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童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彙編11篇

童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彙編11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童年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讀後感1

  童年,是可以放在手心凝望的小幸福,盈滿了人生中最燦爛的笑臉,最天真的眼神,最無暇的心靈。

  而在《童年》一書中,我窺見了兩種不一樣的童年。

  4歲喪父的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見識到暴躁古怪的外祖父,脾氣古怪常常毒打家人;又見到兩個貪婪的舅舅,為嫁妝大打出手;更探見後父兇殘的一面……

  件件醜事,樁樁暴行無疑是對黑暗社會的揭露,控訴。令人升起對阿廖沙命運的'擔憂,驚歎之餘是深深的憤慨。然而,這樣黑暗、恐怖、壓抑的環境中依然存在溫暖的美好。

  如果說,外祖父是地獄羅剎,那麼,外祖母無疑是書中最善良的天使。

  是外祖母優美動人的童話,陶冶了阿廖沙崇高的情操;是外祖母真誠質樸的禱告,驅散了阿廖沙心中的黑暗;更是由於外祖母對生活樂觀的心態,激發了阿廖沙積極的態度和勇敢的反抗精神。

  於是乎,外祖母這一人物形象才宛如降臨在寂靜山林間的月色,恬美幽靜,使人躁動的心隨之平靜;又如清晨薄霧中的旭日,叫人湧起對未來前景的期望。

  阿廖沙就是在這一黑一白兩種勢力的拉扯中成長,這裡有歡樂,也有哀愁,有黑暗,亦有光明。

  相比之下,我們的童年似乎只是純純的密罐。當阿廖沙飽受著父親離逝、弟弟夭折、母親離家出走的煎熬的時候,我們享受著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左擁右抱;當阿廖沙在自私貪婪的環境中孤寂沉鬱,以至自暴自棄的時候,我們沐浴在國家、社會、家庭的愛的陽光下;當阿廖沙在學校飽受欺凌,因貧困讀不起書而以拾破爛混日子的時候,我們則坐在寬敞的大教室裡,一頁頁翻閱著散發著清香的書……

  儘管苦悶一直纏繞著阿廖沙,但他沒有被侵蝕人心的惡勢力所壓倒,被庸俗骯髒的社會大染缸所染。當自私的外祖父將他與外祖母趕出家門,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與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撿拾破爛為生,結下了純真的友情,還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

  不一樣的童年遭遇,卻同樣擁有著陽光般的美好心態,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拒絕青春迷惘中的那一絲光亮呢?

  合起泛著清香的《童年》,我感受到了一股徐徐吹來的清風,拂過我的身體,探進了我的靈魂深處……

童年讀後感2

  童年,是夢開始的地方;童年,是揚帆起航的地方;童年,是美好回憶的開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已的童年,而每個人的童年都有所不同。

  近來這段時間正好是春節假期,我回到了童年開始的地方。發小們的聚會、孩子們的玩耍,都伴隨歡快的笑聲。是那樣的純粹、那樣的無所顧忌。讓我好像回到了童年一般,培同朋友、孩子們一起放飛自我,盡情玩樂。時間在不停走動,總歸有了屬於自己的閒暇時間。不做其它,讓自己靜下來閱讀一下喜歡的書籍。看下書桌,找出了一本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的《童年》。讀後讓我思緒萬千,思考了很多。在整個過程中有我對主人公悲慘遭遇的同情,但更多的是我對主人公那種堅強不屈精神的感動與敬佩。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高爾基寫的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這本書真實地描述了高爾基的童年生活。《童年》這本書主要是圍繞著高爾基三歲時父親因霍亂而去世,母親帶他回到外祖父家裡生活。在生活過程中,外祖父一家人對待他的不同態度,以及外祖父一家人為人處事的方式。這些生活細節都對高爾基以後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最後高爾基母親改嫁後病逝,外祖父家庭沒落破產。高爾基被迫流落人間,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沒有了母親、外祖母的關愛他不得不獨立謀生,一個人面對以後的生活。雖然高爾基的一生是艱難坎坷的,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生活,他遇到困難時也沒有想過退縮。他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去解決。

  高爾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是這種土壤中就會長出卓越的、健康的且富有創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的、人道的東西,他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希望。”

  《童年》這本書,是高爾基透過自己的那段悲慘童年讓我們明白。無論生活有多麼艱難,環境有多麼惡劣,我們都不應該放棄。世界總是美好的。只要我們懷著一顆積極的、善良的心,總會觸控到溫暖的陽光,看到另一種美麗的風景。無論生活中、工作中只要我們始終保持正能量,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童年讀後感3

