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四單元]寫一篇散文>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的特點是透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林清玄散文》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著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著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型寫著“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開啟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搞笑,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能夠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DD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向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比較,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著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2

  我在暑假裡閱讀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它由許許多多的小故事組成,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咬舌自盡的狗》。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位計程車司機養了一隻很忠心的大狼狗,但因為它食量和吠聲太大了,所以那位司機不想養它了。他把狗放入布袋裡,載到一百多公里的深山去放生。一星期後,狗竟然自己跑回來了,但是司機二話不說,再一次把狗放進布袋,載到更遠的地方去放生。可狗卻接受不了主人的拋棄,它就咬舌自盡了……

  讀到這裡,我的心情異常沉重,覺得喉嚨裡似乎被什麼東西給塞住了,真無法理解那位司機為什麼如此絕情,這對一隻忠誠、有情感的狗是多麼大的打擊啊!既然情義已滅,那死又何妨呢?於是,它選擇了自求解脫。

  看了這篇文章使我聯想到社會上確實有一些人無情無義,冷漠自私。正像文章中寫到的那位司機,既然他已經養了這隻狗,為什麼還要拋棄它呢?狗是很有靈性的,它是人類忠誠的朋友,它會給主人帶來歡樂、安全,它不會嫌貧愛富,只會忠誠守護陪伴在主人的身邊。人和動物長期相處在一起互相之間也會產生情感的。狗和人類感情深厚的例子比比皆是,僅舉狗在地震中堅守主人這個感人例子來說吧:汶川地震之後,千百萬戶人家的房子一瞬間倒塌使之許多人喪命。但是有一隻狗不吃不喝一直守護在一間倒塌的房子跟前,因為它知道,那是它主人的房子,它的主人就在裡面。就這樣不離不棄地連續堅守了幾天幾夜之後,終於倒在了那房子的前面,嚥下了它的最後一口氣。從中我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平時我們與動物相處之間都應該珍惜這份情感,不能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而隨意改變它的命運,既然你收養了它,就要對它的生命負責,這樣自然界才能和諧相處,使世界處處都充滿愛。

  我平時在路上也會看到一些被主人拋棄的流浪犬,每次看到流浪犬,我自然就會想到:它一定有一個無情無義,冷漠自私的主人。它的主人肯定是個沒有情感和愛心、不懂得感恩的小人。狗十分忠誠,一種至死不變的忠誠,人世間正是需要這份忠誠和情感。“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讓我們丟掉冷漠,去愛護小動物,讓街上、路上不再有可憐的流浪狗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3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清香——如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後慢慢歸於平靜。久久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溫暖。翻開書的目錄,又是一個個耐人品味的題目:“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情緒”、“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著實讓人為之痴迷不已。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超多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持續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汙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裡,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就像先生在《人間有味是清歡》中這樣寫道:“十年夜雨心不冷,百鳥飛遠天不遠,千山越過水不渴,萬花落盡春不盡。”十百千萬,日益繁盛,願我們內心永遠繁盛豐美。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4

  翻開一本書,和著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韻。三言兩語,智慧的光芒閃爍其中。洗淨鉛華,拋開那些看起來很虛無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會展示在面前。稱其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為過。

  沒有多餘的文字,一切彷彿是那麼自然,卻又充滿了奇妙的聯想,空靈流動。轉換了時空,彷彿置身於那書中的情景,心靈卻澄澈洞明。我佛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羅永珍,應作如是觀”。即便是遵從了“如是觀”的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又顯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筆下,就可以發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苦與樂,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禪、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於是,我們得以看到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為一體的傑作。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於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汙染,使我們有追求明淨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藉情的溫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髒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林清玄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林清玄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林清玄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林清玄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訊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溼汙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5

  讀到林清玄先生寫的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清歡》,甚是有感: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首詞是蘇軾與朋友去郊外遊玩,喝著雪沫乳花的小酒,吃著竹筍、蓼菜、茼蒿等等,然後讚歎著:“人間有味是清歡。”

  有人讀詩詞不解其意:“這有何好?無非是吃吃野菜、喝喝酒嘛。”說此話之人,必定是沒有體會過“清歡”之人。

  清歡,到底是何物呢?!解釋起來很難,清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清淡的歡愉,但體會起來,確實很難呢!

