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四單元]寫一篇散文>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散文吧?散文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1

  最近我買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集》,當我從《匆匆》讀到《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時,頗有感想。

  這件事發生在電車上的一件事,作者看到兩個西洋人,他仔細的看其中的一個西洋孩子,不料卻受到那個西洋孩子的襲擊—眼神的攻擊,那眼神中也透露著輕蔑與鄙視,讓作者不禁感到一絲驚慌失措。

  我覺得朱自清說的對,人人都應有赤子之心,因為這個世界不屬於某種人,也不屬於某種國,更不屬於某個人。我們都有享受這個世界的權利,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義。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卻片面的嵌入了國家與人種的定型中了,他們自認為比別人優越,所以以輕蔑的態度來對待中國人,來踐踏國人的尊嚴,這不光是中國人的損失,而是世界的損失,這也是對世界的侮辱,再回頭想想也就是那時中國人“低三四”,才會出現“中華不振”的情況。也就是中國的“弱小”才“教育”出了這樣的小西洋人。而作者又從“臉上佈滿了橫秋的老氣”看出,這樣的優越感不僅能使人變成窮兇極惡的禽獸,也能使天真的兒童變成老態橫秋的老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稱那個孩子為小西洋人而並非“孩子”,因為他不屬於世界,只屬於其他國家的一個渺小、孤獨的人。

  文章的最後,作者說那白種人是一位強者,適者,但我覺得一個以侮辱別人來獲得“強者”這個標籤的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強者。世界天天都在變,而只憑借那一針見血的表現能成為一名永遠的適者嗎?

  讀完這個小故事,讓我更加看清了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應是其中一份子。我想勝者也不一定為“王”,敗者也不一定為“寇”吧。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2

  第一次接觸到你時,應該是那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句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長的話語,便成了我心中永恆的經典。也許是從這時開始,我才開始認識你,才想要去了解你。

  再有一篇,就是你的《背影》了,雖然沒有多少華麗優美的語言,但那份平淡與樸實卻讓人更加感到感動,為那份偉大而深沉的父愛而感動。讀著讀著,竟會有一種想哭的衝動。

  你說:“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輕輕吐出一個又一個字,仔細品嚐著其間的美妙時,我也意識到了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謝謝你。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你像個孩子似的說給我聽。我第一次感到尋常的雨竟是這樣的美麗,是它讓我偏愛你寫景抒情的散文,因為我總能從中看到你的灑脫與淡泊,讀到你悲傷的心境,起伏的心情。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說它“清麗”,有人說它“清秀”,也有人說它“清幽”,但始終離不開一個“清”字,你的“清”。炎炎夏日,我樂意坐在安靜的書吧裡,喝著咖啡,和著優美的古典樂輕聲細讀你的文字,細細品味著字裡行間的韻味,細細地讀你。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3

  人生的正義是在哪兒呢?

  朱自清說,正義在我們心中。

  《正義》這篇文章談的是朱自清對正義的一個認識與看法,他認為,正義應該在我們心中永存,應該在不知不覺之中,從我們的一言一行之中就可以體現出來,而不是那種只把“正義”二字掛在嘴邊,卻從來沒有付諸過行動。正義是無形的,但他可以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希望,讓人可以去和惡勢力進行鬥爭,而且,正義往往是勝利者,他是磨不滅,催不誇的。

  在現代社會,正義經常被扭曲,比如,一個學生本考不上一所學校,但那位學生的父親給學校送禮,學校邊開後門,讓他進校。這種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已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就是我們也會經常遇到或聽說,有的家長甚至攀比誰給老師的好處更多。現在請人幫個忙,都要送禮,請吃飯,久而久之,正義也被人們忽略在某個小小的角落了。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連小偷,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違法,所以躲躲藏藏,但他們還是剋制不了自己,或者說對於別人情面上過不去。所以犯人知法犯法,人們也控制不了自己,失去正義感,甚至老師們,負責教育孩子們的老師們,也總是收禮,可想而之,從小就被這樣的氛圍包圍著,在心理上形成的陰影會有多大,而當他們長大後,也會自然而然地這麼做了。

  希望我們可以保留心底的那一份純真與正義,做正確的選擇,問心無愧,也給這個社會做出一點點貢獻,獻上一顆正義的心,一份微薄之力。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4

  我讀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

  生命好比是一塊時間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異。因此,生命的意義並不體現在生命的物象和長度,而更多體現在生命的氣象——創新,為世界留下有價值的東西。這個觀點在別人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不就是對此觀點的最好表述嗎?

