他們的可貴之處在什麼地方?

  C、鶴鷹之戰開始後,鶴群的情形有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為什麼? (說明:這三個問題是針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而設計的,絕大部分同學能準確回答問題A,問題B是由表及裡,由鶴轉入對人的思考,託物言志,引導學生對人類社會的某些行為進行思考。問題C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學會辨析,全面地思考問題,解決理解課文的難點。)

  2、 得出結論 各項結論均右學生討論得出,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視作正確答案。

  (四)反饋 最能打動你心靈的是哪些內容,談談你對這一內容的理解。 (說明:這是一道開放性的作業,同學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五)課外作業 課後練習第二題

  (六)板書設計 鶴 群 翔 空 場面描寫(生動形象) 鶴 → 人

  1、 細緻深入觀察 形象:優美、高貴

  2、 動靜結合描述 精神:團結精神、友愛精神

  3、 句式多變表達

說課稿 篇2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式,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透過對蕭瑟秋景的描寫,借景抒情,抒發遊子的羈旅情懷。

  (二)教材所處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5課,本單元為詩歌鑑賞單位。古典詩文有著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馬致遠及元曲的相關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

  (2)理解本曲所表達的內容,把握此曲的主題思想。

  (3)能夠體會《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羈旅情思。

  依據:根據最新的教學課標的要求,詩詞曲的學習重在誦讀。

  2、重點:

  能夠背誦該曲,掌握該曲融情於景表達技巧。

  3、難點:

  領悟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學情。

  該課是的授課物件是七年級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接觸過古代詩歌的學習,但對於散曲這種文學樣式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授課內容中,應包含介紹散曲的相關文學知識,講授散曲的鑑賞技巧,引導學生感知本曲所表現出的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和點撥法。所謂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潛移默化,使學生在感悟中領會本曲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點撥法主要在應對學生回答問題時,所採用的教法。

  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以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點撥法有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去主動思考。

  (二)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主要是誦讀法、討論法。即讓學生在誦讀中去感悟曲中語言的音樂美以及繪畫美,以及就課堂問題,分小組討論。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設定的目標(7—9年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中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分組討論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階段。

  我設計的匯入語是:同學們,在文學藝術長廊中,人們常把唐詩、宋詞、元曲放在一起來說。在前面的課文中,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唐詩,一首宋詞,那麼,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形式呢?(板書:元曲)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馬致遠的一首散曲《天淨沙·秋思》。可以複習下前面所學的內容,自然地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1、板書課題: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2、教師介紹文學常識: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提問:

  現在我們知道,這首散曲是元曲,那麼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書: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首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調,進而本曲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吟誦,教師邊指導,劃分節奏,在誦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4、點撥講解。

  a、提問:

  《秋思》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作者是採用了哪些意象來描繪的?請學生來回答。依據:讓學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體會作者融情於景的表達技巧。

  答案: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板書: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

  b、提問與點撥:

  在這幾個意象中,所用的修飾詞分別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答案:

  (根據學生回答,用彩色粉筆標出答案)所羅列的意象,都是比較蕭索暗淡的。

  c、請學生討論:如果是你,獨自一人,遠在天涯,在這樣蕭瑟的黃昏中孤獨地走著,你的心情該如何?

  根據課後的習題而設計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d、我的總結語:

  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蕭索的。秋天本來就容易勾起遊子的離愁別緒,何況是在蒼然暮色中,對著荒郊蕭瑟的景物,騎著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望著漫長的前路,文中的遊子更加易想到故鄉的人,觸動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樹”、“昏鴉”等這些景物的蕭條和暗淡正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是點明主旨的句子。(請學生在書中標註出)這些蕭索的景物與遊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表達方法。(板書: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

  (三)練習設計:

  1、背誦這首散曲,掌握本節課所學的基本內容。

  2、蒐集關於思鄉題材的詩句。

  依據:能使學生更好地體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識積累。

  五、說板書設計。

  元曲 (元)馬致遠

  曲牌名 題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9頁至13頁《圓的周長》,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首先我對教材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說教材

  《圓的周長》選自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第三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線圖形,上節課我們又學習了“圓的認識”,這些知識為本課的教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教材透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圓的周長前已經理解了周長的意義,掌握了關於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知道半徑,直徑的關係並且會畫圓,能測量出圓的直徑。這節課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前面的知識為這節課的學習活動做好了鋪墊。但是圓是曲線圖形,是一種新出現的平面幾何圖形,這在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教學上又深了一層。特別是圓周率這個概念也較為抽象,探索圓周率的含義以及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是教學難點,學生不易理解。但學生對各項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非常感興趣,老師只要充分發揮、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他們還是樂意做課堂的主人的!

