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教案設計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教案設計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始得西山宴遊記 教案示例一。

  2.體會本文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藝術特色。

  3.瞭解“為”、“窮”的不同用法。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

  計算機課件(包括難詞句理解,比較閱讀文章)。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多麼令人留連忘返的境界呀!這是誰創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這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為我們描繪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貶永州十年間,遍 遊佳山秀水,藉以排遣心中的愁悶,並創作了一系列山水遊記,其中尤為人們傳誦的是《永州八 記》,我們已經學習了《小石潭記》,今天將再次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巔,感受其高峻峭拔 的特立之景,體會作者抒發的內心感受。

  (解說:學生已學習過《小石潭記》,教師由文中佳句匯入,便可引起共鳴,溫故知新,激發興趣。)

  二、介紹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世稱河東先生。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26歲中“博學宏詞”科,授官集賢殿正字。後改任監察御史裡行, 與韓愈、劉禹錫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罷“宮市”,免 雜稅,打擊貪官,但遭宦官、藩鎮等腐朽保守勢力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其成員遭到迫害,叔 文被殺,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長達10年,後雖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貶為永州刺史。在 柳州任職時,主持開挖水井,興辦學校,廢除奴婢制度,深受當地民眾愛戴。病逝於柳州住所,世稱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響;曾提出“官為民役”的觀點。政治上他 是失意者,但在文學創作上卻成就卓著,表現在寓言、傳說、山水遊記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 八大家之一,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始得西山宴遊記 教案示例一》。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永州八記》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 記》《小石城山記》。他寫的遊記不僅文筆簡潔,描摹生動真切,富有詩情畫意,而且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寄託著對生活遭際的感慨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始得西山宴遊記》是《永 州八記》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寫偶識西山的欣喜,寫西山形勢的高峻,寫宴飲之樂,寫與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 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①學生自讀:圈出生字、生詞,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標記解決。

  ②教師範讀:補充註釋。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隱:躲避、隱藏。

  ③學生朗讀:讀準字音、停頓、語調。

  (解說:反覆讀課文,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以便讀準字音,熟悉課文內容。)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畫疑難詞句,並質疑。

  ③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④複述主要內容。

  (解說:學生合作理解,培養合作學習意識,讓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培養自學 能力。互相質疑、解疑,是為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互相啟發,提高學習效率。)

  (3)瞭解課文的內容與形式。

  ①說說作者圍繞“始”“遊”敘寫了哪些內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麼特點?

  討論解決:

  第1段寫遊西山前,自以為永州的奇山異水自己都遊遍了,面對幽泉怪石飲酒娛樂自然灑脫。第2 段寫遊西山,透過望而見其異,登高知其隱,醉而忘歸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勝景的喜 悅。第3段點明遊西山的時間。

  文章過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為過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異之”領起西山之 遊,結尾“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與前文相照應。

  (解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了前面的反覆誦讀,學生很容易明白主要內容,教師應鼓 勵學生大膽發言,對內容與形式的理解應提倡學生提出個人見解,不要被老師的觀點所左右。)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作者為什麼說“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2)文章中心內容是記敘西山之遊,作者為何開篇從他處著墨?

  (3)作者借西山之遊,抒發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感受?

  (4)文中兩次寫滿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樣用比照映襯來寫西山之景?

  (解說:教師先提出五個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解答,教師要及時肯定表揚學生的理解,鼓勵學生 積極思維。問題的提出可以根據學生理解程度及時應變處理。)

  提示:

  (1)作者遊奇山異水是想聊以忘憂。文章開頭即寫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貶謫南荒後“恆惴慄”鬱 悶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雖然他幾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異水,但卻沒有給他帶來特殊的感受,沒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 特”之處。然而當作者“坐法華西亭,望西山”時,“數州之壤”盡收眼底,方覺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無法相比的,這高峻的西山卓爾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漸漸地作者不知不覺與天地萬物融 為一體,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引觴滿酌”,沉醉於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深切體會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認為西山之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