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讀後感範文

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讀後感

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讀後感範文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這本書猶如經歷了一次思想交流與碰撞的美妙旅程,旅途中感受與領略著作者個人的獨特的學術氣質與專業精神。每讀一章,彷彿將我帶入了一個又一個思維的驛站,豐富、深刻、精闢而獨到的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觀點、見解、思考……以新的視角促使我重新審視目前的工作。以下重點就“幼教老師的成長”與“幼兒教育是專業嗎?”等章節的內容,結合自身研訓員工作,圍繞“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與研訓員工作”談談我的體會與思考:

  一、本書中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深刻詮釋

  首先,關於幼兒教師專業行為的闡述引發我對目前幼兒教師行為專業的關注。書中的一則關於處理孩子爭搶三輪車的案例成為我反覆品味並運用於新教師培訓的經典案例。作者用專業的視角進行的縝密分析、深刻思考,引起我關於教師行為專業性的關注。目前,本區幼兒教師在工作中能否“運用高階縝密的知識,依據該知識作出判斷並採用專業的行為準則”成為我關注的重點。

  其次,關於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性的觀點促使我反思自身的發展階段。對於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性的觀點闡述了處於不同階段的教師有獨特的需求與要完成的工作。由此,聯想起93年剛參到幼兒園工作時,正處於“求生階段”的我時常會擔心“今天孩子不要出什麼安全問題”,有時甚至早上醒來會害怕上班,害怕進活動室與孩子在一起……當經歷一年的實習工作後漸漸由習慣變得熟練起來,一些點滴的經驗幫助我計劃每天的工作。這時的我時常會因為“孩子經常來告狀怎麼辦?”等具體的問題而煩惱,反應出“強化階段”一些明顯的特點與需求。隨著進入“求新階段”,在各方面開始成熟的我透過承擔眾多的公開活動、評優活動給予了更多實踐、反思、交流的機會,從中不斷創造使用教材、創新教學方法。一線工作七年之後,進入區教師進修學院工作的我成為了一名幼教教研員,在總結自身一線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理論的充實,並思考“教師的專業水平如何提高”等問題。由此,反思我自身的發展階段,更深刻地感受與體會了作者關於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性的觀點。同時,作為一名研訓員,如何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給予有效的支援與幫助將引發我更多的思考。

  二、思考研訓員工作與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

  目前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研訓人員太多的習慣失衡了:面對幾十、幾百名教師講解教材、大綱的習慣;在聽課後把我們的想法一股腦兒給予教師的習慣;在幾十所基層幼兒園中忙於奔波的習慣;只關注教學不關注教師的習慣……因此,面臨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研訓人員接受著嚴峻的挑戰,教學思想、經驗、工作方式,甚至地位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由此,在面對課程改革中幾乎處於與廣大教師同一起跑線的研訓人員該如何應對,何去何從?研訓工作理念與方式如何創新以滿足課程改革、學校發展、教師發展的需要?透過《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的閱讀,給我不少啟示與幫助。

  (一)反思關於目前對教研(研訓)員工作的評論

  1、功不可沒說

  ①鄒尚智編著的《校本教研指導》一書中提到,教研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功不可沒,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學工作經歷了一個形成規範與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當今,我國教研室已發展成一個集研究、指導、服務等多種職能於一體的教學業務與管理機構。在我國基礎教育發展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教師素質不高,教研員的確為我國的基礎教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作出了不可抹殺的成績,如,改革開放以來,教研員在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加強教學業務管理,組織教育改革實驗,開展教學研究和指導,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發展滯後說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教研工作仍沿用傳統的一些理念與做法,有些專家認為教研員目前的狀態已滯後於課改發展的需要。教學研究以考試為中心——考試研究衝擊教研;工作內容行政化——把教研員當成教育局的“機動部隊”、“秘書班子”;教研方式“教練化”——教研員手把手地指導教師設計教案、教學方式,教師成為推行者、實踐者;教學研究憑經驗——缺少學習、事務繁忙等,依靠多年經驗只作為教學研究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教學研究功能異化——目標模糊,出現“兩張皮”現象,“形式主義”的做法等等。以上這些成為教研員工作的`弊端,影響課改工作的程序、教師的專業發展,顯然教研員自身發展滯後。