  那麼,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三、說教學目標:

  ⒈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和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

  ⒉能力目標:透過對圓周長測量方法和圓周率的探索、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⒊情感目標: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事蹟,瞭解圓周率的發展史,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學生能理解“任何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問題,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歸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實踐運用是本節課的重點,而探索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則是教學的難點。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採取直觀演示法使學生認識圓的周長,滲透轉化思想。利用動手實驗法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圓周率,並推匯出圓周長計算公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接著運用自學輔導法,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培養“說”的能力。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啟發誘導法”層層設疑,給學生造成思維衝突,從而“逼著”學生去思考、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關係。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獨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的互動運用,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標。

  六、說教具和學具

  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的需要,我所準備的教具是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的學具是:每個小組都準備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板、直尺、軟尺、繩子、合作記錄單等。

  七、說教學流程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教學過程分為5大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複習匯入,揭示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入新課時,我先利用學生了解的圓形的特點,讓他們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在找的過程中,引入“圓形的車輪”,學生非常熟悉,趁機我讓學生大膽提問:看到圓形的車輪,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興趣高漲,趕緊問出他生活中都有得疑惑:車輪向前轉動一週能走多遠?一語激起我們這節課探索的焦點問題:車輪的周長,也就是圓的周長。我利用這個問題設下了認知障礙,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⒈自主學習,認識圓周長。

  我讓每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來,摸一摸,指一指圓的周長並用自己的話說說到底什麼叫圓的周長。然後透過電腦螢幕上的動畫演示讓學生再次感知了“圓的周長”後,揭示圓的周長概念(並完善板書)。培養了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了學生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並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

  2.結對學習,探究測量圓周長的方法。

  揭示了“圓周長”的概念後,我以一個實物圓為例,問學生可以怎樣測量圓的周長?將你的方法與同桌交流。孩子們想到了用毛線繞一週來測量,想到了把圓在尺子上滾動一週測量,還想到了用皮尺測量等。我在學生彙報的時候,特意讓他們嘗試給自己的方法起個名字,像“繞繩法”、“滾圓法”、“軟尺法”等方法,目的是讓他們便於記憶和理解。最後啟發學生們總結這幾種方法的共同點就是“化曲為直”,並滲透了這樣的一種思想。

  學生們會測量圓了,這時,我讓同桌合作測量手中圓片的周長並記錄下來。3、揭示矛盾,產生探索新知慾望。

  我快速掄起的小球,讓學生說說用以上的方法如何測量這個圓的周長?顯然,用剛才的“線繞法”、“滾動法”都無法測量,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去探討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的慾望,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4、合作交流,猜測驗證發現圓周率。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分成3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觀察猜想。

  (出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係呢?有怎樣的關係?引導學生初步得出:圓的直徑越長,它的周長就越長。

  第二層次:驗證猜想。

  我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圍繞導學記錄單,共同學習:

  透過彙報測量圓的周長,指名學生彙報,並板書一組由學生測量、計算出的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商”,並逐一把這些商寫在黑板上。3、18、3、17、3、15、3、14、3、19,(板書)讓學生觀察資料,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第三層次:演示課件

  對於學生的發現,我並不急於表態,而是演示用“滾動法”測量圓的周長的動畫過程。進一步突出“3倍多一點。”

  得出:任何一個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點,突出了重點,突破了本節的難點。

  透過以上這3個層次的教學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和小組合作精神。

  ⒋介紹圓周率

  ①首先介紹“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並介紹π的讀寫法。

  ②其次介紹“周髀算經”這本書和數學家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③最後指導看書,並讓學生說一說,你有什麼新的收穫?

