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面對魯迅作文

面對魯迅作文

面對魯迅作文

  書店的清冷處放了幾個書架,都是些名人名著,其中一格貼著“魯迅”的標籤。

  但署名魯迅的書不多,反倒是研究魯迅、懷念魯迅的書不少。其中一本書的裝幀很考究,咖啡色的厚皮封面上還鑲嵌著魯迅的頭像,立體浮雕,凹凸有致,黃銅製成。如此考究的包裝,價格當然不菲,實際上,它足以買下兩本魯迅著作的平裝本了。

  近些日子又去逛時,發現魯迅這一格騰出了一半位置,放上了周作人的書,還加了一個“周作人”的標籤,這讓人想起了法國先賢祠中的伏爾泰與盧梭,將魯迅與周作人擺在這樣一個尷尬的位置,不知是否有意為之。

  對於魯迅,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再熟悉不過了,一瞧見“魯迅”二字便會肅然起敬。看他的臉,短髮豎立,目光犀利,眉頭緊鎖,面龐消瘦,或沉思或眺望,沒有笑容,神情凝重而嚴峻,我總有一種頂禮膜拜的衝動,只恨生得晚,未瞧見他老人家的真容。至於這份敬畏從何而來,我也不知道,只是覺得他的“三家五最”無人可比,又覺得他臨死前對怨敵一個都不原諒的'姿態讓人敬畏。我覺得他堪比馬克思:生前有很多敵人,但沒有一個公敵。當然,這些內容都是從老師那兒得知的,細想起來,方發覺奇怪,我為何敬仰魯迅?

  記得最早接觸魯迅,是一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那時老師在講臺上撇開了課文,單講起了魯迅。他將魯迅一生的作品按時間列了出來,讓我們記住並強調這是重要考點,後來還專門考過一張魯迅專輯的試卷,到現在還記得內容。如果在我熟睡的時候有人大喊一聲“魯迅”,我在夢中都能發出囈語:“字豫才,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關於魯迅,這是一種條件反射,一個魯迅包含了太多的考點。在一群學生中報出魯迅名號後,大家會異口同聲地喊:“字豫才,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種情形與背“床前明月光”極相似,不同“嘴臉”頃刻統一了“口徑”。

  後來魯迅就像月經一樣,幾乎每一學期都會定時出現,且隨著學期數增多,愈發有了規律性,每次都會流出新血來。“魯迅”所包含的考點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1918年發表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 1918年至1926年……1927年至1935年……”

  似乎我們不只要記住魯迅寫的文章,還得記住文章的出版順序及魯迅的生活軌跡。這種感覺簡直就像唐玄宗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的愛一樣了,不過他是愛屋及烏,甚至捧出了炙手可熱的楊國忠。而我則是恨烏及屋了,正是對魯迅先生事無鉅細人生經歷背誦的厭惡,也波及到了魯迅本人的文章。

  實話講,魯迅的文字頗有趣味,尤其是《朝花夕拾》中捕鳥一類的童年小事,真叫人覺得親切,令人豔羨,但這隻限於課外閱讀,在課堂上,魯迅的文章便不是用來讀的,只是用來分析的。時常一節課的時間只分析幾句話。一字一句地解剖,挖出作者的潛臺詞,剖出每一個副詞的意味,甚至連標點也不放過。

  凡是我國應試教育的優良產物大多應記得魯四老爺在祥林嫂被婆家搶走後陸續說出的三個“可惡,然而——”,據專家言,三個“可惡,然而——”各自都有確定的深刻含義。記得當時講解時,頭頂上電風扇吱嘎吱嘎地響,老師則用嘶啞的聲音聲嘶力竭地引導我們往標準答案靠近。最後,由於我們“朽木不可雕”,老師公佈了答案,我們埋頭記下一些標準權威的文字分析。若借用迅哥兒的話說,他不想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我們也不想知道“可惡,然而——”有三種“深刻含義”。

  若說新文化運動推倒了一座孔子像,那魯迅便是被新立起來的。所有人到他面前都莫名敬畏。至於為何敬畏,我們會背誦:他的文字像匕首,寸鐵殺人,一針見血。但我不明白為何無人說魯迅的文章似大鵬呢?你看那色彩瑰麗奇特的《故事新編》!我想大致是我們這些青年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別人的權威的緣故吧。

  悲哉!魯迅一生吶喊,不就是叫青年覺醒、相信自己嗎?他彷徨,不就是因為國人過強的他信力嗎?魯迅叫我們“疑”,用他的文字叫我們“疑”,而我們正是捧著這樣的文字,卻只是“信”,信權威,信專家,信老師……唯獨不信自己!《聖經》人人尚可讀出不同,獨這魯迅的文章只由一小撮人把持話語權。

  真可以說是越學習魯迅,越沒有魯迅了。

  我們曉得魯迅一生的經歷,小說集,散文集,散文詩集,雜文集,林林總總,都一清二楚。魯迅的文章有權威的註釋,甚至不用讀他的文章,背熟註釋、寫作背景便可得高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魯迅與孔子一樣淪為一件外衣,在各式各樣的試卷中被分析得支離破碎。

  魯迅在《死》中說“趕快收殮,埋掉,拉倒”。這是誠懇的苦求,苦求世人忘記他,管自己的生活。作為我們的“民族魂”的魯迅有著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字,只是,在面對魯迅的文字時,我們常常被“時代背景”“深刻含義”格式化,或許,這才是閱讀魯迅的最大悲哀。希冀所有人與我一樣,面對魯迅,只沉醉於文字本身,感受它的深沉、幽默,它的犀利、智慧,向對待一切作家的文字一樣,發出我們自己內心的感觸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