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鄉> 家鄉的春節作文1100字集合6篇

家鄉的春節作文1100字

家鄉的春節作文1100字集合6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春節作文1100字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春節作文1100字 篇1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你最喜歡哪一個?我最喜歡春節。春節最好玩的事兒是什麼?我想大多數同學都認為是放煙花,我也這麼認為。因為它很漂亮,也有許多花樣。不過,你敢放煙花嗎?我以前不敢,但是上一次,我超越了自己。

  大年三十悄悄來臨了。記得那天我特別高興,因為可以放煙花了。晚上6點,我迫不及待地問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去放煙花?”爸爸說:“7點就去。”到了7點,我們就出發了。

  到了樓下,爸爸用打火機點燃了一支搖花,我興高采烈地接過一支。那火光好似閃電,但美中不足的是它發出光亮的時間太短了,剛點著一會兒就滅了。

  爸爸拿出“轉碟”,點燃了導火線,導火線燒到頭了,“轉碟”便開始四處亂竄,而且還發出五彩繽紛的光芒。

  “來放‘轉碟’呀!”爸爸大叫。“我不敢!”我回答說。爸爸“挑釁”地說:“‘大寶塔’‘小寶塔’都敢放,‘轉碟’就不行了?沒事兒,快來!”我半信半疑,可是還想試一下,便提心吊膽地過去了。

  “先點燃導火線,然後跑到我這裡來。只要它發光了,你就‘過關’了。”我聽了爸爸的話,就真的以為這很簡單,於是有了信心。但畢竟是新手,萬事開頭難,前幾次都失敗了,還把身上穿的羽絨服燒了個大洞。我想:我不能退縮!我一定要成功!想到這裡,我鼓足勇氣,又拿了一個。因為害怕,手都哆嗦了,連導火線也沒碰著。我深深吸了幾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點燃了導火線,然後跑去與爸爸會合。回頭看了看我的“轉碟”,只見它轉了起來,像個快樂的圓盤,發出了五顏六色的光芒。耶!我成功了!

  接著我放了“魔術彈”。它的聲音很響,彈子的顏色也變幻莫測。比如你說下一個是紅的,蹦出去的卻是黃的;你說下一個是藍的,蹦出去的卻是綠的……我點燃了導火線,覺得有串圓球在上升,然後一個個彈子就躥出去了。有紅的,有藍的,有綠的,有黃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我還沒有看夠,它們就爆炸了。真可惜!

  我又放了“降落傘”。點燃導火線,開始跟花炮沒什麼兩樣,但是等它滅了後,有趣的現象出現了:一隻小小的降落傘從天上晃晃悠悠地落了下來了。奇怪,天上怎麼掉下來降落傘呢?

  我還放了一大捆“躥天猴”。中間居然還摻著一些“冒牌貨”!爸爸說:“如果點燃了導火線,沒向上躥,千萬別靠近。如果你靠近了,那時候再爆炸就慘了。”我點燃了導火線,它一下子躥了出去,像一隻靈巧調皮的小猴子爬樹一樣。

  煙花快沒了,爸爸拿出最後一捆噴花,我拿了一支。煙花前方噴出一股火,好像在發射火箭。我發明了一種玩法:把有火的那頭扎進雪堆裡,等它滅了裡面就有一個大洞。爸爸則把木棍插進雪裡,插七八根,一點,上面就噴出火,像蠟燭似的。然後我們一起唱“新年好哇,新年好哇……”有趣極了!以後我要再發明幾種玩法玩玩。

  煙花放完了,但我還沒玩夠。正巧,鄰居家在放“飛機”,也給了我幾個。我把它放在地上,點燃導火線,原以為它會飛起來,沒想到它在原地打轉,一會兒就爆了。我正納悶飛機為什麼不飛呢,爸爸說:“放扶手上試試,說不定好使!”我拿了兩個,把它們架在扶手上,點燃了導火線,它倆居然飛走了。我觀看著它們兩個的飛行表演,只見“飛行一號”轉了個彎,差點撞到“飛行二號”上,然後“飛行二號”開始反擊,最後,“飛行一號”使用了“必殺技”——同歸於盡,自己爆炸了,“飛行二號”也被擊毀。真好玩!接著我又把“飛行三號”“飛行四號”“飛行五號”送上了天,它們開始了在空中的激烈搏鬥,最後一個飛機使用“自爆裝置”,剩下的飛機全部墜毀。太精彩了!