  活在當下,體會清歡難,尋清歡則更難。

  當你從一把茼蒿、一盤新筍中品出勝過山珍海味的滋味來;當你從路邊一塊石頭中看出比鑽石更珍貴的品質來;當你在林中漫步感到了聆聽鳥鳴比提著鳥籠向人展示更令人愉悅來;當你從一壺烏龍茶中體會到比喧鬧的晚宴更清淨的感覺來……這些都是清歡。

  可惜,這樣的時候實在是少極了,更多的是人世間的混沌、雜亂。

  在一天的勞動後,我們想安靜的散個步,可路邊的煙塵滾滾,到處是“嘀嘀”的喇叭聲,閃光燈刺到你睜不開眼,哎,只能回家。

  那就去山上,去海邊吧!那裡遠離城市。

  爸爸年輕時去過嶗山,爬到山頂,四處無人,如此近之望雲,到了雲霧繚繞的仙人修煉之地,自然是興奮不已。下邊是海,海邊是白色的,遠些為清,再遠些是幽深的紫,最後是蔚藍,一海四色,默默驚豔。

  現在去了,只有傷心,身邊圍滿推銷的人。“照相、照相,15元5張,現拍現取!”一排排小販,向你出售手鍊、玩具……哎,只好走開 。

  人間時事無常,能在世間找到清歡,能品出“人間有味”的人物,必是第一流人物!

  在《林清玄的散文集》中我把頭腦放進了智慧之水裡,體會過黃玫瑰的心、野狗的心、探尋“膚”的感受、白蓮花的渾然天成,還有幸福的滋味……

  煌煌104千言,閱歷、智慧、勇氣……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6

  當這本林清玄散文遞到我手上的時候,這樸素的封面中包裹著的內容便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從書中瞭解到林清玄老師是一位熱愛生活,信仰佛教的人,他的文章和他本人一樣陽光,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翻開這本書,我走進了一個非凡的美文的世界。

  在書中,有些文章加入了許多佛教元素,作為一個初中生,想要理解透徹,有一定難度。可我卻偏愛閱讀這種文章,慢慢鑽研,細細品味,總能在文章中挖掘出一些平凡的道理。又有些文章,大白話似的,讓人一讀就懂,我喜歡挑戰有難度的文章,也喜歡一讀就懂的文章。總的來說,林清玄老師的散文太對我的品味啦!讓我拿著就不想放下。

  金翅鳥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金翅鳥是佛法中天龍八部之一,大而美麗,渾身長滿金燦燦的羽毛,而它的食物更是不可思議,竟是遊走在天空中來無影去無蹤的神龍!它就像作家的靈感一般,一天不吃一些,就無法展翅飛翔了。假如我們的心中住著一隻金翅鳥,那麼在多狹窄的世界裡都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讀完這篇文章,我希望我的心中也有一隻這樣的金翅鳥,帶著我的理想在心中天空上翱翔,在浮雲上的浮雲,藍天上的藍天擁有一片自由的領地。又有時候,我希望自己就化作金翅鳥,展翼飛翔——在人們的天空上。

  噢,在我的這本書中,夾著一張精美的書籤,它總夾在一處,翻開書面,這篇文章叫做總也不老。我喜歡讀這篇文章,它太貼近我的生活了,文中作者舉的例子都能在我的生活中找到。這世上不會老的東西很多,但人卻會老,這是人生的悲哀,許多人想要長生不老,卻又無力與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抗衡,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在這世上多留下一些總也不老的東西,為這個世界,也為自己多增添一份光彩。讀了這篇文章,我自然地聯想到席慕蓉老師的貝殼,這兩篇散文所蘊含的讀後感哲理是相同的,簡單說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

  讀了林清玄老師的散文,我覺得有些像霧霾一樣的東西在我的心中散去了,像撥開烏雲見到陽光一樣,有種明亮的感覺,我想我應該帶著這樣的好感覺好好地欣賞擺在我面前的生活。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7

