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學生作文> 小學生作文有話可說的策略

小學生作文有話可說的策略

小學生作文有話可說的策略

  小學生作文有話可說的策略

  江蘇 鹽城 ●朱 葉

  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特別是小學生,但是一寫作文,他們總感到沒啥可寫,實際上,小學生生活在社會、學校、家庭中,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心中應該是有“料”的。可是為什麼還是一寫作訓練就無話可寫呢。究其原因,與小學生不注意寫作文和缺乏觀察生活、捕捉素材的敏銳性有很大的關係。

  一、創設有話可說的情境

  許多生活素材都能和作文教學聯絡起來,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善於創造情境,引導學生把話說出來。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在他的《教海漫記》中寫道:一天,我發現學校的垃圾箱裡有一塊只咬了一點點的麵包,我把它撿了起來。一個念頭立刻萌發了出來:把它拿到課堂上,讓學生看看,說說自己的感受。上課了。學生們聽到了我的介紹,議論紛紛。我說:“如果你碰到這位扔麵包的同學,會怎麼說?請思考一下,寫個發言稿。只寫個提綱也行。”寫好之後,我借了條紅領巾戴在脖子上,扮演扔麵包的同學,並給自己起了個名字——曉理,意思是說,我是個懂道理的“同學”。然後請同學們“幫助”我。——有了“的”,學生才好放“矢”。學生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我進行了批評,把我說得“心服口服”。下面是部分學生的發言:

  “曉理同學,糧食來之不易呀!它是農民伯伯用血汗換來的。你把一個好好的麵包扔了,我感到可惜。”

  “曉理同學,還記得我們上二年級學過的那首《鋤禾》的古詩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於永正老師寫的這個案例,清楚地告訴我們,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善於創造適應學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有感而發。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點

  善於運用童話。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曾經說過:引導孩子走進文學殿堂的往往是童話,挑戰想象力的也是童話,它最適合兒童好奇、富於幻想的心理發展特點。低年級語文作文教學,應該牢牢抓住兒童對童話濃厚興趣的這樣一個契機,利用聽童話、講童話、編童話、寫童話多種方式,在接近兒童生活的童話中,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樂於說話、寫話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童話匯入,繼而讓他們續編故事,如學了《狼和小羊》後,狼猛地撲向小羊,結果怎麼樣了?讓小學生展開想象,繼續編下去。你會發現有很多孩子都樂於這種形式的寫作。

  放開學生手腳。作文沒有訣竅,沒有捷徑,唯有多讀多寫。(教學論文 )現今的作文教學確實讓學生寫的很多,可是有時命題作文的訓練,限制了小學生想象的空間。有的模稜兩可的命題作文,令學生拿著筆發呆,一節課擠出來幾行字。學生沒有興趣去寫這樣的題目當然就寫不好。何不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喜歡什麼就反映什麼。春遊秋遊是學校每年兩次的大型活動,活動結束必然要讓學生寫日記。而我們知道這些活動地方都是常去的,往往沒啥可寫了。比如去鴻山秋遊,那裡是吳文化的遺址,對小學生來講,不知從什麼地方寫起。老師們索性不加指導,放手讓他們寫“秋遊的快樂”,只要你覺得好玩的都可以寫下來,這樣一來,習作的內容就豐富了起來:和胡蜂PK;看誰堅持到山頂;作為錢令希校友我感到驕傲……這樣的作文當然就有“看點”。

  三、教會學生思考

  學生習作過程,其實就是思考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善於思考的學生,在腦力勞動上所花費的時間,大約三分之一用於課內,三分之二用於課外閱讀。我們知道作文教學離不開訓練,但我們更應該認識到教師在組織學生訓練時,“課外”訓練要重於“課內”訓練,也就是他們的生活作文。在生活中運用策略引發學生思考。五年級的教材中要求學生以《秋天的樹葉》為題寫一篇習作。如今,我們的校園、小區都種滿了各色常青的樹木,很難見到那漫天飄飛的黃葉了,如果單純地讓學生寫秋葉,要麼就是範文摘抄,要麼就是無病呻吟了,該怎麼辦呢?我的啟蒙老師在執教這課時,讓學生收集秋天的樹葉,然後製作成葉貼畫,併為自己的葉貼畫寫一個介紹。有學生這樣寫道:

  我用秋葉做一架我夢中都想見到的飛碟。葉子做飛碟的外框:先放一片深綠的葉子,然後放一片綠色的.葉子,接著是綠中帶黃的,更黃一點的……最後變成枯葉。這樣樹葉的一生就在我的剪貼畫中呈現出來了。中間我還用雪松那尖尖的綠葉拼成三個字:UFO。楓樹的葉子火紅火紅的,成了飛碟的推助器……

  有了課外的生活體驗,構建一個習作指導場,教師在真正瞭解學生困惑所在後,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也能在這樣的思考後,將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外化為文字。

  綜上所述,我們的教師在正確把握現階段作文教學的現狀的同時,不僅要吸收國內外各種優秀的教學理念,在切實把握文字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積極開拓生活的空間,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教師的指引下,使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生活體驗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