  我們的煙花放完了,這時,我抬頭向天空中看,空中有很多漂亮的煙花,時而如天女散花;時而如群星閃耀;時而如流星雨;時而如一朵盛開的花,把家鄉的夜空打扮得異彩繽紛,我真羨慕啊!

  那天,我做了一件事,卻有兩種收穫,一是玩得很痛快;二是超越了自己,克服了困難,學會了放煙花。那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除夕之夜!

家鄉的春節作文1100字 篇2

  年是一曲悠揚的回家號,散落各地的遊子們,即使是在咫尺之遙,即使是在天涯海角,那解開鄉愁的車票早已飛入胸膛,溫養那顆滄桑的心;年是一張佈滿歡聲笑語的網,耳盼響起父母的嘮叨聲,喋喋不休,然而嘴角卻上揚的無比燦爛,白髮悄然爬上父母的髮鬢,冬日柔軟的陽光下,幸福的快發了芽;年是每個人心中關不住的滿園的殷殷期盼,刺骨的寒風雖未停止,但在我們心中破土的象徵春天生機與溫暖的生命之綠,已經紮下了根,我們陶醉在“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樂章中,拼命追趕在新的一年許下的遠大志向。最終,在轉瞬即逝卻燦爛輝煌的煙火中迎來新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輕輕念著這一首耳熟能詳的詩歌,不知不覺,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村裡的各個角落都有了年的味道,獨屬於燈籠的火紅漫上牆壁,喜慶的春聯早已在門上熱鬧,處處都充滿了歡聲笑語。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又是一年過去了,春節的來臨讓家家戶戶都沉浸在忙碌卻喜慶的氛圍中,每個人的唇角都掛著對新年的期盼。

  水鄉江南的春節,家家戶戶都得掃塵,民諺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之說。塵與陳諧音,意思是除陳、除舊,掃去黴運,迎接嶄新的一年。

  除此之外,在江南,我的故鄉,還有送走灶王爺的儀式。每家每戶都會準備豐富的菜餚“賄賂”自家的灶王爺,希望他到玉皇大帝面前為自家多美言幾句,保佑家裡一年能平平安安,順順當當。除夕夜時,家裡就要把灶王爺請回來,那天,沒有一家不是酒肉飄香,個個都盛情迎接灶王爺的歸來。

  年前,家裡還要做年糕、做粽子,手巧的自個兒做,不會的只好請師傅。手藝人也終於等到一年中最火熱的時候,臉上笑眯眯的,像極了彌勒佛。這時候家裡的小孩子準會在一旁候著,眼睛一眨不眨的盯著,就盼著大人做好。剛出爐的年糕香氣撲鼻,白白嫩嫩,一口下去,獨屬於年糕的清香盈滿整個嘴,輕輕的一嚼,大米的糯香,玉米的清甜全溢了出來,滿室飄香,回味無窮。小孩子可是一個勁的大口吃著,不一會兒,就可以看見一個個渾圓的肚子和一張張滿足的笑臉。

  對孩子來說,過年前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鞭炮。除夕前幾天,超市裡的鞭炮都堆在門口,任孩子們選購。除夕晚上吃好團圓飯必要到自家院子裡看在夜空中綻放的燦爛煙花。另一件大事就是買新衣服。這可重要!要是看見哪家孩子過年時嘴上掛一隻籃子,那準是沒新衣服!商場裡鞋服區擠滿了人,各色各樣的衣服如同一片花的海洋,孩子們正是那一條條自由的魚,到處盈著滿足而溫馨的氣氛

  孩子們興奮,大人們忙碌,家裡都要準備好吃的、用的、穿的、喝的,好在新年之際顯示出永珍更新的樣子。

  大年初一,男人們都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則在家裡迎接客人,孩子們就到親戚家裡去玩、吃飯。這樣要忙到大人的假期結束。

  兒時最盼過年,街上車水馬龍,家裡喜慶紅火,遊子盼著過年的相聚,孩子盼著過年的壓歲錢,每一個人都在年裡找到自己的歸屬與快樂。只是,時代的發展打斷了傳統的延續,酒肉香在年前早早飄完,大年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不出門,年的味道似乎越來越淡。

  年,你去哪兒了呢?