  3、效益未顯說

  網上看到這樣一篇評論“教師培訓=睡覺+鍛鍊?”,文中對目前某些教師培訓的現狀提出了批評:某工作第一年的新教師參加學校安排的教師培訓,原本高興地去卻是滿懷失望地回來。只因為作為新教師本想學習的如何面對學生,如何安排教學步驟,如何把握課堂……等眾多問題均無從解答卻被培訓者將大學學過的課程重新又講了一遍而代替,而且因為培訓時間有限遠沒有大學老師講的細緻與深入。於是,騎車鍛鍊、到地兒休息、上課睡覺就成為其參加培訓的全部內容,而培訓者所講的並非其所需要的。之後,該教師起初為每週犧牲半天時間而憤憤不平的心態逐漸為了學分、為了職稱而“平和”,一學期過去,鍛鍊+睡覺=一張值6學分的紙。而該教師再也不願參加類似的培訓活動,原因很簡單,因為他認為教師培訓不能提供最新的教育資訊動態,不如上網;不能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不如請教身邊有經驗的老師……這樣效益何在?

  ②高振千在《新課程培訓的效益》一文中提出,有多少教研員在腳踏實地地幹工作?有多少教研員自己已經學深學透新課程理念?有多少教研員具備新課程實踐經驗?……不少人懷疑特色的龐大的教研員隊伍的作用,主張取消教研員。

  (二)從以上三種對教研員工作的不同評論來看,作如下的分析:

  教研員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業務領域專業人員,其作用與職能無法取代。

  正如功不可沒說中的觀點提到的,在一定的時期教研員發揮的作用是一線教師或是高校研究人員所不能完成的。其既有專家的理論水平又有教師的一線經驗;既有領導的管理才能又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所以,教研員獨特的作用是其得以在中國教育領域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原因,其特殊作用與職能無法取代。

  教研員在目前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不斷學習、轉變、發展,以適應當前教育發展、教師發展的需要,否則將被淘汰。

  教研員的定位應是重新設計,應基於研、訓之間的課堂教學實踐直面基層廣大教師群體,並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教師專業化水平,能夠引領基層學校的“校本培訓”,逐步形成學習型組織。體現以下六種不同層面的角色:

  角色一:研訓員應是研究者。首先,①由新課程的詮釋者轉變為課堂與教學理論的研究者。在新課程中應不斷自我思考、審視、反省、判斷、分析、概括、總結,研究課程,尤其是課程實施中的實際問題。將問題研究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將預設研究與生成研究相結合,將人文研究與專業研究相結合,研究教材、教育理論,研究幼兒、教師……以教研、科研並舉的思路開展活動,用科研的方法指導教研的行為,借鑑科研的科學性、嚴謹性、前瞻性等來開展研訓工作。其次,②由共性化課程的規範者轉變為個性化課程的催生者。

  角色二:研訓員應是指導者。③由教師教學水平的鑑定者轉變為教師專業化自主發展的促進者。首先,要重構研訓員與教師間的新型關係,變自上而下的鑑定式為教師雙向互動、平等交流的探討式,以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其次,要更教學評價的新操作要領,變一課定論式為更多關注教師課堂教育教學實踐的全程的發展。

  角色三:研訓員應是培訓者。由單一枯燥、傳統的培訓轉變為物件更具多元性,工作更具層次性,內容更具廣泛性,形式更具多樣性的培訓。改變以往傳統的培訓模式,採納促進與教師互動的培訓模式,加強彼此的交流、瞭解教師的需要,做好課程理論與教師實踐間的橋樑工作。

  角色四:研訓員應是管理者。由自上而下的集權式管理轉變為放權式的無為

  管理。應瞭解各園所教學管理並參與與推動園所的教學工作,包括:開設課程情況,教材使用情況,對課程管理情況,教學常規管理情況,教研活動開展情況,青年教師與新教師的培養情況等。將管理成為一種無為管理,為園所教師提供發展與創造的空間,鬆綁放權,創設一個寬鬆的管理環境。

  角色五:研訓員應是服務者。由封閉式轉變為開放式、全程式的服務。應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援與服務,創設條件、提供機會,為教師的交流、展現搭建平臺,並且提供資源,順應第一線教師的需要。

  角色六:研訓員應是學習者。為了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自身必須不斷學習,如新課程理念,教育現代資訊科技,現代教育管理思想等,使自己站的高才能看得遠。

  總之,《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將成為我日後工作中的好夥伴,也希望在每一次的閱讀中不斷有新的體驗、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