  人生猶如一片森林,在成長的路上拔起一株株有美好記憶的樹;人生猶如一口清泉,泉水的質地取決於“泉”的“內心”;人生猶如一場玄想,心中有什麼就出現什麼。人生是一條條路,選一條就開始一段不同的人生,成就一個不同的人物,而我可能會選擇清歡,清歡的人生。

  自從我打開了《林清玄散文集》這本書,我彷彿在於一個高尚清歡的人談話、交流心得,此書最為我所感觸最大的,當之為《清歡》一文。清歡是一種對景、對物、對人生的一種心情,也是一種態度。此文主要講述了作者的清歡與作者對的瞭解。林大師有他對世俗的鄙視體現出了清歡的嚮往。他非常的神,許多已忘了清歡是什麼,也過不了這種日子。(尤其是年輕人)而他還能回憶往事清歡,神。清歡能擺脫世俗,離開嘈雜,體驗清靜時的歡樂,吃盤清淡的小菜,喝清清的白開水,坐階打禪都很容易找到清歡,而現在他無影無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取而代之的是燈紅酒綠。

  但我也找到了清歡,一日,我騎著自己最心愛的腳踏車一邊快活地撥弄車鈴一邊吹口哨,高興的回家,我完全忘了馬路上的汽笛聲,一種清歡的感覺伴我行駛在路上,此時此刻,我完全忘了自己,帶著說不清的微笑,像個孩子,回到家中,我泡了壺白開水,把它當做茶一樣喝——清歡的茶水。然後,我坐在沙發上,享受著當事的歡樂,是一種來自內心的而表達不出的歡樂,彷彿是清淡的歡愉,沒錯,正是清歡。彷彿有股“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的炊煙圍繞在我身旁。

  找到清歡很難,也很簡單;找到清歡的人生更難也更容易找到。只有擁有清歡的人生的賢人才能理解這句話。林清玄的《清歡》是想告訴大家:做一個找到清歡滋味的人物,甩掉世俗的帽子,體驗“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生活,找到“感受清歡、享受清歡、並擁有清歡”的生活!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8

  讀林清玄的文章,能使我浮躁的心即刻間安定下來,因為他的文章有一種獨特的韻味,雖然每篇文章都比較短小,但是卻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含有深長的意味,使我一拿到這本書就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去體會這個心思細密的人寫出的有血有肉的文章。

  其中,我最記憶猶新的一篇文章就是《讓樹轉變的方法》。這篇文章以一個小有事引出了林清玄的一系列的感悟。主要寫了林清玄的孩子做了一實驗——讓一棵樹轉彎曲。這是靠樹的向上、向光性做的,把樹倒吊著,它便會轉個彎長上去,由此,林清玄便奉勸大家、我們人類不能不如一棵樹,不能被外在環境擊倒,失去自己原本的樣子,要學習那棵樹一樣不會墮落。

  這棵樹被作者的孩子倒吊著,就好比是我們人類生活在逆境當中,而這棵樹因為向上、向光性又頑強地長了上去,可我們人類呢?有些經得住風雨的人可能會和樹一樣也不積極向上的心態在逆境中激發出自己的潛能,不會墮落,成為勝利者。然而有些人卻不會適應環境,自暴自棄,隨著環境一起墮落,最終,成為了失敗者,這方面,他們甚至不如一棵樹。

  顯而易見,我們要當那些在逆境中也不會墮落,反而活得精彩的人。其實,人們有時都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也不免因此而灰心喪氣,對生活、對自己不抱希望,但是我們就要有超凡脫俗的精神,經歷了失敗過後,也培養了我們自己的人格、風骨,再來的時候,我們就不容易被外界環境所擊垮了,就像樹一樣,無論繞幾個彎,也要堅強地長上去,向上、有光的地方長,這才時我們所要做的,不與墮落妥協,以堅毅、剛強、樂觀的心一直生活下去。

