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四單元]寫一篇散文>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合集15篇)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合集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你知道怎麼才能寫好散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

  咬舌自盡的狗

  《咬舌自盡的狗》吸引了我,狗是人類的朋友,狗多少乖巧、忠誠,想著狗,心田裡便流出一股盈盈的笑,狗該有一個好的主人呵護、嬉戲它。還沒看完,視線已經模糊。狠心的主人竟然作了這樣的事:第一次把狗拋到幾百公里以外的深山裡,狗,回來了。

  第二次想把狗拋到幾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時,狗卻在車中咬舌自盡了……啊!一隻有情有義的狗呀,為了尋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鎮、在荒郊賓士百里,不管經歷多大痛苦,多大風險,始終來尋找主人,尋找家。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開門,還冷眼相待,接著立刻又送去拋棄,又被無情無義的人拋棄!兩次拋棄撕裂著狗的心。“萬物皆有靈”。

  人類自以為聰明總是以為自己比動物更有智慧、有感情,可動物們總用它們最真誠的依賴和信任,甚至生死的決絕向我們證明,它們也有愛,有思想,當它們被拒絕、被拋棄,它們也會流淚,甚至無比地傷痛,其實,它們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每天能和我們在一起就好,僅僅是陪伴。人又何嘗不是這樣?

  我皺著眉,搖了搖頭。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2

  每篇散文因為主題不一樣,所以,給我留下的啟發、感想也不一樣。《軟枝楊桃》這篇散文讓我明白當整個社會的人都只重視外表的好壞,不重視內在的美醜時,真正清淨的生活就不可能實現。《在繁花中長大的孩子》則讓我明白在美麗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因為受到美的薰陶,所以心也是完美的。《水終有澄清的一天》又讓我明白,雖然一秒鐘的混亂,可能需要幾天才能清淨,但只要我們一向堅持邁向更高境界,水,終有澄清的一天。《留一隻眼睛看自我》讓我明白,只有留一隻眼睛看自我才能明白成功的真諦,如果心執著停滯了,就只有死路一條。

  是啊,一本書給我帶來了這麼多啟發,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覺得太好看了,結果媽媽叫了好幾次都沒聽見。這本書用巧妙的方法引出了許多生活事物中的看法、理解。讓人情不自禁的想看第二遍,書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十分耐人尋味。整本書寫的十分好,還讓我明白了許多新鮮事物。偶爾,我看到精彩、好笑之處,都會不由自主的笑一笑。

  每當我看見林清玄寫的書時,都會拿起來讀一讀。因為,每當我拿起來閱讀時,都會讀出不一樣的味道。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3

  之所以喜歡林清玄,首先是喜歡他的名字,名好姓也好。

  每次讀他的散文,都會有一種給心洗澡的感覺,清清冽冽的一股清泉自 肺腑間流出,舒暢自在。

  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以小見大,每次都從小事寫起,平淡自如,最後卻包 含著發人深省的哲理。有一次我竟然想,乾脆我也到廟裡參悟參悟。

  有人說:現在這個年代,眾聲喧譁,我不喜歡喧譁這個詞。

  林清玄說: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有個朋友說:我讀林清玄的散文,一定要配一杯清茶,最好是在溫暖的 陽光下。

  我是個忙碌的人,我讀林清玄的散文可能是在嘈雜的公交車上,也可能 是在做完一張張試卷時,我從不特意挑時間來讀,隨心所欲,率性為之。本 來挺簡單事,幹嘛弄得那麼莊重,就像禮佛,心中有佛即使不天天燒香磕 頭佛自然也會知曉,而天天燒香拜佛的人假若心中沒佛,確實白白浪費了香 燭與火紙。

  萬鏡俱泯滅,方見本來人,每個人都是一顆種子,外面包裹各種各樣的 皮囊,但百年之後,又都回到原點,那時的我們比初生的嬰兒還要純潔。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4

