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0篇
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朝詩人杜牧所描繪的清明氛圍,是我之前無數次想象的情景。但今年清明節,卻是春意盎然,晴空萬里,此時的清明景象,雖與我想象相差甚遠,但我們一家人卻情緒高揚,備好所需貢品,驅車回家鄉為先人掃墓。
回到家鄉已是響午,族人們早已整裝待發,一行人浩浩蕩蕩向先人的墓地出發,有的扛鋤頭、有的拿鐮刀、有的挑貢品,隊伍蔚為壯觀。
在向先人墓地行進的過程中,一路上我們披荊斬棘,克服了山路崎嶇不平等困難,終於到達了先人的墓地。聽老爸講,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墓地前方視野開闊,近處有一個湖,遠處有一座象筆架的山峰,這個墓址當初是專門請出名的風水先生經無數次選址而定。據說,它能保佑我們蘇氏家族興旺發達,人才輩出!爺爺還摸著我的頭,殷切地希望我能努力學習,將來為家族爭光,為社會做貢獻!
約半個小時,在族人的齊心協力下,有的除草、有的整地、有的獻紙錢、有的用毛筆沾上紅漆描字,原本雜草叢生的墓地被修葺一新。祭拜先人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前輩們在墓碑前擺上貢品,點燃蠟燭、香、金箔,後集體向先人行跪拜禮,以表示對先人的感恩與懷念!整個祭拜儀式在噼噼啪啪的炮竹聲中宣告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在掃墓的過程中,還遇到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插曲。對面的一座山發生了火災,火焰在山風的助推下,瞬間燒紅了半邊天,讓人看了毛骨悚然。據分析,肯定是有人掃墓不小心引發了火災。慶幸的是,我們族人掃墓都很有經驗,把水帶上山,祭拜儀式結束後,澆滅所有的火苗才下山,以防反生類似災情。
傍晚時分,我們一家人在習習涼風的吹拂下回到了泉州。在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清明掃墓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習俗,點香燒紙,緬懷先人,本無可厚非。但若由此而發生火災,造成生態破壞,豈不違背了先人的本意。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意識的不斷提高,文明掃墓、科學掃墓,必將深入人心,社會也必將變得更加和諧!
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2
每年的四月四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時,每個地方都會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我的家鄉也不例外。
在家鄉,每年清明節的頭幾天,人們都要忙著刻紙錢,買黃紙、香蠟。家族的族長要集合全族人開會,會上定好誰家買吃的,誰家買祭祀用的材料。定好後,大家各自行動。
一到大街上,琳琅滿目的祭祀用品會讓你眼花繚亂,處處可見香、蠟、紙錢、大串紙……清明節的那一天,一些年事較高的老爺爺、壯個兒的叔叔,帶上買來的大串兒紙,到親人墳上掛紙,掛紙就是把串兒紙栓在木棍上,將木棍插在自己親人的墳頭上,意為給逝去的親人房頭上“掛花”。掛完花後要面對墓碑鞠躬磕頭,祈求平安得福,多添富貴。
在我的家鄉,逝去的人的墳墓大都立在林子裡。人們進了林子,找一個較寬敞的地方支鍋點火。一部分人開始侍弄飯菜,一部分人則在墳前燒香點蠟、擺放貢品。所有工作都做完後,就點放鞭炮,族人按輩分依次到原始祖先那兒磕頭祈福。
祈福完畢之後,便在家族墳地裡聚餐,這大概是與老祖先共餐的意思。用完飯後,由族長將剩餘的飯菜均勻地分給族裡每一戶人家,帶回家去,意為族內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群散開後,人們各自去親人墳前痛苦一場,訴說一些思念祈求佑護等等的話。
死去的人雖然都不在了,但活著的人卻把他們放置在心裡。每年的清明節,家鄉的人們都要把對逝去親人的那份記憶拿出來晾曬晾曬,表達的是親人之間那份血濃於水的感情。
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3
我今年剛上小學三年級,和我同齡的小朋友都在無憂無慮的生活,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時不時還可以在爸爸的肩頭,媽媽的懷裡撒撒嬌,可我不能,因為在兩年前的那個難忘的日子裡,失去了我最親的人,一夜之間我就變成了一個小大人,從那時起我就惦記上了家鄉的清明節,因為這一天我就可以去看看我的爸爸,可以和爸爸說說話,可以和他彙報一下我最近的成績、學習情況,還有我和媽媽的喜怒哀樂。
每年冬天一過剛脫下棉衣,我就惦記上了春天,惦記上了四月,惦記上了清明節,提前半個月,我就和媽媽去買回好多好多的金銀紙,還有紙錢,然後每天做完作業就開始折呀、疊啊,用我的小手為爸爸疊出一串串漂亮的金銀財寶,邊疊邊在心裡問爸爸:您在那裡過的好嗎?您冷嗎?您餓嗎?我好想你!()真想時間能快點到清明節那一天,好讓我和媽媽早點回家鄉去看你。
還記得那個讓我最難忘的日子:20xx年1月11日,那天也是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參加寒假考試的日子,現在還清楚記得那天早上您送我到校的情景,沒想到等我考完試回到家裡,您就永遠的離開了我和媽媽。爸爸您走的那麼突然,一句話也沒有給我留下,可我知道您是捨不得離開我和媽媽的。
爸爸您放心吧,我一定好好聽媽媽的話,努力學習,不辜負您對我的期望。
家鄉的清明節,讓我永遠期待!