  林清玄的文章就好像一條條鞭子,無時無刻不拍打著我,使我走向正確的道路,並把他所表達的一個個實在且有效的人生哲理銘記在心,讓我受益匪淺。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9

  讀了《林清玄散文自選集》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挫折和感受的離散乃是人生的必然,這本書讓我再挫折中學習智慧;在離散中學習成長。在書中,還有很多的事情和道理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裡,印在我的腦海之中。

  其中在卷一:天真的心這裡面的“挑水肥的人”,讓我記憶最深。這是說他們鄉間有一種專門挑水肥的人,每隔一個星期就會來一次。小孩子貪甜惡鹹,喜香怨臭,所以每個人一見到挑水肥的人就捏著鼻子往反方向跑,有一次他和爸爸同行,見到了挑水肥的人,又不能跑,所以把鼻子捏住,過去之後,他爸爸說了他,他以後,見到挑水肥的人就深呼吸,在憋住氣。

  從這個故事中,讓我體會了,那個挑水肥的人是多麼偉大呀!他為了“我們”,忍耐著臭氣,再幫我們用這些水肥給農作物灑上。而我們還見到就跑了,那是多麼的打擊別人的自尊心呀!再加上他們也是人呀,“我們”應該對這世間的每一個人,都要好,他在家中是人的兒子,也是他兒子的爸爸,我們大家應該尊重人、疼惜人。這樣可以讓別人心裡舒服,也讓我們有一種莊嚴之感。

  有一次,我們大家一起吃飯桌邊,圍滿了,見到旁邊奶奶沒有上桌吃飯,我就在想:我是一個小孩,可以到邊上吃。於是我就說:“奶奶你還沒吃飯呀,上桌去吃吧!”奶奶就說我是個好孩子,就坐上去了。我下來後果真有一種莊嚴之感。感覺很自豪似得。還有一個故事也讓我深有體會——吹冷氣的狗。

  這是講在夏天,銀行門前蹲著五隻狗。我立刻感到迷惑。每隻狗臉上都入出了幸福的表情,原來是因為銀行門很大,進出人很多,只要有人,門就會開,裡面冷氣出來了,吹在野狗身上。

  野狗的內心裡,,也有著對幸福的嚮往。+這些狗雖然知道追求幸福,但是它沒辦法在自己家裡裝空調。而我們可以在家裡裝空調,所以我們真幸運呀!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這本書真是對我大有啟發。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0

  這段時間想翻看一些散文,讀一篇好的散文,就像在乾燥的沙漠裡逢著一片綠洲,心中裝滿了欣喜與憧憬。以前也讀過一些散文,但是總感覺不能激起情感的陣陣漣漪,讀完後好像內心的天地總是虛無縹緲的一般。

  愛人偶爾會在網上給孩子買一些童書,這一次很偶然間給我選了一本《林清玄散文精選》,翻看過後感覺林清玄帶給我的是滿滿的感動與崇敬,彷彿迷惘的心找到了方向般清明澄澈。

  文字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在文字穿梭的進行中,你會發現樂觀是林清玄的主旋律。雖然他出身卑微,但卻堅信自己的夢想,他總會把困難與挫折當成人生的經歷,他如苦難的沙子般處處沉澱,不斷地轉起生命的羅盤。

  青年時期的漂泊是林清玄的命運,也成就了他的性格,面對不期而至的命運,他卻用傾灑般地月光照亮了這個世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他的作品中我能領悟到追尋生命的歷程其實就是能獲得心靈上寧靜的過程。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苦與樂,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真情,感悟禪機、感悟人生的真諦。

  在這個喧囂浮躁、物慾橫流的社會,很多人徘徊於追名逐利,流連於醉生夢死,糾結於得失喜怒,誰也不曾停下腳步回望一下最初的腳印,誰也不曾煮一壺清茶用月光下酒,而林清玄的文字表達出來的內涵卻能觸及靈魂的根本,這些文字使命途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氣躁的人們重新充滿希望和信心,如撥雲見日把讀者的心燈點燃。