  人活於塵世,心又怎會不沾染汙穢?願每一個人能靜下心來,除去汙穢,擁有一顆純善的`心。

  正如林清玄所說,珍珠貝在同一時刻被種在海中,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它們所經歷的的挫折也罷,傷害也好,雖然很苦,很累,但風雨過後是彩虹,磨難越多,珍珠貝越漂亮。

  飛蛾與蝙蝠是這樣令人嘆息,飛蛾有著明亮的眼睛,卻將生命置於火光。蝙蝠天生有弱視的盲點,只得將生命置於一場災難。有的人不也如此嗎?得到了,卻不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麻雀安知鴻鵠之志”,天鵝,本應飛翔於高空之中,卻因為人們的一己之利,將那優美的身軀留在了地面之上,屬於天空的鳥兒失去了自己的家園,然而人類還以為這是權貴的表現,多麼的愚蠢啊!

  心純則真,心善則美,純真善良才是人世間最美的的心,願所有人,能在凡塵中保留一顆純善的心!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5

  林清玄先生,生於一九五三年。是中國著名、優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令所有人都意猶未盡,我也不例外。第一次接觸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時,只感到清新與優雅。但是,當我細細品味時,我又看出了另一面。在平易生活有著感人的力量,是這種力量感染了我,也讓我頓時喜歡上了他的手筆和他的寫作風格。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光之四書中的光之色。

  光到底是什麼顏色?是馬蒂斯藍色的向日葵?是畢加索鮮紅的人體?還是夏卡爾綠色的臉?

  光是五顏六色,是五彩多姿的。在光的照映下,生活也顯得豐富多彩,也愈來愈有滋味。光,可以勾起藝術者們的靈感;光,可以渲染氛圍;光,可以使單調乏味的生活化為烏有……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悟到了許多——

  生活,像是一個調色盤。人生下來是一張白紙,想讓自己的白紙變得耀眼,就需要空間去想象,去捉摸。而光只是抽象的,無可比擬的藝術。但是,能把它繪在紙上,那就是生命的奇蹟!

  讓我們在生命的道路上,揮灑光的美,揮灑顏色的美。

  生命,註定為光之色而美!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6

  初次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帶著無聊的感覺去看的,後來,我認為這本散文集的第一章最好看。

  第一章的題目叫做《溫一壺月光下酒》,講述了兩位彈奏音樂的貧困的人民:一位喇叭手和一位負琴盲翁以及剩餘的一些記敘文,我覺得,林清玄想告訴我們,在如此美好的月光下,總會有人因為某種原因在悄悄地哭泣,需要他人的幫助。社會上不僅僅有喜劇,也有著一系列的悲劇。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靠後天的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與命運。我也從這篇章中體會處了一點,那就是:時間是短暫而又寶貴的,只要你去珍惜時間,就能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無價之寶,無論你用什麼數目都買不回來。

  有多少偉人能夠逃過“死”這個字?沒有一位偉人能夠從這個字中逃過。

  生命十分短暫,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那就從今天開始,珍惜時間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7

  一顆美好的心,包含著世間萬物,簡單的幸福,常常是隱藏在平常事物中,只要用一點心,平常事物就會變得非凡、美好、莊嚴;只要用一點心,凡俗的日子就會變得可愛、可親、可想念了!

  美好的心,就如同一株黃玫瑰,在一朵花裡,就能看到宇宙的莊嚴,以及不屈服的意志。白天人心浮躁,掩蓋了夜來香的香氣,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沉靜,就會體會到夜來香的芬芳,所以,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感受這個世界,那顆蘊藏在萬物中的美好之心,就會感化身邊的每一個人。

  而人也如花一樣,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

  相比於花朵的芳香豔麗,鑽石則又顯得昂貴奢華,如果賜予好的附加值,每一朵花、每一個觀點、每一段歷程都變成“活的鑽石”;每一份愛、每一次思維、每一次成長都以“克拉”來計算,每一個剎那都純真可愛、都充滿熱誠與美,都有創造力,那麼生命就會有鑽石的美好,鑽石的光芒了,這也正是一顆美好的心。

