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議論文:不要以為這就是生活
王開嶺說,好的東西都是原配的,好的東西應是免費的。所以他把古典之殤稱為“紀念原配的世界”。那什麼是“原配的世界”呢?
我一直以為,我在這城市之間每天穿梭,足夠了解這世界的樣子:清晨是以一棟樓裡幾個住戶孤獨亮著的燈開始的,夜晚是以一排排路燈和一片片霓虹結束的。我以為這就是生活,但我錯了。
過去的我從未注意到那些自然的細節,那些曾經來過卻又告別的風物,那些被人類辜負的生存元素。比如河流,井泉,寂靜,黑夜,流螢,蟲鳴,水橋,城丘,荒野,鴿哨,燕巢,鄉村······比如農曆,節氣,禁忌,故鄉,耕作,女織,腳力,街坊,漫步,放學路上······
但是在我的生活中,我已經看不見他們了。
父輩把祖先的文化遺產交到我們手上,卻沒能把誕生那些佳句的空間和現場一併予之。當我們動情吟哦的時候,已經找不到多少相配的物境和詩意了。
讓我們來看看吧:一邊是禿山童嶺、雀獸絕跡,一邊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書聲朗朗;一邊是霾塵濁日、黃沙漫天,一邊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詩情畫意——現代人生生地將古人留下的美銷燬了,現實空間裡與那些風雅的詩句全無對應之物,卻要少年人硬硬地抒情和陶醉,真是自欺欺人。不知何時,我們的世界開始以驚人的速度變化著:蓋起的高樓,四通八的道路,高起的煙囪······不可否認,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新建的高樓讓住宅更加穩固安全,發展的科技讓生活更加舒適愜意。
古典場景的缺席,不僅意味著風物之夭折,更意味著眾多美學資訊與精神資源的流逝。不久,對原版大自然喪失想象力的我們,將對古籍中那些偉大的美學華章和人文體驗徹底不明就裡,如墜霧中。
這個時代,不變的東西太少太少了,生活中的.那些美好,到現在只能用來緬懷。當夜晚的靜謐被浮躁的聲音打碎,黑暗不再黑,當曾經的繁星點點化為閃爍不停的霓虹,我們又將從何處尋找當初的生活?
“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現無詞可曲;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王開嶺如是說。在工業化、城市化這條路上漸行漸遠的我們,是否該回頭看看,當初的信仰究竟什麼?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不能把鋼筋水泥當成家,不能把金錢物質當成生活。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夢想:自然質樸,一襲布衣,一壺好茶,兩三個知己,淡然自處。我們張開雙手擁抱這個時代,儘管她有諸多的不足;我們用一腔熱忱去愛這個時代,因為我們生其逢時。我們愛她,就連那些憎厭不滿,也都來源於愛。
“誰還記得從前的世界,誰還記得生活本來的樣子?”合上書本,王開嶺的質問猶在耳邊。而我站在城市的中央,誓要回到那段自然無邪的歲月,回到那個清澈明亮的人間!我相信,世界在我去世的時候,要比我出生的時候,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