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精華】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四篇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精華】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四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班科學活動教案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1

  一、活動背景

  "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非常廣泛,但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得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孩子們在玩彩棒的時候無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著靠在一起竟沒有倒下,孩子們對此很驚奇,於是我就產生了設計科學活動"有趣的三腳架"的想法。試圖透過活動引導幼兒在遊戲中發現科學,產生探究興趣,並能進一步關注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二、活動目標

  1.用彩棒操作撐起橡皮泥,探究"三腳架"結構特點和穩定的特性。

  2.在製作"三腳架"的過程中發現並樂意解決問題。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活動重點 用彩棒操作撐起橡皮泥,探究"三腳架"結構特點和穩定的特性

  活動難點 在製作"三腳架"的過程中發現並樂意解決問題

  三、活動準備

  彩棒若干,橡皮泥若干(分成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小團),關於三腳架的照片、多媒體裝置,乒乓球(與幼兒人數相等),有關材料(筷子、遊戲棒、吸管、牛皮筋、茅根等)

  四、活動過程

  (一)引入課題

  T:"老師帶來了兩樣東西,是什麼?"(揭示材料)

  T:"這是彩棒和橡皮泥,今天我們要用這兩樣材料來玩一個好玩的遊戲。" 【介紹操作材料引入課題,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

  (二)探索將彩棒撐起橡皮泥,發現"三腳架"穩定的特性

  1.第一次嘗試,探索用彩棒撐起橡皮泥

  T:"請大家用彩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穩穩地放在桌上。大家來試試看。"(放音樂、幼兒操作)【簡練明確地提出操作要求】

  T:"你們成功了嗎?誰來介紹一下?"(幼兒回答)

  T:"你用了幾根彩棒?你是怎麼把橡皮泥撐起來的?""彩棒撐起來的時候是不是都是並在一起的?是怎麼撐起來的?" 【教師指引幼兒具體、明確地說出彩棒如何撐起橡皮泥,讓幼兒初步獲得"三腳架"的結構經驗】

  T:"請你在相應的數字下面打鉤記錄一下,表示用了*根小棒撐起了橡皮泥。" 【學習簡單記錄】

  T:小結:"剛才小朋友有的用了4根彩棒、有的用了5根彩棒,他們都成功了,真棒!" 【操作-討論-小結,幼兒在豐富第一次探索經驗的同時,獲得成功體驗】

  2.第二次嘗試,探索用最少的彩棒撐起橡皮泥

  T:"大家願不願意接受挑戰?請大家用最少的彩棒把橡皮泥撐起來。"(幼兒再次操作)【循序漸進地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關注提問的層次性】

  T:"你們都成功了嗎?誰來介紹一下,你用了幾根彩棒?"

  T:"你是怎麼插的?上面是怎樣的?下面是怎樣的?"

  T:"有沒有和上面數量不一樣的?""你用了幾根彩棒?"

  T:"現在最少用幾根彩棒能把橡皮泥撐起來?兩根能撐起來嗎?為什麼?有個小朋友她試了兩根彩棒撐起橡皮泥的,我們來問問她。""恩,原來兩根彩棒撐的時候不穩。" "一根彩棒能撐起來嗎?"【第二次操作-討論-小結,幼兒獲得更多操作經驗,不同能力的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認識的發展】

  3.第三次嘗試,探究三腳架的結構特點和穩定特性

  T:"有的小朋友沒有試過三根彩棒撐起橡皮泥,現在請大家都一起來試一試,用三根彩棒把橡皮泥撐起來。"(幼兒再次操作)【透過操作努力讓所有幼兒都獲得三腳架的有關經驗】

  T:"我們發現最少用三根彩棒能把橡皮泥穩穩地撐起來,象這樣圍繞一箇中心點,把彩棒下面分分開,讓彩棒下面圍成一個三角形,這種架子就叫三腳架。"

  【教師在幼兒三次操作獲得三腳架的有關經驗後,揭示出三腳架的概念,易於被幼兒理解和接受】

  (三)瞭解生活

  T:"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腳架,你知道嗎?""我們來看一看"。(播放照片)

  T: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腳架,它們能把東西並穩穩地撐住,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方便。"【教師在幫助幼兒擴充套件生活經驗的同時,向孩子揭示了遊戲到生活是密切聯絡的,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四)活動延伸

