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導遊詞> 西安導遊詞三篇

西安導遊詞

西安導遊詞三篇

  篇一:西安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兩座陵墓特別吸引國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東陵,一座是陝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雖不是皇帝,卻是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喪權辱國的清太后慈禧;後者埋葬的則是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政通人和,社會和經濟發達,死後以山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來陵墓儲存完好。

  “巨墳雲是舊梁山,山石崔嵬頗耐攀。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這是郭沫若同志遊乾陵時吟出的一首詩。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它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兩個山峰作為佈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峰,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戶。整個陵園範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各位遊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乾陵的特點—乾陵的結構和規模—墓前石刻】

  各位遊客,當我們從西安出發,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時,會有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還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峰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帝王陵。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也就是穿過陝西西部的小縣城乾縣時,我們還會發現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峰設定陵寢、門闕、城牆,表現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現在我們已站在梁山腳下,抬頭能望見武則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東,一馬平川梁山在西,山勢崢嶸。遠觀梁山,有3座山峰相連:正對遊客的遠處松柏交翠、山峰峭拔的北峰為武則天陵寢;南面稍低的左右對峙的兩峰為閉樓,其形象特別,當地群眾俗稱奶頭山。“以山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與山峰渾然一體的設計,實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獨見。唐太宗原以為如此築陵較為節儉,還能免被盜之災,誰知築陵工程更大,耗費更為驚人,也未免去被盜之災。

  乾陵營建於盛唐時期,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自不必說。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著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峰。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稜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武則天生平介紹—述聖記碑—無字碑】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曆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為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裡。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為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說,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抬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為什麼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麼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題字,於是現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儲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六十一尊王賓像之謎】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賓像是唐代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的標誌,也是突出反映中外關係的乾陵石刻藝術的一大特色。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我國各民族統一的封建王朝最興盛的時期,同世界各地3op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往來。高宗駕崩後,舉國哀悼,61個國家和地區派出特使或首領親自參加安葬儀式。葬禮之後,武則天令工匠用寫真的手法,雕刻了參加葬禮的那些使節或首領,立於朱雀門兩側,東29尊,西32尊,按佇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衣,腰束寬頻,足登皮靴,雙手前拱,表示祈禱。從那時起創尊賓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餘年了。

  有的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麼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每個石人背後原來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已無法辨認。《長安圖志》雖記載了39個王賓的姓名,但人們很難將這些姓名和石刻王賓像對上號,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人來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伊朗 。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眾說不一,有的說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為中國皇帝侍衛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說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說改朝換代,軍閥混戰,才是乾陵石人崩潰、臺殿燒燬、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事實上這些石像損壞的時間史書中並無詳細記載,如果仔細閱讀無字碑上的文字,會發現在金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還對乾陵進行了維修,結果是“繪像一新,迴廊四起”。直至明代,這裡還是“蕃王儼侍立層層,大馬排行勢欲騰”,乾陵石刻並未遭到多大破壞。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損的記述時有所見。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為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歎。

  【儲存完好的乾陵】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當大家想及那座高聳山峰下安息了千餘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會有怎樣的感觸呢?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倖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並以鉛灌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為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為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 20 世紀 60 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為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篇二:西安導遊詞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慈恩寺—石獅子—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才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才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裡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裡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裡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眾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 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大雁塔得名來歷—玄奘與寺塔—大雁塔建築及文物】

  各位遊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為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遊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麼《西遊記》裡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為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後,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援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裡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裡的人物。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碟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篇三:西安導遊詞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現在就由我帶領大家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

  好了,現在大家所處的位置就是有‘石質書庫’美譽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了。

  走進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廟的舊址,這裡儲存著太和元氣坊、泮池、欞星門、戟門等孔廟建築。

  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自古孔廟無南門,禮門儀路兩邊開。所以孔廟的門開在東西兩側,西門稱禮門,東門稱儀路。走進去之後映如我們眼簾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氣坊,它是在明萬曆年間有皇族資助400兩黃金建造而成,牆外側刻有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一會我們參觀完出了博物館大門就能看見了。

  好了,轉過身來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個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那今天我們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過泮橋所看到的這個門叫欞星門,門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時為兩扇門,到了清代改為三個門。每個門的門額上刻有文字,中門額書“文廟”,即孔廟,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刻“道冠古今”。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話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欞星,給門起名欞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過去,進出這三個門有著嚴格的規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供工作人員出入的。大家遠道而來參觀,當然算是貴賓,所以我們從中門進入。

  過欞星門後,人們便會發現孔廟裡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裡的這對華表均為八稜形石柱,通高445釐米,周長163釐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於欞星門以北,屬於明代後多次翻建的古建築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裡不可缺少的建築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好了,關於孔廟的內容我就講到這裡。現在請大家隨我看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雲鍾和大夏石馬,現立於戟門內的左右兩側。

  唐景雲鍾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銅鑄造,重約6噸。鐘身為三格,最頂端蹲有蒲牢,鐘身分別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雲、鳳凰、獅、牛、鶴等紋飾及32枚鍾乳,既裝飾了鐘錶,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鐘身正面鑄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書的駢體銘文292字,是李旦書法僅遺於世的絕少手筆。景雲鐘的鐘聲悅耳動聽,渾厚悠揚,咱們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鐘聲就是用景雲鍾錄製的。