  在感悟的同時,我也致力於去體會朱自清的表達手法。既然被公認為是極少數能用白話寫出可與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風、手法一定有異於常人之處。他的文風比較樸素,如《背影》,全文辭藻並不華麗,但仍然十分感人,這可能就是名家與常人的區別吧!而成段的疑問句就成了他標誌性的寫作手法,他正是用這種方法來達到意味深長的意境。就像《匆匆》離得那樣: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真是這些疑問激起了讀者的無限遐想吧!

  漸漸地,我又發現,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深層的意義,有對生命的思考,也有對當時政府的諷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這也許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響,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卻富有哲理,有一層耐人尋味的色彩。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5

  朱自清的散文集集給我一種感覺,他在教我們一個一個人生的哲理,當然,也有寫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集洋溢著一股真摯、讓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集構思精妙,讓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並瞭解。

  文章寫了很多故事,有寫人的、有寫季節的'、有寫景的、還有寫遊記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匆匆》這篇文章,雖然很短,僅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卻用很多例子來表達中心,讓人一下抓住“題眼”,文章給我一種親切感,彷彿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在與我談話,這篇文章充滿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文章雖然沒提一個關於珍惜時間的字眼,但從文章裡舉的例子和反問質疑中,我們不難看出,朱自清爺爺在向我們說明珍惜時間這個道理,他告訴我們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間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樣流走;抓住了,向黃金一樣珍貴。可見,時間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個諺語也充分體現了時間是用金子買不到的,無論你多有錢,沒有了時間,也會慢慢老去,那麼,那些錢能幹什麼呢?時間是無價的,能夠說,時間自我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財富,它與別的東西不一樣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費它,彈指一瞬間,它會消失的無影無蹤。人生只是短短几個春秋,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好好珍惜它,難道要讓時間白白的從你身邊流逝嗎?時間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一樣的兩個人,一個碌碌無為,到

  之後什麼也沒留下,只留下無窮的悔恨;一個艱辛勞作,換來得是累累碩果,他們的人生閃爍著耀眼光彩。

  朋友,從此刻開始,好好的珍惜時間吧!讓我們一齊做時間的主人,好好的駕馭它!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6

  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國現代散文的典範,他善於把自己等真情實感,用平易的敘述表達出來,他的筆致簡約,親切,讓人讀來有一種娓娓動人的風采。他的作品風格很樸素卻又縝密;清攜沉鬱,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

  我很喜歡看一些詩集或是散文集,因為這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值得認真讀它的人細細品位,它的味道,它的感情,它的色彩,都是妙不可言的,都是美麗高貴的。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完《朱自清散文集》的時候,我並沒有把它放回書架,而是又一次的打開了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時寫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他在這篇文章裡的文字、語言的運用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對荷塘的月色的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讀起來更是有一番韻味,閉了眼,彷彿這情這景就浮現在你眼前了。

  不知為何,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論是在描寫什麼,敘事也好,抒情也好,寫人也好,寫景也好……都有一種清風拂過臉頰的感覺。不見華美辭藻,也沒有造作嬌揉。而單單隻用了明淨簡單的語言,細膩的筆觸,也許是一段優美至極的語言,也許只是短短几句話,卻能將要所描繪述說的事情樸素而又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在讀者的眼前,讓人身臨其境,不論是梅雨潭的景色,還是清華園的月色,都在他的筆下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也許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讀他的散文的原因之一吧,朱自清的文章總是一篇有一篇的韻味,使讀者總有繼續閱讀下去的慾望,即使你看完了這篇文章,也總有想要從頭再一次的細細品位一番的念頭。

  這本書從最初開始的清麗婉轉,到中間的質樸永,再到最後結束的深邃,沒有一處不顯示著他風格的獨特,也沒有一處不表現著他別樣的人格魅力和對於人生的哲學。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7

  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

  生命好比是一塊時間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異。因此,生命的意義並不體現在生命的物象和長度,而更多體現在生命的氣象——創新,為世界留下有價值的東西。這個觀點在別人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不就是對此觀點的最好表述嗎? 在感悟的同時,我也致力於去體會朱自清的表達手法。既然被公認為是極少數能用白話寫出可與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風、手法一定有異於常人之處。

  他的文風比較樸素,如《背影》,全文辭藻並不華麗,但仍然十分感人,這可能就是名家與常人的區別吧!而成段的疑問句就成了他標誌性的寫作手法,他正是用這種方法來達到意味深長的意境。就像《匆匆》離得那樣: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真是這些疑問激起了讀者的無限遐想吧!

