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理> 心理作文集錦六篇

心理作文

心理作文集錦六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作文 篇1

  一個美國電氣工人,在一個周圍佈滿高壓電器裝置的工作臺上工作。他雖然採取了各種必要的安全措施來預防觸電,但心裡始終有一種恐懼,害怕遭高壓電擊而送命。有一天他在工作臺上碰到了一根電線,立即倒地而死,身上表現出觸電致死者的一切症狀:身體皺縮起來,皮膚變成了紫紅色與紫藍色。但是,驗屍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當那個不幸的工人觸及電線的時候,電線中並沒有電流透過,電閘也沒有合上--他是被自己害怕觸電的自我暗示殺死的。

  前蘇聯也曾報道過類似的事例:有一個人被無意中關進了冷藏車。第二天早上,人們開啟冷藏車,發現他已被凍死在裡面,身體呈現出凍死的各種狀態,但是奇怪的是,這冷藏車的冷凍機並沒有開啟製冷,車中的溫度同外面的溫度差不多,依這種溫度是絕對不可能凍死人的。大概這位死者被關進冷藏車之後,就不斷地擔心自己要被凍死,這種意念對他的身心發生了影響,他就真被凍死了。

  極度恐懼與極度憤怒,引起的生理反應相似,兩者都會使腎上腺素增加,並且減少身體某些部位的血液供應。這樣可以確保肌肉獲得充分的血液,以加強肌肉的效能,可以在生死關頭奮力拼搏或逃生。這種應激反應有利也有弊,因為血液供應減少時,紅血球輸送的氧氣也會相應地減少,毛細血管如果缺氧,血漿就會較容易地滲入血管周圍的組織,倘使恐懼或憤怒的狀態延續過久,全身的血液流通量便會減少。

  血液流通量減少,會使血壓降低,可以導致一種惡性迴圈,因為血壓降低就會影響那些負責維持血流迴圈的器官的功能,於是血液流通量再減,進一步降低血壓。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這種惡性迴圈就可以致命。至於死者並沒有遭電擊或受凍,為什麼會出現與觸電致死或受凍致死一樣的特徵,今天的科學尚無法解釋這個謎。

心理作文 篇2

  甲:寫文章,不管是什麼體裁的文章,其寫作的全過程一般是:蒐集材料,確立中心,謀篇佈局,動筆行文,檢查修改。修改是寫作全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文章寫得好的必不可少的最後一道“工序”。寧老師,今天我們就討論這個問題吧。好嗎?

  (一)重在培養兒童自改作文能力

  乙:好,修改文章確實是寫作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提高文章質量的重要步驟。在前幾講,我們曾經提到過,從根本意義上說,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全面、深刻的,必須有一個多次反覆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文章初成,往往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或者反映事物還不夠恰當,致使事物的特點突不出來;或者內容表達得不完全,致使中心思想不鮮明;或者材料組織運用得不夠完善,致使材料不能很好的反映中心;或者語言運用得不夠完善,致使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修改文章正是要把這些不恰當,不合適的地方改好。所謂“文不厭改”、“善作不如善改”,是非常有道理的。綜觀古今中外,大凡好的文章,在一定意義上說,與其說是“寫”出來的,倒不如說是“改”出來的。

  甲:不錯,古往今來許多文章大家,都十分重視修改這個重要環節。凡是流傳久遠的佳作,無不是加工修改才成為名篇的。談到這番道理時,許多人都愛用曹植的這段話:“世人著述,不能無病。僕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應時改定”。喜好旁人譏彈自己的文章,而且能隨時修改,曹植的這個過人之處,大概正是他文章過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文苑詩壇上重視修改的著名故事很多。例如,歐陽修,古代文獻中記載他“作文既畢,貼之牆壁,坐臥視之,改正盡善,方出以示人”。

  乙:歐陽公修改文章的勤苦令人敬佩。據說歐陽修的妻子曾經問他,為什麼要嘔心瀝血地修改,是不是怕先生批評呢?他答道:“非畏先生嗅,卻畏後生笑”。這成了千古佳話。詩文修改不好,是會貽笑千古的,因此,不可不審慎修改。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聖杜甫說過,“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新詩改完後還要再三吟誦推敲。樂於請老婦人解詩而譽滿唐代詩苑的白居易也有這樣的看法,他說“舊句時時改,無妨說性情”。曹植、歐陽修、杜甫、白居易這些古代大作家對自己的詩文都下那麼大的修改之功,這正告訴我們,在寫作過程中,絕不能輕視修改這個環節。