  ⒌圓周長公式的推導

  根據圓周長與它的直徑關係,透過思考學生獨立地推匯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所以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用字母表示為C=πd或C=2πr(板書)。這樣透過思考、探索、分析、發現並總結規律,使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6、實踐運用: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圓的周長和圓周率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如何運用我們本課所學的知識呢?我安排學生解決以下3個問題。

  ①第1個問題:你現在能求“車輪”的周長了嗎?

  ②第2個問題:你能解決快速掄起的小球旋轉一週的周長嗎?

  學生利用周長公式很快就解決了課前所無法解決的2個問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並讓學生體驗成功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㈢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學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樂時,我又安排了3道習題:進一步鞏固新知,形成熟練技能。這一程式我主要從基礎練習、綜合練習、開放練習及解決課始問題等不同層次的練習題。促進了學生從不同角度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基礎練習。基礎練習及時檢查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綜合練習。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靈活運用,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本領。透過圓周長公式的應用,使得學生內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並充分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的思想。

  3、開放練習。透過有一定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的親身體驗思維的樂趣,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

  1、判斷題。

  (透過判斷,幫助學生鞏固新概念,加深對圓周率的理解)

  2、看圖題。

  3、求半圓的周長

  由於本課是“圓的周長”的第一課時,所以這3道題的安排以基礎練習為主,適當補充了提高練習。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很多關於圓的周長的知識,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穫?

  引導學生自己小結本節知識,使學生對圓的周長有了更明確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重點。

說課稿 篇4

  第一,依據標準說理念:

  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第二,聯絡實際說教材:

  《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是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個視窗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節課是在第一學段學習了用前後、左右、上下等表示物體的位置和東西南北等八個方位及認識簡單的路線圖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第一學段“方向與位置”內容的延續和發展,也是第三學段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的基礎。這部分內容對學生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發展空間觀念具有重要的作用。課程標準要求:在具體情境中,能用數對來表示位置,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第幾行、第幾列的規則,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的位置。

  2、能力目標: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點陣圖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依據以上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1、在現實情境中感受確定物體位置的多種方式、方法。

  2、突出在平面上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多樣性和實質統一性:都需要兩個資料。

  教學難點:靈活應用不同的方式確定物體的位置。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發展學生能力,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方格紙、水彩筆等教具。學生準備:鉛筆、練習本等學習用具。

  第三、立足發展說策略。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幾種教法:以談話法、觀察法為主,以討論法、練習法為輔,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調動學習橫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標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法的指導。我把學法確定為:觀察法、探索法、討論法等。

  第四、情境互動說流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秉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安排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談話式情境匯入。

  透過我和學生“握手交朋友”這一細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引出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好朋友(提出一個要求:只說位置,不說名字,讓大家猜一猜。)其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從而順利的拉開本節課的序幕,並揭示本課的課題:確定位置。(板書:確定位置)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體驗新知。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

  在這個環節,我打算分兩個層次進行:

  第一個層次——學習列、行的含義和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過則。

  首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幅學生非常熟悉的本班座次圖,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班長小紅的位置。在這裡,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答案:有的可能會說第幾行第幾個,也有的會說第幾排第幾個,或者說左邊第幾個等等。但是學生所說的行和排都是根據其自己的理解和習慣確定的,並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規則。由此引發學生的爭論:為什麼同一個人的位置,有人說是第4排第3個,還有的同學說是第3排第4個呢?在爭論中,很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引出列的含義:為了統一標準,我們把豎排叫做列。在數列的時候,一般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接下來,在列的基礎上學習行,對學生來講就比較容易了。明確從“排”到行,從前到後的順序後,我打算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列和行的訓練上。在此,我設計了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在來找一找班長小紅的位置,以及聯絡本班的實際找一找自己的位置。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最終目標。

  這一層次,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還數學的本來面目,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題目設問,既能達到以問促學的目的,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在剛才學習的基礎上,老師進一步提出用圓圈表示小紅的位置。此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點子圖的簡潔。

  第二個層次——數對的含義和數對錶示位置的方法。

  我先給學生設定障礙:讓學生根據剛才所學知識,跟隨老師的速度,記錄“點”

  的位置。老師說的速度越來越快,讓學生感覺到力不從心,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方法很不簡便,為後面教學數對埋下伏筆。順勢,老師提出要求:有沒有比這更簡便的方法記錄位置呢?