  青春是一個普通的名稱,它是幸福美好的,但也充滿著艱苦的磨練。

  ——高爾基

  《童年》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大部分人也都閱讀過,但這本眾所周知的名著卻給我留下深刻的人生思考。

  首先,它教會了我堅強與勇敢。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它們不知何時會降臨,也不知究竟會給咱們帶來多大的傷害,但我完全知道,在它們來臨時,咱們必須堅強和勇敢。只有用堅強和勇敢來武裝自己,才不會被晴天霹靂所打擊,才有足夠的精力去思考如何對待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這就如同在地震來臨時,堅強、勇敢的人逃生的希望更大,因為他們勇敢,勇敢就能使頭腦清醒,也就可以找出最好的自救辦法。所以,堅強勇敢是每個人應該具有的品質,有了堅強和勇敢,咱們能在黑暗中發出那微弱的一束光,沿著光走,就能看見藍天。

  其次,它還告訴我生活中總會存在希望。希望是每個人都喜愛的一個詞,它預示著美好、光明與成功,它是幸福的女神,是機會的象徵。而在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什麼?不是沒有金錢,不是沒有權力,而是沒有希望。正如我上面所提出的,希望代表機會,沒有了希望也就沒有了機會。這也就意味著花枯了不會再開,人青春過了不會再重來,走進黑暗就不會再重見光明……因此,請讓你的心靈永遠相信希望,相信希望就在前方。人活在希望中渾身都是勁。這樣,你的心就會一直髮光熱,一直充滿活力,一直鮮紅滋潤。記住:希望只會眷念相信它的人!最後,《童年》不僅讓我體會到故事主人公阿廖沙童年的黑暗與痛苦,更使我體會到人間的光明與溫暖。樂觀淳樸的茨岡人,正直無私的老工人葛利高裡以及善良公正的外祖母。他們都是溫暖與光明的使者,令阿廖沙在黑暗中綻放出束光,也給我帶來了積極的能量,鞭策我奮進,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童年讀後感4

  這幾天,我讀完了作家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讓我覺得和高爾基比起來,我們的生活可真是好多了。

  高爾基上學了,可是沒有衣服穿,他便穿上媽媽的內衣,外祖母的大衣,這樣一身五顏六色的衣服,引起了同學們的笑話,還給他起了外號。和高爾基比較,我們現在的生活多美好。衣服是名牌,可現在我們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挑三揀四,不是嫌棄這樣不好,就是那兒不好,高爾基不就是我們的榜樣嗎?

  高爾基為了交學費上學,只能撿襤褸來換錢。每逢休息時,他就天不亮起床,背上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去尋找一些破布賣給廢品加工廠。撿襤褸也得靠運氣,有時運氣好了,能把學費的錢掙出來,運氣不好時,高爾基上學的事便沒了著落。如今我們上學的事也不用操心,相比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現在的生活呢?又有什麼藉口不好好學習呢?

  拾襤褸掙來的錢,便成了高爾基學費。但是學校裡的孩子不僅不欣賞高爾基的做法,還諷刺他身上有“臭”味,這讓年幼的高爾基對同學、對學校產生了厭惡感,不想上學去了。可是他後來把嘲笑當成學習的動力,他發奮致力刻苦讀書,終於取得了優秀,受到老師的敬重和同學的喜歡。

  高爾基在書中說到:“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種種畜牲般的壞事的土壤是如此的富饒和肥沃,而且還因為從這層土壤裡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著善良的人所用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要甦醒。

  高爾基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應該堅忍不拔的頑強生活著,要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嚮往,在陰冷的黑暗中應當不必害怕,或許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繼續前進,終會有一天從黑暗中走到光明的小道,並且要把正在沉睡和麻木的民眾喚醒。生活中有黑暗的一面,同時也有光明的一面。只要我們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黑暗終將過去,美好的未來終將來到。

童年讀後感5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會是我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就高爾基寫的《童年 》這本書來說,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書,對《童年》這本書最感興趣。據我瞭解,《童年》是高爾基用自傳體寫的小說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它向咱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鬥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