  甲:近代文豪魯迅對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竟有一百六十多處。郭沫若先生有一次對人談創作方法,一連說了七個“改”字。作家趙樹理在對一位青年談寫作“秘訣”時說,“一個是‘耐’字,一個是‘改’字,這就是我教你寫作的‘真經”’。

  乙:精心修改文章的事例,外國也有許多類似的記載。俄國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前後改過七遍。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經過多年的反覆修改才定稿出版的。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經說過:“寫作的技巧,其實並不是寫作的技巧,而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甲:古今中外的名家們尚且如此重視修改,對初學作文的兒童當然就更應該如此了。我國著名教育家、作家葉聖陶先生在談作文教學時就曾經指出: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於主動地位呢?假如著重在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引導和指點。該怎麼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動的地位了嗎?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

  乙:關於改作文,葉老多次強調過,“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

  甲:顯然,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項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為了完成好這一任務,探索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心理規律,依據這一規律改革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了。

  (二)兒童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

  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聽聽一個小學生的作文體會吧。

  教學片斷一

  乙:這個小同學的作文體會很典型,它清楚地表明瞭,學生寫成文章後,要修改它,從心理活動的角度說,就是要在自改意識推動下,積極思維,重新經歷確立中心、選材組材、遣詞造句的作文基本過程。

  不過,這種重新經歷,顯然已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這不僅因為,從作到改,其中已經過了一段時間,而且作文初成後,學生透過讀。審視初稿,擔當了讀者的角色,這就產生了一個心理距離,學生就可以在另一個視點上,從新的角度,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去發現原稿的不足。

  甲:是這樣的。如果說得具體一些,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大致可分這樣幾個步驟。首先,根據作文原稿,喚起回憶,在自己的腦子裡再現那些與作文內容有關的情緒和表象,並且將這個再現的情緒和表象與已經寫進文章裡的那些情緒和表象進行對照、比較。這個回憶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對照、比較的過程。

  不過,這種回憶,不是對舊有情緒、表象簡單的重複。在回憶的時候,它要調動個體全部的有關經驗積極參與。記憶的心理規律表明,回憶實際上是一種暫時神經聯絡的重建活動,富有一定的創造性。所以,在這個回憶的過程中,作者的視點變了,自然地就會發現作文中所寫的那些內容,準確還是不準確,清晰還是不清晰,具體還是不具體。

  乙: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剛才那位小學生在文章寫好後,當他換一個視點再來審視原稿時,他用作文中描寫的爸爸的形象與他回憶爸爸留在他頭腦中的表象一對照,便感到了,“爸爸到底怎麼好,在作文中看不出來了”,用自己掌握的作文知識一衡量,他認識到“寫爸爸,什麼都寫了,可什麼也沒寫清楚,像是一篇流水賬,爸爸的哪一個特點也沒突出來。”這個小學生正是透過回憶、對照上匕較,發現了自己原稿的不足,產生了修改的願望。

  甲:寧老師分析得對。這個回憶、對照、比較,發現問題,引起改的願望,產生動機,就是修改的開始,是學生自改作文心理過程的第一步。

  接著,在回憶的基礎上,透過抽象、概括看看原來確定的中心是否明確,是否準確。

  再接著,根據中心進一步分析,看看已經寫進文章裡的內容是否都是需要的,有沒有要補充的,需要寫的材料之間的邏輯關係如何,條理是不是清楚,重點有沒有抓住。

  最後,審查語句是不是有毛病,怎樣表達才更具體、更準確。

  當然,這個自改作文心理過程的幾步是密切聯絡的,是相互交*的,發現問題,引起願望以後的幾步的先後順序更不是固定不變的。特別是隨著學生修改能力的增強,心理品質的發展,這幾個步驟,往往是綜合的,有時甚至是同時進行的。

  乙:修改自己作文的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心理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學生個體獨立自主進行的,其過程中的先後順序、側重點、綜合交*的情況更是永珍紛呈,各有特點,但其基本環節、主要內容都大致相同,都如我們剛才所說的.那樣,是重新經歷了那個寫作的基本過程。

  拿剛才那位小學生來說,他在回憶、對照以後,第一次修改時,他思考的是“爸爸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透過分析、概括,他清楚地認識到是“愛讀書”。接著,他又對自己所寫的材料進行了篩選,保留了爸爸吃飯時專心讀書的事例,刪去了其他內容。這一次他審視、修改的是中心和材料。

  第二次修改,他著重抓的是材料的增補、組織。

  第三次修改時,小作者又一次經歷了重建表象、情緒和對照。比較的過程,發現了運文表達上的不足,“寫得還不太像自己的爸爸”,為了寫得像,他又作了仔細觀察,使自己頭腦裡的爸爸形象,更清晰,更鮮明,在這基礎上,他注意遣詞造句,又作了第三次修改。

  (三)兒童自改作文的心理條件

  甲:是這樣的。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的確是極其複雜的。所以,我們認為:學生要能自改作文,必須具備智力和非智力的兩個方面的條件:

  一個方面: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自我監督的需要,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有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態度。

  乙:也就是說,要有自改的動機,自改的意識,想改,樂於改,對嗎?