  他的那篇《煮雪》講述一個想象的多情而極度浪漫的傳說——北極天寒地凍,一開口說話就凝成冰雪,對方聽不見,只好回家慢慢烤來聽。“如果失戀,等不到冰雪盡融的時刻,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燒了,燒成另一個春天”。也許有的時候,人要學會放下,放下失意與悲痛,重新開始追尋另一段新的生活。那時那刻,溫煮過的雪早已瀰漫了我整個天空,氾濫到使人迷醉。

  時光在飛轉,日曆在翻頁,相信林清玄的散文會經得起歲月年輪的盤玩,更相信他的作品將不斷印證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1

  前段時間,我心情十分煩躁,於是我隨手拿了一本書,當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的心馬上就安靜下來了。因為我讀了一首詩;在被造謠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誤解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覺知道;在被毀謗是,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林清玄散文集,這本書是專門為少年編寫的一本散文集,這本散文是他自稱“對少年的期許,對天下孩子的期許編出這冊散文集,他完成了自己的願望,彷彿他看見自己一路行來身影”。我大致看了一下,這本書一共分四卷,標題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其中,我要著重講的,是“美好的心”。

  愛是在沙漠中的一汪泉水,在瀕危時刻給予關懷;愛是一床被子,時時刻刻呵護著我們;愛是一個願望,只要一提出就給予無限滿足。當然,林清玄的爸爸也是如此。故事是這樣的:偶然一次,爸爸發現城市的肉羹非常好吃,他想在以前的農村,要吃上肉羹是非常困難的,但他不辭辛苦為我們帶滿滿一鍋肉羹。但來去的途中車子極其不穩,很容易撒,但他總會帶滿滿一鍋肉羹回來。這時候,我們總會擠在“飯廳”,享用肉羹,發覺一股溫馨的氣息隨著肉羹於香菜的味道塞滿了整個灶間。讀了這個故事,是作者明白了,因為有愛,才會使肉羹變好吃。

  哦,我明白了,愛藏在任何地方,只要我們再用一點心,就會變得非凡美好了。所以,作者感悟“生命中的愛和祝福,永遠是熱的。”雖然父母不太會表達,但他們已經從行動上表達出來了,這些愛,可能在我以後的生活中永不消散。是啊,父愛是一座靠山,在背後默默支援;母愛是一條被子時時刻刻保護著我。我又想到了……

  在一次新聞上,有一對母子被困在雪山上,為了使兒子獲救,她用冰割斷手腕,在雪地上寫了SOS,為了使兒子獲救。這是多麼偉大的事啊。可能有些小孩至今還不懂愛,但只要用心觀察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就會發現無限的愛。所以,我在這裡,想要獻一首詩給我的媽媽: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2

  望著書架上那花花綠綠的封面,我開始猶豫了。”選哪本好呢?“忽地,我眼前一亮:大片大片的荷葉,碧綠碧綠的,再配上兩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顯得清新淡雅。”荷花?我喜歡!就這本了!“

  《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好名字!想必文章也不錯吧!“《心田上的百合花》”夷?真奇怪百合花怎麼不是長在土裡的,而是長在心田上的?這怎麼種得了花呢?“我小聲的嘀咕著,於是帶著好奇心,開始了閱讀之旅。

  ”不管別人怎麼欣賞,滿山的百合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當我讀完了文章的最後一句話,輕輕地合上了書。文章說的是一株百合花和一片的野草在一起生長,飽受野草和蜂蝶的鄙夷,而百合卻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最終百合花綻開了美麗的的花朵,並把種子撒向大地,多年後漫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引來了人們的觀賞。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又令人感動故事。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透過具體的記敘、細膩的描寫,層層襯托,塑造了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作者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林清玄相信”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的體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讀著林清玄優美的語句,和他一起追求做人最高境界: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3

  這個暑假,我讀了《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少年版)》,一篇篇沁人心脾的散文,字裡行間透露了林清玄對生活的熱愛。作者用各種不同的散文向我們表達了他對我們少年人生的見解。讀後我深有感觸,的確,不管是天真還是純善,或是美好,直至莊嚴,都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思想。讀林清玄的文章,能使我浮躁的心即刻間安定下來,因為他的文章有一種獨特的韻味,雖然每篇散文都比較短小,但是卻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含有深長的意味,使我一拿到這本書就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去體會這個心思細密的人寫出的有血有肉的文章。