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4
每年清明的時候,爸爸都會帶著我去給爺爺,奶奶上墳。今年也不會例外。每年到了清明這個時候,貴陽的天氣總不是很好。稀稀拉拉的雨下著,我總覺得下雨的時候是應該在室內休息,看看書之類的。不過還是會和爸爸一起,去上墳。也趁此機會感受一下戶外清爽的氣息。
上墳的地方總是人特別多。每家人都會帶著對親友還唸的心情來到這裡,所以感覺人特別多。也會覺得特別熱鬧。我對爺爺,奶奶的印象,都是從長輩那裡知道的。我沒有見到過他們,也多麼想他們可以多疼愛我,看到我快樂,健康的成長。每次想到這裡,我都會有點哀傷。我也會看到旁邊也正在為家人上墳的一個小妹妹,她也是在給她逝去的外公燒紙。嘴裡默默道:“外公要保佑家人身體健康……”我也像模像樣的,恭恭敬敬在爺爺,奶奶墳前燒紙,也學她一樣,為家人祈禱。希望爺爺,奶奶可以保佑大家。
下山以後,爸爸都會帶我到山下的公園那裡坐鞦韆。爸爸每次都會在鞦韆後面推我,鞦韆蕩得好高好高。我開心極了,能夠感受到清風徐徐的拂面。我的爸爸很愛我。學習上,他會對我嚴格要求,生活上,他也會對我無微不至。所以我也很高興,我要快樂健康的成長,讓爸爸看到我幸福,我想他也會開心了。也要讓爺爺,奶奶在天之靈知道他們的孫女很開心。
今年,我們又會全家一起去上墳了。二伯家的哥哥也回來了,我想今年去上墳的時候會更好玩的。
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5
照家鄉的老規矩,清明在四月四日,就開始了。“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一年裡播種的季節。在這天,我們家在陽臺上播植種子。種子裡有葵花籽、白菜籽、馬鈴薯塊、黃瓜籽、紅綠豆子等組成的。這不是陽臺,而是小型的菜園。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做清明糰子。把豆沙、花生粒、芝麻等用摻了馬蘭頭的麵糰包裹起來,為清明上墳用。前一天將其煮熟,清明節時,中飯就吃這些。
準備過清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家中祭祖。準備好雞肉、豬肉等好吃的,其中還要有一條大活鯽魚,鰓上貼一張紅紙。當然,香和蠟燭也是必不可少的。恐怕第二、第三件事才是上文提到的裹糰子和種菜。
孩子們喜歡,大人們也忙亂。我們必須在幾天之內上完四處墳:爸爸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媽媽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我的太公太婆。
先是去祭拜爸爸的爺爺奶奶,在湖山,也就是現在的湘湖二期。走一條山間小徑,路的盡頭就是一些墳,最前面的是我們所要拜祭的太公太婆墳。大人們擺弄供品,合掌行禮,恭恭敬敬。孩子們的樂趣不在於拜,而在於釆“狼藉”。這是一種野菜,屬於蕨類。不過我的樂趣不在於吃,而在於釆。這種菜,墳頭旁總是有很多,而墳頭上則更多。於是我常常爬到墳頭上去釆,弄得渾身是泥,也因此捱過罵,但我的興致一直絲毫未減。到時候,總是採到一大袋,而且根根漂亮。有時看到人家墳上的多,難免嫉妒,也爬上去釆。當然,通常總是被大人拽下來罵,但心裡卻有一種滿足感。等到了飯桌上,吃的最少的總是我,因為我覺得有些苦,所以一直弄不懂大人為什麼那麼愛吃。
去祭拜外婆家那兒的墳也好,因為附近有一個大池塘。當然,裡面沒有魚,但有很多很多的小蝌蚪。上墳時,墳旁有很多竹子,外婆、外公就將其砍掉,我總會拿走一根。抓蝌蚪時,我們就用棒將其趕到一塊兒,用臉盆一撈,嘿,正著!最後總是抓到了一瓶子的蝌蚪,回去分給朋友們。
我們家鄉過清明就是這樣:大人在一邊專心上墳祭拜,小孩子祭禮之後就去玩。
