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導遊詞> 峨眉山報國寺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峨眉山報國寺導遊詞

峨眉山報國寺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旅遊從業人員,常常需要準備導遊詞,一篇完整的導遊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那麼一遍條理清晰的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峨眉山報國寺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峨眉山報國寺導遊詞1

  純陽殿左去3.5公里,就是聖水閣。明萬曆末為“神水庵”,清初為“聖水閣”,也稱“神水閣”。因閣下有一小池,泉水從山谷中溢位,名為“神水”、“玉液”。傳能治病,遠近聞名。離這裡足有15公里的新開寺,清末民國年間曾建有外國人的別墅,每年夏天,外國人便遠度重洋來此山上度假消署,僱當地農民到聖水閣來背水,一塊銀元一桶。外國人為何花這樣的代價飲聖水閣的水,原來此水是優質礦泉水。1982年經專家鑑定,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於是開始批次生產峨眉礦泉水系列飲料。投入市場後,頗受顧客的好評。1984年國家體委選定為23屆奧運會我國運動員專用飲料,被外國稱為“魔水”。1991年獲國產精品獎,1992年獲香港食品博覽會金獎,享譽全球。

  現在的聖水閣是1992年釋家弟子捐資重建的,殿宇四重:觀音殿、彌勒殿、大雄殿、普賢殿,建造精美。四周樹木山石池泉構成自然的山水園林,池畔有一巨石,上鐫“大峨”二字,傳為呂純陽書;“福壽”二字,傳為五代宋初道士陳摶書。還有“神水”二字,是明代御史張仲賢書,閣前這尊六層石塔,高6米,傳為隋時智凱大師的衣缽塔。智凱大師曾住中峰寺,常來此飲神水。後來他到湖北荊門玉泉寺住持,時常思念峨眉山的神水而不可得。一天他在參禪入定時,見一老人自稱龍王,他說玉泉與峨眉山的神水相通,願為他引來神水。智凱說:“我的缽盂錫杖尚寄在中峰寺內,如能隨水而來,我就相信。”於是龍王果真引水浮缽杖而出玉泉洞口。這就是“神水通楚”的傳說。

  峨眉山報國寺導遊詞2

  七佛殿後,以觀音菩薩塑像為主,結合歷史故事、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組群像。觀音又叫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佛經說,觀世音菩薩能顯現多種化身,說法救度眾生。你看他右手舉楊枝,左手傾淨瓶,婷婷玉立龍頭之上,左右金童玉女,飄然立於荷葉之上。金童旁是戒裝裹身的趙子龍,再旁為東、南天王,手執琵琶、寶劍。玉女旁是美髯飄拂的關雲長,再旁為西、北天王,執傘、握蛇。另外還有“羅漢伏虎”、“蒲公採藥”,最高處是“唐僧師徒取經像”。群像右側還有一龕,供奉漢白玉雕刻的藥師佛坐蓮像。藥師佛又稱大醫王,他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相傳他在成佛時曾發下十二大誓願,願除一切眾生疾苦,治無明痼疾,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

  最後一殿為普賢殿。供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梵語為“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的意思。普賢因廣修“十大行願”,又稱“大行願王”。“願”是理想,“行”是實踐。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所以將他供於最後一殿。殿門上寫著“金粟莊嚴便是菩薩住處;曇花燦爛照徹納子愛心。”意思是用金黃色裝飾的殿堂,是普賢菩薩的住處;優曇花燦爛的光輝,照透了禪僧的愛佛之心。還有一副聯語:“普濟有情,願王垂慈,宛向峨眉尋妙諦;賢德無量,眾生瞻仰,靈冥空寂悟禪心。”上聯是說普賢菩薩在峨眉山留下慈悲,普遍幫助眾生求得解脫的真理;下聯是眾生瞻仰菩薩的無限賢德,在空靈寂靜時感悟參禪的清靜寂定心境。普賢殿樓上為“藏經樓”,是儲存經卷的地方。

  峨眉山報國寺導遊詞3

  沿普賢殿石階而下,至七佛殿右側,是峨眉山佛教協會,再下至大雄殿右側,為新建的“祗園”,是接待國內外佛教團體和講經的地方。透過隔牆圓門,便是“花影亭”,裡面有池有亭,有珍貴的花木。步入其中,勞倦頓清,心靜神安。再步出彌勒殿前,左有1993年新建的鐘樓、法物流通處,右有鼓樓和茶園。整個寺廟系典型的庭院建築,佔地60餘畝,一院一景,層層深入,蔚為壯觀。佛教協會的許多大型法會都在這裡舉行。這裡接待過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國名人、佛教團體。報國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請隨我到對面的鳳堡鍾亭參觀。