家鄉的春節作文1100字 篇3

  大家一定知道,過春節可以去好朋友家串門,還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紅包!總之,就是快快樂樂的玩幾天。

  可是,你知道春節的來歷嗎?不知道?不用著急,讓我慢慢告訴你:傳說,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後來,人們為了驅趕年獸,在年獸來到的那一天,便在門前貼上紅紙,張燈結綵,後來就漸漸地形成了現在的春節!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過春節時,我們的爸爸媽媽會在門前貼上一對紅色的紙,紅紙上面寫滿了字,那叫什麼呢?那叫春聯!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很重視神荼、鬱壘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個節目的儀式:每當除夕時,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立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相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在內門上畫老虎,以此來鎮邪,求得來年的幸福。這個習俗在漢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漢代以後,門旁的桃木神像逐漸演變、簡化為桃木板,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時,叫人在兩塊桃木板上刻了兩句詩:“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對聯。由於桃木是紅色的,以後便被用紙寫的字代替,一般對聯都用紅色的紙寫成。由此以後,逐漸演變成今日的形式。

  過春節時,大人們會買來很多花生瓜子這類零食招待前來拜訪的好友,並買來火紅的燈籠掛在陽臺上。而我們小朋友就伸手要壓歲錢或者跑到大街上和好朋友手牽手去看花燈。在家鄉的大街上,到處都是花燈:有正在飛騰的龍,有在拜年的小孩!人們也高興極了,喜氣洋洋地觀賞美麗的花燈。大街上,所有的店鋪都掛上了大紅燈籠,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說著吉利的話:“恭喜發財,萬事如意!”廣場上,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在放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映紅了半邊天,有“螢火蟲”“小星星”……小朋友們可高興了,穿著父母為他的買的新衣服,繞著廣場跑來跑去,卻不知道自己的小臉兒都紅了!

  與此同時,家家戶戶都開始包餃子了。先拿出一片餃子皮,往裡面放一點已拌好的餃子陷,再蘸一點水,往旁邊塗一圈,一捏,一個精美的餃子就做好啦!做好一堆餃子後,就把這些餃子倒進煮沸騰的水裡。隨著一聲:“開飯啦!開飯啦!”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餐桌上,品味著美味的餃子。

  說起餃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以後漸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過去,春節只是中國人自己的節日,跟外國根本扯不上什麼關係;可如今,外國人也過上了中國節,可見,這幾十年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是節節高!

  哈哈,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怎麼樣,挺好吧?最後在這裡祝賀大家春節愉快!

家鄉的春節作文1100字 篇4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就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我的家鄉有一句口頭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就是說,臘八飯一吃人們就迷了,只要是上街,見什麼東西都往家裡買。

  我的家鄉有一句民謠:“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臘月二十三祭灶,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家家都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雞,肉,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這是因為店鋪多數正月初一到初七關門,到正月初八才開張。

  我的家鄉還有一個民諺:“二十四,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我的家鄉還有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

  我的家鄉臘月二十七的習俗。“宰年雞、趕大集。”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

  臘月二十八的民謠,“二十八,把面發”,“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我的家鄉,每到春節前夕,一般的家庭都忙著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是一種象徵吉利的春節必備佳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意思。

  臘月二十九這一天,家家都要上墳去祖祭祖。這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大年三十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重頭戲是貼春聯,在門上貼上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我在一旁看看熱鬧,有時還插嘴評論幾句,這時爺爺會用一句“童言無忌”趕走我。晚上全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一頓團圓飯,吃晚飯,春節晚會開始的時候,家家戶戶也都開始包水餃了,包完水餃,就一起圍坐在電視前看春節聯歡晚會了,小孩子們都要等到晚上十二點時,領到了紅包之後才肯睡覺。

