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重陽節> 關於傳統節日重陽節的作文600字

傳統節日重陽節的作文600字

關於傳統節日重陽節的作文600字

  導語:重陽節是我們中國從古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跟許多的傳統節日一樣,當然也是少不了一些相關的傳說,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傳統節日重陽節的作文600字,歡迎閱讀參考!

  傳統節日重陽節的作文600字1

  重陽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他讓我快樂也讓我悲哀。為什麼?因為我有個表哥,名重陽,他為人寬厚大量,特別是對待我們這群表兄弟。我更是愛他,雖然他比我大好幾歲,但我對他就好像對同齡的好朋友。但很不幸,幾年前,他慘遭毒殺,從此人間蒸發了。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是眾人皆知的傳統節日。

  家鄉的重陽節,大多風俗和其它地方一樣。只要是祭拜祖先,吃壽桃,爬山,放風箏。

  臨到重陽節前,各村各戶就開始匆匆忙忙地準備各種各樣的美食,有雞肉、丸子、油菜(其它青菜也有,不過我很喜歡吃油菜)、壽桃。到了重陽節那天,人們就會在特定的時間,成群結隊地拿著各自準備好的食物到祠堂祭拜他們的祖先。祭拜主要是上香、說語、燒元寶、放鞭炮。轟轟烈烈地鞭炮聲,激起人們的懷念之心……

  祭拜完祖先後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吃壽桃。千萬別誤會,那不是桃子,而是剛剛祭拜時說的壽桃,那是一種用糯米粉、糖、食用粉紅色素等材料所製成的,表面很光滑,像果凍一樣,還刻有桃子、壽字。形狀有的像桃子,有的是個圓形。記得每次我都會吃上一大半,好飽呀!

  接著是爬山活動了。每個家庭都會組織一些人去爬山,還可以在山中野炊呢!(要注意防火哦!)在山路上,你可以說笑、唱歌、談心……而我則會坐在一棵老樹下,幹什麼呢?懷念我那永別人間的表哥:表哥,你在那還好嗎?過很快樂嗎?犯罪人已被逮捕了,你好好安息吧!最後是放風箏。大家會在山頂上做一個大風箏,然後在上面寫上各自的思念或願望,只要是好的'。接著將風箏放上那蔚藍的天空,送信人——風,就會將你的思念寄託給你所想的人,將你的願望寄給“夢想成真”者……

  重陽、重陽,何為重陽?就是重返陽間作文人網你也可以投稿,將虛有化為現實,將難過變為快樂!

  啊!思念你,我喜愛的表哥!

  傳統節日重陽節的作文600字2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洋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我所在的城市——上海,這裡沒有山,僅有的也只是小山丘,即使登上去,也無法感受“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的意境,可這絲毫沒有減退我們上海人對重陽節的興致。在大大小小的糕點店裡,都擺滿了插著彩色旗子的重陽糕。社群裡也組織開展重陽節的活動。這次,我校歡樂團隊的主題也是重陽節。在我鄉下的外婆家,那兒的重陽節才叫熱鬧呢!到那時,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到大山下,開始登高。這麼多人一起爬山,別提多有趣呢!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每當此時,我都要打個電話給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祝他們節日快樂,因為這是他們的節日,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文明遺產,我們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就在眼前了,讓我們一起開開心心地度過吧!

  傳統節日重陽節的作文600字3

  一天,有人發現鄰家窗子洶湧地冒出煙來,懷疑其家失火,趕緊跑去檢視,看了一回才知道,那家人信佛,家裡供了佛龕,重陽節了,給佛上了大供,香爐中豎一大捆香,把個屋子燻得狼煙地洞的。

  古代類書中有不少關於重陽節的資料,其中陶淵明的故事有些意思。陶淵明五十多歲的時候,家境貧寒,又是九九重陽,沒有酒喝,走到菊花叢那裡去坐,一坐坐了很長時間,這時候遠遠看到一個穿白衣服的人走來,原來是他的朋友王弘給他送酒來了,他也不多話,拿過酒來就喝,一直喝到醉。若把陶淵明這個說成是行為藝術,卻又比現在一些人的強多了。關於九月九,我在一篇文字裡曾經寫過一回。九,在中國文化中為陽數,這跟“周易”有點關係。月也逢九,日也逢九,九而又九,故曰重九,陽而又陽,故又重陽。這似乎給了人一點什麼啟示,於是,中國古人便覺得這是很吉利的。曹操的兒子曹丕在給人寫信時就說:“歲往月來,忽然又是九月九日了。九是陽數,日月並列呼應,民間對重九這個名稱特別喜歡,以為宜於長久,所以就到高處擺宴歡聚。”

  重陽節是個詩味很濃的節日,若把古來和重陽節有關的詩歌蒐集起來,一冊兩冊怕裝不下。齊竟陵王蕭子良有一首《九日侍宴》詩:“月殿風轉,層臺氣寒,高雲斂色,遙露已團,式詔司警,言戾秋巒,輕觴時薦,落英可餐。”屈原曾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蕭子良可能是要證明屈原說的是對的,秋菊之落英的確可食,只是不知他寫這詩時是否真的吃了。

  說到重陽節,人們自然又會想到一個古時候的故事。據說東漢有個費長房,貫會醫療眾病,鞭笞百鬼。他有個學生叫桓景,一天,他對桓景說:“你要有災啊!趕緊去做一些紅色的口袋,弄些茱萸裝在口袋裡,讓全家人系在胳膊上,九月九日登到山上去,喝點菊花酒,就可以除災解難了。”桓景就照著他說的做了,到了那天,全家人登到山上去,晚上回到家來一看,雞鴨鵝狗死了個乾淨。九月九飲酒賦詩,這是文人儒士的事,重陽節登高避邪,這又有些道家味道,九九重陽和佛家又有什麼關係,這又是檻外人所不知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