  我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為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 就帶他回了孃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 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我為自己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記得在小時候,我很調皮,也很淘氣,經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幫我買了幾條小金魚,但她沒告訴我怎麼養就走了,爸爸媽媽媽又不在家。我看到櫃子上有一個插著花的花瓶,靈機一動,把花瓶拿下來,丟掉裡面的花,加了點水,把小金魚放了進去。看到小金魚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心裡樂滋滋的。到了晚上,媽媽回來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動不動地看花瓶,就笑著問我:“你幹嘛呢?”“看金魚呀!”我回答道。媽媽一聽,說道:“啊?不會吧!你把金魚放在花瓶裡了。不行,這花瓶一會兒姥姥還要拿走呢。”我二話沒說,把花瓶抱進房間,就是不讓她們拿走。最後,媽媽拿我沒轍,只好打電話給外婆,告訴她事實,姥姥聽了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書中告訴咱們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童年讀後感6

  阿庫琳娜的樂觀、堅強與善良除了使她不曾在黑暗中迷失方向,不曾屈服於黑暗以外,還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他人的迷茫。就拿阿廖沙來說,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她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而她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了光明的地方;她把我和周圍的一切連在一條不斷的線上,編織成一個五顏六色的花邊;她即成了我一生的朋友,成為我最貼心、最瞭解、最珍貴的人——是她對世界的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去對付那困難的生活。”——阿廖沙受阿庫琳娜的閃光的品格的影響,擁有了力量,變得堅強,心中也擁有了一朵向日葵,沒有成為物質利益的奴隸。

  還記得文中這樣一段話:“那雙烏黑的眼睛含著微笑,對所有人都傾注著使靈魂溫暖的光芒。她用頭巾扇著發燙的臉,唱歌似的說:‘主啊,主啊,一切是多美好啊!你們看,一切是多麼好啊!’這是她心靈的呼喊,她一生的口號。”——阿庫琳娜心中的向日葵之所以得以怒盛,得以追逐未來的太陽,我想,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她心靈的呼喊,一生的口號是“樂觀”。因為樂觀,所以她不畏懼生活的厄難;因為樂觀,所以她在混亂的黑暗中依舊堅強;因為樂觀,所以她擁有對未來永遠的期望。

  阿庫琳娜,無疑是一朵生長在荊棘裡的向日葵,但她用她的樂觀,培育了堅強與希望,灌溉了一朵屬於光明的花朵。

  咱們,生命正值起點。還有很多事情等著咱們去經歷,還有很多夢想等著咱們去實現,還有很多奇蹟等著咱們去創造。咱們現在身處的環境,雖有的可能不盡人意,但也遠勝於阿庫琳娜所處的荊棘之地。既然阿庫琳娜可以用她的樂觀使她堅強與充滿對未來的希望,那咱們為什麼就不可以呢?請別再用悲觀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了,樂觀起來,堅強起來吧。你會發現的——這個世界,一直存在著美好。

童年讀後感7

  高爾基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歷史新紀元,為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豐贍的遺產。我從《童年》之中獲得了一番不小的收穫。

  《童年》是高爾基的第一部自傳體作品,文中主要講述了“我”在童年學生過一場大病,當“我”大病初癒,看護“我”的父親卻去世了,不得已,我和母親去了外祖父家去生活,過起了寄人籬下的屈辱生活。外祖父年輕時則是當地染坊行會的老闆,經營著一間很大的染坊,風光無限,但是之後外祖父的兩個兒子--米哈伊爾舅舅,雅科夫舅舅為了爭奪外祖父的財產,而把家中弄了個雞犬不寧。在書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物,某些人物身上的兇殘自私、慳吝貪婪讓“我”震撼不已,“我”目睹了人間的殘酷與醜陋,只有外祖母,她是“我”童年的朋友,天使,她和藹可親,對“我”疼愛,關懷,給“我”講娓娓動聽的童話故事,“我”上了一段學,母親也去世了,這時候外祖父以無力撫養我,“我”便走向了人間,開始自謀生路。

  毫無疑問,高爾基的《童年》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揭示了方方面面的事理,文章看似簡單,但是卻從“我”的童年中展現出了19世紀中下葉俄國社會風貌及民風民俗,真實地再現了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百姓野蠻,愚昧,汙穢,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以及俄國人民新生命反抗暴政和奴役,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但也描寫出了人生中的美好品質。勞動人民的真善美。本書中用小孩的眼光,完美地詮釋了真善美,反映了人類美好樸實的本質,文中的“我”最好的朋友便是外祖母,正是她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種子,使得我即使是在那麼黑暗的童年下生活,但是依然能夠找到生活的樂趣,真善美使得我們生活的社會更加美好,文明,進步,人類最美好的品質便是它們。真善美人人都會具備,可能是一件大事感動,也有可能是一件小課溫暖,它們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努力去搜尋,就一定能夠發現。身邊的人以及自己身上的真善美。