  T:"老師也做了一個三腳架,是用什麼做的?你們能做嗎?這裡有很多材料,我把它放在區域裡,小朋友在區域遊戲中可以去玩一玩,做一個漂亮的三腳架。"【鼓勵幼兒在區域遊戲時運用生活中的常見材料製作三腳架,進一步培養幼兒的操作能力,使科學活動生活化,同時也體現遊戲迴歸生活的理念】

  (五)設計反思

  《綱要》指出:幼兒園"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本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對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操作貫穿始終,教師在活動中無論是對操作結果的總結還是對記錄過程的提示,都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為孩子創設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做活動的主人,從而真正成為了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領者。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既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探索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中班的孩子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記錄的能力,這些能力需要在各種活動中不斷加以練習才會得以提高。科學活動是培養幼兒操作能力、學會記錄的重要途徑。從幼兒科學活動的目標來說,培養孩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方法無疑最重要的。因此,我在"有趣的三腳架"這一活動中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透過幼兒三次不同層次的操作,建構了關於"三腳架"的經驗,發展了探索能力。通過了解"三腳架"在生活中的運用,完成了遊戲經驗到生活科學的過渡,知道生活中的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有效地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和探究態度。

  幼兒在表述操作過程時,要講清三腳架是如何架起來的有點困難,因此我在引導幼兒討論時分成幾步引導,讓幼兒從完整到區域性地說清楚操作經過,揭示科學道理。每次探究,都是以"操作-討論-小結"的順序開展,對幼兒的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使整個活動發展呈螺旋式上升狀態,從而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蔬菜的種類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複雜,這給幼兒認識蔬菜帶來了一定難度。幼兒在進餐時,我發現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挑食、偏食現象十分嚴重,對自己不喜歡的蔬菜有嘔吐現象。針對這一情況,為了培養幼兒的認識能力,讓幼兒學會對進行分類,教育幼兒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我設計了“一籃蔬菜”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能認識幾種常見的蔬菜。

  2、鼓勵幼兒試著給蔬菜分類。

  3、學說:“我喜歡吃……”。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蔬菜卡片、蔬菜、小籃子若干;

  2、將洗淨的蔬菜胡蘿蔔、白蘿蔔、西紅柿、黃瓜、等色彩鮮豔的蔬菜藝術的裝在一個籃子裡。

  活動過程

  一、廚師神秘禮物,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1、用白布遮著竹籃子,讓幼兒猜猜裡面有什麼?

  2、揭開白布後,讓幼兒整體看一看:這籃蔬菜好看嗎?什麼地方好看?(請幼兒自由發言)

  二、利用課件教幼兒認識蔬菜並試著分類:

  1、教幼兒認識幾種常見的蔬菜?

  2、給蔬菜分類:根莖類、蔬果類、青菜類。

  三、分一分:

  請幼兒每人拿一張蔬菜卡片,說出拿的是什麼?然後給它們分類。

  四、送蔬菜寶寶回家:

  1、教幼兒學說:“我喜歡吃……”

  2、選擇自己喜歡的蔬菜,放在籃子送它回家。

  生活教育

  告訴幼兒蔬菜有營養,不要偏食,不吃蔬菜不生病。

  活動延伸

  學唱《小小姑娘》鞏固所學知識。

  活動反思

  現在蔬菜的種類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複雜,這給幼兒認識蔬菜帶來了一定難度。幼兒在進餐時,我發現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挑食、偏食現象十分嚴重,對自己不喜歡的蔬菜有嘔吐現象。針對這一情況,為了培養幼兒的認識能力,教育幼兒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於是我設計了“一籃蔬菜”這一活動。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豐富多彩的塑膠製品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塑膠製品在生活中用途廣泛。學習這一課題讓幼兒明白,塑膠製品它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同時也造成了“白色汙染”的危害。幼兒在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各種塑膠製品的實物,因此,這一課題幼兒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時,這一課題中的教具,具體、直觀、豐富多樣,大量生動的實物教具易於刺激幼兒感官,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迫不急待的探索慾望。有關“白色汙染”對幼兒來說總有些抽象,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課前組織幼兒清理園內的塑膠垃圾,一邊清理,一邊讓幼兒說出垃圾對環境的汙染,因此,我就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塑膠製品,瞭解其特性,知道塑膠製品用途廣泛。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進一步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3、教育幼兒不要亂丟塑膠製品,防止環境汙染。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透過對具體實物的觀察比較,讓幼兒在探索中認識各種塑膠製品,知道它的特性。

  活動難點:

  幼兒透過親身體驗和觀察,建立了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幼兒自帶塑膠製品一兩件。

  2、水、袋子、玻璃球、塑膠球、金屬勺子、塑膠勺子等。

  3、在活動區域投放各種各樣的塑膠製品。

  活動過程:

  1、認識塑膠製品,瞭解其用途

  師:小朋友,這裡有許多的東西,誰來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

  幼1:杯子。

  師:它是用什麼做的?

