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經典的議論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文化經典的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從上小學三年級認了幾個字開始,父母就開始讓我讀少兒版的《詩經》、《大學》等等,當時真是一頭霧水,讀一頁還要老老實實翻半天詞典。直到現在已學了不少,雖然只是大略上的,卻覺得自己已“滿腹經綸”了,倒真有了頓悟的感覺。
這頓悟一,便是傳統文化–她的軀幹、她的精神並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觸及的。她就來源於社會,存在於自然,孔孟的功勞就是智慧的發掘,讓我們這些後輩可以用手捧著讀。而且綿延幾千年的幾件事,諸如春節、端午、重陽、中秋以及它們代表的國民級文化也誕生於春秋戰國,我們的國家民族也誕生在戰國末期。
這頓悟二,正是照應了那句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於傳統文化以及她的載體–典籍,我的態度與大多數人有細微的差別。文化經典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一代一代地賦予那個時代的精神和思想,才得以看見現在書上浩如煙海的註釋。我們可以想象到孔孟以及以後千千萬萬的思想家們的思想,在經歷了千年浩蕩之後,我們是否還能正確認識到這文章中的原意?其實,我們都不是聖人,也只能斷章取義從中取來我們能利用的零件,裝進腦子裡,待日久天長,它們在那裡自然發酵,釀成各自的美酒。
現在,我們的文化經典已經被賦予了太多太多的意義:我們把她當成通往更高經濟水平的精神跳板;我們把她當成唯一文化加以再次推崇,如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現代翻版。甚至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傳統文化仍然被用以抵抗諸如美國腐化和拜金主義的入侵。只是這源遠流長的文化已經不堪重負了,這是偉大的孔子孟子所沒有想到的吧。我想,這局勢倒真象生物課上學的蛋白質翻譯–從DNA上截一小段,再送到核外去加工一下,人見人愛的蛋白質就誕生了。讀了這麼多的文化經典,放下書本,也該有自己的想法了,信念是自己總結的,拾先人之牙慧也絕非信念。
聖賢說過:敏於行訥於言。不錯,讀到這句話就應該抬起頭,撥開書林去眺望天地了。在那裡一定要保持認知的敏感和自知之明的沉默。這就是我讀中國文化經典所感、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