  其實,真善美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年齡的人身上發現,同學之間也很好地詮釋了。記得一節體育課上,同學們在比賽賽跑,跑了沒一會兒我就滿頭大汗,沒勁了,眼看就要放棄,我的同學都來鼓勵我。我突然有了力量,一起堅持到最後。

  真善美,美好品質。

童年讀後感8

  我讀過一本書,叫做《童年》,童年講述的是一個孩子童年的時光。童年經過的是各種各樣的經歷。在童年時候,有過好多膽顫心驚的事。

  也許你的童年難忘的是繽紛多彩的美景,也許你的童年難忘的是融洽相處的朋友,也許你的童年有著不為人知,與眾不同的一個個秘密。他們都值得你去細細品味,深深回憶。而我的童年難忘的則是一本書,一本引我走向知識的海洋的少兒經典科普讀物。童年告訴我們,童年時光是最無私的。儘管他們的事業不同,所處的時代和國家也不同。但在他們的生活中,童年中,他們在肉體和精神上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為創造不朽的傑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童年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總會有險阻的,童年的生活是快樂的,但生活中也充滿了貧困,孤獨和辛勞。但是他們並沒有退縮,我認為英雄的偉大不在於他的體魄,而在於它的心靈和品格。我認為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麵人生,唯有與苦難的搏鬥,才能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因此偉人們的生涯往往就是長期的受難,他們的身心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然而正是憂患造就了他們的偉大。

  如果說我的童年是一杯茶,那這本書就是茶的清香,如果說我的童年是一盤棋局,那這本書就是那個至關重要的棋子,如果說我的童年是一張蜘蛛網,那這本書就是網的中心點。童年已成細霧,成淡淡的影子,可這本書,會被牢牢的鎖在我記憶的深處。

  人生最難忘的就是在童年,童年是最純潔的,童年是光明的,童年是有意義的。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的童年。讀完這本書,才知道童年是最真實的,沒有心機的。我真的被童年所深深的吸引了,好像就快融到那一片童年的草坪上,盡情的歌唱,沒有任何煩惱。去享受童年的快樂與幸福。

  現在細想起來,童年就像一本開啟的書,在這本書裡,你會讀到因滿足了願望而高興,也會讀到遇到不平而氣憤,還會讀到因受了委屈而傷心。你會讀的興高采烈,也會讀的神色黯淡。你會因讀到精彩處而大聲叫好,也會因讀到驚險處而大驚失色。而現在,童年正在離開我,書的紙張也因此而漸漸變黃。被功課這座山壓得直不起腰的我們,只能在夢裡,慢慢的、慢慢的咀嚼這書裡的文字。

  最後,好好把握你的童年吧,別讓這本書留下空白,留下遺蹟。

童年讀後感9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樣的,有酸甜苦辣,像一串五顏六色的珍珠,紅色代表活躍,灰色代表沉默,橙色代表快樂……而高爾基的童年,幾乎都是黑色的,他沒有我們這麼辛福。

  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鍊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他四歲喪父,跟著媽媽和年邁的外祖母生活。其他小孩都有新衣服穿,而他卻只有幾件布丁衣,但他沒有責怪媽媽,而是更孝敬她。

  那個時代是一個瀰漫著殘暴和仇恨的社會,高爾基在家裡經常遭到外祖父的毒打,使他過早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罪惡,還有飢餓。充滿殘酷、野蠻、令人不快了的家庭,高爾基的生活中,常常會聽到別人的諷刺、嘲笑,是他失望而傷心。高爾基學會堅強,便開始堅持自己的信念。在他遇到挫折時,善良的外祖母總是鼓勵他,安慰他。

  不是所有高爾基身邊的人都關心他,他的外祖父脾氣很暴躁,十分的貪婪。他還有兩個舅舅都很自私自利,有時還冤枉他。

  我們現在,世界變得和平,與高爾基的童年完全相反了,不他小時候那麼痛苦,那麼愚昧,條件也更好了。獨生子女都成了掌上明珠,家長都捨不得狠狠地打孩子,是他們沉浸在溺愛中了。

  我們有著平穩的課桌,潔白的牆壁,寬廣的操場,明亮的燈光,還有高大挺拔的廣玉蘭陪伴著我們上課。

  時代不斷的進步,人們卻變得懦弱,知難而退,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進。所以,我們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在這麼優越的條件下要好好讀書,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和老師。

