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採蓮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採蓮曲原文、翻譯及賞析

採蓮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採蓮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1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

  採蓮女皆美麗動人,如吳越國色,似楚王妃嬪,她們競相划動採蓮船,湖水打溼了衣衫。

  來的時候蓮花把她們迎進河口,採完之後明月把她們送回江邊。

  採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註釋

  採蓮曲:古曲名。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採蓮女勞動生活情態。

  “吳姬”句:古時吳、越、楚三國(今長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採蓮之戲,故此句謂採蓮女皆美麗動人,如吳越國色,似楚王妃嬪。

  浦(pǔ)口:江湖會合處。浦,水濱。

  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製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賞析

  第一首詩寫水鄉姑娘的採蓮活動。

  吳姬、越豔、楚王妃三個詞連用,鋪寫出蓮娃們爭芳鬥妍,美色紛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寫採蓮活動,從“爭弄蓮舟”來看,似乎是一種採蓮的競賽遊戲。唐汝詢說:“採蓮之戲盛於三國,故並舉之。”(《唐詩解》)因為要划船竟採,顧不得水溼衣衫。採蓮姑娘那好勝、活潑、開朗的情態就透過“水溼衣”這個細節表現出來。

  她們划著採蓮船來到一個花的世界,而最後兩句點出她們直到月上江頭才回去。詩人不急著寫回程,而是插敘採蓮女來的情境,她們來時被花兒所迎接,可見花兒是很樂意為她們所造訪,而隱著一層寫她們對採蓮這一活動是非常喜愛,近乎於享受。當她們回去時,那月兒實際上也就是花兒,便依依不捨地送她們了。“花迎人”和“月送歸”運用了擬人手法,把整個採蓮活動的現場給寫活了,極富詩意,寫荷花迎接採蓮女和月亮送別採蓮女,實際上還是為了表現採蓮女之可愛。

  這首詩通過幾個動詞淋漓盡致地將採蓮女應有的性格——活潑開朗表現出來,並以花、月、舟、水來襯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說這就是一部小電影,對刻畫人物形象非常生動形象而別有韻味。

  第二首詩可以說是一幅《採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採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豔豔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採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詩歌在開始就展現出一幅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美麗畫面採蓮女的羅裙和荷葉的顏色一樣青翠欲滴。比喻雖不新奇,但用在此處卻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繪了田田的荷葉,又寫了採蓮女美麗的衣裳,兩者相互映襯,恍若一體。尤其是“裁”字,用得極其巧妙,羅裙是裁出的,可是此處也用在荷葉上,似從賀知章《詠柳》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句中得到了靈感,讓人感到荷葉與羅裙不僅顏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雙巧手以同一種材料製成的。由此又讓人不禁聯想到屈原《離騷》中“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感受到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靈。嬌豔的芙蓉花似乎都朝著採蓮女美麗的臉龐開放,明寫荷花,實則為了襯出人之美,採蓮女的美麗,不是閉月羞花式的驚豔,而是如陽光般健康溫暖,似乎能催開滿池的荷花。這兩句詩本自梁元帝《碧玉詩》“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王昌齡的這篇較之則更勝一籌,意義更為雋永。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詩的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是對前兩句的補充和深入。它有兩重含義: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使人荷莫辨更真實可信;二是突出了觀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動。其中“亂”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聞歌始覺有人來”除了從另一面說明少女被荷田遮蔽與消融,難以被觀望者發現以外,又寫出一種聲音的美,增添了詩的活潑情趣“。亂”字既指採蓮女紛紛入池嬉笑歡鬧的場面,也可指人與花同樣嬌嫩難以辨別,眼前一亂的感覺而“看不見”呼應上文,也更顯荷葉羅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時也虛寫了荷塘中花葉繁茂,人在其中若隱若現之景,並引出下句:“聞歌始覺有人來。”這一句描寫細膩入微,彷彿讓讀者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始覺”與上句“看不見”呼應,共同創造出了一種“蓮花過人頭”的意境。“聞歌”也與“亂”字呼應,悠揚動聽的歌聲表現出她們活潑開朗的天性,同時也為整個採蓮的場景添上了動人的一筆。