  其中,我最記憶猶新的一篇文章就是《讓樹轉變的方法》。這篇文章是以一件小事引出了林清玄的一系列的感悟,主要寫了林清玄的孩子做了一個實驗——讓一棵樹轉彎曲。這是靠樹的向上、向光性做的,把樹倒吊著,它便會轉個彎長上去,由此,林清玄便奉勸大家、我們人類不能不如一棵樹,不能被外在環境擊倒,失去自己原本的樣子,要學習那棵樹一樣不會墮落。

  這棵樹被作者的孩子倒吊著,就好比是我們人類生活在逆境當中,而這棵樹因為向上、向光性又頑強地長了上去,可我們人類呢?有些經得住風雨的人可能會和樹一樣也不積極向上的心態在逆境中激發出自己的潛能,不會墮落,成為勝利者。然而有些人卻不會適應環境,自暴自棄,隨著環境一起墮落,最終,成為了失敗者,這方面,他們甚至不如一棵樹。

  而我們,要當那些在逆境中也不會墮落,反而活得精彩的人。其實,人們有時都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也不免因此而灰心喪氣,對生活、對自己不抱希望,但是我們就要有超凡脫俗的精神,經歷了失敗過後,也培養了我們自己的人格、風骨,再來的時候,我們就不容易被外界環境所擊垮了,就像樹一樣,無論繞幾個彎,也要堅強地長上去,向上、有光的地方長,這才時我們所要做的,不與墮落妥協,以堅毅、剛強、樂觀的心一直生活下去。

  人生不免會有灰心無助的時候,但只要有了堅強果斷的性格,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環境所擊倒。當我們踏過荊棘,勇敢地走向終點的時候,就能舉起勝利的旗幟,自豪地對自己說:“我長大了!”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4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家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著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著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型寫著“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開啟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家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家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有趣,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家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家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家的筆下,可以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家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家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對比,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著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家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家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5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滿是匪夷所思。

  覺得它枯燥無味,渾然不知它在講什麼。於是,丟在一邊,令它置於塵埃之中。

  閒暇之餘,隨手一翻,竟打破了我對這本書的定義——我竟徑直看了兩三個小時。

  林清玄先生在借世間萬物述禪之道,佛之念。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他的字在紙面上開出了人生的花。他常出門去散步,去感受自然,他,是自然的歌頌者。

  他,告訴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禪道。“對壓傷了的蘆葦,不要折斷;對點殘了的蠟燭,不要吹滅。”“要為重活的高興;不要為死去的悲傷。”

  生活,亦是禪道。與我產生共鳴的,是一篇名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文章。

  文章很短,只有一面。這篇文章借童年生活的趣事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婉惜與對童年的懷念。可是,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般。古人,今人都在感嘆時間之迅速。我又何嘗不是呢?時間,在吃飯時,從嘴中溜走了,時間,在寫作業時,從筆尖溜走了,當我們睜開眼與太陽再見時,時間又從遮挽的手腕邊溜走了。日日夜夜,亦復如是。

  時間,亦是如此無情。

  我下定決心,要與時間賽跑。

  是的,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是的,光陰仍是似箭,箭箭穿心。”

  “是的,日月依然如梭,梭梭滴血。”

  我躺在時間的流裡,這般念著。

  一分鐘很短,但是,一分鐘比五十九秒還長,比一秒鐘更長得多,所以要珍惜每一分鐘。

  有的人一分鐘當千百世用,有的人一分鐘當一陣灰塵,一吹即逝。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寸時光,就是一寸命光。每一眨眼,生命也就轉瞬即逝了。因此,讓我們注意當下,珍惜短暫的生命吧!

  《林清玄散文集》蘊含哲理,令我回味無窮。他的題目新穎而充滿懸念,總有一股神力,將我拉進一個神奇而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