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其一)》王昌齡唐詩鑑賞
出塞(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盧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唐詩鑑賞:
“出塞”是漢樂府《橫吹曲》的曲調名,唐人樂府中的《前出塞》、《後出塞》、《塞上曲》、《塞下曲》都從這一樂曲演變而來,都用以吟詠邊塞征戰生活。
王昌齡的《出塞》是一首懷古傷今的感時之篇,被歷代詩評家視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它透過月照邊關時戍邊士卒思慕良將的強烈感情和報國建功願望的抒發,抨擊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邊將無能,致使邊釁四起的現實,表現了詩人誠摯的愛國熱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大意是一輪明月掛在邊關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國力強盛、邊防鞏固的秦漢時代。然而,現在明月如故,雄關依舊,邊塞的形勢卻今非昔比,只看見部隊不斷開往塞外,卻不見他們凱旋歸來。這兩句詩想象雄奇,給人以縱橫開闊的時空感。“秦”、“漢”二字,足見詩人“思接千載” 的藝術功力;家鄉、邊關那“萬里”空間距離的“視通”,又把天地的變遷、山河的易主,一同攝入筆端,交織成一幅現實與歷史、現實與願望和諧融合的闊大悠遠的境界。這裡的“明月”、“雄關”都是歷史的見證。“秦時明月”曾見過秦將的雄威;“漢時”的雄關也曾見過漢將的壯舉。但是,今天的“明月”、“雄關”所見到的又是些什麼呢?是窮兵武的開邊戰爭,是“萬里長征人未還”。今昔相較,詩人的諷刺、譴責之意溢於言表。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 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於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
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藉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盧城飛將指漢將李廣,這兩句詩意思是說:只要有李廣這樣英勇善戰、忠心為國的統帥來鎮守邊庭,外敵就不敢輕舉妄動。這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由於唐玄宗的好大喜功,輕啟戰爭,邊地人民飽受戰爭之苦,一些邊將為求取功名,一味迎合玄宗意旨,而一些忠君愛國的良將卻受到貶謫和懲罰。
王昌齡之所以呼籲朝廷選賢任能、重用當代的“盧城飛將”,其一是有感於正直之人慘遭貶謫,其二也含有反對勞而無功的開邊戰爭的意思,因而清人沈德潛在《說詩語》中評說此詩時就說道:此詩“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用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可見主張“備邊”—— 持重安邊、制止異族來犯,和“熄”邊烽—— 主動廢除開邊的武戰爭,這才是《出塞》一詩的要旨所在。
這首詩縱觀古今,又敢於以含蓄與明快相統一的筆法針砭時弊,表現了詩人卓越的膽識和博大的胸懷,因而堪稱大氣包舉,意境雄奇。將它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