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晉祠小學作文
在我國的中西部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園——晉祠公園。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遊晉祠小學,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遊晉祠小學作文【一】
人們常說廣到了太原不去晉祠,猶如到北京不去紫禁城一祥遺憾。”我生在太原,但始終沒有機會去晉祠遊一遊,感到十分遺憾。
今天,爸爸媽媽答應了我的要求,於是我們全家來到了風景如畫的晉祠。晉祠風光,著實不凡,山水環抱,古樹參天,亭臺蓮沲,星羅棋佈,樓閣雲集,雄偉壯觀。見狀,我情不自禁地嘆道廣真是山西的‘小江南,呀!”
我們來到水母樓前,見它坐西朝東。兩層樓閣,下層呈古銅色,上層呈淡綠色,色調典雅。內有石洞三窟,中間一窟甕形座位上端坐著銅鑄的水母像,樸實逼真,形態自若。我們又拾級而上,便看到新鑄水母像,它頭戴鳳冠,身穿紅袍,兩手平放於腿上,雙目視前,那麼慈祥,和善。它的兩旁分立四尊侍女塑像,體態優美,造型別致。爸笆看到我興趣頗濃,像導遊者一樣,給我講起水母娘娘的動人的傳說。
水母本姓柳,因當地缺水,繼母每天要她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有一天,她去挑水,快到家時^一個汗津津的人向她討水,而且只要前桶,不要後桶,柳姑娘滿足了她的要求。原來這人是白衣大仙,看到姑娘如此善良,便送她一條金絲馬鞭,囑咐放在甕內,自然出水,伹只有她用才靈。一天,繼母從甕內順手把馬鞭提了起來,頓時大水洶湧而出。為了挽救鄉親們的生命,姑娘不顧一切往甕上一坐,從此變成了受人尊敬的水母。
我聽了這神奇的故事,心中無限感慨。我們溲遊於人流中,觀賞著祠內的一泉一閣,一草一木,吸吮著沁人的花草芳香,使我心爽神怡。雖一日短遊,但晉祠的山水,富麗堂皇的建築,和那許許多多的動人傳說,將為後人所傳誦。
遊晉祠小學作文【二】
今天是放七天長假的第四天,我、爸爸、媽媽、三姑、三姑父、小妹妹去晉祠公園玩。
一路上,我爸爸和三姑父問這問那,終於,我們到了晉祠公園,那時候己是上午了天空驕陽似火,我們有氣無力的走向晉祠公園。剛到了晉祠公園門口我們就驚呆了,門口全是古老建築我們馬上交了費,進了公園。你知道晉祠嗎?晉祠有三匾、三絕、三寶,三匾是難老匾、對越、水境臺,三寶是:魚沼飛樑、聖母大殿、獻殿,三絕是:周柏樹、難老泉的水、宋代伺女像。我們去了水境臺,為什麼叫水境臺呢?就是因為那裡的水太明亮了,亮的就像一面境子,所以叫水境臺。
關於晉祠有很多傳說,今天我就說一個著名的傳說,名字叫獨一無二的橋樑。古往今來世上橋樑多為一字形,惟有晉祠飛樑是十字形橋樑。
相傳,魯班有一個妹妹,是一位心靈手巧、容貌俊美姑娘。由於她的剪花刺繡聞名遐邇,所以,得到鄉鄰的敬佩。但她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自高自大,驕傲自滿,有時還耍個小聰明。她見哥哥被稱為祖師,心裡很不服氣,她絞盡腦汁想了十幾天,終於想出來一個好主意,不由得喜上眉梢。吃晚飯的時候魯妹說:“哥,聽說你心靈手巧我偏不服,我給你出個題,比比看?”魯班聽了哈哈大笑說:“好。”魯妹說:“世上的橋樑全是一字形的,我讓你造一個東西南北都能走的橋,行嗎?”魯班說:“好試一試。”魯妹又說:“晚上就開工,雞叫就收工,看誰先完工。”結果最後打了個平手。
啊,晉祠真是又美又神奇呀!