  幼2:是用塑膠製成的。

  師:把話說完整。

  幼1:我看到了一隻杯子,可以用來喝水,是用塑膠製成的。

  幼2:我看到了一個牛奶瓶,是用塑膠製成的。

  幼3:我看到了一個花盆,是用塑膠製成的。

  幼4:我看到了一把梳子,也是用塑膠製成的。

  師:那所有這些用塑膠製成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塑膠製品。

  (評析:這個環節是讓幼兒自由發言,說說自已看到了哪些塑膠製品,知道塑膠製品的名稱)。

  師:除了這些,你還看見過哪些塑膠呀?

  幼1:積木,是用塑膠做的。

  幼2:放橡皮泥的桶是用塑膠做的。

  幼3:洗髮水的瓶子也是用塑膠做的。

  幼4:汽球是用塑膠做的。

  幼5 :透明膠也是用塑膠做的。

  (評析:這個環節主要讓幼兒瞭解塑膠製品的用途,由於幼兒自帶了很多的塑膠製品,活動區裡又投放了很多,因此,幼兒你一句、我一語的討論著各種塑膠製品,且討論的話題非常強烈,激烈的討論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拓展了幼兒的知識面)。

  2、探索瞭解塑膠製品的特性

  師:小朋友想不想去看一看、摸一摸這些塑膠製品呢?

  在你們的桌子上還有許許多多塑膠製成的東西,請你用你的小手去摸一摸它有什麼感覺,你能發現什麼秘密?也可以跟好朋友交流、商量一下,然後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聽。

  師:誰來說說你在玩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什麼感覺?

  幼1:塑膠的汽球摸上去很軟,可以吹大。

  幼2:塑膠的杯子摸上去很光滑,有點硬。

  幼3:塑膠的.瓶子也很堅硬。

  幼4:塑膠的筷子摸上去也很光滑。

  師:塑膠製品,它的形狀不同,顏色鮮豔、有的薄、有的厚、有的摸上去很軟、有的摸上去很硬、塑膠製品除了顏色鮮豔之外,看上去也很美觀、很輕巧、使用起來很方便,而且不容易摔壞。它不怕水、不滲水,塑膠製品很受大家的喜歡。

  (評析:這一環節是讓幼兒在認識塑膠製品的同時,進行探索,瞭解塑膠的特性,讓每個幼兒去摸摸、玩玩有什麼感覺,觀察塑膠製品的不同點,激發幼兒探索事物特徵的興趣。引導幼兒在探索中獲得知識和經驗)。

  3、操作,進一步探索其它特性

  (1)提出操作要求,讓幼兒參加每組的活動

  (2)出示玻璃球、塑膠球、金屬勺子、塑膠勺子、各種食品的袋子,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

  (3)請幼兒把材料放到水裡,再去玩一玩,看看還能發現什麼秘密?有沒有不同的地方。

  師:剛才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也發現了玻璃球、玻璃杯都是玻璃製成的,容易摔壞,放在水裡會沉下去,而塑膠杯、塑膠球不容易摔壞,而且拿在手裡感覺很輕、馬夾袋也不容易漏水。我們小朋友在以後的活動中還可以繼續去探索一下。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玻璃杯、玻璃球、塑膠杯、塑膠球、馬夾袋,讓幼兒在寬鬆的氛圍中進一步探索。讓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感受活動的樂趣)。

  4、教育幼兒不亂丟塑膠製品,愛護環境

  (1)塑膠製品雖然有許多的優點,但也有缺點,你們知道它的缺點是什麼嗎?

  幼1:不容易腐爛。

  幼2:燒了有易味。

  幼3:汙染環境。

  幼4:有的塑膠有毒。

  (2)那我們怎樣來減少塑膠製品的危害呢?

