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唐詩> 唐詩宋詞鑑賞三首

唐詩宋詞鑑賞

唐詩宋詞鑑賞三首

  導讀:鑑賞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鑑定和欣賞。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那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唐詩宋詞鑑賞三首吧、

  秋夜喜遇王處士

  王績

  北場芸藿罷,東皋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賞析:

  由隋入唐的王績,詩風樸素自然,洗去齊梁華靡浮豔舊習 ,在唐初詩壇上獨樹一幟。這首描寫田園生活情趣的小詩,在質樸平淡中蘊含著豐富雋永的詩情,頗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

  前兩句寫農事活動歸來。北場、東皋,不過泛說屋北的場圃,家東的田野,並非實指的地名。“東皋”暗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點明歸隱躬耕的身分。芸(通“耘”)藿,就是鋤豆,它和“刈黍”一樣,都是秋天的農事活動。這兩句平平敘述,沒有任何刻畫渲染,平淡到幾乎不見有詩。但正是在這種隨意平淡的語調和舒緩從容的節奏中,透露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習慣和一片蕭散自得、悠閒自如的情趣。王績歸隱的生活條件是優裕的。參加“芸藿”、“刈黍”一類田間勞動,在他不過是田園生活一種輕鬆愉快的點綴。這種生活所造成的心境的和諧平衡,正是下兩句所描繪的“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與條件。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帶著日間田野勞動後的輕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懷著對歸隱田園生活的欣然自適,兩位鄉居的老朋友在這寧靜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了。這是一個滿月之夜。整個村莊和田野籠罩在一片明月的清輝之中,顯得格外靜謐、安閒、和諧。這裡那裡,又穿梭似地飛舞著星星點點的秋螢,織成一幅幅變幻不定的光的圖案。它們的出現,給這寧靜安閒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動的意致和欣然的生意,使它不致顯得單調與冷寂,同時,這區域性的流動變幻又反過來更襯出了整個秋夜山村的寧靜安恬。這裡,對兩人相遇的場面沒有作任何正面描寫,也沒有一筆正寫“喜”字,但透過這幅由溶溶明月、點點流螢所組成的山村秋夜畫圖,藉助於“相逢”、“更值”這些感情色彩濃郁的詞語的點染,詩人那種沉醉於眼前美好景色中的快意微醺,那種心境與環境契合無間的舒適安恬,以及共對如此良夜幽景的兩位朋友別有會心的微笑和得意忘言的情景,都已經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王績受老莊思想影響較深。他的不少詩篇儘管流露出了對封建禮教羈束的不滿,卻又往往表現出遺世獨立、消極隱遁的思想。他的名篇《野望》同樣不免有這種消極傾向。這首小詩,雖寫田園隱居生活,卻表現了鄉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對這種美的心領神會,色調明朗,富於生活氣息。他的詩有真率自然、不假雕飾之長,但有時卻過於率直質樸而乏餘蘊。這首詩則既保持樸素自然的優點,又融情入景,似不經意地點染出富於含蘊的意境。從田園詩的發展上看,陶詩重在寫意,王維的田園詩則著意創造情景交 融的優美意境。王績的這首詩不妨看作王維田園詩的先聲。我們從詩中還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但它從整體上說,已經是屬於未來的詩歌發展時代的作品了。

  寒山●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賞析:

  寒山是在貞觀時代的詩僧。長期住在天台山的寒巖,詩就寫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現存三百餘首。語言明淺如話,有鮮明的樂府民歌風,內容除用形象演說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態人情,山水景物。詩風幽冷,別具境界。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風格。

