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童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3篇

《童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3篇

  讀完《童年》,我學會了堅強,學會了自信,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今天小編就來分享2016年暑假:《童年》,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童年》讀後感(一)

  《童年》的作者是前蘇聯無產階級偉大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小說中記敘了他親身經歷的童年。作者幼年時就失去了父親。外婆帶著他和他的母親來到了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但外祖父家並不和諧,打打鬧鬧早已成了家常便飯。他在兩個成天不務正業,幹盡壞事的舅舅身上看到了人性的醜惡,又從慈愛的外婆身上看到了真善美。他10歲就開始獨立謀生,但再嫁的母親受盡暴虐之後也去世了。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作者阿廖沙(即高爾基)的身影,他那雙天真無邪的眼睛裡充滿了一種炯炯有神的光,那應該是勇敢的光芒吧!現實的殘酷使他過早的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

  回想起童年,兒時的自己有父母和家人愛著,疼著,身邊有數也數不清的玩具,卻還總是挑三揀四嫌玩具不夠。卻不曾想過曾經和我們一樣擁有過童年,一樣年齡的阿廖沙卻一直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他的童年缺少一個家庭應有的和睦,缺少一個孩子應有的歡樂。他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但卻依然能夠產生出他這樣一個完整而堅強的人。這是為什麼?是因為外祖父的打罵,周圍人的厭惡嗎?不,不是的。是因為他始終懷著一顆堅強而純潔的心來面對生活,是因為他周圍的一些正直、善良的人在無私地幫助、引導他向前,去突破黑暗生活中的沖沖困難。

  故事以作者母親之死為結尾,從組後外祖父的那句“你還是到人間謀生去吧!”中,也暗示著作者真正苦難的日子將要來臨,他要帶著最後的歡樂到人間去了,而阿廖沙的童年也就此結束。

  《童年》讀後感(二)

  高爾基的《童年》生動地描述了19世紀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在這樣殘暴的家庭裡,幼小的阿廖沙到了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只有外祖母給她溫暖,幫他指明道路,教他成人成器。看到書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不覺我感慨萬千。

  阿廖沙其實就是高爾基本人,他藉助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難以置信的童年,我慶幸我們生活在幸福而又美好的21世紀。沒有親人一個個死去,沒有兄弟姐妹的奚落,沒有骯髒的房屋,沒有補滿補丁的衣服。阿廖沙和我們不一樣,我們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但他不能;我們可以安靜的學習,可他不能;我們擁有一件件嶄新的衣裳,他沒有;我們能吃到可口的飯菜,他不能。就在那種環境下,還能造就高爾基這位傳奇人物,我們在舒適的環境裡,還停留在及格這種層面上,怎麼能對得住我們的物質條件?

  “環境可以創造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成了高爾基,成就了高爾基,在如此邪惡黑暗的社會里,他那顆渴望光芒,追求光明的心沒有動搖,沒有被汙染,反而更加寬闊、執著。阿廖沙在外祖父家裡,就像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見不到一絲光明,一絲希望。但幼小的阿廖沙卻承受著外祖父的訓斥,接受兄弟姐妹的奚落。黑夜給了他黑色眼睛,他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雖然他不能改變命運,但他可以改變自己。

  生活也許有很多的不如意,我們可以也必須透過自身的努力與學習,改變自己,提高自己,不放棄、不放縱,認真的過好每一天,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自己的希望之光。

  《童年》讀後感(三)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假期的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的字型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打動了我:四歲喪父,跟隨痛哭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裡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打架……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裡,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默默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漸漸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歡樂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爭吵之類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裡,被甜水泡著……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童年》讀後感(四)

  陰霾重重,雨季淋瀝,想必也是絕美辰光,不經歷風雨,何以見彩虹。——題記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自從賞析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後,心中五味雜陳,油然而深出一股敬仰之情。

  當我翻動書籍時,當我一次次‘目睹’外祖父對阿廖沙的殘暴,專橫。我便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曠世對比,我和阿廖沙比童年。

  想想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我,再看看那整天生活在這樣一個瀰漫著殘暴,仇恨的的家庭裡,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就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天壤之別,芸芸眾生,其是這般。

  幸而,阿廖沙擁有一個愛他的外祖母,樂觀純樸的小夥伴—小茨岡。讓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當我躺在床上的時候,當我回想起外祖父的殘暴的時候,當我又轉念想起慈祥善良的外祖母時,我想起那鳥嘴鼻子,金紅色鬍子,黑色長衣,一對碧綠雙眼的外祖父揮舞著長樹條子從空中甩下,抽打著阿廖沙,那猙獰的雙眼,鷹爪似的指甲,無一不透露他的兇殘。少時的阿廖沙只能蜷縮一團,無助地呻吟。外祖母在旁也無濟可施,那一聲聲斥力地哭叫響遍雲霄……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一位偉人也便冉冉上升。也許,也正是家庭的混亂,迫使他過早地走向社會,走向獨立。

  如海明威所說:“只有陽光而無陰影,只有歡樂而無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生活為例,它是一團糾纏在一起的麻線”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不用嘆息,驚羨他人。因為不經歷風雨,何以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