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這兒真好》的說課稿範文

《這兒真好》的說課稿

《這兒真好》的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這兒真好》的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兒真好》的說課稿1

  一、教材簡析

  《這兒真好》是國標本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講述了一隻小熊找朋友的故事,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課文可分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小熊住在荒島上很孤單。第二段(第二至第三自然段)寫小熊向雲兒請教後,開始在荒島上種樹。第三自然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寫小熊找到了朋友。

  重點: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

  難點:感悟找朋友和種樹之間的聯絡,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教法、學法

  讓學生透過讀書,自己體會感悟,然後小組間合作討論的形式,解決簡單的問題,最後,用畫一畫,演一演等學生喜歡的方式把自己領悟到的表現出來。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複習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讀詞的時候,我採用了“讀詞點兵”遊戲的形式。讀對了就有了自主點兵的資格,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讀詞的積極性很高,準確率也相對高了許多。

  (二)學習課文

  1.學習第1自然段

  先讓學生自己讀書,去理解課文。然後,在白紙上把自己想象中的荒島的樣子畫出來。有個別同學對“荒島”不太理解,畫了很多樹。就利用學生的圖進行比較,有樹的和什麼都沒有的究竟哪個才是荒島,學生一看便明白了。在理解了荒島後,指導感情朗讀把小熊的孤零零的感覺讀出來。

  2.學習第2、3自然段

  還是先讓學生自讀,然後自悟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邊交流,邊共同學習課文。適時用動畫演示來給學生直觀的印象,讓小組間討論,小熊看見雲兒的變化後,他明白了什麼?然後透過動畫讓學生體會小熊種樹的辛苦。把這種辛苦用朗讀表現出來。在學習第3自然段第三句話的時候,讓學生自讀,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成語“漫山遍野、綠葉成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不及於解釋,而是為學生展示了一幅圖片,讓學生看著圖片來試著解釋成語,由於圖片相當直觀地顯示了成語的意境,學生的難題迎刃而解,既教給了學生一種理解課文意思的方法,又透過自己發現讓使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就感。課文理解了,再讓學生在剛才的畫上把現在綠葉成陰的景象畫出來。進一步體會小島在小熊的努力下變得環境優美了。

  3.學習4、5、6自然段

  先用多媒體播放動畫,讓學生看哪些朋友來到了小島上。其次,重點指導好句子“啊!這兒真好!”把讚美的感覺讀出來,然後把句子放到課文中,讀好4、5自然段。在此設了個發散思維的題;讓學生自定一個角色,(可以是小鳥,小鹿或其他動物)假設你來到了這座島上,你會看到什麼,請你來贊一下小島,說說小島究竟美在什麼地方?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各種美麗景象透過想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呈現了出來,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後一個自然段,緊扣“高興”把小熊的感受朗讀出來。

  (三)環保教育

  學完課文後,問學生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他們透過小熊的事明白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明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他們的行,問他們:你們以後準備怎麼做?把環保的意識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去,並逐漸轉換成學生自覺的行動。

  (四)板書

  《這兒真好》的說課稿2

  【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這兒真好》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發人深思、情境性很強的童話故事,描寫了居住荒島的小熊感到孤單,尋找朋友,在天上雲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終於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必須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思想感情。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課文共6個自然段,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小熊住在荒島上很孤單。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寫小熊向雲兒請教後,開始在島上種樹。

  第三段(第4——6自然段)寫小熊找到了朋友。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及學段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第二教時的教學目標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知道“這兒”好在哪裡。使學生懂得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重要。

  3、學會7個生字,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認識兩個偏旁部首。

  (三)教學重點:

  1、讀書感悟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知道“這兒”好在哪裡。

  2、寫好“象”、“空”二字。

  (四)教學難點:讓學生透過讀書感悟到找朋友和種樹之間的聯絡,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說教法、學法】

  (一)情境教學法。

  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說課稿《這兒真好》: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這種教學方法尤其適宜運用在低年級教學中。一方面,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佔有明顯優勢,用此方法,讓兒童從感覺形象入手,以情激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另一方面,《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教材充滿童趣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了“小熊找朋友”、“小熊種樹”、“小動物來做客”等學生樂於接受的、能享受其間的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和濃厚興趣,營造鮮活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點燃思維的火花,開啟心靈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樂。

  (二)朗讀感悟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靈活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媒體創設畫面,表演等多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讀書、發現。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的方式方法,如挑戰讀、比賽讀、表演讀等,不斷激發學生情感,從學生閱讀實際出發,在讀中體會,讀中激情,讀中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並受到美的薰陶。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交流:小朋友,你們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嗎?

  2、情境激趣:(動畫演示:荒島上的小熊找朋友。)

  你願意到小熊家去嗎?為什麼?