  詩的內容,寫寒巖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後見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聯寫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遠,“落落”言澗邊寂寥冷落。詩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一個冷森森的境界,頓覺寒氣逼人。次聯寫山中幽靜,用輕細的鳥鳴聲反襯四周的冷寂。三聯寫山中氣候,用風雪的凜冽寫出環境的冷峻。尾聯結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見到陽光;心如古井,不關心春來秋去。前七句渲染環境的'幽冷,後一句見出詩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這首詩除了運用景物渲染氣氛、以氣氛烘托心情這種傳統的表現手法外,還使用迭字是它的特點。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見的。顧炎武《日知錄》說:“詩用迭字最難。《衛風。碩人》……連用六迭字,可謂復而不厭,賾而不亂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復而不厭,賾而不亂。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變化。寒山這首詩使用迭字,就很富於變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曠的空間感:“啾啾”言有聲:“寂寂”言無聲:“淅淅”寫風的動態 感:“紛紛”寫雪的飛舞狀:“朝朝”、“歲歲”雖同指時間,又有長短的區別。八組迭字,各具情狀。就詞性看,這些迭字有形容詞、副詞、象聲詞、名詞,也各不相同。就描摹物件看,或山或水,或鳥或人,或風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樣。這樣就顯得變化多姿,字雖重複而不會使人厭煩,繁賾而井然不亂。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對偶排比一樣,能獲得整齊的形式美,增進感情的強度。寒山這首詩中的迭字,大都帶有一種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連使用,使詩籠罩著一層濃烈的氣氛。再如,“朝”、“歲”,單個的名詞,本來不帶感情色彩,但一經迭用,出現在上述特定的氣氛中,就顯得時間的無限延長,心情的守一、執著,也就加強了詩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這首詩還由於使用迭字,增強了它的音樂美。藉助於音節的復沓,使人讀起來感到和諧貫串,一氣盤旋,並藉助於形式上的劃一,把本來分散的山水、風、雪、境、情,組織成一個整體,迴環往復,連綿不斷。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賞析: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的,題又名作《代白頭吟》。《白頭吟》是漢樂府相和歌楚調曲舊題,古辭寫女子毅然與負心男子決裂。劉希夷這首詩則從女子寫到老翁,詠歎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構思獨創,抒情宛轉,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藝術性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歷來傳為名篇。

  詩的前半段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抒發人生短促、紅顏易老的感慨;後半寫白頭老翁遭遇淪落,抒發世事變遷、富貴無常的感慨,以“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總結全篇意旨。在前後的過渡,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二句,點出紅顏女子的未來不免是白頭老翁的今日,白頭老翁的往昔實即是紅顏女子的今日。詩人把紅顏女子和白頭老翁的具體命運加以典型化,表現出這是一大群處於封建社會下層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運,因而提出應該同病相憐,具有“醒世”的作用。

  詩的前半首化自東漢宋子侯的樂府歌辭《董嬌嬈》,但經過劉希夷的再創作,更為概括典型。作為前半的結語,“年年歲歲”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當,語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顛倒重複,不僅排沓迴盪,音韻優美,更在於強調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真實動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耐人尋味。結合後半寫白頭老翁的遭遇,可以體會到,詩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對比,而用泛指名詞“人”和“花”對比,不僅是由於七言詩字數的限制,更由於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可憐人,其中也包括了詩人自己。也許,因此產生了不少關於這詩的附會傳說。如《大唐新語》、《本事詩》所云:詩人自己也覺得這兩句詩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即所謂“詩讖”,一年後,詩人果然被害。這類無稽之談的產生與流傳,既反映人們愛惜詩人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這詩情調也過於傷感了。

  此詩融會了漢魏歌行、南朝近體及梁、陳宮體的藝術經驗,而自成一種清麗婉轉的風格。它還汲取樂府詩的敘事間發議論、古詩的以敘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 織運用各種對比,發揮對偶、用典的長處,是這詩藝術上的突出成就。劉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後,孫季良編選《正聲集》,“以劉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人所稱”(《大唐新語》)。可見他一生遭遇壓抑,是他產生消極感傷情緒的思想根源。這詩濃厚的感傷情緒,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縛戕害人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