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6
清明節是一個寄託哀思的節日,每到這個時候,人們總會懷念自己已經故去的親人,用各種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思念。
在我的家鄉清明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每到清明節這天,最重要的當然是上墳,祭拜先人。上墳祭拜物品的準備主要有兩部分,一是紙錢,而是食物。父母會提前買好要燒給先人的紙錢、香、燭、鞭炮,還有用紙錢剪成的長長的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我們家鄉叫做掛青,以前都是黃黃的'紙錢做成的,現在樣式有了改變,有各種顏色的,大多是用亮亮的包裝紙做成。祭拜用的食物也是要提前準備,主要以肉類為主。常規的都是自家的臘肉,一大塊臘肉,不用切片,整個煮熟就好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祭拜食物也變得多樣化了。除了傳統的臘肉,一般還會買整隻雞或者滷鴨,帶上一瓶好酒,一盤水果,一盤瓜子花生,這樣上墳的物品就全準備齊了。
清明節當天,全家出動,大家分工合作,帶上祭拜用品就出發了。在墳前擺好食物,插上香燭,燒完紙錢,掛青,然後祭拜先人,最後再放鞭炮。一番忙碌後,上墳就完成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有傳統也有改變,但是對先人的懷念卻永遠不變。
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7
清明時節,家家戶戶回老家去祭拜自家的祖宗,燒香掃墓,還有做好吃的食物-----清明果。
香噴噴的清明果是怎麼做出來的呢?下面我就來講講做清明果的過程吧。爸爸拿來一袋米粉,媽媽雙手抓著一隻剛裝滿開水的碗,把水倒入盆中,媽媽倒水,爸爸揉麵,過了十幾分鍾,一盆米粉變成了一個大大的麵糰,猶如一個胖乎乎、圓鼓鼓的胖小子,媽媽抓了一拳小團,壓成餅,把餡兒給包進去,餡可以有很多種,竹筍和肉、豆子、豆沙。包好之後就放進蒸鍋裡,蒸上10分鐘後,香氣撲鼻的清明果就出來了。
清明節的習俗是燒香和掃墓。因為防止森林火災,改成了獻花和掃墓,爸爸媽媽準備好鮮花和酒菜去祭拜祖宗。他們來到墓前把酒菜放在地上,然後拜了三下,接著許下自己的願望,或是求個平安。
清明節真是個好日子,我喜歡家鄉的清明節。
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
清明節,我陪著爺爺駕車駛往從未回過的故鄉。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青青的小草和路邊小樹枝條上的嫩葉,在春風中輕盈地搖曳著,聞著嫩花嫩草撲鼻的清香,我不由地對著曠野大聲喊:春天,你好美啊!
在談笑聲中,我們的車已停在了故鄉的曬穀場上,車門剛開啟,車前就圍滿了鄉親們,熱情地問:“哪兒來?找誰啊?”忽然一個滿頭銀髮的老人拉住爺爺激動地說:“老哥,回來拉!”原來是爺爺兒時的夥伴孫爺爺,他拉著爺爺的手問長問短,簡直像有說不完的話。
午飯時堂屋裡坐滿了鄉親,他們都親切地喊我“寶寶”,問我幾歲?上幾年級?那天爺爺特別高興,搶著幫我回答,並說“會背不少古詩呢。”鄉親們都叫我背一首,那天我也特別大方,站在椅子上給大家背“少小離家老大回……”
有一位老人直呼“神童、神童”,搞得我真有點不好意思了。爺爺還跟鄉親們宣佈:“我孫女兒還得過全國書法金獎呢!”旁邊又早有鄉親臨時找來了紙筆,我提筆寫了四個隸書大字“溫故知新”,這又博得了鄉親們的喝彩。
孫爺爺也拉來自己上小學四年級的孫子,也叫他寫一張,小孫也不含糊,很快提筆寫下了正楷“展翅飛翔”四個大字,鄉親們都讚歎道:“如今的孩子呀,個個是神童!”