  這一環節,教師先與學生進行輕鬆的交談,活躍課堂氣氛,然後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小熊找朋友的情境,產生動畫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興趣,使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

  (二)自讀感悟,品味體驗。

  1、自讀第2、3自然段,思考:小熊是怎麼找朋友的,他說了什麼,又做了什麼?

  2、討論交流。(隨機演示動畫:雲飄來、雲變樹、小熊種樹、綠島圖)

  透過自讀、指名讀、挑戰讀、互讀、評價讀、小組賽讀、齊讀的方式朗讀感悟:

  (1)“雲呀雲,我怎樣才能找到朋友呢?”(讀出小熊著急、難過的心情。)

  (2)小熊明白了,他在島上種呀種,種了許多小樹苗。(讀出種的樹多,及小熊種樹的辛苦。)

  (3)一年,兩年,小樹苗長大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看圖引導理解: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的詞義。讀出種樹時間長,到處是綠樹的景象。)

  3、引讀第2、3自然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和提供具體生動、可借聯想的學習背景。教學第2、3自然段時,教師設計了“雲飄來”、“雲變樹”以及“小熊種樹”、“綠島圖”等多個情境,讓學生主動感知體驗,使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文內容形成相似和諧的振動。形象有趣的動畫情境,調動起了孩子們主動學習的興趣,不同的情境創設不失為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學習狀態的好方法。

  4、過渡:如今荒島變成了綠島,現在你們願意到小熊家去了嗎?

  5、自讀第4、5自然段。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6、討論並動畫演示:(一隻鳥飛來了,許多鳥飛來了,遠處的小鹿、小象、小猴也都划著船來了。)再換位體驗:

  (1)如果你就是他們,來到這座綠島上,你喜歡這兒嗎?你會說些什麼?

  (2)隨機指導感情朗讀:

  ①“這兒真好,我就住在這兒吧!”

  ②“這兒真好,我們就住在這兒吧!”

  (朗讀方式:各自練讀——選擇自己的好朋友讀——上臺表演讀——評價——賽讀)

  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就應該讓學生擁有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因此教學中,應由教師的“指令性”轉變為學生的“選擇性”,建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的新機制。如:合作伙伴的選擇、角色扮演的選擇等等。在指導讀好小動物的話時,教師沒有範讀,也沒有指名讀,而是在激發了學生喜愛這兒的感情後,以媒體創設的情境為背景,以情感體驗為基礎,讓學生各自選擇自己的好朋友分角色來讀這兩句話。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莫大的學習熱情。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之後,自由、主動地投入了學習,生生互動,優勢互補,每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潛能,愉悅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7、練習說話:(誰)來到這兒,說:“!”(先小組討論,再大組交流)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它注重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培養。這一層次教師對教材進行開發,設計了說話練習,學生透過小組討論說出還有哪些物或人來到這兒,說了些什麼。這樣透過調動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使得教學內容新鮮而充滿濃厚的情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由於學生在前面形象的動畫演示中,已感受到了荒島的變化,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的畫面已經深深地印在腦海裡,所以學生說出了許多答案:如“這兒有這麼多樹,空氣一定很新鮮”;“這兒環境這麼好,住在這兒心情會很舒暢”;“多虧小熊在這兒進行了綠化,才有這麼美好的綠色家園”……這不正是文字所要傳達給讀者的資訊嗎?衡量學生是否理解了課文內容,就是看學生是否能夠還原其人,還原其事,還原其景,還能進行再創造。

  8、引讀第6自然段。

  (三)總結深化,想象說話。

  1、(媒體演示:荒島和綠島的對比圖。)討論看圖後的感受,從中得出小熊找到朋友的原因。

  2、配樂朗讀全文。

  3、想象說話:現在你們就是小島上安家的動物,你們會怎樣把自己的家園打扮得更美好呢?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整塊閱讀。這種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聯絡性。讓學生迴歸整體閱讀,溯本求源,使知識形成系統,明理達到高效。在媒體播放的音樂聲中,學生再次進入文字,把前面讀書過程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有聲言語盡情地表達了出來。

  (四)自主探究,重點指導。

  1、認讀“象”、“空”。

  2、(媒體演示“象”)幫助學生掌握“象”字的結構、筆順、重點筆畫。

  3、學生描紅,仿影,臨寫。

  (五)自由練習,拓展延伸。

  自由選擇完成一項課外作業:

  1、把這個發人深思的童話講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小夥伴聽。

  2、邀請自己的好朋友編一編、演一演課本劇。

  3、寫話:

  (媒體出示句式:這兒原來________________,小熊__________________。這兒現在_____________,小熊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的個性、能力有差異,佈置具有彈性的、更有利於他們發展的作業,實實在在地讓每一位學生在不同的基礎上有同樣的進步。這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最具體體現。學生見到這樣的作業,積極性都很高,很多學生都超額完成。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