  大年初一,放過“開門炮仗”後,人們穿上漂亮的衣服,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

  正月初二,是女兒回孃家,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女兒都必須在同一天歸來。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據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正月初六,大家起得十分早,這天,你會看到大大小小,不同顏色的旗子,這是護送“老爺”的旗子。旗子是以前“老爺”留下的,十分有價值。

  正月初七,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是家鄉春節期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家家都要吃元宵。處處張燈結綵,整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這天月晚,大家會到廟裡去看別人演戲,燈火越亮,觀眾就越多。

  春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過去之後,天氣逐漸變暖,孩子們開始上學,大家又開始為新的一年忙碌起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的人家,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家鄉的春節作文1100字 篇5

  我的家鄉是三德範,那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那裡的新年有著獨特的習俗。

  家鄉過新年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家家都買起了年貨,忙裡忙外的準備了起來。而小孩子們更是熱鬧,男孩子向大人要錢買鞭炮,女孩子纏著父母吵著要買新年衣裳。可平時‘小氣’的大人們在這時總是大方地把錢從錢袋裡掏出來給小孩買衣服、買鞭炮煙花。

  看吧,每天都有幾個是好朋友或者是親戚的男孩子在衚衕裡放鞭炮;聽吧,每天家門外頭都沒完沒了地響著,什麼二踢腳啊、竄天猴啊……各種各樣的鞭炮聲,隨著幾個男孩的笑聲響了起來。我不知道別人聽到這種奇妙而又特別的“樂曲”是什麼感受,但我知道每當我聽到這聲音的時候心情都特別舒暢。

  轉眼間,已經是小年了,臘月二十三,孩子們差不多都放假了。這一天,大人開始忙活著包水餃了。晚上,一盤香噴噴的水餃擺在了餐桌最顯眼的位置,看著是多麼美味可口啊。這水餃的皮兒是父母的關愛,這水餃的餡兒是父母的期望啊。

  臘月二十八這天,是趕集的日子,這一次趕集和往常的不一樣,這不僅僅是一年中最後一次趕集了,而且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是去買菸花爆竹。小孩跟著父母,在賣鞭炮煙花的區域裡逛著,東挑挑、西挑挑,不一會兒,籃子裡就裝滿了煙花、爆竹,當然還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煙花。一家人就高興而滿意的回家了。

  其實,最熱鬧的還是大年三十這天。天漸漸黑了的時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親拿著掛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門口上就噼裡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熱鬧勁兒就甭提了。當天完全黑了的時候,男人們才開始放煙花,而婦女則在家裡準備除夕晚上豐盛的大餐。這時,小孩是最悠閒的了。大家都紛紛爬到了自己的房頂上,懷著那種興奮的心情看著五彩繽紛的煙花。當我像其他孩子一樣,站在房頂上看到那一朵朵燦爛奪目的煙花時,就會想到,這一晚今年的最後一個晚上,過了這一晚我就又長大了一歲,長大了一歲的我會邁向人生更高的`階梯、會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蹟……看完了煙花的‘表演’,大家都從房頂上下去了,回到溫馨洋溢的屋子裡,會看到一桌豐盛美味的大餐,還有幾盤光滑晶瑩的水餃。這時,小孩子的爸爸會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兩盅。全家吃著可口的飯菜,看著引人入勝的新年聯歡晚會,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這一天便是新年了。不管男女老少這一天都會穿著新衣服,邁著輕鬆的步伐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小孩這一天會非常的高興,因為他們又可以收到壓歲錢了,雖然我們這裡的壓歲錢給的不多,但是小孩們都會非常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媽媽的孃家走親戚,這也是一種習俗,也是過新年可少的習俗呢!