  我左手邊是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大夏是少數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於當時的戰亂,大夏國遺留下來的文物極其稀少。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巨石馬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現在請大家看遠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麼為什麼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徵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便是《石臺孝經》。《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撰的講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為此碑作釋作序並書寫,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來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所以此碑顯的是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稱。

  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這裡陳放的《開成石經》因為它刻於唐文宗開成二年而得名。《開成石經》包括了《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論語》;《爾雅》等12部儒家經典作品……《開成石經》由114塊碑石雙面組成,共計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9石,合稱十三經。中國歷史上曾經組織過7次經籍石刻,只有這一部儲存得最完整。加上時代又早,史料價值極高,人們讚歎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書籍”。在唐代印刷術還部是很發達,為了避免傳抄的錯誤,唐文宗就下令將它們刻在了石碑上,供人們校對。

  在閱讀了中國古代最大最重的一部鉅作之後,我們將進入第二陳列室進行參觀。這裡主要陳列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碑石,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書法的範本。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它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1623年被重新發現,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屬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稱聶斯脫利派,“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標誌十字架。這塊碑石記載了基督教早期傳入中國的情況以及教規、教義,還有古敘利亞和漢文對照刻了72個景教僧侶的名字。為研究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亞的友好往來提供了寶貴資料。顏真卿書寫的《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72歲時為紀念他的父親而立的家廟碑,碑文記述了顏氏家族的世襲與功業。僅從文中“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到顏氏家族的興盛和榮耀,《多寶塔碑》是顏體早期的代表,《顏氏家廟碑》則是顏體不如輝煌與成熟的傑作。 還有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的《皇甫誕碑》,以及他的兒子,也就是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唐代書法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高峰時代。一大批書法家湧現出來,如同百花齊放。

  我們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碑林的第三陳列室,透過這裡陳列的碑石,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書體的演變做一個大致的瞭解。這裡陳列著漢魏至唐宋的各種書體名碑,其中包括篆,隸,行,草等5種書體,如漢代《曹全碑》《仙人唐公房碑》唐代張旭和懷素草書的《千字文》,唐徽宗的《大觀聖作之碑》等。《曹全碑》是我國現存漢碑中漢隸的精品,為國家級文物,碑石刻於東漢晚期,是百姓和官吏為紀念東漢靈帝時陝西合陽縣令曹全而集資修建。碑文記載曹全曾隨軍征戰,戰功顯赫,主政合陽為官清廉,造福一方,在碑石上還刻有捐錢的花名冊。《曹全碑》的書法扁平勻整,清麗流暢,自然典雅,秀美飛動,不僅是漢隸中婉約的代表,更是漢碑中的精妙之品。

  第四展示主要成列史料名碑,這些碑石記述了明清兩代陝西人名的苦難生活和奮起反戰的歷史事實,並儲存了地理繪畫等材料,其中有《黃庭堅詩碑》、《太極全圖》、《達摩東渡圖》、《達摩面壁》、《集字魁星點鬥圖》等等。《集字魁星點鬥圖》是清代陝西巡按馬德昭所畫,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以五品取士,每經首選一成為“魁”。()“魁”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對學府多築有魁星樓,來供奉魁星,以求金榜提名。碑上刻的形象是鬼一腳翹起託著“鬥”字,一腳獨立於鰲字之上,一手拿著毛筆直點“鬥”字,唐宋時期,皇宮大殿前置有石板,上雕龍和鰲的圖案,考中進士站在臺階下迎榜,而狀元則站在鰲頭之上,取“獨佔鰲頭” 之意,同時“鬼字”又由儒家修養的八個字“正心修身,克己復禮”組成,意思是隻有按照儒家這個修養標準去努力才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朋友們,由於時間問題,第五第六展廳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下石刻藝術。

  接下來各位看到的這一組石雕為“昭陵六駿”。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他征戰時騎的六匹駿馬,由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主持設計並於唐貞觀年間十年完成。唐太宗親自為每匹馬寫出讚語,遺憾的是“颯露紫”和“捲毛踻”1914年被美國文物販子盜走,現存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駿“特勒驃”、“青雕”、“什伐赤”、“白蹄烏”也在1918年的一個夜晚被切割成塊,準備裝箱盜運,幸好被攔截了下來,所以我們才有幸看到這四匹真品。四駿經歷了千年的風霜雨雪,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在它們身上,即記載著歷史的輝煌,也記載著歷史的恥辱。

  參觀了陵墓石刻之後,我們來看一下宗教石刻。絲綢之路的開通帶來了許多新的文化,而佛教也是隨著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從而開始了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漫長階段,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佛教風行,也就推動了佛教造像藝術水平的不斷精進。最後我們看到的這件雕像是唐代雕刻的老君像,是當年安祿山為討好玄宗李隆基特命人在幽州范陽以一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漢白玉雕像,它原立於驪山華清宮的老君殿裡,是盛唐時期頂禮膜拜的道教造像,老君身穿開領道袍,正襟危坐於石臺上,神情莊嚴雍容,面相豐頤恬靜。底座三層,上面刻有變形的牡丹花和蓮花圖案,老君像的塑造不僅是統治者政治目的的需求,同時也體現出盛唐時期恢弘的氣勢。

  好了各位遊客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到次結束了,如果有興趣您還可以參觀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啟迪,知識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