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國學> 【必備】國學作文彙總五篇

國學作文

【必備】國學作文彙總五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學作文 篇1

  假期裡,媽媽陪我觀看了《國學小名士》,比賽非常緊張激烈,展現了我們齊魯少年的風采。

  透過這個活動,讓我感受到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古典詩詞,她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或者說,那是指引我們前行的燈塔!背誦國學經典,目的不僅僅是記憶,而是對它的深度利用,比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早汗青”的愛國精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深邃理念!以及“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深刻領悟!每一句詩詞都啟發著人們去開發更美的東西……

  我很敬佩那些小選手,會背誦那麼多的古詩詞,有些詩句我甚至都沒有聽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想象平日裡他們要下多少功夫呀!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相比遜色多了,我所知道的就如滄海一粟。以後可得多讀多背多積累。

  同樣難忘的是考驗選手是否擁有著中華傳統美德這個環節,導演讓攝影師把選手假裝帶到下一個攝影地點,在途中扔一團廢紙,看誰能撿起來,扔進垃圾桶。一、二、三號選手都沒有撿起來,只有四號,一個很有正義感的姐姐毫不猶豫的撿了起來。我感到很驚訝,他們是沒看到嗎?不是,他們可以說是沒有這個意識。

  國學小名士電視誦讀大賽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為主題,讓青少年透過對國學經典的誦讀,把傳統經典中的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我雖然有些失望,但反思一下自己:假如是我,能彎腰撿起廢紙,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嗎?

  所以,誦讀國學經典,不僅僅是積累知識,傳承文化,更重要的是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個節目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學到了不少知識。我希望讓我們這五千年悠久的燦爛文化發揚到全世界,讓世界關注中國文化,因為她就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我希望所有的少年兒童都能加入到這個隊伍中,成為中華經典文化的傳承者。

國學作文 篇2

  我對國學的認識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同時,國學又是集各家精髓,百家並存的學說。集孔子,老子,孟子,荀子,莊子,孫子,管子,韓非子,鬼谷子等國學大師的精華思想為一身。 清朝末年之後,由於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國學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對於國學的概念,許多學者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看法。何謂國學?目前尚且沒有統一的定義。今天就這個問題,我舉2個例子吧。有學者認為國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於國學;亦有學者認為國學是專對治國理政而言的,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但無論怎樣,2種觀點似乎都合乎情理,都是正確的。因為國學門類寬泛複雜,既有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的內容,又有了20世紀20年代之後的現代理論。在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因此,我認為,這2個觀點,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彼此之間有無法推翻對方。總而言之,目前,學術界對“國學”究竟是什麼仍然存在爭議。

  在我看來,國學是一門偉大的學問。國學與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之中,由無數的大師,學者的智慧組合而成的集體智慧結晶。早在先秦時期,國學就已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誕生了;隨後,國學經過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逐漸壯大,形成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同時,國學又能與時俱進,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不斷吸收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進步思潮,不斷增加自己的內涵,不斷的進步。在1840年之後,西方殖民者用堅船利炮叩開古老中國的國門,隨之而來的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衝突與碰撞,中國面臨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在內憂外患之下,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悄然颳起,以林則徐,魏源,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改良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即中體西用,提倡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在隨後的20世紀20年代,現國學概念產生了。

  而到了當代,中國颳起了“國學熱”。 在高考的指揮棒效應之下,“國學熱”當然就進一步升溫。或許正是在這種大背景的情況下,一些高校就想開辦“國學教育”本科專業,國學因此走向了高校課堂。在我看來,高校開設國學這門課程,還是可取的。因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當代,國學中的一些精華內容,或許可以讓高校裡的大學生們靜下心,在車水馬龍的社會里不至於迷失自我。同時,國學教育更應是生活的體驗和習慣的培養,透過學習和生活的緊密結合才能發揮作用。當然,進行國學教育時,應該取其精華、去之糟粕,在尊重歷史文化的同時,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化審視力。

