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修養作文
說起尊老愛幼,人人都知道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編收集了2017年文化修養,歡迎閱讀。
第一篇:文化修養
文化,來源於知識。很難想象沒有知識的人可以稱作“文化人”。因而知識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架上擺再多的書,主人還不是“文化人”,只有等這些書全裝進了主人的腦袋,他才具備了文化人的基本條件。
修養,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內涵。其外在表現就是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或者歸納起來,就是文明。雖然修養並是文明的全部,但文明必須具備修養才行。
文化和修養雖然有許多交集,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支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文化和修養脫節的事例比比皆是。
兩個“高階知識分子”據說在公共汽車上因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先是國語,既而是英語,然後是法語,最後是德語。雙方誰都沒有料到,原來以為自己是“文化人”,比對方高人一等,沒想到對方也不是“孬種”,竟也懂多國外語;本想佔個上風,結果卻打了個平手,都覺得顏面丟盡。而在旁人看來,這兩個所謂的“文化人”,都不是什麼“有修養”的人。
有文化尚且不能視為有修養,那麼沒有文化的人是不是就一定沒有修養呢?非也。家中原來有一老阿太,活到96歲。她大字不識,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可是修養卻超乎常人。她常常教導我們:工作要做好,盡力而為;同事之間關係要好,吃虧是福;生活上要知足,不求最好。她從不與人爭吵,年輕時跟著太公“私奔“出來,受盡誤解和欺負也無怨無悔。她的生活實踐為我們樹立了寬容忍讓、善解人意、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一個沒有一點文化的人,居然比我們有知識的人境界高得多,讓我們即使在身處逆境時也倍感鼓舞和教育。
沒有文化的人都成了有修養的人,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更應該成為有修養的人。
比如做教師的,如果凡事斤斤計較、不肯吃虧,總要佔別人的上風,得理不讓人,他(她)其實是不配做教師的。再比如做領導的,“誰跟我過不去,我就跟誰過不去”,你沒按照我的要求做好工作,我就讓你沒好日子過。這樣的人其實也是不配做領導的。因為在常人心目中,教師是為人師表的表率,領導是高大形象的典範。
有人把人從優到劣分成四等:一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三等人沒本事沒脾氣,四等人沒本事有脾氣的。想想也不無道理。有本事卻依然不計較名利得失,這樣的人自然最受人尊敬,而沒本事的人卻還常要吹毛求疵,到哪兒哪兒的人都避之惟恐不及。
這,其實就是文化和修養在一個人身上的具體體現。
第二篇:文化修養
說起尊老愛幼,人人都知道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這個名詞,人人都不陌生,但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領略其中的'要詣而去做到這些呢?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尊敬長輩,我們長大步入學堂以手,都也經常教育我們愛護比我們年齡小的同學,但是我們大都它當作耳旁風,尤其是讀中後,能夠這樣做的人更少了。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人。就拿孔融讓梨來說吧。這個路人皆知的硌講的是漢代的孔融小的時候,有一次家人聚在一起,僕人端來一大盤梨,別的小孩子都選最大的拿,而他卻拿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給其他人。這個故事流傳至今,仍然得到許多人的讚賞。
漢代的小孔融尚且可以如此,難道作為後人的我們在這樣進步的社會卻做不到嗎?
當然不是,在當今社會不乏許多人能夠做到尊老愛幼。當你坐上公交車的時候,你也會經常看到有一個小孩或一正在讀書的同學為老人或其他人讓座。他們何以可以做到這些,大半出自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要他們能聽進耳去並在社會中實踐他們。
我曾看到過一則新聞:XX市X村的XX,其老父在家躺了將近三年而不能動,應該是下半身癱瘓了吧!儘管他家裡很窮,但他還是擔當起家中的重擔,一邊辛苦工作維持生計,一邊照顧父親。每當到了夏天,老人睡在床上非常熱,常常把床單打溼,他就隔兩天幫老人把床單洗了,並把老人抱到屋外放在特製的椅上曬太陽,並經常幫老人洗澡,好讓他生活在一個乾淨舒適的環境中,免得讓老人生病。雖然老人病了這麼長時間,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照顧老人。他知道現在許多老人都得不到子女們的尊重,他們常常會悄悄向別人訴苦或一個人暗自流淚。正因為他懂得尊重老人的想法——希望得到子女的尊重,才會一如繼往地照顧老人。
現代社會也有很多不尊重別人的人,他們大多沒有受過高層次教育,他們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別人,所以他們大都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也就不會有好朋友。
因此,我們必需學會尊重別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