  大約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動也隨之來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婦女們個個容光煥發;趕毛驢兒的、扮豬八戒的老太太們個個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輕了好幾十歲;踩高蹺的人們個個都十分賣力;站在抬杆上的小朋友們個個精神抖擻。扮玩也是一門藝術,我覺得它是一門了不起的民間藝術。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正是元宵節,也叫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賞燈節也是元宵節的別名,這是因為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這一天,大家會吃著香甜粘滑的湯圓;到了晚上,每一家都會出來放煙花,有的還會去街上賞燈,有耍龍燈的、玩雲彩燈的……真的是應有盡有!這一天,將又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也差不多就結束了,大人們去工作了,孩子們也都陸續開學了……大家都精神煥發地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學習。

家鄉的春節作文1100字 篇6

  今年的春節我又可能不回家了,我已經好幾個春節沒回去了,不知家鄉今年的春節還會不會裝故事,不知今年的故事會不會裝得比以往更熱鬧。每個不在家鄉的春節,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家鄉熱熱鬧鬧的裝故事風俗,那是一種美在其中、樂在其中、薰陶在其中的風俗,至今想來都回味無窮。

  裝故事就是以一種亮相的形式裝扮歷史或書籍中的人物或事件。在家鄉,裝故事的風俗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XX後一直延續著,每年從初一晚上開始。那時我們那個小縣城只有兩條主街道,叫東關街和南關街。實際上是一南一北的兩條街。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其中的一條街裝了臺故事到另一條街,於是另一條街第二天就裝兩臺故事回敬這條街。一來一往,故事越裝越多,一直裝到正月十五。兩條街就在無形中比賽故事的多少和精緻。但不管怎麼變,每年的故事都是從姜太公釣魚開始,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每年都會出現,改革開放以後又增加了一些現代的故事。

  一到初一晚上,市民們都會在火爐旁邊一邊吃著東西一邊閒聊一邊側著耳朵聽外面的動靜。大約在九點左右,鑼鼓、鈸聲便會從東關街或南關街的方向飄來,於是人們紛紛朝聲音的方向跑去。走到近處,你就可以看到,前面一位老翁打扮的人穿著古裝,頭上挽著髮髻,手裡握住一根沒有鉤子的釣魚杆。敲鑼打鼓和點燈的兩三個人都跟在後面。觀眾這時就會議論開來:看,姜太公來了,這個姜太公扮得還真不錯,手勢很準之類的。這一行人一直要把整個對方的街走完才息聲回去。第二天,對方街道或許就裝出峰火戲諸侯和管仲、鮑叔牙兩臺故事。這樣就進行完了第一個回合的較量。接下來兩條街道的競爭就一晚不止以一臺的數量遞增了。大部分的故事人物都以小孩來裝扮:把小孩固定在四方桌上,站著或坐著,由幾個身強力壯的人抬著,不用說唱,只通過道具、服飾、身姿和音樂來表現人物形象和事件。道具也很豐富,惟妙惟肖,比如打鐵的會一路打出火星來。在這延續半個月的XX中,人們可以看到化蝶飛舞的梁山伯、祝英臺,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多愁善感的黛玉葬花,忍辱負重的蘇武牧羊……這一行行的XX隊伍在短短的半個月裡就把歷史的神話的天上的人間的故事演繹了一遍,像一條歷史的河流在人們眼前有聲有色地流淌過去。人們就在看故事的過程當中走過了上下幾千年。

  記得有一次我那9歲的小妹也被“借”去裝了一回故事。她裝扮的是穆桂英,在家早早地吃了飯就去化妝。小妹穿著一身笨重的衣服,身後插著幾面旗,樣子挺威武的,可是她被固定在桌子上不能亂動。一個晚上下來,她腳都站軟了,一回到家就叫苦。不過過後我們再問她這事時,她卻說挺有趣的,站在桌子上比誰都高,真威風。

  幾年前的一個春節,縣裡面也開始重視起裝故事這民間風俗來了。那一年我正好在家,正月十五的晚上從七點鐘開始,兩條街的近百臺故事都匯在一起XX,燈火通明,照得白晝一般。隊伍拉了一公里多遠,在國道上把過往的車輛都堵住了。不過那些車上的人也一個個好奇地觀看整個XX,並無厭煩之色。聽說後來為了不堵塞交通就不再游到國道上去了。每年正月十五的那一場都由縣裡組織,還發獎呢。

  幾年了,家鄉的“故事”只有在思念和夢裡不時地出現,遠方的我只能在那想象的壯觀場面裡數著一臺臺熟悉的故事,數著家鄉人們一張張喜悅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