  甲:對!另一個方面,要有修改的能力,要有相應的心智品質。這就是說,學生只是想改,樂於改還不行,還要能改,會改,善於改。

  乙:看來,剛才那位小作者,這兩方面的條件都還比較好。你看,他作文寫好後,不但主動地讀讀、查查,找出了文章的不足,而且自覺地聯想到魯迅、陳毅反覆修改詩文的典範,產生了強烈的“改”的願望:“我一定要寫好爸爸。”“我一定要改好這篇作文。”修改以後,他還是不滿足,覺得不太像爸爸。於是,又認真回憶,再去觀察,進行第二次、第三次修改。這種自我批評的精神,認真的態度和強烈的自改意識是值得推崇的。

  另一方面,他能一次次找到不足,並能逐步改好,正是因為他已具有一定的修改能力了。

  一個小學生能具備這樣較強的自改意識和能力,確實是令人欣喜的。這樣的意識和能力是怎樣逐步形成的呢?老師們都很關心,袁老師,下一次我們談談這個問題吧。

  甲:好!下次我們就談談“學生自改意識和能力的發展”。

  (四)兒童自改作文能力形成的特點

  甲:小學生自改作文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心理過程。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規律,可以認為小學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自改的意識逐步萌發。

  甲:學生的自改作文意識,並不是始於教師第一次的講評課。教學實踐說明:在教師、同學的影響下,學生自改的意識早就開始萌發了。

  乙:不錯,在低年級練習造句、說話和寫話的時候,學生就自覺、不自覺地拿老師、同學說的、寫的與自己的進行對照比較了。特別是當老師引導大家評議某一個同學的說話或造句的時候,學生已經開始有意或無意地以這種評議為“鏡子”,對照自己了。

  學生開始書面造句時,教師就要求他們:寫好以後,再讀讀,看通順不通順,有沒有錯別字,標點符號用得對不對。應該說,從這時開始,學生已經學習修改書面語言了。

  甲:到了中年級,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始有目的地,具體地進行批改的教育、指導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意識則開始發展起來。特別是在評講課上,教師宣讀好作文,表揚改得好的學生。這時候,學生已經開始學習評價一篇具體的文章了。

  到了高年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個性的發展,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實踐,這時,學生自我批評自我監督的品質,以及對作文的責任心得到了發展,自改的意識就進入了形成階段。

  乙:這就是說,小學生的自改意識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萌發於低年級,發展於中年級,形成於高年級。

  甲:就整體說,一般如此,但從小學生個體來說,其先後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下面,讓我們再談談小學生作文自改能力形成的另一個特點。

  第二,自改要求逐步掌握。

  甲:修改作文,有一定的要求。這就是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的關於作文的要求。對於那些要求,學生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才能逐步掌握。這個過程,包括兩條線:一條線是講讀課上的學習和訓練;一條線是作文課上的寫作實踐,其中包括有計劃的講評和有目的的修改練習。

  乙:這就是說,學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是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同時、平行地增長的。為了使學生掌握修改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各種各樣地修改練習。

  甲:對!有些要求必須透過反覆多次的練習,才能為學生所掌握,形成他們自己的能力。

  小學生自改意識和能力形成的第三個特點——“自改程度逐步深化”。

  甲:由於多種因素,對於一篇具體的文章來說,修改是無止境的。再說,人的認識,也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之中,所以,學生自改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一個不斷髮展、深化的過程。

心理作文 篇3

  從眾是一種心理。個人因受群體的壓力,改變初衷而採取與多數人一致的意見和行為叫做從眾。與盲從不同,從眾者不一定認為別人的意見或行為正確。它的產生有對事物本身認識模糊,群體人數多、內聚力強,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與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緒不穩定、缺乏自信、害怕權威等個性方面的原因。

  從眾有利也有弊。從眾行為的利是:有助於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而大視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健身不必要的煩惱等。從眾行為的弊是:可能抹殺人的個性和創造性,使人放棄獨立思考的習慣,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人變得無主見。

  從眾是人的性格里最奇怪的一項,例如,像是問你一道你知道答案的問題,但是當你看到別人回到了別的答案,自己腦海裡就會有一萬個問號,難道是我錯了嗎?那大腦就控制了行動,把正確的答案改成了許多人都回答的那個答案,當然,最後這是錯誤的!這就是從眾心理!它的弊處在於,讓人毫無主見,只會盲目地跟著做不正確的事!

