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五單元]蓮文化的魅力> 蓮文化的魅力作文五篇

蓮文化的魅力作文

蓮文化的魅力作文五篇

  篇一:蓮文化的魅力

  喜歡荷,喜歡她的淡淡清香,喜歡它的淡淡粉紅,喜歡她的亭亭玉立,喜歡它的濯清蓮而不妖,喜歡它的柔情似水……

  眼裡,除了憐愛還是憐愛。就像雨巷裡的那位帶著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夢裡,揮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還是她的身影,除了她的俏麗還是她的俏麗。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對這些後宮佳麗,我卻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藝術家,總覺得它們少了點什麼,不能給我完全喜悅的感覺。也許這正是偏愛蓮的原因吧!

  情人眼裡出西施。蓮,讓我覺得它就是花中之王,無可比。朋友說我過於喜愛它,忽略了其他花的美麗,也許是吧!暮春三月,百花爭豔,牡丹芍藥,豔麗嫵媚,使人為之震驚;夏日炎炎,紫羅蘭、玉蘭散發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讓人心曠神怡;秋高氣爽,菊獨傲枝頭,正直傲潔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獨自爭妍,不畏嚴寒,吐放清香,讚美之詞不可勝數。但是,我仍固執地認為蓮才是完美。

  對蓮的喜愛,使我成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對事物的是非曲直,我們也常常是不公正。

  夜深了,我靜靜地躺在床上,被這個問題煩擾著。回憶的匣子被偷偷地開啟,往事,重現眼前。

  因對個別人的崇拜,我成為他的守護者,旁人稍有異議,便拳腳相加,小夥伴們對之畏懼,便緘口不語,使我內心稍稍喜悅;因和親密夥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對錯,不分青紅皂白,硬著臉皮要站在朋友一邊;因對個人稍有偏見.一出現可疑之處,聚焦點便投向他;因為自己的喜好盲目順從,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幹些什麼。

  猛然發現,曾經,自己是如此沒有主見,成了失根的蘭花,追逐的浮萍,飛舞的秋蓮,因風四散的蒲公英,我又當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認清每一事物,應拋開自我的個人感情,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的生活更有主見,更能感覺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紮根在山崖之間,不隨山水、颶風而改變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獨自開在山谷裡的野百合,不管有沒有人路過,仍開得那麼鮮豔那麼快樂。

  愛蓮,卻不溺蓮。愛生活,應該做個公正的裁判。

  篇二:蓮文化的魅力

  “睡蓮”,好耳熟的名字啊!

  我經常聽人們說起睡蓮,卻沒有見過。不知它的花是什麼樣的,甚至連它的同族——蓮花開的花是什麼樣的也不清楚。

  前幾天,我終於有幸在生物園地裡看到了它們姐妹倆。

  睡蓮和蓮花都種在比較大的花盆裡,盆裡盛滿了水。

  蓮花的葉子都突出在水面上,在那纖細的莖的支援下,在微風中翩翩起舞。葉中襯托著幾朵豔麗的蓮花和花蕾。那蓮花可真綺麗,在花中心,不像平常的花那樣一律是花蕊,而是一個像倒置的圓錐狀的蓮蓬。在蓮蓬上表面有五六個圓圓的小點,蓮蓬裡的果實就是蓮子。在蓮蓬下似圓錐頂的部位,才有一圈花蕊。

  外面層層的花瓣緊緊地襯托著蓮蓬和花蕊,好似眾星捧月。這些花瓣的形體不同,裡面的花瓣比較小而且比較多,大約有三四層。外圍的花瓣層數比較少,但是瓣大,形似剝下的橘皮瓣,都是兩端稍稍緊縮,只是中間比較圓大些。外面的花瓣每片都緊緊地擁著裡面的花瓣,似乎是這些花瓣的支持者。雖然內外層花瓣形態不大一樣,但是它們的顏色是一樣的:白中透紅,豔而不妖,清而不素。

  睡蓮與蓮花相比差異很大。睡蓮的葉子多是緊貼在水面上,少數的突出水面,但最多不會高出水面一尺,大概是它的莖太嫩了,不足以托起它的葉子的緣故吧。睡蓮的葉子可真特別:比起蓮花的葉子,不僅小而且圓,大約只有碗口那麼大,樣子雖酷似蓮花的葉子,卻又不是,因為它的葉子上還有一道開口——從葉的中心開始一直到邊緣。它的花和花蕾與蓮花相比更是相差甚遠。睡蓮的花蕾有些像白玉蘭的花蕾,只是稍微肥大些。睡蓮的花蕾,外面包著一層淺墨綠色的瓣蠟,不像蓮花的花蕾那樣豔麗。睡蓮的花是黃色的,它的花蕊也與眾不同,有四五層,每一層花蕊似一朵平展的海星,從中心向四周伸出許多觸角,觸角的末端都向上稍稍翹起,越下層的觸角翹得越高。睡蓮總是早晨8時開放,晚上17時閉合,第二天早上8點再開放。一朵花能這樣連續開放三四天。大概由於這個緣故,人們才給它取命叫“睡蓮”的吧!這名字實在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睡蓮雖和蓮花不一樣,但它們還是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們都屬蓮,都具有蓮的性格: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篇三:蓮文化的魅力

  歷代的詩人,如陶淵明盛愛蓮,讚揚著蓮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說起蓮,有很多有關蓮的未解之迷,蓮的歷史又是如何呢?

