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脈》閱讀答案
①1950年春節過後的一天晚上,在那盞祖傳的清油燈下,父親把一隻毛筆和一沓黃色仿紙交到我手裡:“你明日早起去上學。”我拔掉竹筒筆帽兒,是一黑裡透黃的動物毛做成的筆頭。父親又說:“你跟你哥合用一隻硯臺。”
②我的3個孩子的上學日,是我們家的慶典日。在我看來,孩子走進學校的第一步,認識的第一個字,用鉛筆寫成的漢字第一畫,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開啟。他們從這一該開始告剮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 我們家木樓上有一隻破舊的大木箱,亂扔著一堆書。我看著那些發黃的紙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問父親:“是你讀過的書嗎?”父親說是他讀過的,隨之加重語氣解釋說:“那是你爺爺甩毛筆抄寫的。”我大為驚訝,原以為是石印的,毛筆字怎麼寫到和我的課本上的字一樣規矩呢?父親說:“你爺爺是先生,當先生先得寫好宇,字是人的門臉。”在我出生之前已謝世的爺爺會寫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產生了。
④父親的毛筆字顯然比不得爺爺,然而父親會寫字。大年三十的後晌,村人夾著一卷紅紙走進院來,父親磨墨、裁紙,為鄉親寫好新春對聯,攤在明廳裡的地上晾乾。我瞅著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村人圍觀父親舞筆弄墨的情景,隱隱感到了一種難以言說的自豪。
⑤多年以後,我從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準備和寫作《白鹿原》的6年時間裡,每到春節前一天後晌,為村人繼續寫迎春對聯。每當造房上大梁或婚喪大事時,村人就來找我寫對聯。這當兒我就想起父親寫春聯的情景,也想到爺爺手抄給父親的那一厚冊課本。
⑥我的兒女都讀進大學,學歷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親和爺爺高了(他們都沒有任何文憑,我只是高中畢業)。然而兒女唯一不及父輩和爺輩的便是寫字,他們一律提不起毛筆來。村人們再不會夾著紅紙走進我家屋院了。
⑦13歲那年,禮拜五晚上一場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課心裡都在發慌,50餘里路程步行,怎麼回家去背饃呢?最後一節課上完,我走出教室門時就愣住了,父親披一身一頭的雪迎看我走過來,肩頭扛著一口袋饃饃,笑吟吟地說:“我給你把乾糧送來了,這個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動,雪太厚了……”
⑧ 二女兒因為誤讀俄語,補習只好趕到高陵縣一所開設俄語班的中學去。每到週日下午,我用腳踏車帶著女兒走七八里土路趕到汽車站,一同乘公共汽車到西安東郊的紡織城,再換乘通高陵縣的公共汽車,看看女兒坐好位子隨車而去,我再原路退回蔣村——正在寫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沒有勞累的感覺,反而感覺到了時代的進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親冒雪步行50裡為我送乾糧方便得多了。
⑨父親是一位地道的農民,比村子裡的農民多了會寫字打算盤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勞作的空閒裡,躺在祖屋的炕上讀古典小說和秦腔戲本。他注重孩於唸書學文化,他賣糧賣樹賣柴,供給我和哥哥讀中學,至今依然在家鄉傳為佳話。
⑩ 我供給3個孩子上學的過程雖然頗不輕鬆,然而比父親當年的艱難卻相去甚遠。從做私塾先生的'爺爺到我孫兒這五代人中,父親是最艱難的。他已經沒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爺爺的地位和經濟,作為一個農民也失去了對土地的創造權利,卻心強氣盛地要拼死供給兩個兒子讀書。他的耐勞、他的勤儉、他的耿直和左鄰右舍的村人並無多大差別,他的文化意識才是我們家裡最可稱道的東西,絕非書香門第之類。
11這才是我們家幾代人傳承不斷的脈。
16.文章主要記敘了爺爺、父親與“我”三代人培養下一輩讀書受教育的事情。仔細閱讀文章,括相關文段的內容,補全下面的表格。(4分)
文章段落
主要內容
①②
父親在我上學日送“我”珍貴的筆和紙,“我”將孩子們的上學日視為家的慶典日。
③④⑤⑥
(1)
⑦⑧
(2)
⑨⑩
父親在艱難的日子裡依然拼死供給“我”和哥哥讀中學,“我”在頗不輕鬆的情況下供養孩子們上學。
17.下面的理解和分,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2分)
A.第②段“我”將孩子所寫的“漢字第一畫”視為“生命中光明的開啟”,說明在作者的心中,文化知識對孩子具有開啟智慧人生的巨大作用。
B.第③段“規矩”這個詞語的意思是,書上用毛筆抄寫的一行行粟子大的字,書寫規範,字跡工整、美觀。
C.第⑥段寫兒女提不起毛筆寫字,再不能為村人寫春聯,導致鄰里關係冷淡,作者對此深感遺憾和失望。
D.第⑨段寫父親空閒讀小說與戲本的行為,表現出父親對文化知識的熱愛,這也是當年爺爺重視孩子唸書學文化的結果。
18.第⑦段畫線句子是描寫父親雪天給“我”送乾糧的情形。聯絡下文,分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作用。(4分)
答:
19.文章題目“家之脈”在文中具體指的是什麼?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或名人的事例,簡要闡述“家之脈”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150字左右)(5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