在這清明時節裡的第一次故鄉之行,讓我感受到了故鄉濃郁的春光和濃濃的故鄉人情。我願年年都能踏上故鄉的小路,去擁抱那最美最美的大自然、擁抱那最親最親的故鄉人。
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9
我的家鄉在一個江南小城裡,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清明粿的,清明粿清明粿,“清”同“青”諧音,所以清明粿是青色的。主婦們將糯米和粳米磨成粉,調水揉成團,摻進了早已準備好的艾草汁。勤快的農家婦女們早早地去田間採來野艾,搓出墨綠的汁水來摻進米粉團裡,原來潔白如雪的米粉團變成了墨綠色的青糰子了。米粉團極富彈性,結過媽媽們的巧手揉捏,成了一個個圓圓的小球,再用大拇指按幾下,又變成一個個碗狀,再加入餡料,便包成了清明粿。
說到包的菜,那是極其講究的。必須挑最嫩的春筍,最新鮮的豬肉,剛泡製好的醃菜,再加上豆腐乾,全都切成末,用新鮮的豬油炒起來。這樣美味的菜,大人小孩都喜歡。大人們忙著包清明粿,我們小孩子便在邊上玩耍,玩累了,時不時地跑來用筷子夾兩口菜吃,那味兒鮮呀,鮮得你舌頭都要掉了。包好的清明粿更是美味,往往是一大家人早中晚都不想做飯,連著吃清明粿也不會膩,只是往往還沒吃幾天,清明還沒到呢,就吃光了,於是於要忙著磨粉重包了。以前清明和寒食是一起過的,清明這天都不能開火,只能吃冷食,可是這冷的清明粿,哪有熱的好吃呢,所以啊,現在也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了。
除此之外,清明最重要的就是掃墓了。
每到清明這天,在外的遊子一般都是要趕回來掃墓的,掃墓也很講究,除了要準備蠟燭香紙之外,還要準備魚、肉、雞、清明粿、米飯、酒等食品。掃墓之前,魚肉雞要放在鍋中用水煮一煮,等到鍋中水開了,咕嘟咕嘟往上冒著騰騰霧氣了,就可以了。那霧氣用我們這邊的方言叫“嘯”,音同“孝”,寓意請先祖們領我們的這份孝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綿綿的春雨更增添了幾分節日的氣氛,令人不由地想起了大詩人杜牧的這句千古名句。它寄託了人們對逝去親人的無限的哀思。
介紹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0
在我記憶的銀河裡有許許多多的趣事,如水煎雞蛋、繡花針釣魚、種無根樹、吃狗糧餅乾……然而,最令我難忘是那次“拔苗助長”。
那是我五歲的一天,我去外婆家玩。才玩一會,就見媽媽和外婆匆匆代怖想去地方。我奇怪地問媽媽:“媽媽,你們要去哪兒呀?”媽媽說:“我們要到下面的菜地去收萊。“我一聽,馬上跟著去。來到了菜地,嘿,媽媽怎麼在拔草呢?哦,原來是在拔大蘿蔔啊。呵呵,“媽媽,我也要拔大蘿蔔。”我一邊說一邊動手,媽媽一聽,馬上阻止我說:“女兒,蘿蔔可不能亂拔啊!有些還沒長大呢,你看,要拔這些成熟的。”媽媽一邊說一邊示範,一下子拔出了一個大蘿蔔。我指了指那些小蘿蔔問:“媽媽,那這些小蘿蔔怎麼辦啊?”媽媽說:“外婆經常會來這施肥、澆水,等它們長大了再拔啊。”“那外婆豈不是很辛苦?”我說,媽媽一聽,笑了:“那當然的,不辛苦怎麼會有收穫?”我想:“那樣外婆也太累了,不如我幫幫她,讓蘿蔔快點長高。於是,媽媽在拔大蘿蔔的時候,我把那些小蘿蔔輕輕的往上拔高一點,我想:“這樣,蘿蔔就能快點長了。”我心中暗喜,但我的傑作沒讓媽媽、外婆知道,我要給她們一個驚喜。
過個幾天,外婆打電話給媽媽,說菜園裡的蘿蔔都死了,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在旁邊聽見了“啊”了一聲,媽媽問我怎麼了,我說出了我的“傑作”,媽媽聽了哭笑不得,連說我是一個“傻孩子。”
現在我想起來自己還忍不住傻笑呢。
這是一篇敘事的文章,小作者敘述了自己小時候把小蘿蔔,偷偷拔高的事情。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內容具體,語言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實際,讀來令人倍感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