  前生,我們在溪水畔道別,而在今生早春,我們也應該珍惜正在流轉的光陰。看你微笑時,手撐花傘,三月道旁的杜鵑與傘一樣豔紅美麗,四月溫暖的陽光猶在,使我全身都洋溢著年少的歡喜,感受美好之心的存在。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8

  寒假裡,我從《林清玄散文集自選集》這本書裡明白了許多道理。

  我們在學校裡,可以用這個道理來形容: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忍苦耐艱,人生才能顯現真實的價值。難道不是嗎?林清玄在這本書裡說:“這本自選集是我對一個少年的期許,不只是寫給自己的孩子,而是為天下的孩子所寫。準確的來說,這本自選集希望收錄學校應該教而教的不夠的觀念這句話我非常贊同,因為這樣子可以提高我們的成績。

  林清玄還在書裡說不要因為遇到挫折、遭逢離散就尋死覓活,人類早就絕滅了。是啊,如果因為一點小事而尋死,那才是人間真正的愚蠢。他還在書裡說要珍惜自己的童年,對啊,我們原來的班主任也一直說:“玩要盡情的玩,學要認真的學。”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學習,連給自己的放鬆的時間都沒有,長大以後可能一事無成。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要珍惜眼前的所有東西,享受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發現人間的真情……我發現世界是多麼的美好。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這本書後,心情久久不能平伏。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有一位老富翁,非常擔心他從小嬌慣的兒子,他有龐大的財產,害怕遺留給兒子反而帶來禍害。於是,他教兒子自己去奮鬥。兒子他還發願:如果不找到寶物絕不返鄉。青年打造了一艘船出海。他駕船渡過險惡的風浪,經過無數的島嶼,最後找到一種樹木,這棵樹木會散放一種無比的香氣,青年想:這真是無比的寶物啊!青年把樹木運到市場上賣,可是站了一天都賣不出,隔壁賣木炭的賣完了,於是,他把沉香燒成木炭,結果一天就賣完了。他得意地告訴他老爸,他老爸一聽,卻哭下了眼淚。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智慧:許多人手裡有沉香,卻不知道它的珍貴,反而羨慕別人手中的木炭,最後竟丟棄了自己的珍寶。我知道了什麼東西都要珍惜,不要等沒了才後悔。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0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我以為應是散文再盛的時代,於是,在購書時,購得《林清玄散文》一書。

  讀書中文章,就像是在與林清玄聊天,在聽他娓娓道來,文章中沒有華麗語句,有的是一個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一個個與人生緊緊相連的傳說,但是這些小故事卻能帶給人啟示與收穫。無論是童年往事,還是即時感受;無論是記人,還是詠物;無論是敘說欣喜,是傾吐遺憾,總是用一種淡淡的筆調,讓人沉浸在一種寧靜、雅緻、平淡的氛圍中。無論是“溫一壺月光下酒”,還是那種推開窗就可見一片田園風光的日子,亦或是“三生石上舊驚魂”,總是一種緩緩到來的語調,帶給人一種美好的意境,向我們展示情懷真摯,向我們描述著血有肉有靈魂的人。

  清冽之息,就是《林清玄散文》帶給我的感受。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1

  林清玄寫的散文與我平常遇到的散文不同,他寫的散文語言通俗易懂,不像我看的大多數散文那樣難以理解,讓我有種讀不下去的衝動。

  從我剛接觸這本書時,我就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林清玄寫的所有的散文中,都會有一些情感在裡面,讓我有所感受,有所啟發。因為每一篇散文講的都是不同的事,所以給我的感受也不一樣。我從《家家明月有清風》這篇散文中的一個句子:“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生活中失去的人的尊嚴: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在富裕生活裡不失去的有情。”使我頗有感觸。是呀,一個人的貧窮是來自心底裡的,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你認為你窮就是窮,你認為你富就是富。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能回答出來,那麼你的讀書是有意義的。就像《林清玄散文》,每讀完一篇散文,自己就應該捫心自問:“這篇散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這樣你讀書才是有效的。

  《林清玄散文》是一本好書,讓我們一起感受它的芬芳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2

  林泉、清歡、玄想是林清玄的真實寫照,這些也體現在他寫的文章當中。《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從看的一頁起,它就深深吸引了我,上週看完了卷一天真的心,這周又看完了卷二《純善的心》。

