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需要>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師作文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師作文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師作文

  借用錢學森的一句驚世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在當今浮躁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可從袁隆平這位“平民大師”身上找到答案。

  話說回來,中國也經歷過大師雲集的時代。遠的不說,近的自“五四”運動以來,就有陳寅恪、康有為、魯迅、梅蘭芳、“三錢”……從科學領域至人文領域無不是星光璀璨。然而走入當代,許多基本的價值觀似乎被磨去了光澤,大師也難像鑽石一樣閃耀於世。事實上,民族的文化復興需要大師的出現。因此,我們極有必要在這個時代呼喚大師。

  羅曼?羅蘭曾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不會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人所有的聰明才華都要首先服從於徐悲鴻所言的“一意孤行”中的“一意”,服從於責任感和為社會之建設做出貢獻的意志。若無此意志,我們很難理解袁隆平為何要頂著烈日在田間鑽研,只為培育出更高產的稻米;亦難理解錢學森為何放棄美國優越的生活回國參加建設,梁思成夫婦為何奔走於荒郊野嶺採集中國建築史的原始資料。“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是大師存在的必要條件,亦是人們從內心敬仰大師的情感所在。

  一生執著於“一意”是極不容易的。人易為物質利益所影響,這於此時代尤甚。因此,大師需以清靜之心態摒除內心的雜念。朱利安?本達曾對“學者”作如此解釋:“這其實應是不計較物質所得的群體,他們的成就感更多來自於精神層面。”袁隆平一直生活樸素,衣著如普通農夫,毫無大師做派;居里夫人不為名譽所累,後半生仍投身實驗室,刻苦鑽研的程度令愛因斯坦都為之佩服。這一切均說明,對物質生活不過分地看重,是大師們“一意”的強有力佐證。

  袁隆平平易近人,“稻穗下乘涼”的形象亦讓我想起愛因斯坦的一件往事。某機構邀請愛因斯坦前去演講,愛因斯坦全無盛氣凌人的說教之意,竟令其司機前去。大師的成就固然高,然而他不在名譽中放大自己,仍能平和自然地“曬著太陽,呼吸新鮮空氣,在稻穗下乘涼”,這尤需一種氣度和境界。

  章詒和曾說:“大師的產生一需個人造詣;二需師友相助;三需環境相佐。”在一個催生快速短期成果、以經濟效益為標準的體制下,確是難尋大師,或尋得的多為權術大師。時代呼喚大師,大師的誕生需要純淨的土壤。也許在一個尊敬大師的國土裡,大師們方能“千呼萬喚始出來”,在精神文化領域中帶回曾經的絢爛。

  宋代張載曾這樣形容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期待一位位如袁隆平般的大師級人物,能讓中國的精神文明覆興不再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