  漸漸地,我又發現,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深層的意義,有對生命的思考,也有對當時政府的諷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這也許是受古

  代先哲思想的影響,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卻富有哲理,有一層耐人尋味的色彩。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8

  最近我買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集》,當我讀到《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時,頗有感想。

  這時發生在電車上的一幕,作者看到兩個西洋人,他仔細的看其中的一個孩子,不料卻受到那個西洋孩子的襲擊——眼神的攻擊,那眼神中也透露著輕蔑與鄙夷,讓作者不禁感到一絲涼意。

  我覺得朱自清說的對,人人都應有赤子之心,因為這個世界不屬於某種人,也不屬於某國人,更不屬於某個人。我們都有享受這個世界的權利,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義。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卻片面的嵌入了國家與人種的定型中了,他們自認為比別人優越,所以以輕蔑的態度來對待中國人,來踐踏國人的尊嚴,這不光是中國人的損失,更是世界的損失,這也是對世界的侮辱,再回頭想想也就是那時中國人“低三下四”,才會出現“中華不振”的情景。也就是那是中國的“弱小”才“育”出了那樣的小西洋人。而我又從“臉上佈滿了橫秋的老氣”看出,這樣的優越感不僅僅能使人變成窮兇極惡的禽獸,也能使天真的兒童變成老態橫秋的老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稱那個孩子為小西洋人而並非“孩子”,因為他不屬於世界,只屬於大洋彼岸一個渺小、孤獨的人。

  文章的最終,作者說那白種人是一位強者,適者,但我覺得一個以侮辱別人來獲得“強者”這個標籤的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強者。世界天天都在變,而只憑借那一針見血的表現能成為一名永遠的適者嗎

  讀完這個小故事,讓我更加看清了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應是其中一份子。而在這時我想,勝者也不必須為“王”,敗者也不必須為“寇”吧。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9

  讀過許多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其中,最令我陶醉而沉迷的,便是這《荷塘月色》了。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我的眼前立時就有了這樣一幅畫面:這月下的荷塘靜如隔世,風輕花香,吸引著詩人的光顧,同樣也吸引著我的目光。

  細細觀來,寬闊的荷塘中亭亭玉立著些沉睡的荷花、荷葉,我彷彿看到,月光柔和地鋪在花上、葉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灑下她的憐愛,整個荷塘好似籠罩著輕紗,在夢中沉睡。空氣中,淡淡的花香,夾雜著薄薄的霧氣,真是個人間仙境啊!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也更見風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上。”花兒受葉兒滋養,葉兒被流水洗滌,一切的生命源於這水,這脈脈的水,這清澈的水,這細密密的水,而水卻被荷葉朦朦朧朧地蓋住了,使葉子更清更晶了。

  伴著這清香的荷塘,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觀察的細緻入微,對美的嚮往,對寧靜平淡生活的憧憬和對家鄉那種江南水鄉的無限回憶與懷戀。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範”。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10

  讀著朱自清寫的散文《匆匆》,我感覺像是一陣舒心的清風迎面撲來。“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是朱自清自己始終無法解答的問題,也是留給我們可以用一生的時間去解答的難題。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這是莊子曾說的話。時間的確是在不經意間悄悄溜走了,課間玩耍的時候,時間從歡聲笑語裡過去,暢所欲言的時候,時間從嘴裡過去,看書的時候,時間就從字裡行間不見了。

  古今中外真正把握今日的人也不乏少數,祖逖聞雞起舞,不管颳風下雨從不間停,後來成為了名留千古的大將軍,魯迅先生一生都筆耕不息,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工作,成了人人敬仰的大文豪……

  而我呢?只是把這些珍惜時間的名人事蹟、格言警句熟知而已,捫心自問我又為把握時間付出了些什麼呢?我又得到了些什麼收穫呢?每天重複而機械的過著相同的日子,庸庸碌碌地過著乏味的生活。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早自學是學習的最好時間,有時我卻讓這寶貴的時間在與同學的閒聊間度過了。

  過去的日子如白雲,被風吹散了,過去的日子如落葉,被塵埃掩埋了,過去的日子如流水,匆匆流逝了,過去的日子如水中鏡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昨天已成為過去無可挽留,未來迷茫不可窺視,只有現在,只有今天是屬於我們的,不要再讓時間從手中流逝,不要給明天留下無盡的悔恨,努力吧,奮鬥吧,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疑惑,不要猶豫,趕緊行動!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11