遊晉祠小學作文【三】
時時還會記起跟爸爸媽媽一同遊覽晉祠的情景。
進入晉祠後,首先來到了金人臺。金人臺上的四個鐵人高大威猛,遊人紛紛駐足,與它們留影。
離開金人臺,穿過對越牌坊和獻殿,就來到了魚沼飛樑。魚沼飛樑是一座精緻的古橋建築,橋樑上雕刻著許多精美的雕塑。橋下一池清水,水中有十幾條大小不同、顏色各異的魚兒在歡快地游來游去。爸爸告訴我,魚沼飛樑這種十字形橋式,在我國現存實物中僅此一例。
過了魚沼飛樑,就來到晉祠“三絕之一”聖母殿前。聖母殿裡擺放著很多栩栩如生的泥塑,據說是聖母娘娘與侍女們的塑像。可惜,那次去時聖母殿尚未對外開放,我沒能走近她們。真希望下次再來的時候,我能夠近距離地欣賞她們,能夠親手觸控到她們。
聖母殿的左側是善利泉,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它的孿生姐妹、“三晉名泉”--難老泉。“水是晉祠的靈魂”,這裡的泉水長流不息,日日夜夜發出丁丁冬冬的響聲。水的清澈令人叫絕,游魚碎石,歷歷可見。聽爸爸講,他小時候來晉祠,一進入晉祠就能聽到“嘩啦啦”的流水聲,而且水勢很大,可惜現在的泉水已經換成了自來水。
晉祠的參天大樹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唐槐拔地而起,盡顯蒼勁風骨,映襯著晉祠分外莊重、幽靜。
離開晉祠回到家,我的遊興未盡,索性讓爸爸上網幫我查詢有關晉祠的資料。忽然,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映入我的眼簾:“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蕭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晉祠就象是一個風景秀麗的藝術殿堂。
遊晉祠小學作文【四】
八月六日下午,我們遊了晉祠,留下了美麗的記憶。
一、晉祠的“三絕”和“三寶”
晉祠很有名氣,因為它有“三絕”和“三寶”。“三寶”是指聖母殿、獻殿和魚沼飛樑,“三絕”是指難老泉、侍女像和周柏。
二、晉祠的佈局
晉祠位於懸甕山東邊的山腳下,坐西朝東。
我們進入大門,沿著中軸線往西走,迎面看見水鏡臺,水鏡臺,古時候是在這裡演戲的。
穿過水鏡臺,前面有一條河,河上架這一座橋,這橋叫做金仙橋。
過了金仙橋,我們可以看到金人臺。金人臺上站著四個金人,這四個金人是鐵鑄造的。古時這裡經常發大水,古人希望用金人把水震住。
從金人臺往西,可以看見一個獻殿,古時,獻殿是用來放祭品用的。
獻殿以西,有一個魚沼飛樑。這是一個十字形的橋樑,在當今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走過魚沼飛樑,前面就是聖母殿。聖母殿的廊下有八根柱子,每根柱子上盤有一條龍,聖母殿裡面供奉著一個聖母像和42個美麗的侍女塑像。
聖母的的北邊有周柏和唐槐,南邊有難老泉和水母殿
三、晉祠的傳說
剪桐封弟的故事
西周時候,年幼的周成王姬誦即位。一日,他與其弟姬虞在院子裡玩耍,他隨手拾起一片桐葉,剪成圭形,遞給他弟弟說,“把這個唐國封給你”。從此,姬虞做了唐國的諸侯王。後來,唐國改名為晉國。後人為紀念姬虞,在這裡修了晉祠,據說這聖母殿裡的聖母就是姬虞的母親。
難老泉的故事
古時有個姓柳的姑娘,嫁給晉祠古唐村的一個人。她婆婆虐待她,每天讓她擔水。她婆婆有個壞脾氣,只喝前桶的水。
有一天,她擔水到半路上,遇到一個向她要水給馬喝的老人。她答應了,馬喝完後一桶水,也把前一桶的水喝了。喝完後,老人給她一個馬鞭,告訴她只要把馬鞭放在甕裡抽一下,甕就會水滿。她試了一下,果然甕滿了,從此,她不再擔水了。
她婆婆漸漸的發現了這個秘密。一天,她婆婆讓她回孃家,她婆婆馬上在甕裡亂抽馬鞭,結果發大水了。柳氏看到後,馬上跑回家,坐在甕上。
從此,水就從柳氏身下源源流出,這就是難老泉。後人為了紀念她,就在難老泉北邊造了水母殿。
遊晉祠小學作文【五】
今年暑期的一天,我們一家三口人去了晉祠公園。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部,坐落在懸甕山下,晉水源頭,距省城太原25公里。晉祠是一處以儒,道,釋文化為內涵的奉祀祠廟,同時也是一處融山光水色和文物古蹟於一體的古建園林群。它風光秀麗,歷史悠久,是全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務院第一批1961年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祠素有“山西小江南”之美譽,不僅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而且分佈著近百座歷代勞動人民修建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它們在蒼鬱的古樹的掩映下,在晶瑩澄澈的晉水的映襯下,好像一副美麗的圖畫,使觀賞遊覽者應接不暇,流連忘返。