  學生課能會出現很多不同的表示方法:4。3;4*3;(4,3);4,3透過全班交流和爭論,讓學生逐一發現每種方法的優缺點,從而確定最科學的記錄方法:(4,3)。

  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自主發現多種方法,在老師的點撥下,找到最優的一種方法。在學生的思維碰撞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在此,老師明確介紹數對錶示位置:數對中有兩個數,我們在表述的時候,應該先表示列數,再表示行數,前後的順序是不能顛倒的。因為,小紅的位置是在第4列第3行,所以在這裡我們應先寫列數:4,再寫行數:3。數對還有它特定的書寫格式,要用括號把列數與行數括起來,並在列數和行數之間加上一個“,”

  把兩個數隔開,也就是(4,3)。我們讀作“四三”。之後,老師隨機指方格圖上的圓點,讓學生練一練。

  在這裡,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環節:讓學生用數對錶示自己的位置,先把它寫在練習本上,然後再回答。

  第三個環節:拓展應用。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我設計的練習題裡求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合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目的。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課本中的練一練:根據給出的數對,說出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這是考察學生對數對的基本理解和應用。

  剛才,同學們根據兩個陣列成的數對,能很快確定位置。生活中有沒有運用數對解決的問題呢?由此我將學生的思維帶到生活中,在這設計了第二個題:2、要求學生、任意報出某個同學的名字,讓小組內其他同學說說這個同學是在第幾列第幾行,並用數對錶示出來。

  然後,多媒體匯入練習3:在我們的廚房裡經常看到這樣的圖案:想想看用數對怎麼表示呢?再給出學生四個數對,讓其找到位置並用鉛筆標出,看一看,組成的什麼圖形?

  這些練習的設計,是讓學生利用學生熟悉的現實場景,安排了多種形式的學習,並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瞭解到這些方法不是單一的,有時也是隨著事物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

  回想這節課,說說自己的收穫有哪些?

  這個環節主要是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回憶過程中更清楚地認識到這節課到底學了什麼,透過談感想,談收穫,學生間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第五、回顧課堂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堂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為了給學生對教學內容留一個直觀、完整、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突出重點,我這樣設計我的板書:

  確 定 位 置

  豎排→列 左→右

  橫排→行 前→後

  ( 4 , 3 )

說課稿 篇5

  《父親、樹林和鳥》是西師版第六冊第六單元環保專題中的一課。課文沒有直接寫父親是怎樣保護鳥或是為鳥的生活環境提供什麼方便,而是透過我和父親關於鳥的對話,讓我們瞭解到父親透過看動靜、聞氣味就知道林中有鳥,還知道鳥兒什麼時候愛唱歌,什麼時候最容易受到傷害,感受到人與鳥是那麼親密無間,領略人與自然的融洽,體會到父親對鳥的熱愛。課文最後說: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多麼稚氣又多麼純真,蘊含著我的護鳥心願。

  我認真閱讀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及文字,認真地進行了學情的分析:父親、樹林和鳥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課題便能引起孩子們探索的慾望。每個孩子都有質疑、解疑的追求,在讀父子的對話,深深理解父子的對話中,孩子們不斷產生疑問:為什麼沒有鳥飛,沒有鳥叫,沒有鳥味,父親卻知道林中有鳥?為什麼我知道父親這時也最快樂?為什麼在最快活的時刻鳥最容易被獵人打中?為什麼父親如此瞭解鳥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疑問都將激勵著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語言學習中去,同時感受人鳥的親如一家。同時,當我走進文字時,就感覺像在溫習著一個古老而真切的童話,讓人領略到人與自然本應是十分和諧、十分融洽。反覆誦讀,用心體味,就會對文字產生更多更深的感受。綜合以上情況,我確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主動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詞語,練習用一瞬間、舒暢等詞語說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親的愛鳥之情和我的護鳥心願,激發學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父親愛鳥之情及我護鳥心願,激發學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從小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本課教學中我擬運用情境匯入法、媒體輔助法、讀思議結合等方法教學。學生的學法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進行指導。