  是夜,就著橘黃色的燈光,閒來無事,看著從視窗灑進來的月光,突然想到以前看過的《荷塘月色》,於是,我從書櫃裡翻了進來,不一會兒精緻的封面映入眼簾,我慢慢地翻閱起了《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大概有不少聽說過他又或者看到他的散文,驚歎於他素樸縝密的文筆。其實朱自清先生不僅有著一手好文筆,更有著強烈的民族氣節,在他身染重病時,在他飢寒交迫時,他拒絕了美國的救濟糧這樣的舉動和氣節令人欽佩。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一如他本人質樸,清麗,但永垂不朽。他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家名篇了。讀到《背影》時,我會驚歎於朱自清先生的細心,也感嘆於他們父子之間的情深和溫暖,也會想到我父親的背影怕是也是如此令人心酸把。讀到《荷塘月色》時,我彷彿身臨其境,與朱自清先生一同欣賞著月光下的荷塘;讀到《看花》時,總能感到一股熟人之間的熟稔。有人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絮絮叨叨的,但我覺得這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點:平易的敘述。就彷彿有人跟你嘮家常似的,讓人感到親切。

  其實,對於《朱自清散文集》,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父子情深的《背影》,也不是風景如畫的《荷塘月色》,而是那篇對時光流逝留下感慨的《匆匆》,讀到《匆匆》時,我彷彿能聽到時光流水似的從指縫間嘩嘩而過,我也反問自己:“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既然我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的話,我們為什麼又不去珍惜呢?”我想,我大概也得不到答案。讀朱自清的散文總有一種魔力,讓你深陷其中收益匪淺。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12

  我讀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讓我對生命的好處有了全新的認識。

  生命好比是一塊時間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異。因此,生命的好處並不體此刻生命的物象和長度,而更多體此刻生命的氣象——創新,為世界留下有價值的東西。這個觀點在別人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不就是對此觀點的最好表述嗎

  在感悟的同時,我也致力於去體會朱自清的表達手法。既然被公認為是極少數能用白話寫出可與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風、手法必須有異於常人之處。他的文風比較樸素,如《背影》,全文辭藻並不華麗,但仍然十分感人,這可能就是名家與常人的區別吧!而成段的疑問句就成了他標誌性的寫作手法,他正是用這種方法來到達意味深長的意境。就像《匆匆》離得那樣: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真是這些疑問激起了讀者的無限遐想吧!

  漸漸地,我又發現,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深層的好處,有對生命的思考,也有對當時政府的諷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這也許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響,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卻富有哲理,有一層耐人尋味的色彩。

  我看了一些關於朱自清的介紹,發現他真是人如其名,事事要求自己做到問心無愧,生活也十分簡樸。我想,也許正是這種質樸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得他的文風如此樸素吧!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13

  在暑假中,我讀了《朱自清散文精選》,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視窗。我沉醉於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筆調描繪出了一個完美的意境,不論是美景還是一切生靈,在他筆下,都顯得格外生動。

  我特別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對比的方式來突出了歲月流逝之快,不錯,世間萬物雖有毀滅的一天,但總會有重生的時候,而我們人,在這世上的時間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來,歲月又何嘗可以倒流呢?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過的歲月,誰又會在意呢?所以,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時,就會加倍地珍惜僅剩的時間,因為,他知道,他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了。“時間就是生命”,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筆下,就更襯托出了它的價值。

  而在我們熟知的《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著綠色,寓意著復甦,象徵著希望。我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而我們小學六年級不正是我們人生的春天嗎?我了我們秋天的收穫,我們現在難道不應該付出汗水和努力嗎?

  朱自清的文字不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還十分優美,他對景物的描寫可謂是淋漓盡致,彷彿可以活生生地展現在你的眼前了。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篇14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但是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趙景深還記得第一次接觸朱自清,是源於小學課本中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是課文的開頭,但卻是我心中的永恆,那短短的一句話表達了你真摯的情感和萬千人的憂傷。。。。。。

  你在《背影》中,語言雖沒有以往的華麗,卻多了幾分樸實和平淡。催人淚下的畫面和那平凡而簡短的對白,總能激盪起我心裡的那一片漣漪。每當讀起那篇文章便會想到自己的父親,那個不擅長表達卻為自己操勞了大半輩子的父親。

  從你那平易的文字中能夠看見那個用心來給予兒子一切的父親形象,感受什麼叫做“父愛如山”在《正義》一文中你問道:人間的正義在哪裡呢?你說:“兩石白米堆在屋裡,總要吃它乾淨,兩箱衣服堆在屋裡,總要輪流換穿,一大堆正義卻扔在一旁,滿不理會,我們真大方,真捨得!看來正義這東西也真賤,竟抵不上白米的一個尖兒,衣服的一個扣兒。”此句話充分的表達了你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試問人間的正義究竟在哪裡呢?你讓廣大人民清楚地明白“正義”不止是掛在嘴上,而是要付出行動的。

  朱自清的散文讀起來,很美,帶清秀之氣,正如他的名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