我最喜歡的就是金人臺了。金人臺是一座磚石結構的方形平臺,四周有磚砌低欄,東西各有臺階可上下;臺中央有琉璃瓦製成的小閣樓一座,高約4米,為明代建築物;臺四偶有雄壯威武高約2米的鐵人各一,由於鐵為五金之屬,故名金人臺。四個金人胸前分別有銘文和鑄造年代。西南偶的系北宋紹聖四年1097鑄造。西北偶的`系北宋紹聖五年1098鑄造。東北偶的系北宋元祐四年1089鑄造。東北偶的系民國二年1913補鑄。
我還喜歡魚沼飛樑。魚沼飛樑是晉祠的又一座國寶建築,它是聖母殿,獻殿之前水塘和橋樑的合稱。古人把方形的水池稱為沼,圓形水塘稱池,把跨水的橋稱為飛樑,因塘水中有游魚歷歷可數,上面又有十字形橋,故稱“魚沼飛樑”。民間對魚沼飛樑有兩個傳說。傳說一:金龍的故事。傳說二:魯班和妹妹的故事。
晉祠還有很多名勝古蹟,我下次再給你們講。
遊晉祠小學作文【六】
在太原四叔家過年,四叔給我們全家安排了兩次小旅遊,第一次是去太原城郊的晉祠。臘月二十九到達太原四叔家後,第二天也就是臘月三十,四叔安排他女婿(我叫妹夫)用車,把我們一家四口拉上,去城郊的晉祠遊玩。臨近春節,大部分單位已經放假,城內好多人都回到鄉下父母跟前去過年去了,整個街道顯得很空曠,開車的妹夫說平時,太原城內也和其他省會城市一樣,堵車是家常便飯,畢竟太原是山西的省會城市。所以,春節放假這幾天開車還是比較舒服的,也沒有堵車現象發生,開車出行方便快捷,也省時、省事多了。在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小車順利的到大了太原城郊的著名景點晉祠。
停車場顯得比較空曠,只有附近村莊的幾個導遊,站在凌冽的寒風中等待著三三兩兩的遊客,看到我們一行停好車後,朝晉祠走來,立即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導遊就迎了上來,礙於情面,妹夫也就默許了導遊為我們一行進行解說和引導,我們跟在導遊的身後,靜靜的聽著導遊對晉祠前世今生的詳細講解。
透過導遊我們瞭解到了,晉祠的地理位置及由來。晉祠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的發源處,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遊覽勝地。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壁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中心。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是很有晉祠文化特色的代表元素。( )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呈現出一派社會興旺景象。
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底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同時,今天的晉祠也是在原址內,搬遷了裡面好多民房、宅院,2007年重新規劃、新修、完善,才達到今天的規模,晉祠絕對稱得上世界文化遺產,是古人留給後人的一筆很寶貴的文化財富。
沿著晉祠的大門拾階而上,任憑導遊娓娓道來,會立刻把你帶入那紛紜突變的古代諸侯生活的實地場景,那樓臺、亭閣、小橋流水、奇花異草、還有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景觀樹,以及歷代遺留下來,沒有毀於戰亂、戰火的成千上百年的參天大樹,雖然是初春,遊人也能到它們到了溫暖的夏季時,山花爛漫,根深葉茂的繁榮景象。尤其是看著山西古代遺留下來的磚雕,是那麼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高大氣派,又是那麼的細膩、形象、生動,我一次次被古人的高超藝術所感染、所驚歎。再看山西的木雕,是那樣的巧奪天工,不用檁條,卯卯相套,懸樑高蹺,鬥簷飛出,層次分民,雄偉壯觀,最後面的大殿上,四個木龍纏繞著高大的木柱子,龍飛鳳舞,仰天騰空,即好像要保護高大威嚴的大殿,又好像要騰空萬里,顯得波為壯觀。
參觀晉祠,感觸博深,既瞭解歷史,回憶了過去,為佔地1000多畝的晉祠點贊,也為古人的高超的建築技藝所折服,同時,也為今天依然能看到那麼美的建築所慶幸,感謝四叔的安排,是我們有幸在春節期間,還能享受到一頓古代建築的文化大餐。