  這裡叫鳳凰堡,鳳凰堡周圍碑刻群列,有《我眉山全景圖》、康有為書的《十里桃花》、劉光弟書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還有何紹基、趙熙等名人的墨跡。沿之字形坡道上去,便見紅柱六角重簷鍾亭,亭額懸“聖積晚鐘”橫匾。“聖積晚鐘”原為“峨眉山十景”之一。今聖積寺已不存在,裡面的銅鐘是明代嘉靖年間別傳禪師募資鑄造。高2.3米,唇徑2米,唇厚10釐米,重12.5噸,鍾唇為12缺荷葉形。該鐘曾懸掛在南門外的聖積寺內。早晚撞擊,聲音宏亮,半夜撞擊,15公里內也能聽見。佛教認為鐘聲可以“警醒頑愚”。聽見鐘聲可以自我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規正自己的行為。所以寺裡的鐘頗有講究。這口銅鐘便是峨眉山的佼佼者,被譽為“巴蜀鐘王”,是一件很珍貴的文物。好了,現在請遊客們前去伏虎寺參觀。

  峨眉山報國寺導遊詞4

  在大峨寺舊址前去不遠處,有一座“響水橋”(即百福橋),這裡有一種奇怪的自然現象:有時候走在橋上便聽到一種似海水澎湃的聲音,從上方山谷中“荷荷……”而下,起伏如潮湧,由遠而近,似夾卷狂風暴雨而至。人們疑是山洪瀑漲。其實天色並無變化,更沒有下雨,橋下仍是涓涓細流,哪來山洪呢。約兩三分鐘後,聲音由大漸小,逐步恢復平靜,當地人稱這種聲音為“山潮”。農民有諺語說:“大潮之後有晴天,小潮過後雨綿綿,久久不潮必乾旱,三潮三息是豐年。”明代峨眉進士高光還作有《山潮賦》。朋友,倘你有幸,可能聽到這奇特的“山潮”。

  從聖水閣前去1公里,在那蓊鬱的林中隱有一寺,即中峰寺。晉時為乾明觀,為道教住處。晉末道衰佛盛,觀中道士迎請佛教的明果大師住寺,改觀為中峰寺。中峰寺在“呼應峰”下,左有“寶掌峰”,右有“白雲峰”,故名中峰寺。唐慧通禪師更名集雲寺,宋仁宗時高僧茂真重修寺宇,為山中規模較大的寺院。紹興年間敘州太守黃庭堅也曾來此寺“習靜”。清順治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毀於火,後雖重建,仍不及原有規模。今有普賢殿、大雄殿,佛像莊嚴,一片靜土。峨眉山佛學院比丘班設在這裡,遊人到此,常聞誦經之聲,響徹庭院。

  由此前行2.5公里便進入清音閣景區。

  峨眉山報國寺導遊詞5

  由善覺寺下行合大路,再上行1.5公里,過解脫橋,登解脫坡,那座半邊虛腳樓房就是雷音寺。

  雷音寺原名解脫庵,亦名觀音堂。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無瑕禪師建立,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取“佛音說法,聲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峨眉山的'寺廟多系明、清建築,既保留了宮庭、官府、宅弟的某些建築特點,又融進了民宅的建築形式。這座小寺,居高崗,倚危崖,傍坡路,便打破寺廟建築的正規格局,巧構虛腳吊樓,建成一座精巧別緻的民間小四合院式的廟宇,隱藏在鬱鬱蔥蔥的叢林之中。

  寺無山門,第一殿為彌勒殿,第二殿為大雄殿,加上兩邊廂房,構成一個天井。1991年,在大雄殿後新建了觀音殿,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尊觀音像為柏楊木雕,高4.8米,胸前雙手合十,其餘千手並伸,成法輪狀,莊嚴肅穆,別具風格。

  雷音寺上行2.5公里,即純陽殿。此殿玲瓏古雅,後倚赤城山,前瞻金頂,可觀晴雲雨霧。殿前古楠銀杏,遮天蔽日,即使酷署盛夏,亦無炎熱之感。

  此殿舊名呂仙行祠。所謂“行祠”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行宮,也可說成“別墅”。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四川御史衛赫瀛建立,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四川監察御史劉宗祥增修,改名為純陽呂祖殿,殿內供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呂仙傳為唐時京兆人,曾來峨眉隱居綏山(二峨山)紫芝洞。紫芝洞前的純陽樓才是呂洞賓的主殿。相傳他先後在離宋皇坪授道臺不遠的千人洞、十字洞中也修煉過,故在此建起他的行祠。

  清初,道士絕跡,道教的純陽殿由佛教的僧人接管,不過名稱仍叫“純陽殿”。山門上的那副聯語:“起大願雲周法界;如普賢行悟菩提。”便是讚頌普賢的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