  這首詩句與句聯絡緊密,意蘊深遠,精雕細琢卻給人帶來清麗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齡煉字煉意的高超技藝,對中晚唐的詩歌有著重要的影響。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寶七載)夏,王昌齡被貶龍標時。當時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一次,王昌齡獨自一人在龍標城外遊玩,在東溪的荷池,見當地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採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氣所吸引,遂作《採蓮曲》。

  王昌齡

  王昌齡(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採蓮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

  其一

  像吳國美女越國嬌娘楚王妃嬪一樣美麗的採蓮女們,競相划動採蓮船,湖水打溼了衣衫。來的時候蓮花把她們迎進河口,採完之後明月把她們送回江邊。

  其二

  採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採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採蓮。

  註釋

  ⑴採蓮曲:古曲名。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採蓮女勞動生活情態。

  ⑵“吳姬”句:古時吳、越、楚三國(今長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採蓮之戲,故此句謂採蓮女皆美麗動人,如吳越國色,似楚王妃嬪。

  ⑶浦(pǔ)口:江湖會合處。浦,水濱。

  ⑷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製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⑸芙蓉:指荷花。

  ⑹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夏。有本事載,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一次,王昌齡獨自一人在龍標城外遊玩,在東溪的荷池,見當地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採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氣所吸引,遂作《採蓮曲》。

  賞析

  第一首詩寫水鄉姑娘的採蓮活動。

  吳姬、越豔、楚王妃三個詞連用,鋪寫出蓮娃們爭芳鬥妍,美色紛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寫採蓮活動,從“爭弄蓮舟”來看,似乎是一種採蓮的競賽遊戲。唐汝詢說:“採蓮之戲盛於三國,故並舉之。”(《唐詩解》)因為要划船竟採,顧不得水溼衣衫。採蓮姑娘那好勝、活潑、開朗的情態就透過“水溼衣”這個細節表現出來。

  她們划著採蓮船來到一個花的世界,而最後兩句點出她們直到月上江頭才回去。詩人不急著寫回程,而是插敘採蓮女來的情境,她們來時被花兒所迎接,可見花兒是很樂意為她們所造訪,而隱著一層寫她們對採蓮這一活動是非常喜愛,近乎於享受。當她們回去時,那月兒實際上也就是花兒,便依依不捨地送她們了。“花迎人”和“月送歸”運用了擬人手法,把整個採蓮活動的現場給寫活了,極富詩意,寫荷花迎接採蓮女和月亮送別採蓮女,實際上還是為了表現採蓮女之可愛。

  這首詩通過幾個動詞淋漓盡致地將採蓮女應有的性格——活潑開朗表現出來,並以花、月、舟、水來襯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說這就是一部小電影,對刻畫人物形象非常生動形象而別有韻味。

  第二首詩可以說是一幅《採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採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豔豔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採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採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裡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豔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豔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豔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豔豔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採蓮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3

  採蓮曲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戎昱

  原文:

  雖聽採蓮曲,詎識採蓮心。漾楫愛花遠,回船愁浪深。

  煙生極浦色,日落半江陰。同侶憐波靜,看妝墮玉簪。

  涔陽女兒花滿頭,毿毿同泛木蘭舟。

  秋風日暮南湖裡,爭唱菱歌不肯休。

  譯文

  其二譯文:

  採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鑑賞

  《採蓮曲二首》其一(“吳姬越豔楚王妃”):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開頭兩句寫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子,採蓮的時候因為擺動蓮舟而弄溼了自己的衣裙。

  “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第三、四句分別用花和月來襯托這個女子的美貌。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女子的美貌,從“爭弄蓮舟水溼衣”可以想象出一個極其美麗的女子在船中撥動船槳的嬌美動作。詩中的花、月、舟、水都是來襯托她的容貌。

  《採蓮曲二首》其二(“荷葉羅裙一色裁”):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裡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荷葉與羅裙一色,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這一句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彷彿鮮豔的荷花正對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也與鮮豔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些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細察時才勉強可辨;以致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看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然而,正當他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豔豔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所以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與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