  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咬舌自盡的狗。

  它講述的是“我”坐計程車帶“我”的狗去看病,計程車司機看到“我”的狗,想起了他以前狗。他以前嫌狗負擔太重,不想養了,就把狗放在布袋裡,載出去放生,可是狗一個星期後又自己回來了,他又想把狗放生,可當他到一個很遠的地方準備放生時,卻發現狗咬舌自盡了。

  我的眼前好像浮現出了那隻狗的悲慘狀況,它為了找主人歷盡千辛萬苦,主人卻連一回安慰的話都沒有,又把它拋棄了,狗的內心因該是多麼的絕望啊!

  唉!在人世間不也有這樣的事嗎?有情有義的人受到無情的背棄……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3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林清玄散文》這本書。散文都是由一個個小故事組成的。總的來說,分為四大主題,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接下來,我給你們慢慢介紹吧。

  這本書的各個小故事分別講訴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人生哲理,我就具體介紹一下我最喜歡的小文章。

  我最喜歡的是叫“清歡”的小文章。我為什麼會喜歡這篇小文章呢?這是因為它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如果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有一種熱愛,那麼這個人就會看出許多人所不能看透的東西,比如:他會覺得野菜的清淡比山珍海味還要好吃,慢慢品一壺茶更能在喧囂的的環境洗淨心靈,清歡對生活的無求,是他不講求物質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在城市裡,幾乎是沒有清歡的,繁雜的人群,車聲、人聲,要想吃清淡的小菜,卻要麼是鹽,多油,各種調料。那麼就去深山裡來尋找清歡吧!不一定,也許,清歡就在你身邊,對慾望不過度追求,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清歡離我們就很近了!

  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這本書,他給了我許多啟示,讓我受益匪淺。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4

  這個學期,我讀了《林清玄散文精選》,它,猶如一股涓涓細流淌過我的心間,心曠神怡;它,猶如一陣徐徐清風拂過我的心間,淡雅至極;它,又猶如一朵純純白花飄進我的心間,沁人心脾。

  林清玄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歡的散文是《一杯蜜是煉過幾只蜂的》,它寫了一杯蜜茶中小蜜蜂們的所做,讓我看到了蜜蜂的許多優點。

  我從小就怕昆蟲,對蜜蜂也是沒什麼好感,頂多也就知道它們比較勤勞而已。讀了這篇文章後,我看到了它除了勤勞以外的很多優點:它們很專情,除了蜂王以外不聽任何人的話,養蜂人抓到了蜂王就是抓住了整巢蜜蜂;它們不怕死,當外敵侵犯時,奮不顧身,總是衝在最前面,用唯一的螯刺攻擊敵人,從而結束生命,明知會死,卻不帶絲毫猶豫;它們還很無私,為了釀蜜甚至減少了壽命,卻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其實,人和蜜蜂也是一樣的。一項偉業中,怎麼可能沒有像蜜蜂一樣的幾個人在付出?就像一杯蜜一樣,是煉過幾只蜂。

  此後,我買蜜茶時心甘情願,也喜歡喝蜜茶了呢,那時,總會想起那為此犧牲的幾隻蜂。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5

  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和陪伴——讀《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少年版》有感

  說實話我認為父母應該多花點時間在自己孩子上,尤其是成績不好和行為規範不好的孩子上,因為我發現: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和陪伴。而這些不好的學生大多數是因為父母沒有多數時間來陪他們和管他們。

  說到這,我突然想到一個故事,故事如下:

  就是一個美國男孩等他的父親,等到了大概12點,他的爸爸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來,男孩提出了借10美元的要求,於是父親給了他。

  男孩高興極了拿出了另外10元,合起來把它給了父親,並說:“我能買一小時讓你來陪我嗎?”

  這個男生是多麼希望能有父親陪伴的時光。

  當學生或孩子犯錯的時候請給他們時間;

  當學生或孩子孤獨的時候請給他們陪伴;

  因為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