  幼1:不把塑膠放在嘴裡。

  幼2:不亂扔塑膠製品。

  師:因為有的塑膠有毒,對人、動物和植物有害,塑膠不容易腐爛,容易汙染環境。所以說不要隨便亂扔塑膠製品,吃下來的暑片袋子等一定要扔到垃圾桶裡。這樣環境就不會受到汙染,生活會變得更美好。

  (評析:此環節中,主要是為了培養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設計的,透過課前的“垃圾清理”,引導幼兒說出塑膠製品對環境的汙染和對人們的危害,教育幼兒不隨便亂扔塑膠製品,儘量少使用塑膠製品,透過提問和引導,讓幼兒瞭解塑膠製品的優缺點,培養了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延伸:

  創造環境,在活動區多投放各種塑膠製品,讓幼兒在活動中自然鞏固對塑膠製品的認識。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選材、設計都從幼兒的生活出發,每一個環節給幼兒提供了表達和探索的機會。透過看看、玩玩、摸摸,瞭解了塑膠製品的特性和用途,以及塑膠在人們生活中的運用廣泛,幼兒對塑膠製品是非常的熟悉,但是他們對塑膠製品的瞭解又是零散的,需要教師幫助他們梳理原有的經驗,讓他們辨證地認識塑膠製品的優勢與危害,從而萌發初步的環保意識。在活動中我讓幼兒比較瞭解塑膠的特性、說說用途、瞭解塑膠的危害,樹立環保意識等環節。透過與玻璃製品比較,讓幼兒知道塑膠具有輕巧、不容易碎、顏色漂亮等特點,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講述生活中的塑膠製品。瞭解塑膠的危害性,從小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的信念,從而萌發幼兒的環保意識。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觀察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瞭解兩棲動物的生活習性。

  2、知道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

  活動準備:

  圖片 錄音 課件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1、師: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

  2、模仿青蛙的叫聲。

  3、師:你們見過青蛙嗎?誰知道青蛙是什麼樣子的?

  二、出示青蛙和蝌蚪的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主要特徵。

  1、出示青蛙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青蛙的特徵。(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著綠衣裳,露著白肚皮,四條腿。)

  2、師:你們知道青蛙小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嗎?

  3、出示蝌蚪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蝌蚪的特徵。(黑黑的身體,大大的腦袋,細長的尾巴。)

  三、瞭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1、師:真奇怪,小蝌蚪和青蛙長得一點都不像,那麼小蝌蚪是怎麼變成青蛙的呢?

  2、師: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變青蛙》。

  暖和的春天來了,池塘裡的冰融化了,青蛙媽媽在泥洞裡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它從泥洞裡慢慢的爬出來,伸了伸腿,撲通一聲跳進池塘裡,在碧綠的水草上產下許多黑黑的、圓圓的卵。

  春風輕輕地吹過,太陽光照著,池塘裡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產下的卵,慢慢的活動起來,變成了一群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 它們在水裡游來游去,非常快樂。過了幾天,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後腿,過了幾天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慢慢變短了,不見了,小蝌蚪變成了一隻只非常可愛的小青蛙了。

  3、教師邊講故事邊播放課件。

  4、提問:青蛙媽媽在水裡產下了什麼?

  卵慢慢變成了什麼?

  小蝌蚪先長出什麼,又長出什麼,什麼不見了,最後變成了什麼?

  5、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6、幼兒為蝌蚪成長卡排隊,教師巡迴指導。

  7、教師和幼兒共同擺放蝌蚪成長卡,鞏固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

  8、遊戲:蝌蚪變青蛙。

  四、瞭解青蛙的生活習性。

  1、青蛙生活在哪裡?(既可以生活在水裡,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是兩棲動物。)

  2、青蛙吃什麼?(蚊子、蒼蠅和田野裡的許多害蟲)

  五、教育幼兒要愛護青蛙。

  1、師:青蛙有什麼本領?

  (青蛙最大的本領就是捉害蟲。)

  2、師:那青蛙是怎樣捉害蟲的?

  (青蛙的嘴巴里會分泌一種黏液,當看到有害蟲時,它就會伸長舌頭將害蟲粘住吃掉,如果離它遠的話,它就會輕輕的跳過去伸長舌頭將害蟲粘住吃掉。)

  3、師:那你們知道一隻青蛙一年可以捉多少害蟲嗎?

  (青蛙是捉蟲能手,一隻青蛙一年可以消滅一萬隻害蟲,保護了莊稼。)

  4、師:青蛙的本領這麼大,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呢?

  小結:不要去捕捉和吃青蛙,不要做傷害青蛙的行為。看到有人捕捉青蛙和小蝌蚪要去阻止。青蛙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大家都要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