  在我看來,國學這門學問永無止境的,永遠散發著只屬於他的獨特魅力,我們應加倍珍惜,好好的傳承,但同時,也應該取其精華、去之糟粕,在尊重歷史文化的同時,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化審視力。

國學作文 篇3

  國學經典,是一首悅耳動聽的歌,唱不盡人性是非善惡,喜怒哀樂;國學經典,是一杯香茗,茶淡雅幽香,寧靜至此昇華;國學經典,是一幅畫卷,繪不盡人間悲歡離合。

  每當我手裡捧著《唐詩》時,都彷彿置身其中,千百年前古老的畫卷在我眼前展現開來。

  那是你嗎?迎著春風彼岸而來。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鮮花是你那絕麗的笑容;“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翠色流欲的小草是你那靈動的雙眸。“春風又綠江南岸”,和煦的春風是你烏潤和順的髮絲;“春來江水碧如藍”,碧水是你那俊麗的櫻桃小嘴。

  春之美,即是唐詩之美。

  每當我的手中捧著《宋詞》時,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被我翻開,我感受到了它那永不磨滅的豪情壯志,並被深深地鼓舞著。彷彿是一首歌。

  那是你嗎?踏著秋風落葉而來。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寂寞梧桐是你那難言的淒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滿月是你對親人的思念;“無可奈何花落去”,落花是那對沉默的無奈;“衡陽雁去無留意”,北燕是你思鄉的苦澀。

  秋之悲,即是宋詞之悲。

  每當我的手中捧著《元曲》時,我都彷彿品到了一杯香茗,在寧靜中感受它徐徐升起的芳香。

  那是你嗎?迎著瑞雪豐年而來。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雪花是你那淒涼的情感;“自修官清煞陶家,為調羹俗了梅花”,寒梅是你那人情中的冷與暖;“雪粉華,舞梨花,再不見煙村四五家”,梨花是你那憔悴的痕跡;“絮飛飄白雪,口香荷葉風”瑞雪是你那善良的根本。

  冬之嘆,即是元曲之嘆。

  走進國學經典,如暢飲沁人心脾的甘露,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澄澈而明亮;走進國學經典,如感受燻人心醉的海風,我們的內心會變得純淨而寬敞;走進國學經典,如領略令人心折的“白雪”,我們的內心會變得安靜而平和……

  走進你,我看到唐詩之美,宋詞之悲,元曲之嘆。

國學作文 篇4

  一說國學,我就想起上幼兒園時學的《三字經》“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小朋友們都聲嘶力竭的跟著老師朗讀,我也大聲地讀著。當然卻不知所云。直到現在,才理解了其中所蘊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也理解了國學魅力所在。

  “入則孝”講的就是親情。“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要認真聽取父母的教誨。“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告訴人們要善待、照顧父母。現在家裡有暖氣空調,不需要我們扇扇子暖被窩,但我們也應該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去真心的愛我們的父母。

  關於學習,孔子也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這個最好的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能弄虛作假,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不要不懂裝懂,而且要做到學了新知識不忘舊知識,要不斷複習鞏固。

  助人為樂、尊敬師長、愛護公物、勤儉節約都是良好的優秀品質。作為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從身邊的一些所謂的“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習慣。

  現在《三字經》和《弟子規》已成為我成長路上的嚮導,是我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就像一位嚴肅的啟蒙老師,教給我怎麼做才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不斷修正我的壞習慣,伴我成長。

  願我們這一代在這些經典的文學的薰陶下,能擁有許多優良品質,能為國家作出一份貢獻,在其陪伴下健康成長。

國學作文 篇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群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棄疾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

  《論語》,它告訴咱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介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裡,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大家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個倉庫,要找一隻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從這個故事中咱們可以得到啟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的這種態度同時也影響著他的學生,他最喜歡的一個學生顏回,他曾經誇獎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即使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的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仍然存在複雜的心靈困惑。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那份恬靜和安寧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為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為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澱嗎?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它是炎黃子孫奮鬥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裡,激起遙遠的絕響!

  國學經典,華夏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咱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