  生活中不能盲目從眾,也不能凡是都“反從眾”。因為社會和我們緊密相連,我們必須從眾。但從眾要有限度,不能過於從眾,壞的也從眾,這就是不能盲目從眾。

  為避免盲目從眾,我們必須學會主宰自己。學會主宰自己我們必須善於明辨是非、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要學會主宰自己,我們還必須提高和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總之,從眾是一把雙刃劍。

心理作文 篇4

  天已經微矇矇亮了,有的人已經晨起鍛鍊,開啟自律的一天。有的人可能披著星辰,剛要回家休息。

  舍友回來的很晚,晚到我擔心他的睡眠時間會不夠,因為今天有一場比較重要的會面。

  這是早幾天之前就約定好的,我不知道他是不知道,還是根本沒有放在心上,覺得不是很重要,亦或者是真的是太忙碌了,無暇顧及其他。

  有時候真的覺得很可笑,我們往往總是在找藉口,當事情還沒有到跟前的時候,總會說自己是多麼地看重,多麼地在意,應該為其多付出些關注與努力。

  可是當真正地把規則擺在那,把事情提到檔口,又總是會給各種理由地拖延,去搪塞。

  這也許就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一點小小的品質吧,雖然不能說是絕對,但或多或少是有那麼一絲絲的影響的。

  我沒有給予太過地情緒去責備或者惱怒。

  因為我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標尺,重要不重要,不是與你的幾句辯論就一下子萌生出來的,有些意識是根深蒂固的。

  我們改變不了別人,能改變的只是自己,這是一句被說到陳詞濫調的雞湯話,可我越來越覺得它的實用。

  所以,我們不能感同別人的身受,也就沒道理去要求別人對你有同理心。

心理作文 篇5

  今天早上我在路邊排隊買小籠包,排在我前面的一名學生。他原本安安靜靜的排著隊,但是一下突然轉過,朝著馬路對面的某個人的名字喊話,我順著他喊話的方向看去,馬路對面是一個男生,應該是他的同學吧,但是貌似那位同事似乎沒有聽到她的呼喊,然後徑直的走著,慢慢消失在了馬路的盡頭。

  但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對小男孩說了一句話,“沒關係,可能是距離太遠了,他沒有聽到。”他並沒有回答我,買了小籠包,就走了。當時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對他講那句話。後來我自己分析一下,可能是因為我覺得這個男孩因為他的同學沒有理他,會讓他覺得沮喪、失落,而我對他說那句話就是想安慰他。但是我可能並不只是是想安慰他,我真正想安慰的,或許是在我內心裡住著的像他一樣失落的小孩吧。因為從小到大,我都特別害怕我跟別人打招呼的時候別人不理我,這樣會讓我覺得別人是故意不想理我的,是他們不喜歡我。但是當別人向我打招呼,我沒有回應的時候,過了很久別人會問我為什麼不理他。其實這個時候我會感到害怕和緊張,因為我怕他誤會是我故意不理他的,所以會拼命的去解釋,到底是怎麼回事。

  怕別人不理會我和怕別人誤會我故意不理他,這就是我心裡的按鈕。

  在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我們很有可能會因為對方的一件小事兒特別的生氣,怒氣沖天,小題大做,很有可能是因為恰好別人按到了我們的心理按鈕。心理按鈕是我們成長過程中被設定在一個內心深處的一顆種子,別人說了某句話或者做了某件事情,好像就按了我們的心理按鈕,然後這顆種子就開始慢慢的發芽。

  我有一個朋友,各方面條件都非常不錯,但他的身高卻不是很高,他在上學的時候就成因為身高的問題,遇到了一些挫折,被同學嘲笑,被喜歡的女生拒絕,因此儘管事業上發展的很順利,但是他的身高問題卻一直是他的心理按鈕。如果別人說他個子矮,或者別人一不小心按到關於身高的這個心理按鈕時,他就會很容易生氣,難以控制住自己的脾氣。還有我的一個親戚,她看到她的老公下班或者是週末休息在家坐在客廳裡一邊看電視一邊打瞌睡,就會特別生氣。原來她小時候。他的父親經常失業,而且特別懶惰。之後不去找工作,整天都在家裡無所事事,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不做家務,有的時候還會罵她的母親,家裡的經濟來源基本上都是依靠母親,生活條件也不好,所以她的母親特別辛苦,因此她看到了老公躺在沙發上這個樣子的時候,就會想到她對父親的不滿和憤怒,她父親的行為也就是她的心理按鈕。