  在分析了學情,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及教法、學法後,我設計了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並努力追尋語文教學的詩意:

  一、想象描摹,浸潤心肺

  上課伊始,一曲美妙的《鳥叫》,把孩子們帶入了鳥的天堂,並讓孩子們說說,在這美妙的音樂聲中看到了什麼,想起了哪些詞語或詩句。

  二、揣摩文字,情思相融

  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應讓學生充分地讀,體會父親對鳥的摯愛。新課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獨特體驗。在讀時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語氣。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聽讀、自讀、品讀、演讀等,透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用聲音觸控文字,用心靈揣摩文字。

  1、聽讀課文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象,然後說說聽到了什麼?

  2、自讀課文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第一遍時,要讀準字音,學習生字、新詞,讀通課文;讀第二遍時,要用心感受,看看有什麼新發現。自讀後,教師檢查學生字詞學習情況,並讓學生用簡短的語言說說讀文後的感受。

  3、品讀課文

  抓住重點句突然,父親站定,朝幽深的樹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林子裡有不少鳥。父親喃喃道。父親指著一棵樹的一根樹枝對我說:看那裡,沒有風。葉子為什麼在動?嗯,還有鳥味。父親輕聲,他生怕驚動了鳥。父親對我說:在鳥最快活的時刻,在鳥飛離樹枝的那一瞬間,最容易被獵人打中。等句子進行品讀。在教學中,採用抓重點詞深入理解、想象父親的神態、動作、語氣及教師導語煽情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深入文字,與文字進行心靈的溝通,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昇華。

  如:在體會父親突然站定,朝霧濛濛的樹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他喃喃地說:林子裡有不少鳥。這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出示句子。

  (2)幽深的樹林是什麼樣的?

  (3)喃喃道是怎樣地說?父親為什麼要這樣輕,這樣慢地說?

  (4)誰能學學父親說話的語氣,讀讀這句話?

  (5)師:父親在幽深的樹林邊就知道了林子裡有不少鳥,可我呢?

  生讀:我並沒有看見一隻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師:父親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裡有不少鳥,可我呢?

  生讀:我並沒有看見一隻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4、演讀課文

  請同桌分別演父親和孩子,練習對話。全班分角色讀。老師讀旁白,男同學讀父親的話,女同學讀孩子的話,老師給課文加入提示語。

  三、積累拓展,情思飛揚

  1、交流關於鳥類的知識及有關描寫鳥的詞語和詩句。新課程非常注重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而且注重學科的整和。透過收集資料,既培養了能力又讓學生了解了關於鳥類的知識。

  2、積累詞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指導學生運用課後2題中的詞語說話。在作業超市中,又設計了這樣的作業:用舒暢和一瞬間寫句子;抄寫課後的詞語;抄寫課文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對話;蒐集愛鳥、護鳥格言。

  3、寫一寫。提高語文實踐能力是語文教學的至高境界,透過看一看、想一想、寫一寫,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寫作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課件出示)在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的歌聲中,鳥媽媽帶著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突然一聲槍響,鳥媽媽被擊中落地。受驚的小鳥只有躲在樹林中哭泣。讓學生續寫後面的故事,可提示,如果自己碰到那隻沒有媽媽的小鳥該怎麼做?如果你看見那個獵人該怎麼做等等。

  四、昇華情感,餘音嫋嫋

  尾聲時,我讓孩子們從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一句中體味出孩子的愛鳥之情、護鳥之願。並動情地說:孩子們,父親經常來樹林,和這些可愛的小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聽懂了鳥語,理解了小鳥的喜怒哀樂,他就是鳥兒的知心朋友。讓我們像父親一樣知鳥、愛鳥,與自然界的小動物和諧相處,做他們的朋友吧!

  並配上輕快的音樂。

  板書:

  26、父親、樹林和鳥

  喜歡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