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帶雨的花》教案

《帶雨的花》教案

《帶雨的花》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帶雨的花》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諒、誘”等5個生字,掌握“偷、請、躲”等9個會寫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詩的內容,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與詩中的小朋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4、感受詩人豐富的想象,激發孩子們讀詩的興趣,享受美好的兒童詩的潤澤。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內容,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與詩中的小朋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詩歌,蒐集有關詩歌、金波的資料,幻燈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情引趣、匯入新課。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師:“看到題目,你們想知道什麼?”

  (學生暢所欲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喜歡的方式解決,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名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誘餌”等詞語可以利用圖片進行理解。

  如:“盡情”、“香甜”、“原諒”等詞語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對於其他詞語可以師生共同解決。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自然段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再讀課文,瞭解詩歌內容。

  1、默讀詩歌,說說這首詩歌寫了一件什麼事?

  (詩歌描述了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到大自然中盡情玩耍,又愛媽媽,不忘給媽媽採朵帶雨的花,又怕回家捱打的愧疚心情。)

  2、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學生暢所欲言)

  3、帶著自己的體會讀一讀詩歌。

  作業

  1、書寫生字。

  2、朗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回顧匯入

  1、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9課《帶雨的花》,齊讀課題。

  2、師:請大家回憶一下,金波老爺爺的這首敘事詩主要寫了什麼?

  (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回憶詩的主要內容)

  3、是呀,金波爺爺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小姑娘偷偷跑出了家,盡情地玩耍的情景,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小姑娘呢?那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個充滿童真的世界,請同學們開啟書81頁。

  二、品讀文字,情感體驗

  1、師範讀,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畫下來。

  2、師: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

  三、交流體驗,昇華情感

  學生彙報,教師指導朗讀,在讀中品位情感。

  預設

  1、“我偷偷的跑出家,盡情地玩耍。我忘記了您,也忘記了家。”

  (生:調皮的孩子)

  師:你有沒有偷偷跑出去玩耍的經歷?玩的怎麼樣?開心嗎?有沒有擔心回家後被責罵?把你的經歷和大家說一說。

  (學生談自己偷跑出家的經歷,說出自己當時的心情。)

  2、“我去追趕蝴蝶,它躲進了一朵小花。”“我向叔叔要一條小魚,向老爺爺要一條小蝦,我保證不會吃掉它們。”

  師:從中你能看出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文中的‘我’是一個善良、有愛心,熱愛小動物的孩子)

  3、“忽然下起了雨,雨點又急又大,打在臉頰上,又疼又麻。我想起媽媽最喜歡這帶水珠兒的鮮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孩子貪玩,愛媽媽)

  4、“我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我會挨媽媽一頓罵,甚至一頓打?”你有這樣的經歷嗎?說你當時的心情。

  四、情感朗讀,加深理解

  1、師:其實我們每個少年兒童都愛玩,有好奇心,充滿童真。那就讓我們自己來扮演文中那個不聽話的孩子,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歌吧!(學生練習朗讀,可以自己讀,可以小組合作朗讀。)

  2、展示朗讀,其他學生評議。

  五、擴充套件延伸,積累實踐

  師:如果你就是那位媽媽,望著那把帶雨的花,會怎樣對待您的孩子呢?請你們拿起手中的筆代替那位媽媽給孩子寫幾句話吧。

  從題目入手,質疑激趣,產生閱讀期待。

  用多種方式來理解詞語,教給學生自主識字方法,提高學生自學生字詞的能力。

  檢查朗讀情況,發現閱讀障礙,徹底掃清字詞障礙。

  瞭解詩歌內容,培養學生的整體感悟能力。

  瞭解學生對“我”的感受,尊重學生的體會。

  複習舊知,引出新授。

  依中心問題為依託,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

  師生共同討論交流,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調動學生日常玩耍時的情趣積累,邊讀邊想象,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與詩歌融為一體。

  整體回顧全文,美讀中品味詩中所蘊涵的情感。

  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