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 角的分類》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上冊《 角的分類》說課稿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 角的分類》說課稿

  《角的分類》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中第三課時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裡已有了初步的接觸,對於直角已經有了一些瞭解,但是大多是屬於直觀的描述。本冊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徵。《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直線、線段、射線、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認知的角度看,學生已初步認識角,知道直角、銳角和鈍角,測量了直角90度。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對角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尤其是直角,見到的很多,但缺乏理性的認識。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對於平角和周角這兩個概念,學生認識起來比較困難,有時會產生困惑,認為平角是一條直線,周角是一條射線。對於鈍角這一概念——大於90°小於180°,對後一個要素容易忽略。同時,學生已有了一定計算機操作基礎。針對這節課的特點,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轉動活動角感受角的形成過程,認識平角、周角。進一步加深對幾種常見角的認識,掌握角與角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透過學生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滲透事物間是變化的,聯絡的思想。

  四、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認識幾種常見的角,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認識平角和周角。這兩種角比較特殊,學生容易產生困惑,平角是一條直線,周角是一條射線。

  五、設計思路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凸現教學效果,這節課我採用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採取讓學生主動探究,教師適時點撥的方法來學習,使學生在探究與體驗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學會分析、歸納等數學方法,形成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為終身可持續性學習素養的形成打下基礎。這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幾個面特點:

  1.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感受數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本節課從找生活中的角入題,到課末讓學生找身邊的各種型別的角,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進一步內化,思維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激發學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慾望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積極性,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2. 以動手操作為主,感知各類角

  心理學家皮來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在生活中學生已接觸了很多的角,為此,我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機會,提供了展示的平臺。我讓學生利用活動角找到很多的角,平角、周角是怎樣的角,概念在操作中產生,角的概念逐步完善,這時一種學習數學的新境界。轉活動角、量角、找角、折角等等,讓學生充分感知與體驗,來主動建立各種角的表象,概括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特別是透過轉動活動角感知平角和周角,透過學具,讓學生探討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間的關係,重點是要引導學生依據角的度數加以區分,透過這個活動的設計來突破難點。

  3. 主動探究、合作交流,體驗角的分類。

  這節課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設計了3次小組活動,為學生合作學習搭建了平臺。其一轉動活動角,感悟各種角,透過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學具(三角板、量角器等)操作量角,對比比較,交流辯論,探究得出結論: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理解並掌握1周角=2平角=4直角。突出學生的學習體驗、探究活動,重視課堂的開放對話與動態生成。其二在學生認識了平角和周角後,把角家族中的角分類,重新整理,小組研究得出銳角和鈍角的度數範圍,特別是對於鈍角的界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其三是在最後一個練習上,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也可能有學生生成的問題)“兩個銳角能拼成什麼角?”學生透過舉例,小組交流得出結論。 總之,這3個小組活動的設計,尊重學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活動。

  4、重視資訊科技的科學應用,體現學科整合。

  嘗試著把計算機作為數學學習的探究工具。人機互動,改變了只是教師演示,學生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使用課件,轉活動角,得出各類角,用學具來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數及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提升學生的認知與思維層次。總之:整個設計整合多種資源,拓展空間,凸現數學的探究活動。既為突出學生的學,也注意體現教師的導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