  在人類出現以前,大約一億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當時,氣候惡劣,災害頻繁沒有動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這個貧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種今天我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驗,在我國的阿穆爾河(今黑龍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飢,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徵。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開始了進一步的瞭解。當時的人類為了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澤地帶,而這些地帶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佈區域。經測定,距今有五千年的歷史。人類在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朝夕相處的荷花的生長習性、生存環境等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為中國古老的荷花文化的.產生髮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礎。

  如今,蓮成為了植物界中最古老的雙子葉植物之一。它們受著人們的高度讚美,它的姿容優雅,色彩明豔,葉、花均有清香,又使人們深深陶醉。

  蓮,記載著千年的歷史,它是多麼偉大啊!

  篇四:蓮文化的魅力

  人人心中都有一種信仰,人人胸中都有一種力量,人人夢裡都有一種夢想,但人們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給予一種植物上,於是原本無意無念,就被人們寄託了情感。

  牡丹雍容富貴,儀態四方;菊花錚錚傲骨,笑傲秋霜;青松不苟言笑,獨立山澗;紅梅雪中暗放,靜雅幽香;玫瑰嬌豔美麗,深情款款……

  但是我最愛蓮。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從古到今,對於荷花的描寫詩詞文人墨客們從來都不吝嗇筆墨。對於荷花的別稱更是浩如煙海:

  芙蓉、芙蕖、藕花、水芙蓉、群芳諧、芙蕖、水芙蓉、水花、水芝、澤芝、君子花、水仙子。

  荷花可真是美啊!看那波光粼粼的湖水上,搖曳著幾朵吹彈欲破的荷花,荷葉布在水面上,隨著輕風舒展的飄蕩。荷花瓣錯落有致,嬌豔欲滴,清香陣陣,讓人心曠神怡;彷彿翩翩漫步的天使,輕盈、美麗、時而滾落一滴滴珍珠,不由的讓人幻想梨花帶雨的容顏。荷葉簇擁著荷花,舒展優雅、碧若輕湖,好似一塊青翠的翡翠,又如一席天然的席夢思。如水的月光柔柔的撒下,映襯了變幻的路燈,給人已如夢如幻的感受……

  那猶如夢幻的情景使我在西湖瀏覽是偶遇到的。雖然那時還小,但剛進入眼簾,我就被震撼了。我第一次看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色,那蓮花叢中,彷彿潛藏著瓊樓玉宇,又閃現著先山樓閣。那花近在眼前卻又無法輕易的玩弄,一支空心杆支撐著它,高潔而無慾。那蓮上,彷彿觀世音菩薩在打坐講道,普渡眾生。

  蓮出於水,卻比水多了一份純潔;出於淤泥,卻比之多出一份高雅。它在人們眼中,不僅僅是一種視覺的享受,也向人們弘揚著一種精神。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蓮本身就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牡丹縱然高潔,但也無法阻擋頑童的雙手;喇叭花雖美,但終究只是曇花一現。然而當蓮開放之時,那種生機,那種柔美,堪稱鬼斧神工。讓人突生震撼之感。蓮亦潔身自好,那片片蓮葉,水滴也無法稍作停留,在科學家的實驗裡,甚至於黏液、油汙都無法打動它高潔傲岸的情操。莊重典雅,卻不妖嬈亂眼。蓮藕甘甜爽口,博得眾人喜愛。它“中通外直”,不留私利。

  自古把佳人比芙蓉,把君子比蓮花。但能稱有蓮花之品著甚為少許。不少文人雅士建湖引君子,時時警之。但人無完人,蓮花生來變為完美而生。縱是它生長之前忍受萬千折磨,甚至千年不發,但它依舊懷抱一個夢想,在盛夏刻畫出驚世的瑰麗!

  篇五:蓮文化的魅力

  蓮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水生植物:它有嫋娜可愛的莖葉,有嬌嫩雅緻的花朵,有沁人心脾的清香;它的果實和根都是食物中的佳品。

  蓮,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佈。品種有分佈在亞洲、大洋州北部者為中國蓮,漂遷至北美洲的為美洲蓮。

  荷葉的表面附著著無數個微米級的蠟質乳突結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乳突時,可以看到在每個微米級乳突的表面又附著著許許多多與其結構相似的奈米級顆粒,科學家將其稱為荷葉的微米-奈米雙重結構。正是具有這些微小的雙重結構,使荷葉表面與水珠兒或塵埃的接觸面積非常有限,因此便產生了水珠在葉面上滾動並能帶走灰塵的現象。而且水不留在荷葉表面。

  蓮要生長,運輸水和養料的組織,叫導管和管胞。這些組織在植物體內四通八達,在葉、莖、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動物體內一樣暢通無阻。

  植物的導管內壁在一定的部位會特別增厚,成各種紋理,有的呈環狀,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網形。而藕的導管壁增厚部卻連續成螺旋狀的,特稱螺旋形導管。在折斷藕時,導管內壁增厚的螺旋部脫離,成為螺旋狀的細絲,直徑僅為3~5微米。這些細絲很像被拉長後的彈簧,在彈性限度內不會被拉斷,一般可拉長至10釐米左右。這就是蓮!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