童年讀後感10

  世界文學巨人高爾基的小說《童年》是作家的自傳體小說,它是高爾基成長的第一個足跡,書中描繪了十九世紀末俄羅斯的社會生活畫面。

  今年暑假,我認真地閱讀了這部作品,有太多的感受和感悟。說起童年,在我的眼裡,是陽光、幸福和快樂,可是,讀罷高爾基的《童年》,我發現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真是太艱辛了!阿廖沙童年時寄居在外祖父家,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外公嚴厲而暴躁,經常打阿廖沙;兩個舅舅更是不喜歡阿廖沙;幼年喪父,十一歲時母親去世,外祖父破產,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似乎一切的不幸都降臨在阿廖沙的頭上。只有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孤獨的心。她常常給阿廖沙將好聽的神話故事,潛移默化地教阿廖沙做一個樂觀、善良,富有同情心但不向醜惡現象低頭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又是一個熱愛學習的童年,阿廖沙在書中說道:小的時候,我想象自己是一隻蜂窩。各種各樣普通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生活的知識和思想送進蜂窩裡,阿廖沙們儘自己所能,慷慨大量地豐富著我的心靈。這種蜂蜜常常是骯髒而味苦的,但只要是知識,就是最好的蜜!

  這段話充分表達了當時俄國的孩子多麼渴望學習啊!當時的學校少得可憐,大多數孩子只能在街上玩耍,雖然很想上學,但條件不允許啊。阿廖沙們只能像這樣,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學習,充實自己。相比起來,我們現在簡直和阿廖沙們是天壤之別。我們的學校,一棟棟教學樓拔地而起,操場平坦寬闊,一間間教室寬敞明亮,窗明几淨,空調電視,投影儀電腦,各種各樣的現代化裝備一應俱全,再加上認真負責,循循善誘的老師,我們現在的條件當時的俄羅斯兒童聞所未聞,估計想都不敢想,但我們很多同學卻還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珍惜學習機會,不求上進,得過且過,虛度光陰。

  讀完《童年》這部作品,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們的童年,看起來平平淡淡,有時候還有些小小的不如人意,但是比起阿廖沙的童年來,那簡直是天壤之別,不知要幸福多少倍!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能低頭,做一個樂觀、向上、充滿信心和勇氣的人!

童年讀後感11

  漫長歲月的煎熬,已化為烏有。因為,歲月帶來的,煎熬過後,已是火災,燒得到處都是。

  一無所有的面龐,傷痕也成了點綴。

  ——題記

  本書作者高爾基出生在俄國的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便走向了社會,嚐盡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的童年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生活與社會的慘狀。

  小說主人公也是早日喪父的阿廖沙,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裡,已經讓黑暗與恐懼佔據了。

  在他的生活裡,有粗暴自私的外祖父經常毒打阿列克謝,又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生了一場大病。阿廖沙的外祖父還狠心剝削工人,暗放x利貸,慫恿幫工偷東西。

  從阿廖沙外祖父的種種劣行中,我讀出了吝嗇、貪婪、專橫、殘暴,也著實的體會得到了阿廖沙當時的心情。是外祖父的殘暴留給了阿廖沙童年重重的傷痕。

  我們中國有個成語:禍不單行。同樣,在阿廖沙的生活裡,還有兩個讓阿列克謝充滿恐懼的人——他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兄弟倆很像,自私殘暴,但也相互勾心鬥角,阿廖沙的父親馬裡哈姆在世時,也遭過他們兩個的陷害,而且他們還害死了富有同情心的茨岡。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阿廖沙的內心充滿了壓抑和恐懼,同時也渴望人間的愛與溫情。

  讀這本書時,心中不免產生不快和同情,為阿廖沙悲慘的童年而拭淚,為那些無辜逝去的生命而憂傷。

  不過,在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所以,阿廖沙的生活中便有了帶給阿廖沙快樂和溫暖的外祖母;教阿列克謝做一個正直人的老長工;還有純樸樂觀、富有同情心的茨岡。

  是他們,為阿廖沙黑暗的童年點了一盞明燈,讓阿廖沙的內心變得強大,使阿廖沙充滿信心和力量,讓阿廖沙不再孤獨與寂寞。

  讀完這本書,我看到,也知道,在黑暗長河的盡頭,一定有一個叫光明的東西在發光發亮,只要跨過這條令人驚悚的大河,光明就一定在閃爍,希望就一定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