  所以我們都應該明白,很多時候令我們生氣的並不是對方的行為,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心理按鈕,我們的負面情緒和痛苦其實與別人無關,別人只不過是不經意間按到了這個按鈕。所以當我們憤怒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我們為什麼會憤怒,不要因為對方無意的行為而去生氣。你鼓起勇氣去問別人,這樣你就會得到答案。心理按鈕也會被撤消,從而心理按鈕在我們心裡種下的的那顆負面種子就會枯死。直面自己的心理按鈕,就會發現,其實心裡按鈕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可怕,並不是一層不變的。

心理作文 篇6

  賀頓,聽起來像個哲學名詞,是她給自己另起的名字,這位女性,有著悲慘的身世,來到偌大的城市,艱難地扣著命運的大門,她沒有學歷、沒有資金、沒有資本,甚至連姿色都沒有。然而在生活的競技場,她是出色的角鬥士,流血不可避免,但抗爭令人敬佩。

  畢淑敏,當過軍醫的女作家。她的文字是溫暖和寒冷並存,有時很抒情,猶如汩汩清流,有時很嚴苛,讓你忍不住尖叫一聲。但她的文采是我的理想,比如:“女人的智慧不一定都是圓融婉轉的,有時也是斬釘截鐵的。決絕逝去的感情猶如舊衣,色澤已褪,針腳已開,款式已是陳舊,所有的經緯,都已經稀薄。然而,你長久地穿過它,那裡遺有你的形狀,你的氣息,還有你的淚和汗。”

  這樣的文字很乾脆也很樸素,她善用比喻,讓你猛然心動,“賀頓並沒有走遠,在旁處靜靜地注視著(他),猶如看荒野中一盞毫不知情的燈。”她用漂亮的文字渲染景緻,“窗外冬日雪霽,殘雪似銀,路旁凍水如墨,陽光傾斜著射進來,像清漆一樣透亮,彈得出聲響。”她也很率直,“我不是課堂上的教授,只是一個筆隨心走的小說家。感謝小說的遊戲規則,給予我寬鬆想象的權利和快樂。”

  一窮二白的時候,夢想仍是閃閃發亮的。對於一個女孩來說,其貌不揚是非常大的劣勢,然而賀頓有一副好嗓子以及堅韌不拔的雜草精神,她有計劃有理想有勇氣,敢於孤注一擲,破釜沉舟,為事業傾盡心血。生活是不公平的,它讓有的人從出生開始就享受到了陽光、雨露,卻讓另一些人付出苦難的代價來承接不易的成果。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一位長輩對一個臉頰掛著淚珠拒絕去自己分到的歷史班上課並失落地徘徊在辦公室門口的女孩用手指寫下:“學習是個人行為。”從而消融了女孩的疑惑和倔強的場景。生命是一塊畫板,願你用至真至純的心去繪製一片藍圖,收集歡笑和淚水,健康真實地成長。你的成就在於你個人的努力,在於你怎麼看待自己。

  賀頓一無所有,她去推銷化妝品,在她敲門的時候,更期待沒有人應答,晚一點應答,也就晚一點尷尬。難得有人應答的時候多半是冷淡的回絕,甚至強行把她拽進屋裡。()逃跑驚魂未定,她不允許掉眼淚,因為流淚也是需要資本的,她抿緊嘴唇,強忍淚水,又到另一幢樓“開戰”。

  賀頓想做心理師,因為很賺錢,這是初衷。然而在開辦心理診所和為案主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賀頓瀕臨崩潰的邊緣,她隨時可能倒下,卻強迫自己堅持。故事的最後,賀頓繼續掙扎在殘酷的現實裡,只是她比以往更堅定、更智慧、更成熟。

  品《女心理師》是一種刺激和潤澤,直指人性。它給了我指引,或許可以去研究一下心理學,或者可以做一個關於“人性”的主題研究,無論哪一種,都是催引人更好更強地把握自己的人生。當我綿薄無力的時候就要懂得積蓄力量和能量,一個人的成長和幸福感維繫著很多人的關注和期盼,萬物寂寥,乾坤清澄,現世安穩,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